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论汉武朝(转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容简介:
我们这一集就讲一讲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汲黯是武帝一朝最耿直的大臣。这个人跟汉武帝相处,有许多别的大臣想说不敢说的,想做不敢做的。
比如他竟然敢抗旨。封建社会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抗旨就是死罪,但是汲黯却真的敢抗旨。汉武帝继位的第三年,当时闽越王和东越王打起来了,然后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让汲黯去看看是怎么回事,结果汲黯并没有去到闽越和东越交战的地方,他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吴,吴就是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郡的郡府,到了那儿以后,他就不去了,回来了,武帝就他,你去的怎么样?他说我就没有去,为什么说你不去呢,这汲黯还讲了一番道理,他说闽越跟东越都是越人,越人它这个民族的习俗,就是整天打打杀杀的,它不值得我们大汉天子派一个使者去看他,所以汉武帝交给汲黯的这个差事,汲黯就没有办,武帝惩罚没有呢?没有。
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容忍汲黯呢?你看汉武帝不容忍司马迁,司马迁就说了那么一句话,判了诬上的死刑罪。他为什么能容忍汲黯呢?这个道理在哪儿呢?我想第一个,应当是汉武帝从汲黯的身上,看到了汲黯的耿直和忠诚,这是表现得很突出的。汲黯尽管抗旨也好,批评汉武帝也好,但是汲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考虑所有的问题,是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所以汉武帝从他的身上,看到他的耿直跟忠诚,这是汉武帝很欣赏的。这是武帝的英明,也是汲黯的幸运。
完整讲稿:
画外音:他是最敢讽刺汉武帝的人,他敢抗旨不遵,他敢假传圣旨,这样一个大臣,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容忍呢?他做的事,说的话,有时候会被汉武帝认为是头脑发热,那为什么汉武帝对他依然信任有加呢?这个人到底是谁?汉武帝为什么要信任他?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童言无忌》。
汉武帝是一代名君,也是一代霸主。他在朝中向来说一不二,所以大臣们跟汉武帝相处的时候,都非常紧张。但有一个大臣汲黯,竟然敢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汉武帝。我们知道,司马迁顶撞汉武帝,被处以惨无人道的宫刑;儒生狄山顶撞汉武帝,被发配到边疆,死在匈奴人的刀下。但为什么汲黯顶撞汉武帝,却什么事也没有呢?甚至汲黯的做法,有错误的时候,汉武帝对他也是非常宽容的。汲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对他一再容忍?为什么还要称他是社稷之臣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读史记汉武帝之《童言无忌》。
我们这一集就讲一讲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汲黯是武帝朝最耿直的大臣,这个人和汉武帝相处有许多别的大臣想说不敢说的,想做不敢做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抗旨。封建时代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如果不遵照执行就是抗旨,抗旨就是死罪。但是汲黯竟然多次抗旨,第一次是建元三年,也就是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当时南方有两个国家打起仗来,就是闽越王和东越王打起来了,然后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让汲黯去看看怎么回事。但是汲黯并没有走到闽越和东越交战的地方,他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吴,吴就是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郡的郡府。到了那儿以后他就不去了,回来了,回来交差了。武帝问他去的怎么样,他说我就没有去。为什么说你不去呢?汲黯还讲了一番道理,他说闽越和东越都是越人,越人的习俗就是整天打打杀杀的,它不值得我们大汉天子派一个使者去看它,所以汉武帝交给汲黯的这个差事汲黯就没有办,回来还说了一番话,武帝处罚没有呢?史书没有记载。但是紧跟着又出现了一件事,从第二件事看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这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第二件事是河内郡出现火灾,河内郡的郡治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武陟县,这个地方发生火灾,一下子烧了几千户民宅,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当然汉武帝的这个视察是一番好意,作为一代明君他很关心百姓的疾苦,老百姓的房子烧了,派人去看一看,这是对的。但是汲黯回来就给汉武帝报告,说河内郡的失火是因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殃及邻居,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但是我经过河南郡,河南郡跟河内郡相连,河南郡的郡治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阳,他说我经过河南郡发现当地出现灾情,我就擅自传您的圣旨把河南郡的粮仓打开赈济了灾民。就是该他去的地方他不去,不该他去的地方他假传圣旨把事办了。这些事情在其他大臣来讲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汲黯就做了,第一次是两越交兵,这一次汉武帝看来是没有给他处罚,假如给他一个处罚,触及他的皮肉,再触及他的灵魂,他第二次就不敢了。由于第一次他敢这样做武帝没有处罚他,所以有了第二次,河内郡失火让他去他又来了这么一套。两次抗旨,汲黯回来就请罪,说我假传圣旨我要请罪。武帝怎么办呢?汉武帝这个时候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了他的官。汲黯原来的官叫个什么官名呢?叫谒者。谒者就是负责收发文件的一个文秘,就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现在好了,把他升了,升为县令,史书记载汲黯是三个字,“耻为令”,他认为自己做个县令是个很丢人的事,不干,辞职了。汉武帝听到汲黯辞职以后,不但没有处分他反而把又给他调过来,调到中央政府担任太中大夫,又给他升了官。
画外音:武帝一朝,汲黯一出场给人的感觉真是太有个性了,敢抗旨不遵,还敢假传圣旨,但汉武帝却容忍了他。按说汲黯事儿也做了,名也出了,官也升了,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了。但他又开始抨击汉武帝的对匈政策,要知道对匈奴作战可是汉武帝的国策,这一下汲黯是不是捅到了马蜂窝,这一次汉武帝还会像上一次一样容忍汲黯吗?
我们看第二个方面。汉武帝一生在位是54年,跟匈奴交兵是44年,可以说汉武帝一生干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匈奴交战。但是跟匈奴交战这件事情上汲黯是个反对派,汲黯主张和亲,他甚至一年之中汉武帝处理和匈奴的关系问题,他一年跟汉武帝干了两架,这在大臣们中间也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是元狩二年,这一年汉匈交战中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们前面在讲对匈作战的时候讲到过,出现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匈奴西部混邪王部率众投降,有四万多匈奴人投降汉朝了。这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情,从未有过的大胜利,汉武帝很兴奋,所以就要求备两万辆车。汉朝的车是一辆车四匹马,两万辆车需要八万匹马,然后把匈奴四万投降的人拉过来,拉到京城里边来。结果因为汉武帝连续对匈奴作战战马损失很多,国家没有马,装备不起这两万辆车,就向老百姓借马。老百姓听说国家借马都把马藏起来不借,长安县令就完不成任务,汉武帝一怒之下就要杀这个长安县令,而这个时候汲黯是做右内史,右内史是主管京城的官员,长安县令是他的部下。汲黯就说了,也别杀长安县令了,就杀我就行,杀了我老百姓才会借马,他就用这个办法保护了他的下级,也把汉武帝征马去运匈奴的投降者的这个计划给它搁浅了。过了不久,这四万投降的匈奴人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以后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什么案子呢?这四万匈奴人到了京城以后,他是游牧民族,到了农耕民族的首都以后看见什么都是稀罕的,他就拿他的东西跟汉族人交换,就是做交易,做买卖。这个做买卖的话呢按照汉朝的法律禁止的,是不允许汉族商人私自跟匈奴人我们现在叫做边贸,当时长安的商人他有一个错觉,他觉得你这个限制是限制在边疆地区。我现在是在京城里面,他已经投降了,我在京城里和他做贸易这算什么犯法呢?结果这也算犯法。你只要违抗中央政府的旨令,和匈奴人一进行交易,就是一做贸易往来都算犯法,五百多个人被抓,都判为死罪,这下子事就闹大了。汲黯专门就这件事情给汉武帝提了个要求,汲黯要求汉武帝单独接见他,汲黯在汉武帝单独接见以后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你不能治罪。因为这些老百姓都是无知的百姓啊,他并不知道汉朝的法律规定不准跟匈奴人做交易不仅在边疆,就是在京城地区也是不允许的,老百姓不知道。你现在一下子要把这五百多人都处死,这个不合适。而且汲黯还提了两点看法,他说这个匈奴人很坏,攻我们的边塞,杀我们的边民,我们为了和他打仗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我建议把投降的这些匈奴的人全部分给那些抗击匈奴死难的烈士家属去做奴隶。再一个,把匈奴人的财产分给那些抗击匈奴死于国事的家庭。汲黯提了两点建议,当然这个建议是不是合适我们下面再讲,汉武帝听完汲黯的这个慷慨陈词以后,汉武帝说了两句话,“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很长时间没有听汲黯说话了,今天这个家伙又胡扯八道了,又胡扯了。这个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汉武帝不同意汲黯的话,但是我们通过这个话中间来看,汉武帝对汲黯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治他的罪,就觉得汲黯又发热又发昏说这些昏话了。
画外音:汲黯似乎跟汉武帝较上了劲,要看看汉武帝对他到底有多大的宽容度,汉武帝已经容忍了他两次,但汲黯并没有罢休的意思,接下来他不仅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汉武帝的宠臣,甚至直接对准了汉武帝本人。俗话说,事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但汲黯却全然没有顾忌。那么,汉武帝会不会动了真怒?他还会继续容忍汲黯吗?
我们现在再举另一个例子,批判汉武帝的宠臣。汉武帝时期十大酷吏之一的张汤也是武帝帝非常信任非常宠信的一个大臣,张汤做了廷尉以后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把汉朝初年的法律他重新修订一下,他要修改法律。这件事情被汲黯知道了,汲黯说张汤说得非常严重。汲黯这样讲,你身为国家正卿也就是正部级的高官,你对上你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你不能除掉百姓自己的邪念,“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现在把高祖皇帝当年制订的法律拿出来全部修订一番,你要这样做你张汤你们张家无种,断子绝孙。就是汲黯到了什么程度,他当着汉武帝和朝臣的面,他公开骂张汤断子绝孙,这个冲突已经是非常激烈了。而且,张汤和汲黯经常在朝堂之上吵架,张汤是武帝时期非常受宠的一个大臣,汲黯对这么一个受宠信的大臣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
第四点,更严重了,他由批判汉武帝的政策、汉武帝的大臣到批判汉武帝本人。《史记•汲郑列传》记载了汉武帝跟汲黯一番非常经典的对话,汲黯这样揭露汉武帝的,他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像你这样内心那么多贪欲,表面上装出仁义的样子,像你这个样子你怎么去效法唐尧禹舜呢?你再去效仿唐尧禹舜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不可能的。这个话是很尖刻的,这个话尖刻到什么程度?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这个话说完以后,“上默然”,汉武帝的第一个反应“默然”,沉默了,“怒,变色而罢朝。”就是把这个朝堂的朝会朝议给停了,就是说把汉武帝气得都不上班了,“公卿皆为黯惧”,这个时候是在朝堂之上,所有的大臣都在听啊,公卿大臣们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想着汲黯这个子可没有好果子吃了。“上退,谓左右曰”,汉武帝退了朝对他身边左右的人又说了一句话,“甚矣,汲黯之戆也。”“戆”的意思就是笨,蠢,不开窍。说“甚矣”这是个主谓倒装的句子,说汲黯这个人蠢得真是太过分了。当然这个“戆”也可以讲成放肆的意思,就是汲黯这个话太放肆了。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公开揭露我这个人,说我表里不一,内心里是贪欲很多,外面又装出仁义的样子。所以这一次汉武帝是动了气了,班都不上了,当场就把会给罢了,立即休会退朝了。退朝以后问题是汉武帝就是发了发牢骚啊,他并没有处罚汲黯,他最重的话不过是说了一句“甚矣,汲黯之戆也。”就说这么多,大臣们都替汲黯捏了一把汗,都责备汲黯说你这个话不能这样讲啊,怎么地也得给领导留点面子,何况他是天子,你无论怎么样这个话是不是说得过分。汲黯反过来说,皇上养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皇上养我们这些大臣就是要我们提意见的,如果光养着我们,光吃大米饭不干活,那还养我们干什么?汲黯还有他一番道理,他跟汉武帝唱反调发展到公开揭露汉武帝的程度。所以汲黯这个人在汉武帝一朝是非常奇特的,我们为什么要讲汲黯?我们要通过汲黯看出来汉武帝他这个时代是西汉王朝人才最集中的一个时期。西汉王朝人才有两个高峰,一个是高祖时期,那时候文臣武将一大批;一个是汉武帝时期,文臣武将又一大批。武帝时期的人才非常多,汲黯是其中之一,将来我们会专门有一集讲到武帝时期,他有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有一大批武将。他也有文臣,他还有一大批酷吏,文学家中间他还有司马相如,史学家中间他有司马迁,武帝一朝可以说人才济济,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有这么多人才同时涌现出来?汲黯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汲黯的存在,始终让汉武帝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当然汉武帝杀了很多人,杀了很多人才,他在人才问题上他有很多过失。但是你也应当看到,在汉武帝时期他对人才的选拔和作用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对汲黯的容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画外音:如果说汲黯的话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汉武帝确实没有动怒的理由,大臣的意见正确,皇帝当然要虚心采纳。但问题是汲黯做的事情并不都对,比如说汉武帝传旨让汲黯视察河内郡的失火,他却假传圣旨跑到河南郡去救灾,这其实顾了一头丢了另一头。其次,他不顾边境实情一律反对汉武帝对匈奴作战,这种做法本身也是有缺点的。但汉武帝却完全容忍了汲黯,我们就奇怪了,汉武帝为什么要容忍这个说话直来直去做事又有缺点的汲黯呢?
汉武帝为什么要容忍汲黯呢?你看汉武帝不容忍司马迁,司马迁就说了那么一句话就判了诬上的死刑罪,他不能容忍狄山,把狄山发配到边地去一个月被杀。他为什么能容忍汲黯,这个道理在哪儿呢?我想第一个是汉武帝从汲黯的身上看到了汲黯的耿直和忠诚,这是表现得很突出的。汲黯尽管抗旨也好,批评汉武帝也好,但是汲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考虑所有问题是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所以汉武帝从他的身上看到他的耿直跟忠诚,这是汉武帝很欣赏的,当然,这是武帝的英明,也是汲黯的幸运。而且我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汉武帝看汲黯就是把汲黯当成一个小孩儿来看的,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叫《童言无忌》,什么叫童言无忌呢?小孩说话你不要跟他计较,特别是和一个笨小孩说话你更不要和他计较,那个笨小孩说话你要是跟他计较了,你就把自己的地位降低了。而且汉武帝这个人很自尊,他一旦形成看法不容易改变,所以他看汲黯,不管汲黯怎么说他都把汲黯当成一个笨小孩在那儿说昏话,所以他不跟他计较,同时他又看出汲黯的耿直和忠诚。当然了,作为汲黯这样的直臣是要看你的领导是什么领导的,要是汉武帝这样就没事,要是碰见吕后,汲黯要是生活在吕后时代别说一个汲黯了,十个汲黯也没了,杀了。我们都知道吕后那个朝代有一个直臣叫周昌,周昌在刘邦那个时代是个直臣,到了吕后那个时代一点儿都不显了,所以我们说有直臣的存在首先是一个容人的国君的存在。有什么样的领导才会有什么样的部下,所以汲黯的存在是有他一定客观条件的。汉武帝虽然容忍了汲黯,毕竟汲黯老跟他顶,老和他拧劲儿,老和他唱反调,而且是高唱反调,他能容忍他,但是汉武帝不会重用他。所以公孙弘得到重用,张汤得到重用,汲黯得不到重用,所以汲黯得不到重用,汲黯就发牢骚,汲黯发牢骚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他发这种牢骚。所以我们刚才说的童言无忌大家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童言无忌是一种幸运,但是童言无忌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童言无忌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什么东西呢,隐藏着一个强者他那个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的那个无边法力,这样的话那个强者看那个弱者他才是童言无忌,所以我们说他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一种悲哀,这是汲黯得到汉武帝重视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汲黯非常有原则性。汉武帝都怕汲黯,汲黯在景帝朝就做官了,而且是做太子洗马的官,那个时候汉景帝看见汲黯都害怕。因为汲黯很严肃,很有原则性,汉景帝害怕他。到了汉武帝朝,汉武帝更害怕汲黯。我们举两件事来看,第一,有一次汉武帝坐在一个大帐子里来处理公事,刚好看见汲黯也来送报告送文件,但是汉武帝这个时候没有戴帽子,汉武帝一看自己没有戴帽子汲黯进来了,汉武帝吓得“哧溜”一声就钻到帐子后面去了。为什么呢?他不戴帽子见了汲黯,汲黯一定会当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他为了躲避汲黯的批评他躲到帐子里边,然后告诉他手下的人,不管汲黯奏报什么一律准许,准许完了让他赶快走。你看汉武帝怕汲黯怕到什么程度。当然说明汲黯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皇帝见他帽子没有他不敢见他,但是反过来,汉武帝见大将军卫青,是“踞厕而视之”,什么叫“厕”,卫生间。汉武帝就在卫生间里面召见大将军卫青。公孙弘是丞相,汉武帝在酒宴上,公孙弘来的时候汉武帝不戴帽子就敢见公孙弘。但是司马迁特意写了以下几个字,“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至于汲黯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帽子不戴好不敢见汲黯,所以汲黯是个很有原则性的人。这是他受到汉武帝宽容的另一面,这个人很严肃。
第三点,汲黯有才干。汲黯非常有才,汉武帝虽然容忍汲黯,也知道他是个忠臣,但是这个家伙整天在身边提意见,闹得整天汉武帝心烦,汉武帝也想让他到外面去做个官,让我耳根清净几年,所以就把汲黯派出去做官了。派到哪儿去呢?派到东海郡,就是现在的山东郯县。他把汲黯打发走了,官职变化他那个官品没有变,但是汲黯到了东海郡以后汲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他在郡中治理一个郡到了什么程度?他整天躺在床上养病,基本上不出来管事,他把事儿交给手下的人去办,他管管大事不管小事,就这几年时间东海郡大治,很快就治理好了。就是汲黯去做一个郡的太守的话,躺在病床上就把一个郡治理好了,所以他的官声很好。
还有一点,汉武帝认为汲黯是个社稷之臣。社稷之臣,这个可是一个非常高的一个标准,汲黯因为他身体不好经常有病,汉朝有个法律,当官的你要有病够三个月就算自动离职了,你官就没有了。但是汲黯是个例外,他那个病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汉武帝就下了个诏书批准你再休息几个月,这样汲黯就不至于丢官了,这是对汲黯的一个格外的恩遇。后来汲黯有一次有病的时候找他的一个老乡,代他请病假,然后汉武帝就问他这个老乡说你看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老乡就对汉武帝说,说汲黯这个人如果你平时用他,你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就是老皇帝死了,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的话,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谁都不能改变他的忠心。这个话说完以后汉武帝是频频点头,《史记》中间记载了几句很经典的话,就是他这个老乡说完以后,汉武帝这样讲,“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说古代有社稷之臣,汲黯这个人已经是达到这个标准了。所以汉武帝的眼中汲黯是一个社稷之臣,换句话说,自己临死之前可以把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他的人,这是汉武帝眼中的汲黯。所以汲黯深得汉武帝的容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画外音:汉武帝认为汲黯是忠臣,所以他能容忍汲黯的顶撞,甚至能容忍汲黯的缺点。但汲黯还抨击过很多朝中大臣,有些大臣身居高位,不仅手足有权力,还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他们能够容忍汲黯的批评吗?他们如果动手整汲黯,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性格耿直的汲黯能够躲得过去吗?
当然汉武帝容忍他不等于其他人都容忍他,这里边最不能容忍他的就是他尖锐批评过的张汤、公孙弘,这些人都恨死汲黯了。我们在《公孙丞相》那一集里讲到汲黯两次揭露公孙弘,公孙弘很狡猾,都“滑”过去了。而且公孙弘当着皇帝的面说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其实公孙弘内心对汲黯恨死了。公孙弘大家知道这个人可是一个笑面虎啊,貌似忠厚,内藏奸诈,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公孙弘历来拿手的本领就是借刀杀人,我们在讲《公孙丞相》的时候他曾经让董仲舒去当胶西国的国相,想杀董仲舒没有杀成。他又借着齐王自杀除掉了政敌主父偃,那么他对汲黯能放过吗?果然,公孙弘向汉武帝提了个建议,派汲黯去做右内史,右内史是主管京城的,京城分为左右两部,右部是右内史主管。结果呢,汉武帝就同意了,为什么派他去呢,公孙弘讲得很有道理,他说京城住的人皇室宗亲非常多,达官贵人非常多,很难管。你看着他不起眼,他都有背景,所以很难治理,所以公孙弘建议让汲黯去做右内史,其实是想让汲黯栽进去,想把汲黯给杀了。因为你做右内史这个官,管得不好你是失职,管得好了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干好干不好都没有好果子吃。所以派了汲黯去了,汲黯果然去了,结果汲黯去了以后用了几年把右内史管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竟然还没有出事。这就很奇怪了,汲黯有什么本领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而不出事呢?司马迁没有写,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说,淮南王谋反的时候,淮南王最怕的一个人就是汲黯。淮南王说什么呢?他说汲黯这个人软硬不吃,你怎么样也说不动他,至于公孙弘这个人你可以很轻易地就说动他。因为淮南王的原话就是怎么样来摆平公孙弘呢,就是“发蒙振落”,他说你想摆平公孙弘就像桌子上盖了一块布,你把这个布一揭公孙弘就摆平了,再比如像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你晃一晃叶子就落了,摆平公孙弘很容易,摆平汲黯很难。你看一个谋反的诸侯王他在谋反之前他最害怕的就是汲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汲黯做右内史的时候,为什么当地的那些皇亲国戚都不敢轻举妄动呢,是因为他们平素都知道汲黯的为人,不敢向汲黯叫板。但是,总的来说,童言无忌到底是顶不过巧言令色,汲黯和公孙弘都没有在淮南王谋反的大案上失掉晚节,但是一代直臣汲黯最后是病死在淮阳太守的任上,而公孙弘却是老死在丞相的任上。那么这个武帝一朝极为罕见的淮南王谋反的大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淮南大案》。

在中国戏剧史上,琴挑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折子戏,很多剧目中间都有“琴挑”这一出戏,但是“琴挑”这一出戏,它最早的来源,却是来源于汉武帝时期一个大文豪的故事。这一个大文豪,也就是这一个司马公,他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他和“琴挑”有什么关系?而且在这个司马公的“琴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这一个文豪,也就是我们在文学史上汉赋四大家的第一位,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有过一段官场生涯,后来回家以后,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归,家贫,无以自业”,就是司马相如回家以后,家里穷得没办法谋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县令王吉让他到临邛,他们共同设计,让当地富豪卓王孙宴请,在宴会上,王县长就捧了一副琴,恭恭敬敬地送到司马相如的面前,说请司马相如为我抚琴一曲,这样司马相如就在“卓总”的家里边弹了非常有名的两支曲子,这两支曲子一弹,满座皆惊。这样就吸引了卓家千金卓文君,卓文君喜欢音乐。在宴会上,她隔着门缝看到司马相如是一表人才,已经动心了,再听他弹了这一支曲子,卓文君可以说是心动不已,一阵狂跳啊,这就是“琴挑”卓文君的故事,于是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跑回成都,后来两人又回临邛开一个小酒店,卓父碍于面子,终于给两人钱财。
王立群先生分析,其实司马相如一开始就是想人财双丰收,既得到卓文君的人,又得到卓家的钱。所以他整个“琴挑”的故事,都是精心设计好的,他是先“劫人”,再“劫财”,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一个骗局。
完整讲稿:
画外音:司马相如,一个西汉时期著名的大才子,他和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卓文君的私奔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二千多年来,人们都把它看成是一个才子爱佳人的故事,到了近代,更是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典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司马相如真的是爱上卓文君以至于要和她私奔成婚吗?其中是否别有隐情?这个爱情传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司马相如真的是追求真爱还是另有图谋?
在中国戏剧史上,《琴挑》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折子戏,很多剧目中间都在《琴挑》这一出戏,但是《琴挑》这个故事它最早的来源却是来源于汉武帝时期一个大文豪的故事。这个大文豪也姓司马,所以他和司马迁并称为“西汉两司马”,但是这个司马和我们讲司马迁那个司马不一样,所以此司马非彼司马。这个司马呢他一生是名利双收,那么这个大文豪,也是司马公,他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他和“琴挑”有什么关系,而且在这个司马公的“琴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这个文豪就是在文学史上汉赋四大家的第一位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原名叫司马长卿,小名叫犬子,古人认为这个人小的时候如果给他起一个贱名,他就能长得特别好,所以司马长卿的小名叫犬子。后来司马相如学成以后非常佩服蔺相如的为人,因此呢他把自己司马长卿改名叫司马相如。
画外音: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早年家里有一些资产,而汉景帝时期规定,一个人家里有“四算”也就是四万块钱就可以为官,司马相如于是凭借家里的资产成为汉景帝的侍从。他擅长写赋,但汉景帝却不喜欢赋,因此司马相如很不得志,后来他追随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梁王刘武死后,司马相如只好打道回府,官场失意的他究竟是怎样认识富家千金小姐卓文君的呢?他又是靠什么吸引卓文君的芳心呢?
司马相如回家后,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就是司马相如回家以后家里穷得没办法谋生,这里边就有一个矛盾了,司马相如当年不是靠着他的四万家产做的官吗,为什么过了几年他回去反而是因为他生活上没有着落了呢?这个疑问《史记》跟《汉书》都没有记载,我们现在也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就是司马相如从梁王那儿回家以后确实生活穷困潦倒,是在落难落魄之际。就在这个时候司马相如的机会来了,他的一个好朋友在临邛当县令,这个县令姓王名吉,吉利的吉,这个县令王吉就是王县长给司马相如写了封信。说你在成都待得不好,司马相如的家是在成都啊,说你在成都待得不好,你就到我这个临邛来,司马相如就去了。到了临邛以后,王县长就把司马相如安排在县政府的宾馆里边,然后,这个县令是每天去看望司马相如。每天去看,这个面子是非常大的,这个司马相如呢,开始王县长来他还见一见,到后来,王县长来拒而不见,不再见这个王县长。但是这个县长呢越是不见他越是要来,他是天天来访,司马相如是天天拒绝,这个事就在当时的临邛县传开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宾馆里住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贵客,搞得我们的县长天天去拜访,他还不见。《史记》在记载这件事情的时候写了四个字“缪为恭敬”,也就是假装着非常恭敬的姿态,天天去见他。这就给人一个想法,就是王县长去见司马相如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两个人商量好的,他有意天天去拜访他,司马相如是有意天天不见他。那么为什么县令天天去拜访他,为什么司马相如天天不见县令呢?这样搞了一段时间以后,这就成了临邛县的一个特大新闻了。刚好临邛县有两个很不简单的人,也就是说临邛县有两个钢铁大王,就是以炼铁暴富的两个大富豪,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民营企业家”,一个姓卓,叫卓王孙,我们简称他为卓总,另一个姓程,这一个我们简称他为程总。这两位老总就听到消息了,因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对县长是比较关注的。县长天天去宾馆拜见一个人,这个人还不见,两位老总一商量说既然是县长的贵客,咱们不妨摆个家宴把这位贵客请过来宴请一下,宴请他的时候呢顺便把县长也请过来吃顿饭。作为民企老总请县长吃顿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刚好这是个请客的机会,这两个大老板就联手要请司马相如。到了宴请这一天,王县长提前到场,然后宴请的临邛县所有上层人物宾客满堂,高朋满座,但是这个时候就是不去请司马相如。因为当时有一个规矩,就这个宴请人的时候把所有的陪客先请到,最后去请那个主宾,这才是最恭敬的礼节。客人都到了,县长也到了,然后这个卓总就派人去请司马相如,这个面子很大了。司马相如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司马相如拒绝了。《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这回来一说两个老总很没面子,请了那么多人竟然请不动主宾,这个宴席就要泡汤,两个老总脸上就挂不住。王县长一听,王县长说我去,他亲自去,这个县令王吉亲自去请。《史记》记载了这么一句话,“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的司马相如传多加了一个字,“相如为不得已而前往”。这个“为”就是我们现在写的为什么的“为”,这个“为”就是伪装的“伪”的通假字。也就是《汉书》记载的是什么呢?是司马相如装作不想去,然后县令一再请,去了。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先是县长和司马相如两个人商量好,“缪为恭敬”,然后是“为不欲往”。然后,司马相如一到,司马相如的风采让所有的宾客全晕了,都被司马相如的风采给惊呆了。然后这就开始喝酒,酒喝到一半儿,王县长就捧了一副琴恭恭敬敬地送到司马相如的面前,说请司马相如为我抚琴一曲。司马相如还一再推让,王县长是执意相请,这样司马相如就在卓总的家里弹了非常有名的两支曲子,当然这两支曲子后人传说有一个名字叫“凤求凰”,这个我们这里先按下不讲。司马相如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这个人口吃,不会说话,但是文章写得很好。而司马相如另一个特长就是弹琴,所以王县长让他弹琴是回避了他的弱项口吃,突出了他的强项弹琴。这两支曲子一弹是满座皆惊。
画外音: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司马相如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他为什么要在宴会上扬长避短,为什么要弹一支“凤求凰”的曲子?他和县令王吉是老朋友,但俩人的举止做派却不像是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而是像在上演一出双簧戏,他们要演戏给谁看呢?司马相如的目的是什么呢?
《史记•司马相如传》里有一个交待,说“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卓总家里有一个千金小姐叫卓文君,而且刚刚守寡,年龄多大《史记》、《汉书》没有记载,但是《西京杂记》记载了17岁,17岁守寡,然后司马相如装作是给王县长弹琴,实际上他弹这个琴的目的是让卓文君芳心暗许,就是想让卓文君听他这个曲子以后引发联想。我们再说卓文君这个人,卓文君这个人《史记》、《汉书》对她记载得都不太详细,但是只记载了一点,说卓文君好音乐,非常喜好音乐,就是有爱好,大家千万记住一个人有爱好这个人就有软肋,你就有可以被别人攻破的那个弱点。而卓文君偏偏喜欢的是音乐,司马相如刚好用琴挑动他的春心,其实卓文君对司马相如来临邛已经早有耳闻,你想司马相如来以后这么招摇地市,县长天天去拜访,然后卓总又来宴请,其实卓文君早有耳闻只是无缘相会。这一次他老爸给司马相如请到家里,卓文君隔着门缝一看,司马相如是一表人才,所以卓文君已经动心了。再一听他这支曲子一弹,卓文君可以说是心动不已,一阵狂跳啊,这就是琴挑文君。所谓“琴挑”就是用琴音去打动一位姑娘的芳心、春心,这就叫“琴挑”。这个宴会一结束,司马相如是趁热打铁,立即用重金收买了卓文君身边的侍女,通过这个侍女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本来这个卓文君已经非常仰慕司马相如了,看到他一表人才,又听了他弹的曲子,就觉得自己有点配不上司马相如,没有想到司马相如竟然重金疏通关系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就暗下决心来了一个夜奔。连夜一卷东西跑了,跑到宾客去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看卓文君来了,二话不说,立即铺盖一卷走人。
画外音:司马相如成功引诱卓文君私奔,不管是采取什么手段,才人算是追到了佳人。但前面我们已经有过交待,司马相如的老家在四川成都,家里穷得没有办法谋生,他把卓文君从临邛带回成都,虽然临邛和成都相隔只有一百多里地,但估计凑足回家的旅费司马相如都捉襟见肘。那么他把卓文君带回成都的老家,他们的日子能过得下去吗?卓文君能受得了穷吗?
等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回到他的老家就是成都的家里一看,卓文君又晕了,怎么个晕呢?《史记》的记载了六个字“家居徒四壁立”,说司马相如的家倒不错,确实有个家,但他那个家除了四扇墙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空房子。当然这个空房子如果在北京三环以内这个也是很厉害,很可惜他当时是在成都有那么一个房子,“家徒四壁立”,除了四扇墙啥也没有。第二天,卓总知道自己的千金小姐应当说是“万金小姐”私奔了,卓总一听是又羞又气,不过他是一个民企老板、民企老总,他最擅长的就是经济手段。所以卓王孙一听说他女儿私奔了,虽然很生气,但是卓王孙马上就采取了一个办法,四个字“经济制裁”。就是你走可以,你跑了我一个子也不给你,一文钱都不给,卓文君这个人出身豪门,她不是嫁入豪门而是逃出豪门。所以卓文君跟司马相如回去再过,我们都知道过惯穷日子再过富日子很滋润,过惯富日子再过穷日子苦不堪言。所以蜜月一完卓文君就受不了了,但是司马相如倒是不动声色,再苦都得咬着牙过,但是卓文君受不过,卓文君作为一个大富豪的女儿她受不了。所以卓文君这个日子就过得心里很不愉快,《西京杂记》还有一个记载,说他们回到成都穷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俩想喝酒没钱买酒,卓文君就把她那名贵的皮袄拿过来送到酒店里边,抵押到那儿赊一点儿酒回来。然后两个人喝,喝完以后,卓文君就抱着司马相如提脖子嚎啕大哭啊,这个穷日子没法过。这个时候,卓文君受不了了,卓文君首先提出来,他说你司马相如跟我回临邛,成都没法过我们回临邛去,回到临邛我即使是向我的兄弟借点钱也比你在成都苦熬着要好。后来他俩想想,第一,确定要回临邛,第二,咱们回临邛做个小买卖,最后在卓文君的主动倡议之下,司马相如勉强同意回到临邛,然后司马相如把自己的车马变卖了弄了点儿钱开了个酒吧。这个酒吧一开,《史记》记载,卓文君是当垆卖酒,文君当垆,这是很有名的一个典故,什么叫当垆?就是卓文君当一个酒吧女站在那儿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更出格,穿上一个大围裙跟一个下人一样在那儿洗盘子洗碗。这件事立即就被卓王孙知道了。
画外音:卓王孙是一个有钱人,他的女儿在家门前开酒吧当街卖酒,女婿跑堂打杂,卓王孙会怎么想呢?他曾经因为女儿是私奔成婚所以没有给女儿一文钱,但面对现在一个局面他是什么心情,他又会怎么办呢?
这卓总就脸上挂不住,因为卓总不是一般的人哪,《史记》有一篇叫做《货殖列传》,这个《货殖列传》是讲西汉当时的经济状况,而且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记载了当时全国一些主要的富人,按照我们今天来说就叫做福布斯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中间卓王孙排名第一,是全国首富。你想他作为一个首富的老总,他的姑娘竟然跑到临邛开酒吧,当垆,他的女婿竟然穿着佣人的衣服在那儿洗盘子洗碗,卓王孙就觉得太受不了了,实在是受不了。但是这时候卓王孙既觉得受不了同时他又感到心里边很憋气,卓王孙这个时候觉得心里非常憋气。我想卓王孙的憋气也有道理,这里大概有这么三点理由,这个事儿是引狼入室啊,司马相如是谁引来的?是你卓王孙自己啊。而且这个事巧的是什么呢,这个王县长是个婚托,他俩合伙把卓总给坑了一下,卓总是有苦难言,这是第一个。再一个,卓文君不顾礼仪,在当时那个社会中间,一个女孩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你就私奔了,在当时是一个极其丢人的一件事情。你别人不说,我们知道,越有钱的人是越要讲面子,街上的乞丐他不需要讲面子的,卓王孙全国首富他就非常讲脸面,他觉得脸上挂不住。第三,你说你开酒吧你哪儿不能开,你在你成都开,远一点儿不好吗?你非开到临邛,开到我家门口,你不是找我的难堪吗?所以卓王孙实在是觉得又感到害羞又感到生气,而且这个火还发不出来,因为这个婚托是县长啊,你这一发火把县长也兜进去了。所以卓王孙想来想去没有指望,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他,劝他这么几个理由:第一,你就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卓文君是你的一个亲生女儿;第二,你家里边不缺钱;第三,卓文君已经嫁给人家司马相如了,你别管丢人不丢人,生米做成熟饭了,承认不承认都是事实啊;第四,司马相如还是个人才,不管怎么地他还是个人才;第五,这婚托又是县长。你想想这五个原因,你何必一直搞“经济制裁”呢?不如你给他点钱,你放他一马不就行了吗?结果卓王孙闷头想了几夜,最后痛下决心给了他们东西,大家猜猜给了多少?僮仆一百人,钱一百万,还有大批嫁妆,这“三个一”一给,一百万,一百个僮仆,一大批嫁妆,“三个一”一出台,酒吧立即关门,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又是连夜就走。
画外音:一对才人佳人的故事就这样以喜剧收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就成为中国古代追求婚姻自由的典范,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流传两千多年的爱情传奇。但这真的就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吗?司马相如真的就没有别的企图吗?在这个看似完满的故事背后为什么依然疑云重重?
我觉得这个爱情故事虽然非常美,但是它还有几个疑点,我想讲讲这几个问题。第一,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为的是什么?就是说司马相如为什么要琴挑卓文君?《史记》跟《汉书》都没有记载卓文君长得漂亮不漂亮,没有记载,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卓文君是一个丑女,那司马相如的那个心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你废那么大劲娶一个丑的女孩子,那不用讲一定还有其他目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那司马相如可就真是一个大阴谋家。《史记》、《汉书》没有记载,但是《西京杂记》记载了,《西京杂记》记载的卓文君是个美女,很漂亮,有这么几句话“文君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说卓文君眉毛、脸、皮肤都非常好,是个美女,是美女可以减少一点儿司马相如的麻烦,至少说琴挑卓文君有一个目的是想抱一个美女回来。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疑问,因为你抱了一个美女回来,你司马相如不知道你家里就那四扇墙吗?你要知道你家里就那四扇墙,你抱了一个“万金”小姐回来,你能养活得起她吗?你好不容易把她琴挑回来了,你那个笼子里能养得住那个金丝鸟吗?第二,司马相如在婚后和卓文君过那么苦的日子,司马相如为什么想不到和他的老婆一块回临邛云开酒吧呢?这一开酒吧不是逼得卓王孙“出血”吗?司马相如为什么想不到,我们先看看司马相如这个人,据我们刚才介绍的故事来看,司马相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果他到临邛县来之前还没有想好一个周密的计划的话,那么他来到临邛县和那个王县长“婚托”俩人一合谋,其实他俩已经商量好一个周密的计划,先你天天来拜访我,我是天天不见你,这不就制造了一个新闻热点吗?吸引了眼球,一个鱼钩本来想钓一个鱼,结果一个鱼钩钓了两个老总,但是两个老总一个卓总一个程总,程总没有女儿呀,卓总有个新寡的女儿,所以目标锁定最后就是这个卓总,所以司马相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这么老谋深算的一个人,他就没有想到回临邛开酒吧让卓王孙受不了最后自己拿钱,他想不到吗?我觉得他应当想得到。第三,司马相如既然想得到,司马相如为什么不主动提出来回临邛开酒吧,让你老爸受不了给点钱,咱俩不就富了吗?这不也是发财的一种机会吗?为什么司马相如不提出来呢?非要等着卓文君提出来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三点理由。司马相如不能提,司马相如再老谋深算,再想得到,他不能提。第一,丢人。你想想男子汉大丈夫,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靠女人吃饭的男人,这个在古代社会那个大男子社会来说,一个男人靠着女人吃饭,人们看不起。即使现在时代变了,人们对这种爱情也要加一个引号,是“爱人”还是“爱钱”,所以司马相如不能提,想得到也不能提。不能提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他不知道卓文君会不会同意。假如他提出来回临邛,万一卓文君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一个女孩,我宁可饿死我不能向我老爸要钱,那这个话一旦拒绝了今后再也不能提起来了。第三点,如果司马相如主动提出来,咱这儿过不下去,咱到临邛到你老爸门口儿,开个酒吧,羞他,最后逼得他出血,如果司马相如这样提出来这个计划的话,卓文君会有疑问的,卓文君会想到你临邛开酒吧逼得我老爸出血这个计谋,是在琴挑之前想好的呢还是现在日子过不下去想好的呢?换句话说,你琴挑我卓文君为的是我呢还是为的是我老爸呢?这个疑问一产生就很麻烦了,卓文君一旦有了疑问,下一步就不好行动了。鉴于这三点理由,司马相如是咬着牙死活不能张口提这个事,必须在这儿苦打苦熬,熬得叫日子再苦都不说苦,苦到最后叫卓文君受不了,卓文君提出来,司马相如来个顺水推舟,这才是上策。从这三点来看,司马相如把酒吧开到临邛确实是为了谋财,我们也可以叫什么呢,叫劫财。这样一来司马相如就面临着一项指控,司马相如面临着一项什么指控呢?先劫色,后劫财。如果司马相如是这么一个人的话,我们都知道的传说中的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就要颠覆了。如果一个男人先劫色后劫财,你觉得这个男人可取吗?你觉得这个男人可嫁吗?那么,我提五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承认。如果我们能承认这五个问题,那么我们下面就好做结论了。第一,司马相如深知卓王孙是全国首富;第二,司马相如深信自己经过周密的安排一定能够琴挑文君归己;第三,司马相如深知自己“家居徒四壁立”的这个环境是无法养活“万金”小姐卓文君的;第四,司马相如深知“万金”小姐卓文君在成都受不了穷一定会提出来回临邛找他老爸;第五,司马相如深信全国首富的卓王孙丢不起这个人,一定会拿钱摆平。假如我们承认这五点,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劫财的计划先于劫色的计划,也就是在劫色之前司马相如已经安排好劫财的计划。只是他不能说,先劫色,再劫财。而且这个事情跟王县长,他和他这个婚托他俩密度好了。所以这个流传了两千年的美丽的爱情故事,原来是这么一个骗人的骗局。司马相如确实是先骗了人,再骗了财,先劫了色再劫了财,是人财又丰收,是这么一个故事。那么司马相如如意地抱着美人回来,劫了巨款返回成都,那么这种浪漫爱情会幸福吗?会不会出问题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