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文而起,有关忠臣直臣的争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忠臣,让我想起二月河刻画的角色,于成龙爱民如子,成就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却毁了两个治河能臣,毁了多年治理黄河的成果。田文镜傲骨铮铮,但是对自己苛刻也对别人苛刻,不能容人也不能容于人。这样可爱,可气,又可恨的忠臣,这样一心为国为民却好心办烂事,留名千古却于国于民毫无用处的忠臣,都是通过大量的情节故事刻画出来的,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好比老董的情节,可以改的更复杂,更长一点,一开始主角被老董骂的狗血淋头,非常郁闷,但是牢记现代的观点:忠言逆耳,忠臣当珍惜。但是表面答应老董,心里还是觉得巨委屈。后来老董又没事就以死谏言,把主角顶的够呛,(顶的原因可以和别的穿插,比如老董一定要求干掉摄政王,可是主角珍惜亲情),最后终于有一天怒极了把老董关了起来,主角心里巨犹豫,一方面觉得这么好一个一心为自己得忠臣不该关,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完全受不了他(这里再穿插上主角,老董闺女和那个人工智能体之间的三角恋爱)。
这样折腾巨久以后,逛荡跳出一个第三者来(比如主角他娘),把两边都当头棒喝一把,骂主角要善于用人而不是简单得容人,骂老董只为成就清名,不懂得做事的方式方法,其实反而是自私透顶,跟贪官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贪官贪财,老董贪名而已(从二月河那里偷来的idea)。然后两人顿悟,言归于好,君臣一心,逐鹿天下。这样得情节跟别的穿插起来,完全可以再折腾几十章,最后得感慨成为点睛之笔。
拎壶冲冲
其实我倒不认为,忠臣一定要直言,有技巧地进谏,对于国家,对于皇帝,对于臣子本人,都是更有效的。武侠小说中,四大名捕里,诸葛先生,面对一个执迷的昏君,常会用一些小手段来进言,达到某些对国家百姓有益的目的。
拎壶兄,我知道你是说我一下子说的道理太多了。可能是我自己没解释清楚,其实,很多事,我并不是想讲道理的。一开始,只是想讲一个仁慈良善的少年,在异世界中,保持自我,不肯被改变,不肯动摇平常心,不肯去做高人一等之人的故事。而后来说的那些道理,其实都不是刻意为之,往往是写着写着,随着情节的发展,就自然出来了。不过,我讲道理的技巧和董仲方进谏的技巧一样烂,太表面化了。如兄所言,无法分出层次轻重,无法循序渐进,对读者来说,读书的乐趣也减低了许多。
你有关忠臣那一章的意见,如果是出在象二月河那样的帝王小说,自然是很正确的。但我这一篇,其实并不是个帝王小说,要写的,也不是一个小孩成长为名君的过程。所谓的君臣问题,忠奸问题,对他,其实,都不是问题,汗,所以,有关董的情节,我不会太长。因为,主角也不是古代帝王,对古代帝王来说,和这一类忠臣之间的交流和磨擦,你说得都对,都有理,可是主角,对于忠臣的看法,本来就和帝王不同,他是可以用辩证方法看事情的。
到二月河文中的忠臣,我满喜欢他描写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人都有错误,都有缺点,不过,二月河文中,奴性太重了。虽然古代君臣之纲是如此,但有时还是看得闷气。说起来,老残游记,也曾提到过,有时清官,误国,反生贪官。对于政治家,官员来说,我觉得他们的是非轻重,和普通百姓,绝不可以相同,对于国家来说,能臣比清官忠臣更重要。象明代张居正,绝不是清官忠臣,可是他对国家,对百姓的益处,远胜于大大清而忠的海瑞啊。
兰在前文中说忠臣应有技巧地进谏,对于国家,对于皇帝,对于臣子本人,都是更有效的。 当然能做到那样是最好,但能做到有技巧地进谏,必然要能揣测皇帝的心意,能揣测天意者多数都不会逆天而为吧…… 即能且忠者不多啊……能者必多思,多思者多虑,多虑者多忌啊! 那壶水怎么叫你大姐?难不成是纳兰小姐?
高不成
所谓忠臣诤臣,遇着了名主,才可成千古君臣美谈。可古往今来,明主,太少了,真正的皇帝,也不过是平常人,死要面子,有时会钻牛角尖,有种种缺点。如果做错了决定,忠臣跑来,指着鼻子说,你错了,他一气发作起来,更不会领悟自己的错误了,有时候,用较巧妙的方法来引导皇帝,又不至于让皇帝感觉丢面子,成效更大一点。以前看史书,总也看过不少巧妙的进言,一下子,我却也记不起例子了。现在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中,诸葛先生处事的方式。对付那样的昏君,再忠谏再死谏往往也不如一个小的手段
然,能进巧言的,不但是忠臣,还是能臣,能臣也未必不忠,聪明人,能看出别人心意的,也测天意,未必代表不敢进言,进言也不但表逆天。象诤臣,喜欢去逆怒龙颜,这自然是逆天。而智臣能臣,发现了皇帝有错误,但他不明着指出来,却用不着痕迹的方法来引导皇帝,来让皇帝自己领悟,或不知不觉中纠正错误,或在,无意之中,发出对苍生有利的旨意。而且用了这种方法,未必触怒皇帝,皇帝可能自己都茫然不知,就算事后领悟了,也许更大的可能是哈哈一笑,大怒的话,可能性相对小些。

能者必多思,多思者多虑,多虑者多忌。但大智大勇之士,纵顾忌再多,该做的事,还是应该做的。而且,越是如此,才越值得敬重。只知逞勇之夫,根本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但明白一切,聪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却还能执着不悔,才是真勇士。心怀天下的大智者,为苍生计,纵明知不可为而义所当为者,虽死也必为。何况,引导皇帝,回归正途,未必是死啊。古来名臣能臣,多有大智大能者。 另外,他叫我大姐,呵呵,除了把我叫老之外,倒也没什么别的问题。
纳兰
明白一切,聪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却还能执着不悔,才是真勇士。‘此言深深深得我心啊。人小时候什么都不懂,自然简单,快乐,且执着,大到一定程度,碰到种种挫折和诱惑之后,会知道很多理想难于实现,这个时候会迷惘痛苦,同时也会分流:一部分人与现实妥协,或沉浸在悲痛中天天悲叹理想与现实得差距,或快乐的放纵于现实中绝口不提 ‘理想’二字。但同时还有另一部分人,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后,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是一条荆棘之路后,还会坚持走下去,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这条
拎壶冲冲
你们两位是夜猫子啊?半夜三更的还聊得起劲…… 纳兰说:明白一切,聪明通透,看清楚一切,却还能执着不悔,才是真勇士。这当然也是大智大勇,但那些耿直之士在犯颜直谏时也是看透了生死,明知此对己有害无益,但仍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耿直之臣又有几是顺风顺水,哪个不是饱经磨难,但这类人却坚定不的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追求,有些东西是这类人所看不透的,这也是这类人所具性格造成的,耿直之士能有几人又是玲珑心。当然我不是否定,忠臣也应是能臣,但能把握好的人古今有几人……
且古代帝王对臣子的要求首先是忠,做到即忠且清者更好,能做到即忠且清而能者当为股肱之臣啊,我一直以为,古代帝王首先要保证的是自身的皇权至高性,自然对人材的选拨是以忠为首要,想想八股文这类东西毫无实际应用意义,为何中国封建王朝却代代相承,我以为就是因为这种选取人材方式最大化的保证了官员的忠,儒家所以为帝王所推崇,就是因为其思想与帝王要求巩固其皇权不谋而合!
高不成
古代帝王的确是要求忠心超过一切,但有时,又恨手下无能,但真碰上了能臣,又会忌臣之能。所以什么君臣知遇,君臣交心,都是骗骗人的,君可以说和你交心,拿你不当外人,臣子这么想,就活该去死掉算了。君总是君,臣总是臣。
股文如何保证臣子的忠,我倒没怎么看出来,八股文从明代开始的,但在此之前,忠臣义士就很多啊。倒是儒家学生,对天下儒生的影响比较大。我恨罢百家,尊儒术。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人才自由追寻民主,根本不会有愚忠的思想,唉。
我并不是看轻耿直之臣,对于直臣,不怕死的直谏,我也佩服,不过,成功性来说,有技巧的进谏更好一些,如此而已。而且,说真的,直臣,就算真的谏进去了,皇帝当时觉得你的良臣,但心结会一直存在的,将来没准哪一天想起来,就算不杀人,也可能把你晾在一边,不用你了。常保有用之身,以期将来为国家多做事。在政治场上,有的时候,必须要有点妥协的。哪有我们平民百姓那样,黑白分明呢。
象明代的海瑞,他是一个多清多正的官,可是没有邹应龙,就凭他不拐弯的性子,他扳得倒老严吗。他被贬之后,皇帝因为他的清名又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一当官,就提出好多条陈。对官员,对君主,对朝廷给出太严格的要求。吓得皇帝只把他放在一个没实权的虚位上,百官也避开他,只不过供着个清官给天下人看罢了,海瑞空有一腔热血,又还能做什么对百姓有用的事呢。
而且有的时候,忠臣直谏,往往会有些无君父之礼的事做出来,固然这是一片忠心,但看在太多人眼中,这种事太多,皇帝的尊严就没有了。我不喜欢帝制,但即生在帝制国家里,并且入朝为官,那么国家的规则,也是应该遵守的。
而且有的时候,忠臣直谏,往往会有些无君父之礼的事做出来,固然这是一片忠心,但看在太多人眼中,这种事太多,皇帝的尊严就没有了。我不喜欢帝制,但即生在帝制国家里,并且入朝为官,那么国家的规则,也是应该遵守的。
觉得应该尊敬忠臣,但也不能完全把忠臣看得太完美。所以,我很喜欢老残游记中写的那个清官酷吏,也喜欢二月河笔下的于成龙。他的清廉刚正和他对别人的耿耿成见。至于田文镜,我甚至认为,他不能算个完全的忠臣,他虽然清,却贪名,而且个人利害之念太重,否则明知年的狠毒,心中不满,却怎么都不敢参。记得当初郑和下西洋,本来有机会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霸国,可是,就因为大忠臣们,看不得宦官当红,不愿见阉党误国,居然把航海记录偷出来烧掉。这种忠臣全无私心,我却想把他揪出来大打一顿。
纳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