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无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无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当年的李凤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迁了。
平迁。
从起居舍人迁到了侍御史。
职官上只比赵汝愚高了一阶。
不仅这些,赵云宸从国子司业迁到了枢密都承旨,高升一级。
但不可同日而语。
从搞教育到了枢密院去,这是要重用的迹象。
而谏议大夫赵云兆,升任给事中。
这个位置极其重要,属于中枢三省。
随着这一连串的旨意降下,临安朝野的人顿时有些震惊莫名——官家重用了如此多的文臣武将,俨然是在为将来北伐储备人才。

但却又有个信号在里面。
太子赵愭薨后,太子的原有势力,不知道为何,除了刑部尚书江君烈很快倒向了恭王赵惇,其余大部分人竟然都保持中立去了。
偏生谁都知晓是恭王赵惇的人,那个阴才柳子承,反而从起居舍人带了侍御史。
这个侍御史可就没起居舍人有分量可言。
此消彼长,庆郡王赵恺的谋臣赵汝愚,却权兼了殿中侍御史,还加封朝请郎,俨然就是要平步青云——要知晓赵汝愚是本科的状元!
本科状元,大凡是需要去外地出仕一阵,赵汝愚却不到半年就回了临安。
然后就进了中枢,然后又没过多久,权兼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种擢升幅度,不得不让人揣摩其中的信号。
赵汝愚和柳子承,分别代表庆郡王赵恺和赵惇。
官家重用庆郡王的人。
而且是在太子薨后不久,有人提过立储,官家大怒之下将赵恺宣到垂拱殿训斥之后发生,只是训斥了一顿,却又重用了赵恺的人,这就不少人明白了过来,三王均衡之后,太子赵愭入主东宫,如今薨了,便是双王对峙。
官家这一连番的动作,摆明了告诉众臣。
朕要继续保持双王制衡的局面!
恐怕也是打算长时间内不立储,一心打造盛世,图谋今后的北伐恢复江山了。
随着邸报送地全国。
大宋境内,人心沸腾。
远见之士,纷纷抚掌——如今盛世曙光已现,当今天子如此重用贤才,几乎都在期盼盛世之后的江山北复。
李凤梧也不得不佩服。
尽管有自己这只蝴蝶扇了翅膀,赵昚终究是中兴之主。
给他恢复了雄心,那就一心要恢复祖业。
尤其是升职了赵云宸、赵云兆和赵汝愚这三个宗室子弟,恐怕也能直接提升赵恺争储的心气——如果这样赵恺还振作不起来,那自己还是愉快老实的带着铁木真回蒙古吧。
成为元帝国的开国世家,貌似也是不错的选择,没准到时候还能在中原这边当个封王,权倾中原什么的。
日子依然要过。
官家的旨意和意思布置下去后。
临安朝堂却忽然冒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刚刚返回临安的秘书少监、太中大夫、秘书少监、开国子李凤梧,上奏请求官家,组建一支商队下西洋。
大宋因为被金国、吐蕃堵住了商贸通道,海运急剧发展。
但国家主持的大型商队下西洋,这不是一件事小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
朝中反对声遍野。
李凤梧也没在意,反正就是回到临安上个折子表示一下自己成婚之后也在忧思官家给官家表一下忠心而已,并没有奢望南宋就能如明朝那般,做到七下西洋……
那需要的不仅是财力,还需要国内局势的稳定——更需要人才。
南宋没有三宝太监郑和。
所以对此并没有寄以厚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