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97章 墙里开花墙外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97章墙里开花墙外香
曹煜嘴上说的是不管哪个孩子做女婿都行,可继续说下去,终究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我听说赵大人的嫡子赵风为人老诚,不如我把女儿嫁给你,如何?”
曹煜是驸马,将门世家是大宋的专业驸马,而大宋文臣是很少去当驸马的,那位著名的小王驸马王诜其实也是将门子弟,先祖王全斌乃赵宋开国勋臣。
宋皇室屡屡与将门通婚,那些将门驸马与文臣的驸马不一样,文臣当了驸马,一辈子只能做个散官,而武将当驸马才有了“皇宫守门人”的资格,专门统御皇宫羽林军,官名称之为“驸马都尉”。
曹煜的女儿是公主生下来的,赵兴的孩子如果娶了曹煜的女儿,等于一步就跨入了皇亲国戚的行列,也与将门达成了通婚之桥。
赵兴稍稍沉默,拒绝得很干脆,甚至有点很不客气:“嘿嘿嘿,我向来以为:做男人最失败的事情,就是做了驸马。曹兄休怪,我这里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只是一提驸马这个词,让我想到了王诜,想到了秦汉唐历代驸马,如今,青史中有名有姓者有几人?
但他们都是一世精英,当世俊杰啊。想想也可以理解,皇家看中的人物,能是平凡人物吗?当年看到王诜时,我就常常想,古往今来。那些驸马如果不做驸马,又会怎么样?凭他们地才学,难道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浓一笔吗?
可惜他们做了驸马,甚至连历代史书都不屑记录他们,或在记录帝姬(宋代对公主的称呼)大婚时,顺带写上他们一笔。
人生得意事不过有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小别胜新婚。以我贫乏的想象力。想象不出有比做驸马进洞房更倒霉的事情。这人生三大美景,顿时因为娶了帝姬。就失去其中之一,且今后连风花雪月都不能----身为一个男人,这还不叫失败,怎算失败?
曹兄也是驸马,张兄也是。但我认为曹兄能出京做到大名府兵马钤辖,已经算难得了。若非你出身曹氏将门,若非前任大名府留守高公猝卒,若非我突然与辽兵交手……若非这诸般巧合凑齐,恐怕你也得不到这个位置。
至于在下,在下此生以文臣自居。虽然也谋划过几场战事,但平心而论,我只适合做谋主,具体的战事还是帅梅州他们干的。而我本身还不打算位列簪缨世家,更不打算侧身皇亲。目前来说,我与簪缨世家关系良好,其中张氏三杰----张田、张立、张诚都与我有密切交往,但我不打算更进一步,我们何不把这种友谊保留下来。王大人,你以为这个说法如何?”
蒋之奇这个说法实际上在鄙视辽国,因为赵兴在冬至日的三篇讲话中,其中一篇隐隐约约提到:草原游牧民族以破坏与抢劫为主,他们以为“破坏与抢劫”就是文明,而他们的知识总是一代传一代,就像是飞禽走兽那样,将知识“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只有退化没有进化。
赵兴在冬至日“释菜先师”演讲中,对于“破坏者”以及亦步亦规的“学习者”给予了极大地鄙视,他认为草原落后民族进入中原,就是一群蝗虫,他们是来学习地,学习中原文明的文化。然而,在他们没有学会“创造”之前,他们禁止别人“创造”,并把这个当作传统,谁胆敢进行创造,就是触犯了他们地大忌,他们会聚集起来谩骂对方说“违反传统”----当然,在这里他们采用省略**,真正想说的是“违反了草原民族一贯破坏不建设地传统”。简称“违反传统”。
他们不允许任何革新与改造----这就是赵兴所说的“自己要当禽兽,还不允许别人不做禽兽”。
赵兴的新儒学观念在大宋提出的时候,曾引起轩然大波。最初,读书人对广南“指射之地”兴起的学术不屑一顾,但朝廷大臣对这片“国家财赋根本”是极度重视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态度。章在任期间,极力压制反对意见。淡化广南学术的影响,借助新党排斥异己地残酷手段,当时,整个大宋境内无人敢跳出来攻击。
然而,任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学术的强大生命力。大宋刚好处于商业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时候,与商业文明配套的理论却一片空白。赵兴的新理论披着儒学地壳,谈得是文人最感兴趣的“立身立德立言”,并很具体的讲出了做法----这恰好填补了商业理论的空白。
随着广南商贸的发展,这一理论迅速传播至全国各地。不过,目前似乎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兆头。对苏轼最崇拜地高丽与倭国获得这一理论如获珍宝,奉行不误。而大宋内部的文人学子则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暗自对赵兴的主张做出评价----有辱骂者,也有立即身体力行,开始通过耕读、经商“立身”。
但这套理论中,无论何人,都对赵兴辱骂夷狄的言论深表赞同,一副“我心戚戚焉”的感觉。
宋代是讲究传承的,宋代在军事上薄弱。武力上比不过拥有百万战马的辽国,连弱小的西夏都来欺负大宋。因此宋王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朔,格外推崇正统。现代地三国演义中,视弱小的刘备为正义象征的概念就是在宋朝形成的----刘备是汉室正统,他虽然弱小,仿佛与宋代的军事窘迫相似,但他代表华夏的正统,所以汉人推崇他。

夫子曾曰:“夷狄之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之入夷狄。则夷狄之。”王师儒就是一个深入夷狄的华夏。按照圣人的说法,他也是一个左衽的夷狄。这样的人物谈论儒学,那是对儒学地侮辱。蒋之奇说辽人对儒学地解释不同,又说“唯有创造才能体现文明”,实际上是赞同了赵兴对辽国儒学的否定。
蒋之奇这厮不愧是个“专业言论攻击者”,他拐弯抹角一通谩骂,王师儒身为辽国学问大家,竟然全无察觉其中地语言陷阱。他生气的反驳:“宋国出的《五经新义》,我辽国都已经搜集到了,细究起来,其中的观点与我辽国没什么不同。
在下以为,我辽国唯独没有王安石,也不会把苏学士贬往岭南,除此之外,你宋国有的学术,我大辽也都有相似之处,只广东儒学……嘿嘿,有苏学士在,有刘挚相公参谋,还有刘安世、范祖禹勘定……这些昔日贤者埋头学问,创造出广南新儒学术,譬如司马相公当日做《资治通鉴》,我大辽倒不便评价。
嗯,我听说《资治通鉴》查禁了,唯独没想到,宋国竟然也对广东儒学另有看法,不知蒋大人能否与我说说新意?”
王师儒说广南新儒是那些贬谪贤者创造,只字不提赵兴。这点赵兴倒不计较,他名气不如那些贬谪高官显赫,远不到开宗立派创新学术的地步,自然很满意能躲在前辈大贤的阴影下乘凉。所以他听了不仅不解释,反而一阵欣慰。
但他没想到,反而是王师儒对广南新儒一副推崇的神态,本国同胞蒋之奇则语含讥讽。
王师儒这段话是采用儒生那种吞吞吐吐,含而不露的说话方式解说的,这种说话方式在当时称之为“文雅”,实际上,这话要用现代语言解释,其中隐含着几个对宋朝庭隐隐的不服与指责。王师儒的反击主要在几点上,第一是指责王安石,他认为辽国没有这样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却利用改革作为名义排斥异己,以攫取最大权力的祸国之臣;其二,他自认辽国再不济,也不会将一位卓有才华的人贬谪到一块必死之地,心怀恶毒的等待该人的死讯。
最后,他点出了广东新学背后那些前辈大臣们,隐隐指出,以蒋之奇的名望,尚没有资格臧否那些前辈名臣的行为。
而他这番话另一层意思也是暗示蒋之奇:广南有今日的兴盛,是因为那些前辈贤能都汇聚在一地,是他们的才华造就了广南,原本这些人的才能都是丞相之才,现在这些人合力治理广东一地,其中所呈现的能量可想而知。因此,南京道败于广南之手,不是自己无能,实在是敌人过于强大。
与之相对的是,宋朝庭将这样的治国之才贬往南方,使他们一个个横死在岭南荒蛮之地,这说明大宋朝依旧不值得辽国君臣正眼看待,说明大宋读书人所秉承的儒学原则不见得正确,反而在广南一地新兴起的那种儒学有一定看头。
王师儒处身辽国,未免沾染上辽人崇拜强者,屈服于强者的心态。广东南路以一路之力,在一场遭遇战中与南京道打了个平手,所以辽国人是不容贬低广东南路的,因为广东南路越是强悍,南京道败的越有面子。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王师儒竭力推崇广东南路的学问,认为正是这些前代大贤都贬谪到了广东南路,使得广南的实力膨胀,并以自己的人文荟萃抗衡辽国南京道。而南京道以一路之力,对抗隐藏在广东南路的背后的那些前任丞相、宰辅,外加一个才华横世的苏学士,竟然能打个平手,这说明,南京道实力并不弱,败得也不冤。
出于自己的立场,王师儒也不愿大宋君臣醒悟,所以他并不希望大宋在全国推行广南的理政策略,所以他对广南的夸奖含而不露,偏重点在于讽刺大宋君臣的昏聩,言语之中,只是轻轻点出苏轼等人的身份,对蒋之奇稍加讽刺而已。
蒋之奇听懂了,在擅长语言斗争的蒋之奇面前,王师儒那套学自草原的政坛斗争术,在蒋之奇面前是小儿科,他哈哈一笑,反击犀利:“广东新学认为,人也分三六九种,其中人上人是创造者,他们因创造而居于人上,而其他人只是学习者,他们主管复述与记录。还有一种被称之为祸害,人形病毒。
王大人不知广东新学的究竟,不如本官来给你讲解一下……”
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师儒隐约有抬高广东学问的企图,蒋之奇就让他知道这学问中对胡人的鄙视……这两人的争执正中赵兴下怀,他全无劝阻,使劲怂恿蒋之奇寻找专业辩论场所。结果,蒋之奇立刻拖着王师儒离开了武器试验场,两人一路走,一路神色激动,风中还隐隐传来两人争论的声音。
ps:求票,月初疯狂求票,呼吁、恳请读者投票支持,多谢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