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母亲节”寄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一三。“母亲节”寄语
今日是“母亲节”。这本是个“洋节”,让一些追求节日经济的商家炒作了起来,讲究与“国际接轨”的国人也开始逐渐地熟悉,将来成为新的“传统”也未可知。某些国学大师曾为中国人热衷“洋节”痛心疾首,其实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并不矛盾,自己的传统不“坚挺”,拿“洋节”来撒气也没有用。
本人也不能免俗,在这个“洋节”里说几句话:首先,祝天下伟大﹑善良的母亲——节日快乐!
综观天下男女,其实都是父母——现在的或将来的,这是人的动物本能决定的;除非他或她不能或不愿。然而,做称职的父母或伟大的父母却非人人所能。古人尚能提出“尊长自修”,我们作为父母的,或将作为父母的,不可不自省。
本人博客的标题是“请关注继母问题,请关注成千上万在冷漠中生活的孩子!”我这里呼吁大家关注的是“少数”特殊家庭里的无话语权的未成年的儿童。他们今日无声,但心灵会记录;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因为他们的年幼无助而忽略他们的存在。
其实不仅是继母,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者统计,近年来美国境内每年被其母亲遗弃、虐待甚至杀害的婴幼儿至少有35万之多,而实际的数字可能远远高于此。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尴尬的结论:就整体而言,人类的母性本能并不比动物的母性本能更强烈或更优越。(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但尚无准确的数字统计。)
所以在母亲节,我们不仅仅需要赞歌,还需要另一种声音。
愿将本人的长篇《母爱的阴影》中的一段节录如下,作为“母亲节”的寄语: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名言:
Agoodmotherisworthahundredschoolmaster.—GeorgeHerbert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英国诗人1593—1633)
母亲,教师,——多么美好的称谓!
在师范教书时,我时常对学生说,也是在提醒自己:职业不能美化一个人,一个人应当美化自己的职业。
同样,母亲的称谓并不能美化作为母亲的人,作为母亲人应当美化母亲这一称谓。
遗憾的是,一些母亲却不能如此。

有一天早晨,我和妻子去“紫竹院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个卖早点的地方,人很多;我们找到了一张桌子,桌子边上坐着一个穿着整洁的小男孩,五六岁;我们要坐下时,那个男孩说:
“这里有人。”
我们问:
“有几个人?”
“还有一个人。”那男孩回答。
“那我们坐在这边,好吧?”那男孩点头答应了。
我们刚坐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端着买好的早点,大声喊叫着走了过来:
“你是个死人哪!让你占个地方你连个话都不会说,真是个废物!”
“我说了…”那男孩十分的委屈。
“说了还坐上了人?没见你这么窝囊的!”
我们站起来,对这个女人说:
“这孩子说了,你也别喊了,我们上别的地方去。”
我们说完就走了,跟这种人一桌就餐没有胃口。
在散步时我们边走边叹息——这也是一个母亲!
这个男孩要是被这样的“教师”教育成功,那就彻底的毁了。
我知道有一个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这无疑是在做一件大好事。但还有一种贫困是精神的贫困,而物质富裕下的精神贫困更为可怕。
有谁来救助精神贫困的母亲?
鲁迅所说的“人之父(母)”是有高尚人格精神的父母,鲁迅疾呼“救救孩子”,而且和青年人谈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新时代的父母,“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可是,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我的见闻告诉我,为了拯救孩子,还应当“救救母亲”。
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呼唤,呼唤我亲爱的奶奶,呼唤我坚强的母亲。
我能得到她们伟大而善良的母性之真爱——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愿上苍能传达我的呼唤。
愿我的“人之母之歌”能送达她们的耳边,并送去我的告慰:
你,世上为母亲和将为母亲者:
不啻生灵之母,乃为人之母。
不啻爱己之子,乃爱人之子。
你的母爱有人性,
乃给人子以人性。
你给人子以人性,
乃得——人之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