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新科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已经致休当学部“顾问”的康大和如今比在朝时还忙,天天的听政问话外加到各大学堂巡视,忙得不亦乐乎,这事也说不上是老爷子恋权,他在高位上呆了几十年,现在退了休皇上又让他管学部的事,他自然当仁不让。可是如此一来,学部尚书的地位便有些尴尬了,学部尚书名曰学部一把手,可是却不好意思与康大和争权,每当康大和在那里发号施令的时候,学部尚书只能像个跟班似的陪在一旁。
要说学部尚书没有怨言是假的,可毕竟人家康“顾问”曾经是大学士、太师,而且还是皇上亲自派来“指导”学部工作的,学部尚书也只有对康大和的越俎代庖听之任之了,只盼着他老人家哪天实在没精力管闲事时再亲自主政。
陈鑫让人来请康大和时,康大和正在训斥学部的一帮办事不利的主事,学部尚书害怕殃及池鱼,便躲了出去,正好遇见宫里来的人,于是忙把他请了进去。康大和一听皇上有要事相商,哪里还敢怠慢,忙撇下站成一排听训的学部主事们进了宫。
在御书房,陈鑫把今天的事一说,康大和便已经有了主意,什么主意呢?那就是全力支持皇上。你别看康大和一把年纪,他心里明白的很,现在大汉看似万事顺遂了,可什么事都只是开头,正如他曾经说的那样——势同开国。皇上要想办成什么事,还得他这样压得住阵的老臣鼎力支持才行。再说皇上说地那些话也有道理,士子们的第一项重任正是教化万民,改变官制和安排秀才们教书本身就是为了安稳国本,何乐而不为呢?
康老爷子这个“二线一把手”点了头,议事大臣们便也跟着点头,于是事情便顺理成章的铺了开来:首先是礼部下政令命各地统计秀才名单报与朝廷和各布政司备案,然后学部命各州府学官将士子们集中起来传达朝廷安置办学的政令。统一按新修订的《书经辨析》和学部编订的各项教材安排培训后进行考试,合格者即取得教师资格(康大和不同意用“秀才”来称呼教师。理由是会使人们弄不清秀才的意思),然后由朝廷和地方统一备案安置到各地小学堂任教,并按学部制定地各项标准发放薪水,使他们成为国家专职教育工作者。按计划第一批新式的公职教师将招收六十万人,全部从秀才中选取,以后每年都要按情况进行招收录取,主要来源还是秀才。但也不排斥有能力地童生和其他人。
在录取教师的同时,朝廷还下令各地方在上次人口统计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户籍制度,将适龄儿童统一造册分配到所在地小学堂进行五年的基础教育,至于教师薪水、教学资金等各项费用由朝廷出四成、各地方出四成、学童家庭缴纳两成。(由于此时的教育还处于最初的阶段,所需经费并不大,学童家长出学童学习费用地两成完全出的起,这比自己找私塾老师所需的花费少的多了)。
与此同时,按照计划。在朝廷逐渐缩小国子监儒生培养的同时,各地将增加各类大学堂的数量,以培养更多的农工商各类人才,并从中招收合格人才分配到各地小学堂对学生进行各项基础技能教育,使学生们能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初级教育开展的同时,朝廷还在筹措高一级别地专职教育。这种专职教育不同于农工商各大学堂那样培养有发明能力的高级人才,而是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熟练工,因此要求要低的多,而且需要的人也更多,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级别学校地学生除了继续进行文化教育,同时还分出专业进行系统的法政和农工商学教育,等他们经过四年的教育后,出了校门便是新兴工商业和农业以及政治和法律各方面的中坚力量了。等这些人才成了规模后,大汉的工商业和各项事业必然出现大发展。
改变科制和兴办教育的事在忙忙活活的进行中,所幸因为这几年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人才的分流。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多,加之皇帝已经弄了那么多“离谱”地新政使人们习惯了。所以这次政策大变动并没有引起什么大震动。看到这个局面,陈鑫放心不说,群臣也心服口服了。
虽然将秀才变成教师地做法已经铺了开来,但是还有一个大问题摆在陈鑫的面前,那就是在六十万秀才转变成公职教师地同时还有几十万秀才无法安置,而且新的教育制度要想形成良性循环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之前积累下的旧式教育培养出的那些以考功名为业的庞大人群还得不到有效的分流,在这些人中,除了会读书其他什么事都不会做的大有人。然而作为一个将近一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事都想尽善尽美是没有可能的,陈鑫也只有一道政令下去,彻底废除院试考试,使那些至今连秀才功名都没混上的人打消一步登天的念头。

这个做法也许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乱,但那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要比有功名的人好对付的多,他们中年纪大的多年没有得到功名,必然在读书考功名的同时做其他生业养家糊口,现在取消院试只不过取消了他们考功名的主业,迫使他们将原来作为副业的那些工作变成主业,这样一来并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实际上的损失,仅仅是打消了他们当官的念头而已,而且他们中如果足够优秀的话,将来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官场,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至于那些年轻的、还没有参加过科考地书生更好办。他们因为年轻,主要是靠家里养活,而且学习其他事的能力要强的多,很快就能适应这种没有功名念头的生活。(记住,仅仅是个功名而已,就算当了秀才又能怎样?除了名声好以外,将来大多数人考不上举人、进士。依然不过是普通老百姓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惠。)
忙忙活活中便过了以往院试的季节。今年的考试季节失去了往年的热闹,剩下地仅仅是一些人对往年科考热闹的追忆。然而平静不是更让人舒心吗?有人说中国人地适应能力很强,这在一些时候被理解为没有原则,可更多的时候却说明我们更能接受新事物。
秋天很快就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正逢三年一届的乡试。对于取消院试后乡试的存留问题,大臣们特别是主管科举的礼部尚书萧雨明心中很是忐忑。虽然皇上已经下令称当了教师的那六十万秀才取得国家公职身份,在朝廷制定新地科考制度之前不允许参加乡试。这样做虽然有点武断,但好歹还给他们找好了饭碗。可剩下的几十万秀才怎么办呢?总不能一刀切,把他们的出路也断了吧。
萧雨明拐弯抹角把乡试的事和自己的担心向陈鑫说了以后,陈鑫低头思考了很久才道:“萧雨明,你说十个秀才里顶多能考上一个举人,这一个考上举人的已经有做官的资格,可剩下的那九个人难道考不上便勒脖子?总得有办法吃饭吧?”
这些话有道理。考不上举人地秀才毕竟占大多数,这些人当不了举人做不了官,可总还有吃饭的办法,如果现在把乡试取消了,顶多是使十个秀才里考不上举人的人数从九个变成十个,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皇上圣明。可如此一来。那些秀才不能考举人,又不能入学堂任教,十年苦读岂不白费了?朝廷当年鼓励他们科考争功名,现在断了他们的希望,总得给他们个说法吧。”萧雨明苦口婆心的劝道。
陈鑫完全可以理解萧雨明稳定士子人心以保国家安定地想法:“萧尚书,乡试自然不能贸然取消,毕竟秀才们都是有功名的,若是取消了乡试,难免令他们认为朝廷没有信用。这样吧,今年的乡试照常进行。不过试题得要改改。”
“皇上的意思是……”萧雨明跟着陈鑫不是一天了。再传统的脑子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转变,“皇上的意思莫非是将八股仅作为一科。再加些其他的考题,比如时世之论,为官之法,呃,还有什么做了官如何兴商兴农兴工的法子之类的?”
古代人的脑子和现代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陈鑫完全相信自己地判断,萧雨明刚刚说完,陈鑫便笑了起来:“朝廷取官虽然以进士为主,但低级官员大多数却是从举人中选取,所以得了举人功名便是老爷,能做官了。朕以前说过,朝廷是用官,而不是培养官员,没必要将那些八股做地好,但是其他事做不好的人委派外用,因此不如直接便选好可做官地人安置来的更顺手些,这正是你说的那个法子。噢,农工商兵法政各大学堂第一批学子今年不是学成了嘛?可从他们中考选人才发往各地任专职官员,既然是搞专职管理,他们要比外行人明白的多。以后就用这个法子。至于乡试,今年除了增加考题,另外也可以少选取一些人,没考上的那些人里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可集中起来按其自愿分往各学堂学习。至于过了三十五岁的,唉,考了半辈子都没考上,何必死抱一棵树呢?他们既然能活到现在,自然有他们的活路,就让他们自寻出路去吧。”
这又是一次大分流,等把三十五岁以下的秀才安排完,剩下的秀才便不足原来秀才总数的十之二三了,这些人陈鑫也不是没有安排,只不过有点放任自流的感觉罢了。如此一来,功名问题一举解决,旧式科举也便走到尽头了。
“臣明白了,此次乡试恐怕已是最后一次,臣定当安排好。”萧雨明颇有些怅惘的说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