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谈“畏恐之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一一。谈“畏恐之心”
本月23日,学校组织退休老师出游,返程路上看见一个严重车祸的现场,于是拍了几张照片发在博客里。新闻里的车祸与亲眼目睹的车祸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后者给人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让人顿生出一种强烈感慨——那就是对生命的爱惜之情及对灾难的畏恐之心。
我想起二十年前刚搬进现在居住的小区时,附近有一个骑摩托的小伙子,把车骑得飞快;人们在小区里走路,刚听得马达声,不容你回头,车子就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吓人一大跳。那个年代能骑辆摩托车是很神气的了,这位“骑士”肯定是个跋扈的富家子弟,谁也管不了。
但没过几个月,这摩托车的轰鸣声就听不到了,街坊们反倒有些惦记;一打听,才知道那小伙子出车祸死了,于是又引来一片叹息。
那个张扬得意的小伙子的行径真无异于自杀。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韩非子进一步解释道:“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尽天年则全而寿。
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对灾祸有畏恐之心,才能严谨慎重行事;由于严谨慎重行事,才能消灾避害,得享天年。
所以福产生于对祸的畏惧之心,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的含义。
比如:
汽车配置安全气囊,开车系安全带,就是出于对交通事故的畏惧;
公共场所消防设施的配备,就是出于对火灾的畏惧;
轮船上的救生衣救生艇,就是出于对沉船的畏惧;
飞机上的氧气面罩和紧急通道,就是出于对航空事故的畏惧;
再大而言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对自然力的畏惧。
有这样的畏惧之心,才能保证人类的福祉绵长。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的渺小,而权力和财富又使其拥有者觉得自己很伟大;所以富与贵能使人丧失畏惧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韩非子说:“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行邪僻则身死夭。

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也就是说,富与贵使人生活优越,自觉高人一等;结果是骄心难收,肆意妄为,下场当然就很不妙。
人因富贵而骄,祸从福起,这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
孔夫子也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按朱熹的解释:“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这“天所赋之正理”就是真理,人岂能抗拒?任何事物都有其正理在,明智的人对“天命”须存敬畏之心。
大家知道,登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体育运动。我看过一则报道,当一位记者问某著名登山运动员“你们是不是不惧怕死亡”时,那位运动员肯定地答道:“不,没有人比我们更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在登山前会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危险,并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这些危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是不会出发的。”
成功的探险者在大自然面前都有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勇敢者。
有畏恐之心的人去探险,才能够避险;而一群毫无畏恐之心的乌合之众去“探险”,就难免遭遇“意外”的不幸,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听了不少了。
我年轻时在乡下劳动,一位老农对我们说:“没事儿胆要小,遇事儿胆要大。”这句简单的话所包含的道理竟与先哲的思想非常吻合。
附:韩非子原文(本文引用时有删节):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