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营十虎上将及李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书中的曹营十虎上将脱胎于“曹八将”。
曹八将是因为京剧中曹操身后总站八员上将,所以叫“曹八将”或“八虎上将”,分别是八虎上将:痴虎将许褚、二虎将张辽、三虎将乐进、四虎将李典、五虎将曹仁、六虎将曹洪、七虎将夏侯渊、八虎将夏侯惇。因典韦早死,徐晃又另称“无敌将”故不在其列。
在本书中,此十人并称“曹营十虎上将”。但是如果加上早挂了的典韦和那个无敌的徐晃号称“十虎上将”的话,这个排名就是个问题,所以先不公布结果,到时候看老虎分析的是不是有道理。
唉呀,对于三国武将的排名历来争议不休,横向纵向比较,众说纷纭,很是热闹,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生机缘不一样,掺杂的因素很多,比如武器,比如战马,比如铠甲(关羽二爷如果穿着全套的硬铠甲眼睛都不露,估计黄忠也拿他没办法),比如年龄,比如士气……如果一样的话还是真难说谁更胜谁一筹,所以对于三国武将排名这个问题俺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是对这个曹营十虎上将的排名,老虎还是能看清楚的,当然大家更是一目了然。
以前老虎看三国史料和小说的时候,对“曹八将”中的李典印象不是那么深刻,老虎有时候也票上几回京剧,一直纳闷李典这家伙怎么成上将了?还排在曹营大将二曹二夏侯前面?在老虎的印象里,在一些游戏中,他的数据设置倾向于文官。
后来一查资料不打紧,老虎立马发现李典确实是个人才,文韬武略一样不少。老虎感觉他像个文官也没错,这家伙内政方面是有那么两把刷子的。这样这家伙不就成了文武全才了?于是老虎崇拜之情泛滥。
仅对此君历史年表和经典之战稍作整理,部分材料来源网上,详情请关注本书(又得拉票拉收藏了)。
历史年表】:
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
194年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招降李乾,李乾不肯,被杀。曹操让李乾子李整统领李乾兵,跟从曹操平兖州诸县,有功,迁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离颍阴令,为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迁离狐太守。
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袁绍破,用李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202年曹操击袁谭、袁尚于黎阳,使李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和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曹操对李典、程昱说:“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李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203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敦拒之。刘备烧屯假意逃走,夏侯敦率诸军追击之,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夏侯敦等果入贼伏里,与战不利,李典往救,刘备望见救至,乃退。
204年李典跟从曹操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215年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张辽欲出战。乐进、李典、张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张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李典好学,品行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官拜破虏将军。年三十六薨,子李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李典曰愍侯。
经典战例】:
大破薛李】
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从父亲李乾,早期跟随曹操破黄巾、击袁术。吕布突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
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李典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其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曹操也许在当时就已经看出了李典的才华,令李典整理军队,和曹操一起攻击薛兰,李封。大破薛李的军队,并击退吕布的援军。
后因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当时李典最多只有十六岁(杀薛李时是195年,逍遥津战役是215年,李典死时36岁,即使逍遥津战役后马上就死,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16岁)。年龄如此之小,能得此高位,可以推断出所立功并不小。

进击高干】
后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
袁尚既派高干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干大概是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备比较松懈。
李典由此看出了敌军有可乘之机,认为敌军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装备少,攻之必破。说服程昱及其他将领渡河进击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军主力的水路。
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博望坡战役】
在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博望坡战役,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场作为原型的战役,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这场战役里面获胜的是刘备军。
但可以说,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淳,获胜的也许是曹军。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淳对付刘备。刘备见大军到,遂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夏侯淳以及曹营里著名的另一位智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石压死蟹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
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夏侯淳救出来。
平定高干之乱】
其实讲到李典,我想大家一定会想起另一个人——乐进。因为无论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是《三国志》里面,有很多战役他们都是并肩子上的。相对来说,乐进以勇猛闻名,李典以智谋见长,这一对搭档,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
在曹操军攻击乌丸的时候,高干叛变,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这对搭档第一次有记载的合作,曹操派李乐二人攻击高干,二人包围壶关城直至十一月曹操亲自出阵。
东征海贼】
第二年八月,这对搭档再度出击,东征海贼管承,大破之,管承逃入海岛。
由于数次立功,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PS:这里大有文章可作。)
逍遥津之战】
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了打张鲁。
老实说这七千多人实在是少了点,也太看不起东吴的实力了,以这三人的身价和东吴的威胁少说也得给个三五万的。大概曹操是想着自己刚刚攻打完孙权,孙权不敢妄动的原因吧。
可惜曹操前脚刚走,孙权后面立马拉了十万人就把合肥给围了。面对此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张从来就不和(还有个于禁,张,于,乐三人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他这样说,看来仇还是挺深的)遂与张辽精选八百人,攻击吴军,一度逼退东吴军。
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一战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当然这场仗首功应归在战斗中勇猛无匹的张辽,但同样不计前嫌出战的李典也同样功不可没。
评价】
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三十六岁就死了。否则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他的功绩也受到了领导者的肯定,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身在“曹营十虎上将”之列,可谓当之无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