第一篇 阴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经:
※(第一段)
阴阳,
寰宇之始也。
天地之母也。
万物之理也。
※(第二段)
阴阳,
相对而立。
循动不息。
始末归一。
※(第三段)
阴阳,自然也。
其法真道。
顺而不逆。
※※※
译文:
阴和阳,是全部的元始开端,孕育天地的根源,是所有的苍生万物的理数,是生命的客观规律。
阴和阳,是相互对立(和依存)的,而且是会变动和变化的,他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阴阳,就是自然(的法则)。
既然阴阳是自然的法则,所以就是正确的规律和道理。
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行悖逆自然的事。
※※※
批注:
首先说,阴阳是自然观,是根据自然现象,以哲学的思想方式,终归纳出阴阳的。
阴阳是科学,不是迷信。而阴阳早已渗透进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
第一段讲述了阴阳是什么,第二段讲述了阴阳本身的特性,第三段是总结。
看起来说的还是较为明白的,但是阴阳是无法用这四十四个字所概括定义的,因为阴阳包涵了一切。
西方这么多科学家试图揭开宇宙的密码,实则七八千年前,阴阳概念出现的时候,阴阳的理论,就已经确确实实的揭开了宇宙密码。
伏羲的八卦早就说明天气用的,“一”就代表阳,“--”就代表阴,八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是八卦。例如坎卦代表雨(卦我打不出来=。=各位可以一下),把坎卦竖过来就是古体的“水”。仓颉造字的时候也确实受到卦的影响。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而《黄帝内经》也基于阴阳理论。
可能一提到阴阳,大家会想到《易经》。虽然《易经》是百经之始,但上古时期是没有《易经》的。伏羲创八卦,而后五帝、夏、商、周,周文王与周公才又八卦的基础上衍生出六十四卦,遂有《周易》。后孔子作《十翼》,有太极,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易传》本于孔子,但应该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太极是什么?“太”就是大,“极”就是小。怎么才是大和小?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大到没有外面,够大了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
把阴阳运转的变化记录下来,把所有点连起来就形成了太极图。

这也说明了至阴就阳,至阳就是阴,本身是一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大家都懂。
值得一提的,美国哈尔贝克教授对人体、动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间节律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一九八二年哈尔贝克教授来华,讲述了这两种节律。但他表示,依然不知道影响生理和病理的时间节律的因素是什么。
但是,场的中国中医都知道答案,而且也知道时间节律并不只有两种。
因为早两千五百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对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都有较为完善的研究和表述了。
例如:孵鸡蛋是三个七天,兔子孕期四个七天,猫是九个七天,虎十五个七天,人是四十个七天。
影响这些节律的因素,就是日月星辰的变化。用阴阳的变化一下就解释了,而且绝对正确。
西医看病分科,中医不分,因为人的身体是个整体,没法拆开来看,阴阳五行是相互影响的。
五行是指“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传统意义上的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材。
针灸针的是经络,扎肉没有意义,扎骨头扎不动,扎血管人伤了。西医说解剖找不到经络,因为经络是人还有“气”的时候才有的,没气了当然没有了。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飞机是一定要有航道,不然谁能乱飞?飞机飞的时候就有航道,降落以后这个航道自然就不用了。航道谁能用肉眼看见?人活的时候,“气”不停,气走的就是经络。
诸如此类,笔者不再多提。因为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述,也已经超出本篇的批注范围。
返回来看这一段,阴阳作为十篇的第一篇,其开篇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但是,再是真理,再是经典,知道的人,明白的人太少,不弘扬,不应用,那也是不产生作用的。
正如孔圣人曾经曰过:“人人弘道,非道弘人。”
意思是,再是经典圣籍,偏偏是需要人去弘扬的,而不是靠一本书,一段文字自己去拯救人和天下。
就算找到了打开宇宙秘密的钥匙,这个钥匙是要人去用的,钥匙本身是不会主动去把人或者宇宙打开的。
谨以此篇,批者与诸君共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