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郑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李云头这个地头蛇的带领下,轻松的避开巡街的捕快,躲闪开路人的目光,转过数条小巷子,便来到了一座大宅子的后院小门外,门口早有一个小厮在门口守候。
李云头道:“公子,到地方了,事发仓促,只好委屈公子从后门入内了。”
王天摆摆手道:“无妨,这是你家老爷想得周全。”
李云头道:“我家老爷正在客厅恭候公子,公子请!”
王天也不做作,举步就进了小门,两人进门后,那个看门小厮探头向四周张望一眼,便把小门紧紧地关上。
这个宅子挺大,走过两重院落,这才来到正厅,李云头抢先进了正厅禀报,就听到一阵爽朗的哈哈声,从里面大步走出一个穿着精致马褂的短须中年人,向王天拱手道:“哈哈,公子果然一表人才,郑昭冒昧相请,还望公子勿怪,公子里面请!”
王天笑道:“原来是郑老爷,郑老爷有心了,在下王天,不过是粗人一个,称不上什么一表人才,倒是郑老爷置得好大的家当。”
郑昭道:“王公子说笑了,这是祖传产业,说出来徒污公子法耳,没什么好夸耀的。郑某置了小酒小菜,不成敬意,公子先宽饮几杯。”
两人说话间,李云头悄悄的退了出去。走进客厅,只见客厅中间竖起一面大屏风把客厅隔成内外两间,外间已置上一桌酒菜,十来道荤素相配的菜肴,色香味俱全,酒也很是清醇。
王天根本不问郑昭为什么这么好心的帮助他,也没有做客人的样子,好象是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大大咧咧的和郑昭对饮起来。
酒过三巡,郑昭问道:“王公子,你仙乡何处?”
王天对这个问题早就想好了,便道:“在下自小随家人住在太行山里,前些年家中老人去世只留我一人,再耐不住寂寞,便出来游历,谁知一到邯郸就碰上这等事情,唉。。。。。。”
郑昭作了个果然如此的表情道:“千里太行,果然有陶公笔下的桃源仙境,只是沧海桑田,这世道再不是以前模样了。”
王天故作苦恼的道:“是啊,出来一看,现在的风俗与书中所写大大不同,在下这一身打扮都成另类了。”
郑昭问道:“王公子的祖上是何时进太行隐居避世的?”
王天故作思考状,道:“好像是前明战乱时避世的吧,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了,老人们也从来没有跟我说起过祖上的事迹,不过我想时间在前朝那是不会错的。”
郑昭的神色有点失望,道:“这样说来,王公子那是汉人的血脉了。”
汉人?王天只有自己在心里苦笑,自己是汉人吗?他这个老古董,汉朝都晚了他千年,不过血脉同宗,认了。
郑昭又道:“你不剃发易服这可是犯朝庭的大忌,听口音你并不是邯郸人,郑某很是奇怪你是怎么来到邯郸,难道你路过的各地官衙全都没有把朝庭律令放在心上?”

王天笑道:“各地官府是不是失职,在下就不清楚了,至少邯郸衙门就很上心。”
郑昭道:“公子一路行来,路上必定有人劝告过公子剃发易服,难道公子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王天点头道:“有是有,只是要我在脑后拖根辫子,再穿上异服实在难为煞我了。”
郑昭笑道:“好,王公子果然是汉家好男儿,有骨气,只是这天下人人剃发易服,只王公子一人又如何与清庭整个天下相撼?郑某还是告诫公子,现在是大清的天下,朝庭明令剃发易服,敢严抗者那可是要砍头示众的,自古民不与官斗,公子还是赶紧剃发易服,从此逍遥快活谁也管不到了。”
王天恼怒起来,一拍桌子道:“留不留发,穿什么衣服,这是个人行为,皇帝老儿的正事是治理好天下让百姓吃饱肚子,为何连这点鸡毛小事都成朝庭的禁令?”
郑昭眼中显出一抹喜色,搓捏着手指道:“公子有所不知,现在持掌天下的是满族人,人口只有汉人的百分之一,一百多年前满人入关时,汉人还是势大,有明降臣孙之獬上书疏,谓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犹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剃发令下,派出八旗兵丁,带着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子,在大街小巷巡逻,一见到没有剃发的,就强行拉过来剃,稍一反抗,当场把头砍下来,挂在剃头担特制的竿子上。以此消除汉人习俗和强迫汉人改变传统,从衣冠装束直接到精神观念,都象满人一般。回想当年剃发令下时,天下各地烽烟四起,我汉族子弟舍生忘死与满人相斗,因些战死的人是不计其数,只是蛇无头不行,一盘散沙终归还是败在满人的手里。禁令实行了百多年了,这天下的苍民自小就开始剃发,早已把汉人往昔的衣冠装束忘得一干二净。惭愧啊,王公子一身汉家衣冠,才让郑某想起自己还是个汉人。”
郑昭说完是唏嘘不已,脸上是一片沉痛表情,王天却并不觉得什么,心里也只是有点难受,这并非是他心冷如冰心坚似铁,只因为这命太长了,民族争斗、夺鼎天下的事情看得太多,经历得太多,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要用无数的人命去填的,可以说已经是麻木了。
郑昭继续道:“虽然当年汉人败在满人的刀兵之下,但这百多年来,民间的反抗的依旧是层出不穷,经常让各地的官府焦头烂额,但总的来说各路的反清义士还是缺少了一位主心骨,只是在当地小打小闹而不能联合起来举事。”他的眼光忽然射出一缕精光,盯着王天道:“王公子,不知你对这天下形势又有何见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