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她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县一中当语文老师的同乡说你干脆调到一中来吧,一中毕竟是重点中学,天地广阔,你来了大有用武之地。他就联系她到一中去试讲。
那天,她终于登上了县一中的讲台,与另外两名也想调到一中的老师试讲。那天她讲了一篇文言文。由于准备充分,又加上一些表演的成分,讲课还是很成功的。但她最终没有被调到一中。同乡说,他们对你的讲课还是满意的,因为另外两个人是校长和书记推荐的,而你是我推荐的,人轻言微吧,没有被取上是很正常的。她没有生气,感觉这一切很正常,只不过她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
此后,她还是努力教书,努力写作,源源不断地发表文章。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花兰市委宣传部长很爱才,就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她把发表的文章复印下来,并写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信件,希望部长能把自己调到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几天后,部长果然把电话打到校长办公室询问她的情况。据说,部长在县上视察时还在县委副书记那儿了解她的情况。
她的故事开始在教育界传开了,有人开始关注了。一中的校长说她是个才女,让她到一中去教书。教育局的局长想把她调到教育局,专门去搞教学研究。由于曾经试讲的原因,她不愿再去一中,就选择了教育局教研课。
一个天气晴朗、绿草如茵的日子,她走进她的恩人、爱才的宣传部长的办公室。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部长。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没有一点当今许多官员的派头和架子,说话时没有一点官腔,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他询问了许多情况,她都如实谈了。为了感谢他,她把一个装有一万元现金的信封放在办公桌上。他问这是啥?她说是一万元,自己的一点小小心意,您为我帮了这么大的忙连我的一滴水也没有喝,我过意不去。这真的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您就不要嫌弃了吧。部长的脸色立即不好看了,他说我给你帮忙不图你的啥,就是因为你真的有才,我才看上了你。你不要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让我很难堪,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也违背了我做人的原则。你快收起来,不然我会生气!她只好收起信封。她想现在像他一样清廉的官员实在不多,他真是个好人。末了,他问道你愿意教书吗?她说我还是不愿意。他说那就把你调上来吧,你想去哪个单位?她想了想说我想去电视台当一名记者。他说好吧。就这样,她就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与她的表哥和远方叔叔没有一点关系。
她买了许多新闻书籍,一边跟老记者学习、采访,一边钻研新闻业务。她发现采访新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就像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目前所有的社会科学里面,新闻专业是理论根基最浅、文化积淀最薄弱、专业历史最短的一门学科。许多不是新闻系、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许多是理科专业的大学生)报考硕士、博士时,有很多人喜欢考新闻专业,不一定要下很大功夫,只是背一背记一记说不上就能考上,而不像其它专业那样下了好大功夫也不容易考上,就是这个缘故。这就导致许多新闻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连最简单最基本的消息不会写。而且,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是用脚跑出来的,许多小学文化出身的记者照样干得很出色。这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最著名的记者、编辑无法跟最著名的作家相齐并论的原因之一。

她是社会新闻部的记者,主要就是跑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由于有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加上几年当老师的经历和很强的敬业精神,经过一个阶段努力,她已经胜任了自己的工作,干得游刃有余。她采访的新闻追求客观性、实效性、文化性和代表性,尽量全方位都采访到,不给被采访、被批评的对象留下把柄,深受观众喜爱。到年底,她撰写的新闻有两篇获得全市新闻奖,有一篇获得全省好新闻奖,受到电视台领导的表扬。
第二年,她被调到时政部当记者。作为政府部门出资创办的电视台,时政部就是专门采访市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活动的。比起社会新闻部,时政部并不轻松,甚至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主要是领导要求较高。比如领导的讲话哪些需要重点突出,哪些仅仅是一笔带过,领导的哪些镜头需要突出,需要浓墨重彩都是很讲究的。有的领导比较了解新闻规律,对自己的形象和讲话要求不是太高,记者就可以突出新闻性;有的领导不太懂新闻规律,认为政府掏钱办了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新闻单位就是为领导服务,记者就不敢考虑新闻的价值和规律,一切只是为领导服务,领导满意了,一切就好办,领导不满意了,麻烦就大了。首先是宣传部长、主管宣传的副部长坐不住了,然后就是广电局的局长、电视台的台长和具体采访的记者、发稿编辑坐不住了。挨批是正常现象,弄不好还会写检讨、扣工资,让人感觉心里压力很大。
刚开始,她不愿意到时政部,还想继续在社会新闻部工作。领导就对她说,你去吧,我们是看上你才让你去的,你以为谁想去就能去!采访了一个阶段,她就对会议消息和领导讲话感到很乏味,觉得那纯粹不是新闻,那是对领导的歌功颂德,是给领导的脸上贴金,没有一点实际意义。时政部主任赵佩喜给她安排采访任务时她就有点不愿意了。她说主任,我不去行吗?干脆让别人去吧,我实在感到乏味,没有意思。主任说,你觉得什么有意思,人家拿钱养活我们,就得听人家的话,不采访怎么行呢?她说我宁愿采访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也不愿意再给领导的脸上贴金,当一个吹鼓手。主任说,那你觉得什么有意义,你干脆自己办一家电视台算了!她就勉强去了,直到后来发生的两件事情,使她对当时政部记者彻底失去了信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