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制造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制造局(下)
“不才张宣、李农、庄不趋拜见太子!”三个身着黑色赵式新衣的人站在门口,见到赵桓逐一行礼道
“诸位免礼了。”
“殿下此次前来可是为了那琉璃一事?”身为唯一人在制造局的都给事(总经理),张宣小心问道。
“张郎君知我!”
将侍卫和梁师成留在外面后,赵桓独自一人跟着几名给事一起进入了一间密封的房间。
走入密室,只见已经有一名工匠模样的人等着了,他手上捧着一个莫约拳头大小的物件。仔细一看,此人模样苍老,一只眼睛竟是盲的。
“此人便是第一个制出这琉璃的工匠,不才按局例已赏钱百贯。”
“小的孙乙拜见太子殿下、都给事、各位给事!”孙乙双膝一跪,将手中之物送到了赵桓眼前。
赵桓惊喜地看着眼前的物件;没有想到真的成功了!没错,摆在他眼前的正是一面镜子!
话还得回到二个月前;自从制造局的家具和服装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赵桓就开始打起了自己后世产品的注意。
偷偷翻看自己以前的笔记后才无奈地发现就大概记下了玻璃镜子的配方。应该说连配方都称不上;之上面不过写了短短几个字‘水银配上锡的合金,涂抹在玻璃后面’……
如此简陋的东西自然是做不出镜子,赵桓只得在制造局成立了一个‘研发部’,专门负责测试这水银与锡的比例。
还记得当赵桓提出要用珍贵的琉璃来研制玻璃镜子时,几名给事吓呆住的眼神……
前前后后不过两个月,但在研发镜子上面总共花费了三十万贯!这还是有了赵桓的简陋配方后的结果。要知道当时的水银和玻璃都是非常昂贵的物品,虽然宋朝已经可以自制玻璃,但产量却依然稀少。
三十万贯的付出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赵桓仔细地把玩着手上巴掌大小的玻璃镜子;虽然显得阴暗很多,有些地方还有黑斑,但却比市面上的铜镜强太多了。记得自己曾经读过,说威尼斯垄断镜子时,一面大镜子可以卖到一万金法郎;相当于国王一年用度的三十分之一!
这,才叫暴利!
“孙长者有大功于制造局,当赏钱万贯!”
孙乙听后吃惊之余急忙谢赏……老天爷!一万贯啊!那得多少钱啊?自己一生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这铜钱怕不得把自己淹没咯!
好生安慰激动的孙乙后,赵桓走出了房间。他要和给事们好好商量这镜子该如何销售了。
议事厅内,制造局的几大管事都到齐了。赵桓并不喜欢朝堂上那种皇帝高高在上,臣子站在两旁的议事方法。他专门制作了一张大圆桌,让众人圆桌议事。
坐在桌首,赵桓将手中的镜子递给众人,让他们逐个简览。等众人都看过之后,赵桓问道:
“诸君对此物可有教我?”
这些给事大都是制造局的老人,自然熟悉赵桓不喜欢听废话,也就自动跳过了奉承这一项。
“在下以为,此镜一出必当轰动天下;吾等可以按照之前家具销售的模式来推行这镜子。对这镜子的定位应该是之物。在下以为价格应该以普通成本的二十倍左右。”

最先开口的是负责销售的给事荀朔,他在赵桓提出承包、代理的思想后,就成了人赵桓忠实的信徒。
赵桓点了点头,向旁边一人问道:
“吴郎君,这镜子每月产量多少,价格如何?”
一个年纪莫约二十八、九岁的男子站了起来,抱拳道:“回太子,这璃镜由于用料复杂,且局里新手众多,目前只能保证每月二十面左右……每面造价在八十贯左右……”
“若是比我手中的大一倍的镜子又如何?”
“这……恐怕只能每月七、八面了。造价恐怕得二百贯……”
“这样…………先定下每月生产小璃镜十面、大镜四面,可以办到么?”
“没问题!这璃镜无法流水而制,所以产量主要受限于工匠的经验不足,而且懂得制作的人手少了些。在下估计等三个月后产量能达到每月五十面小镜,成本可以下降三分之一。”
“那就先这样了……小子认为这小璃镜可以标价成本的五十倍,而大镜则百倍之。”
“!!!”
听到赵桓的话,在座的众人都惊呆了!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赵桓,心中对一百倍的价格感到不可思议。赵桓却似乎没有看到他们这些给事的夸张表情,而是自顾自继续说道:
“也就是说,小镜价格为四千贯,大镜则标价二万贯。”
“这……请太子恕我直言,可百倍是否太高了?届时哪会有人愿意买啊?”负责制造的给事小心地问道。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么?”赵桓一问,见众人点头后,继续说道:
“你们都太小看了汴梁富人了。”
“我敢说,这汴梁腰缠百万贯之人当有数千人!而千万贯的亦有百人!”赵桓一语惊人道。这数字并不是他瞎掰的,而是通过手下的那些内侍前往百官家里传旨时观察环境算出的大部分官员身家。
这一算,结果就让赵桓惊呆了;有六品差遣的京官,平均身家在四十万贯左右,而四品差遣的高级官员更是达到了百万贯!(注意,这里说的是实际差遣,而不是虚职官位。)
算算,这汴梁有四品差遣的官员就有一千人,还不算那些富商!要知道汴梁可是全中国财富最集中的地方;大宋百分之六十的富商都在汴梁,如此多的富人,赵桓的估计还显得保守了。
“诸位还是不了解这富人;有了千万贯家财,钱就不过是数字而已。这时自己的面子、威风、气魄对他们而言远远比区区万贯要重要的多!请安心,这玻璃镜子越贵,他们就越疯狂!”
既然赵桓已经决定了,这些给事也不好再说什么。虽然还有一大部分人表示一定的怀疑,但像荀朔几个很早追随赵桓的人,已经被说服了。
“还有一事,这玻璃镜子就不分批卖给商家了,只在我们自己的店铺摆放,但不准出售;我们要在下个月举办大扑买!(宋代官府将某些权益通过类似拍卖的方式卖给商人被称作‘扑买’)”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