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前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周仁为自己即将登临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宝座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冯霖却在他耳边悄声提醒道:“殿下此时尚不能高枕无忧啊!”
冯霖敏锐的政治嗅觉觉察到伪造圣旨的秘密已经泄露出去了。据说,在诸位皇子、皇亲国戚、世族豪门、朝中大臣之间,已在悄悄议论着这一秘密。或许这只不过是冯霖心中有鬼产生的幻觉,但对于年愈花甲的冯霖来说,心中有鬼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必须消除这种心理,即使是幻觉,也要清除干净。如果这样做,就必须将对手赶尽杀绝。而所谓的对手,就是那些皇室成员和那些重臣。
精通法律的冯霖针对每一个人罗织起罪名,逐个依法予以处决。就连身有残疾的皇长子周诚、被圈禁的二皇子周琳也被安上了罪名处决,与他们有牵连的还有数百名的家族成员和仆从,这些人全部拉到洛阳城外砍掉了头颅。只有三皇子周贞事先得到了风声,连夜逃出了洛阳,一路向东去投齐王周元。那些元老世族贵戚也都遭到了相同的命运,连同他们的家人和仆从也受到了株连。这种大规模的清除异己行为,造成政局不稳。更为严重的是由此还埋下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种子……
周隆兴十二年元月,丞相郑吉身受车裂之刑于伊水河畔后一个多月,因为废除了新法,又回到先前那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心头的怒火终于爆发了。
首先,魏郡刺史韩阳于魏郡起兵。登高振臂一呼,自称自己便是丞相郑吉……
“郑吉丞相起事啦!”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撼了四面八方。那些身受郑吉变法恩惠的百姓们顿时纷纷聚集到了魏郡,连附近的郡县也纷纷加入。一时间聚众数万余。而当河北大营邢瑞率精锐的府兵前去镇压时,却因为麻痹大意或者可以说是轻视,在慈石山中理伏而大败,邢瑞自刎。中旬,韩阳攻占武安郡。襄国刺史董明率众前来投诚,两部合并后军势一下扩展到十万余众,韩阳自立为上柱国、董明为大将军。二月,攻占了长平郡,直逼河南郡,一时间朝野震惊。
周仁顿时慌了手脚,找来冯霖商量计策。二人在密室中商议了许久,决定由萧龙为河北十五郡招讨大使,率军前去镇压。同时命令四镇勤王。
在现在的朝堂之上,萧龙大概比任何人都了解当前事态的严重性。作为拱卫京师的铁卫军的长官,对于京师周遍地域的地理情况十分熟悉。
“只要我出马,就能彻底平定叛乱!”
他心中有数,但却没有显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萧龙胸怀宽广,决断力强,而且性情温和,作为部队的统帅,受到将士们的衷心拥戴。他出身世族名门,目睹了大周因为变法而国富民强,心里是举双手赞成的。可是他对孝武帝是绝对忠诚的。当他接到圣旨后,也不辨真假,毅然决然地率兵进入了洛阳,抓捕、杀戮等等都是他一手操办的。但是杀戮过后,特别是在伊水河畔亲眼目睹了郑吉之死,使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不禁有了一丝疑惑?
就在此时,从宫中传来召见的消息。看出一些苗头的副将孙威很是担心,向他提出忠告:“将军,您可不能凭一时意气,凭白害了自己的性命啊!”
对于如何应付冯霖,萧龙还是很有把握的。他笑着拍了拍孙威的肩膀,没说什么,便随着内侍走出了军帐。
在上阳宫内的一处亭阁中萧龙见到了冯霖。
从一开始萧龙就从容应答,而且态度谦恭,并没有使冯霖感到有什么压力。最后萧龙提出一个条件:
“有件事,无论如何都要仰仗太师大人的帮忙!”
萧龙的态度令冯霖很开心,于是他捻着白色的胡须眼睛眯成一条缝望着萧龙。就冯霖的立场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萧龙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后,从而使威信直线上升,既而取代自己的地位。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可以随便找出个什么罪名来,以皇上的名义将其构陷入狱。然而最好的手段是使其害怕从而对自己产生敬畏,让他言听计从,这才是最为理想的。毕竟萧龙也是大周数一数二的名将啊。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他才会容忍萧龙到今天。趁着难得的面对面的机会,他一会露出威严,一会儿又作出笑容,仿佛是在收买萧龙之心。他白皙的脸庞写满岁月带来的痕迹,笑起来的时候很难看,仿佛是堆在一起。
“噢!既然萧大将军有求,但说无妨?”
说到这,萧龙一拱手道:“当下乃是非常时期,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人强力帮助,方能扭转乾坤!”刚说到这,冯霖显然很是受用,微微一笑。
“究竟是什么事嘛?”
“末将出征之后,请赐予我符节!”
冯霖闻言,微微一动,毕竟赐于符节的话,萧龙就是大周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了,这不能不使他有所警惕。再略作思忖后,以为用人之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便笑道:“大将军尽可放心出征,本官静等大将军凯旋而归!”
“如此甚好!那末将告退!”说完后,萧龙转身而去。
不过数日,萧龙便组织起一支十万人的大军,一律金色,部队的旌旗、铠甲都是金色,铺天盖地的离开了洛阳。
……
这时在长平的义军中却正在爆发着饥荒。由于人数急剧增加,控制在手的那些粮仓开始告罄。如果断了粮,那些现在聚集在身旁的部队即使没有敌军来攻打,也会从内部崩坏。当务之急,使他们填饱肚子,就成了韩阳的头等大事。
而大周自建国以来,就由朝廷专门管理的敖仓。而这些敖仓都设置在水陆交通便捷的城市里。而这些敖仓中,有一座就离长平不算很远的地方,那就是河内郡的河阳仓。

“不夺下河阳,一切都完了!”董明如此谏言道。由于韩阳收容了过多的百姓加入到部队当中,导致了部队过于臃肿,食物供给不上。部队中开始出现不满的声浪。
“嗯!”韩阳作为一名治民的官吏,能够表现出极为出色的能力,但是做为一名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帅,却是极为不合格的。他只是凭着对郑吉的爱戴以及对新法的拥护,而起头造反的。此刻这种情况,他丝毫没有预料到。也慌了手脚,只是说道:“那么,就由上将军去一下吧!”
董明立刻率领大军将河阳团团围住。
这时身为河内郡刺史的是叫李定的人,在发生骚乱的时候,他能让郡中的百姓保持安定,并亲自指挥军队据守在河阳,实属难得。虽然董明以数万大军围困,但李定依然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守军对其发动进攻。这对在军事谋略方面并不是很出色的董明,感到非常棘手。
这天清晨,董明还在军中做着攻下河阳后的美梦的时候,突然被隆隆的雷声惊醒了。他睡眼朦胧地披上衣服,走出了大帐。只见此刻,眼前的景色突然为之一变。金灿灿的光芒照射过来,竟让人怀疑是否太阳掉下来了。眼前所有的大小山包,沟渠峡谷,甚至是连空中的云彩都变的金光闪闪。正在疑惑之时,周的大军杀了过来。董明大军一下子惊呆了,顿时失去了士气。为首的敌军的主将正是萧龙。
从洛阳日夜赶来的周军,在得到了李定的飞鸽传书后,知道了敌军的动向。迅速改变了方案,决定由孙威率领八万材官(步兵)大规模地在中津渡口准备横渡黄河。而自己则率领了一万余的铁骑沿着邙山西进,走孟津渡口星夜渡过了黄河。
第二天清晨,就在义军正在休憩的时候,他已经率部陈列在河阳城和义军大营中间了。由经过精心训练的铁卫军组成的骑兵组成,犹如一支巨大而强有力的长矛,其势锐不可当。碰上这支部队,董明的迎击部队瞬间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萧龙不失时机,不等后续部队到达,立即对董明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董明的军队掉头向北,一路败退,一直退过了太行山,才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
而萧龙得到孙威的后续增援后,刻不容缓地对其发动了攻击。董明坚持了半个多月,终不是萧龙的对手,一路溃败,而董明本人则自刎而死。
可以说,这是韩阳起兵后所遭遇的第一个败仗。
……
而在此期间,韩阳已经回到邺城,并且始终按兵不动,拉开阵势日夜赶工建造着宫殿。
百姓们纷纷对韩阳冷漠起来。随着董明在河阳兵败,军中逐渐弥漫起一种恐惧的心理,以致于人人自危。而此时韩阳不是分发钱财鼓舞士气,并且派遣军队前去救援董明,反而加紧修筑宫殿用来享乐,使得军中开始有了这样的一个言论:上柱国其实早就对大将军厌恶了,所以才会按兵不动,坐看大将军兵败。
诸如此类的话传到了韩阳的耳中,旁边的小吏趁机说道:“这样下去,恐怕上柱国的威严就荡然无存了啊!”
因此,邺城开始了抓捕传播者的行动,被抓的人不用审问一律斩首,使得人人自卫。自从董大将军在阳城兵败自杀之后,一直辅佐董明的那些将士全部如梦方醒,一个个开始逃离邺城。
在辽阔的战场之上,萧龙率领的军队越战越勇,势不可挡。接连击败了各地的义军,直逼魏郡。韩阳派出的那些迎击部队都被萧龙顷刻击溃,将附近的小城邑陆续攻陷。最终韩阳弃城而逃。面对一落千丈溃不成军的局面,韩阳还收拾着残兵败将,进行着零星的反击,但是每次都失败了,只得仓皇北上。
“大概他们是想跑到巨鹿吧!”
萧龙作出了如下的预言。他立即命令孙威率领五万大军北上,而他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随后而来。
……
巨鹿城。
韩阳率领残部逃到这不久,孙威的五万大军就追了上来,并且将整座城池团团包围起来。“上柱国,巨鹿城城高粮足,不会被攻陷的!”虽然听着安慰的话,但是韩阳却丝毫打不起精神来。
此时,从辽东传来了旧太子旦起兵清君侧的消息,顿时使其心中一动。他赶忙派出密使请求救援。
而萧龙也接到了消息,心中暗吃一惊。旧太子旦起兵,而且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这真是让人想不明白了。究竟谁才是叛逆呢?是远在辽东的旦还是现在在洛阳的仁?这使他苦恼万分!他走出了军帐,抬眼望向天空,此时的夜的确美丽,墨色的天空布满了棋子似的星星。望着如此美丽的星空良久,他终于下定了决定。作为世代武门出身的萧龙从小就受到了父辈忠君思想的教育,只要是皇上的圣命,即使是自刎也毫不犹豫。既然仁有皇上的圣命,那旦就一定是叛逆了!对于叛逆,就只有一个字:“杀!”
这时他又想到旦的周围那些人,想起听到的一些传闻,对何洋、王睿等人在辽东的所作所为也略有耳闻。想到能与他们一战,也是件快事!顿时,铁血之气油然而升,所以他决定与他们一战。
打定主意,他立刻派出快马前去马邑,命令北镇的武安国将军火速率北地军南下,与自己汇合,在巨鹿摆开战场,与周旦等人决一死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