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界一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影视界一瞥
电影可是一门了不起的伟大艺术,它结合了文学艺术、摄影技术、电声技术,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初,从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从黑白的发展到彩色;现在又引进了电脑技术,更是如虎添翼,发展之快,一日千里。
我很喜欢看电影。60年代,还是个中学生时,有时逢到某某外国电影展,赶场子跑不同的影院,一天可看2、3部影片。当时的影片以苏联的为主,演员的表演艺术和摄影技术与水平都是上乘、第一流的,因为当时压根儿就没有好莱坞这一茬。说实话,当时苏联的电影艺术是一流的,像喜剧片“忠实的朋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阿.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三部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许多西方名著改编的电影,诸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奥赛罗”等等,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再有就是印度的电影“流浪者”,等等。
现在,电影片多如牛毛,世界各国的应有尽有,但电视的发展,却极大地中冲击了电影的市场。当然,电影院是不会也不能被电视机替代的,不过方便的家庭影院,确实大大地降低了电影片的票房价值。近年来,电影院我几乎都没有进去过。更有甚者,近年来的电影,尤其是国内的片子,似乎越来越没有什么看头了,有些片子耗资数以亿计,演了半天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没有故事情节可言。就拿“英雄”来说,好端端的一部悲壮的历史剧,却搞成了一部莫名其妙的男女情爱的闹剧,没有剧情可言,甚至也没有人物角色,只有几个木偶似的表演者,口说几句生涩、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跑龙套似的在台上客串了一趟。我真有点替这些名角叫屈,演这等没有剧情、没有性格的角色,不是掉分么!照例说这班名演员应是不缺钱的了,为何却肯屈尊接受出演此等角色!?照例演员接受出演的角色,是在先看过剧本后,觉得适合自己,才欣然应邀的。可现在大片的制作简化多了:据说可以不要剧本,只需定个题目,即片名,有制片商出资,就可以开机拍片了。难怪,这班名角演得叫人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因为他们也是受朋友之邀,盛情难却、稀里糊涂莫名受命的;或者,金钱能使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谁肯挡自己的财路。不过,上台容易下台难:戏得边演边编,边编边改,边改边演,现场发挥,灵感勃发,这样才能尽显大家手笔、大师风采;同时,哥儿们一起切磋,夙兴夜寐,天天耳鬓斯磨,难免不擦出点真挚友情的火花来,到时临机一动,再给某某兄弟加点餐、补点戏,不就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拿的。当然一碗水得端平了才行,否则,大家闹起情绪来不好收场,反倒弄巧成拙。
其实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简单的事情还真是很少有的。有的事情虽简单,手续却很复杂、繁琐,你说这样的事情算得上简单吗?!再回过头来说拍电影吧,先总得取个题材,定个片名,编写个剧本;然后,物色剧组演职人员、筹措资金;片子完工后,还得过一下政治思想审查的关口和手续。事情是千头万绪的,关键却只有一桩:筹措资金,而且是自筹!现在,像以前那样带指令性计划制作的片子是越来越少了,电影人拍片的范围和领域较以前宽广多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也拓宽了很多。首先,得会公关,否则何处去筹钱?看来整个一个没由头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要说难,难于上青天;要说不难,易于反掌。你要是个名人,什么事不就都解决了:要钱,自会有官商愿意出资赞助的;要人,谁都会愿意来套套近乎,顺便给自己也添点光彩;审查就更不在话下了,名声不就是地位、身份的保证,官方的合作不就是默许。

名气这东西还真是管用,尤其是在中国!当然,我们讲的也不是完全“空**来风”的所谓虚名,“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片子还是可以看看的。人有点名气后,怎么就认不得自己了?忘乎所以的大把花钞票,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只为了拍几部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没有角色的摄影特技片?说来也真邪门,像“英雄”这等没有品位的所谓大片,居然也能创中国票房的奇迹,帮助制片人收回投资,并还有回报。难怪“英雄”之后,又有了“黄金甲”,而且照样票房不菲,没有给制片人难看?!难道这也算是中国特色?要说是“英雄”问世,看看“名导”的新作,大家进影院争相购票一睹为快,这是顺理成章的;观后,大失所望,连呼上当,甚感不值。那么,“黄金甲”首演,再要看看它“滥”到什么地步,倒又反架了它的势,解了它票房的危机,使之平安过关!看来这样的“大片”今后还会往来不绝,“后继有人”的!而且,还有人要竞相攀比的,据说近来又出了一部叫人看不懂的名为“无极”的大片。不过,我已实在无闲心去自讨没趣了。
再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崭新的时空概念,又给电影人创造了一条奇幻的时空隧道,思路更开阔了,题材范围也拓宽了许多。不过,有些影片把许多原本在古代就可以处理好的、与现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又要搅到现在来,搞得不伦不类的,叫人哭笑不得!要是科幻片,还情有可原;普通的故事片,胡搅一通,是否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毫无现实意义!
更有甚者,一部接一部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络绎不绝,把有些断代史演绎得很细、很深入了。这倒成了一个不小的、应该引起警觉的问题:一般人接触历史,也就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简略的介绍;至于断代史的研究和具体细节,据我的孤陋寡闻,这在中国史学界,迄今为止可能也还是一个较生僻的冷门,专业研究人员屈指可数。如果,把历史当故事来渲染的影视剧,出离历史的真实太远,倒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可能不应仅是误人子弟的等闲小事了,大有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歪曲历史之嫌,不可掉以轻心!
有一天,无意中张了一眼正在上演的电视历史剧“秦始皇”,演的是荆轲刺秦的片断:但“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并无刺杀秦始皇的行动,而是欲图将秦始皇押为人质!这倒很有点新鲜!中国古代享有盛誉的义士、侠客荆轲竟也成了现代绑匪的祖师爷了!看了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不知编导者的深意何在?我辈实无暇顾及此事,只好一笑了之。
当然,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评论员;作为一名有自己偏好的观众,从不曾系统地好好观赏过国内近年来拍摄过的电影片和影视剧,只是就自己随兴所至接触到的部分影片,略表自己的失望和遗憾。
我相信中国的影视业是有发展前途的!自有后来人!
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