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十回 正月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不死神医第十回正月故事(作者元始老祖)
一个月后,这天晚上龙对王说:“义兄,我们快出去看看,外面好热闹。”赵说:“今晚是今年的最后一天,当然热闹了,听孟公子说过几天一直到十五晚上街上到处都会挂彩灯,到时候会更热闹。”阮说:“明天是正月初一,过了今晚,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几人正说着话,这时一人进说:“王公子,几位姑娘,我家公子请几位今晚去府上一聚。”几人一看认识那人是孟公子府的人,曾见过。
一会儿,王龙赵阮孟,五人在一起,在院子里边吃边说。将军不在,有事出去了。孟说:“今晚是除夕之夜,所以我请大家来,我们在一起吃‘团年饭’,也可一起熬年守岁,迎接明天的岁首。”这时龙一听就问孟,说:“为什么要熬年守岁呢?什么是守岁?”
孟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至于为什么要熬年守岁,那是因为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今日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龙一听说:“啊,原来是这样,我们那里的人从不这样的,那过岁首有没有来历呢?”
孟又说道:“有,岁首也就是元旦,俗称过年。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龙听孟说完了,又问道:“那为什么岁首又称为元旦呢?”“我们的岁首又称为元旦,它是我们汉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书上记载这个节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虞舜兴起的。三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过年。但是,我们祖先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年节又称元旦。所以自从汉武帝太初元年起始,就是以夏年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因此岁首又称为元旦,这个习俗是也就成了我们大宋民族现在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龙听完说道:“原来是这样,那你们这几天都会干什么呢?”孟说道:“会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几百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我曾在《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看到过,上面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我们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我们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我们的祖先就有了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我们的祖先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从古之今我们家中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时,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到今天。啊,还有对对子,说起对对子,不如我们也来对上几对。”
龙一听说:“对对子是什么,我从没听过。”赵说:“我只会对简单的对子。”王说:“对对子,我不会。”阮也摇了摇头,不会。
孟说:“对对子其实很简单,比如我说天,你就对地,你说雨,我就对风,我说大陆,你就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日下对天中。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对吐魂月如弓。十月塞边对飒飒寒霜等等。刚开始学对对子,你们可以先记一些对对子的常识口诀。”龙说:“是吗?就这么简单,对对子的常识口诀多不多?”
孟答道:“不太多,口诀有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
孟还没说完,龙早已打断他说:“太多了,我根本就记不住。”王也说:“是啊,太多了,我也记不住。”孟说:“那我们说不对对子了,说些别的事吧。”
那天晚上几人说了许多事,有高兴的,也有一些伤心事,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和家人在一起,今年不在。阮更伤心,后来说要回家一次,过了十五就回来,可龙赵说十五这里很热闹,让她过完十五。
可是初二那天,阮还是回家了,赵也想回家,龙却说过了十五再走,后赵同意。
阮走的那天,几人出去送,阮骑马走了,原来这几月来她已经学会了骑马。送走后,龙赵说要去逛街,由于这几天是正月初,要放假几天,所以医馆没再开门,王就答应了她们。龙赵两人去上了街,王刚要进门见前来一轿子,下来一人原来是宋。
宋王两人进屋,宋说:“六姐,我听说你爱喝茶,这次等地给你带来一种名叫仙人掌的茶叶。”“为什么叫仙人掌茶,这种茶叶我怎么从没听过。”“因为它形状如人手所以叫仙人掌茶,这种茶叶出产于荆州,皇室达贵,名人达士往往都会去那里一饮,以饱口福,你可能没出过那里,所以没听过。”“为什么都要去那里品尝呢?”“因为若用那里境内玉泉寺近处的清泉烹煮,最是醇香无比,所以都去那饮茶。”“原来是这样。”“不过,这种名茶用我们这里的水泡出来品尝起来也不非常不错的,不信我们现在就试试。”“好。”

一会儿,泡好了,两人喝着,王说:“恩,的确是好茶,香美可口,今天我可以一饱口福。”
这里宋喝了几口茶,这时宋说:“六姐,你这么爱喝茶,不知对这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知道多少。”王一听说道:“哎呀,这可难倒我了,我只会喝茶,对其它的一点也不知道。”“那你总听过《茶经》吧。”“没,它是什么东西?”“你除了读过一些医学书,还读过什么书?”“只看过一些医书和一本名叫‘第一’的书,其它的书一点也没看过,只从‘第一’这本书中得知江湖中三十多年前的一些事,对其它的一切几乎什么也不知道。”
宋一听很奇怪,问道:“‘第一’是什么书啊?里面都写些什么东西?”“它是一本我师父写的,里面记有江湖中三十多年前的一些事,以及行走江湖的一些基本规矩和常识。”“原来是这样,难怪你没听过《茶经》,又对四书五经一点不懂,又不会琴棋书画,除了医学,其它的都不知。”王一听说道:“《茶经》里面都有什么东西,你能不能告诉我?”
宋说:“《茶经》是由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写的,这本书它分上中下三卷,里面有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陆羽他幼年时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后来为了避安史之乱,陆羽就隐居浙江苕溪。其间他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七千字。卷上写有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写有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二十四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一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只听宋口若悬河地一直说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说完了。
王说:“这么长,你知道的东西真多,你是怎么记住的。”“这算不了什么,我经常整天在家一人看书,看了好多书,也记了不少东西。每天在家不是看书,就是作画,或者弹琴,你每天不是也看好多书吗?”“是啊,不过我只看一些医书,其它的都没看过,主要的是我记性太差,记不住东西,看了一会儿就会忘,等于没看。”“这怎么可能呢?你医术那么高明,不是记了好多医书吗?”“医书能记住,别的都记不住。”“这可真奇怪。六姐,今天我出来的时间也够长得,我也回该回去了,我们改日再谈。”“好,我送你。”两人出。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到了十五晚上,这晚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这晚天刚黑,只见这时王龙赵从门里出来了,王这时说:“我看我还是不去了,你们去吧。”龙说:“不行,义兄,这是最后一晚,无论如何你也要去。”赵也说:“是啊,大哥,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晚,最热闹,再不去就没机会了。我们还是一起去看吧,你一个人在家也什么要作的。”王一听两位姑娘说的有理,于是说道:“那好吧,我们走吧。”
三人走,这时龙说:“我们一会儿再去叫上孟公子,有了他,他还能给我们讲故事,她知道的事可多了。”赵说:“那是当然了,孟公子可是达官贵人,读了好多书,当然知道许多事了。”龙说:“那可不一定,有些事并不都是在书中才能看到的,要是我是你们外面的人,这些事,我肯定都知道,都听过,可惜的是,我住的那个地方离外面隔绝了一千多年,外面发生的事自然不知道。”赵说:“龙姐姐,不知你今晚又想问什么事啊。”龙说:“不知你们外面的人为什么要过元宵节,它又是怎么来得呢?”赵一听可高兴了,笑着说:“龙姐姐你问的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听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后来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在正月十五,后来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样到了现在我们每年这个时候就会过元宵节了,这就是答安。”龙听完说:“赵妹妹也知道的故事不少,义兄这些事你知道吗?”王一直跟着她们走,边走边听她两说着话,不过王好像在想着别的事,想什么呢?我们不知道,这时龙问了王一句见王没反应,就又拉了一下王,王这时才回过神来,看了看她两,发现龙赵都不走了,看着他,他一看说:“怎么了,怎么都不走了,快走吧,我们还要去叫我三哥呢?”龙一听,也不问他刚才想什么事了,反正今晚是要去看热闹,还是想一想今晚的事,于是三人又都走了。
不一会儿,三人来到了孟将军府门外,刚要进去,这时大门开了,出来一人,三人一看是孟。孟一看是王他们,几人相互间说了几句就一起上封了。走了没几步,就见到了这里的到处挂着点燃的灯。这时龙又突然想到了问题,说:“孟公子,我这有一个问题想问你。”赵一听还没到孟开口抢先说道:“龙姐姐,你的问题真好呀。”龙说:“你懂什么,这就叫不懂就要问吗?我不懂才会问你们,不然的话我知道的话为什么还要问你们。”孟这时说:“龙姑娘说的对,不懂就要问,你有什么就问吧,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会告诉你的。”龙说:“为什么元宵节这时要燃灯呢?过元宵节就过节贝,为什么还要燃灯。”
孟听后说:“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早在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从此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就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这个盛大的节日。在汉文帝时,他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还有另一说法,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在离我们现在有三百多年前的大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从此在元宵节燃灯就更成为一种习俗。大唐王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在元宵节燃灯这个习俗,它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现在到了我们大宋时这个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了,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了,比如,你看那,它是有镜灯,还有那只是凤灯,还是琉璃灯,还有前面的,你们快看还有好多的。”孟边说边指着几人看两边的灯,本来说话时几人都放慢了脚步,走得很慢,这时孟指了指前面那此更好看的灯,龙赵几人就向前走去了,孟王也跟在后,越向前走,人越多,灯也越好看,越热闹。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还有“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后来到了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不过在当时“猜灯谜”并不十分盛行。)
只见这时街上的人很多,人来人往的,京城里的十五这天很热闹,平日里人就多,这天更多。只见灯火点点,游人如织,除了看灯外,街上的买卖也统统开了张,叫买叫卖之声不绝于耳。还有其它的贸易买卖,如衣图画,花环领抹之类,应有尽有。最热闹的是还是花灯,各种花灯,十分耀眼。
当时大宋四镜无侵,万民乐业,正是太平时候。家家户户,点放花灯,自己从十三日始,十街九市,欢呼达旦。这夜十五日是正夜。年年规矩,官家亲自出来,赏玩通宵。倾城仕女,专待天颜一看,他们通宵出游,没些禁忌,其间就有私期密约。且是此日是难得,一轮明月当空,照耀如同白昼,映着各色奇巧花灯,从来叫做灯月交辉,极为美景。只见这晚今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王龙赵孟四人边走边看两边的花灯,这时人实在是太多了,龙赵一直向前挤,孟也跟了上去,只有王一人在后面走着,这时突然旁边一人碰了王一下,王转了个身看了一下,又回过头,再一看,不见孟龙她们了,王在仔细看了看只见到处是人头,看的清谁是谁,又想开口叫,也不行,这里人这么多,声这么大,叫谁,谁听得见。就这样几人走散了,王这时一直被人拥着向前走,走了一会儿,他一人走到了人少的地方,突然遇上了宋,真是太高兴了。
这时王宋都笑着走近,说着几句话,王听后才得知原来宋本也不想出来,但丫头硬求她,说这是最后一晚,要不来就要等到明年了,只好出来,真巧两人就在这碰到了。后来三人怕走散,所以才手拉着手,刚开始宋不愿意说:“手拉手走在大街上,让人看见,多不好看,成何体统。”旁边的丫头说:“小姐,你看,街上的男女到处手拉手走在街上,大家多高兴,再说这十五的晚上我们手拉手,也不会有人看我们,更何况我们三个都是女子,只是六小姐男装而已,我们不在意,别人也不会关的。”后来三人手拉手走着,走着,后来谁也不说话了,王不想说是不知说什么好,宋没话可说,丫头一看两人都不说,她也不说了,边走边看周围的热闹。三人一直走到三更,人少的时候才回家,王送宋回家,看见宋一直进了她家大门后才一人回家。
这时只见龙赵早已到了家,龙说:“家里没有。”赵说:“街上也没有,我们再去找。”刚要走,孟进,问“你们找到没有。”“没有,我们要再上街去找。”“现在街上也没什么人了也没发现。”“是不是迷路了。”一听迷路,龙说:“义兄经常迷路,找不到家,所以晚上他不出去的,都怪我让他出去,把他给丢了。”“这事不能怪你,要怪就怪我,是我不好,没看好人,让他不见了。”孟一听两人在各自自责,这时就说:“两位姑娘不要再自责了,六弟一个大人了,不会自己丢的,说不定明天就回来了。”几人正说着话,这时王回,……
(下一回第十一回比武选驸)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