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本书一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路上,我和阿姨还在讨论红绳的事,而那位记者已经当作历史翻了过去。
路上的行人,每个人脸上都是神采奕奕,都在高兴的快乐的生活,大家都在谈论地震、捐款、灾区、重建、国家,好多人的脸上都露出自信的笑容,我抬头看了看蓝天,在心里默默的说“我要好好活下去!”
不知不觉,我和阿姨来到了市里很有名气的卧龙寺,其实,说实话,我和阿姨都不知道为啥会走到这里来,不过,既然来了,就随缘吧。
我和阿姨跨过山门,来到院子里,只见古木翠柏,郁郁葱葱,香烟袅袅,梵唱声声,人头攒动,上香的,旅游的,求签的,打卦的,好不热闹。
不远处,一群来自外地游客正在聆听一位导游讲解卧龙寺的历史与典故,我们也走了过去,饶有兴致的听了起来:
“各位团友,卧龙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开元年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相信大家都知道开元盛世吧。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政治、国力都有很大的发展,为当时的辉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比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大一统’的汉武帝,东汉的光武中兴,以及到了唐朝时期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而卧龙寺就是在这种辉煌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究其缘由,是因为,自东汉灵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历经战乱洗礼的百姓们很快对于这种精神寄托信奉起来,而隋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时期,尤其是唐朝,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利用了宗教的特性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在唐朝初期,佛学很为盛行,但是各个地方都对于同一件事情在教义上有着不同的理解,给统治阶级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制定一个畅行全国的标准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当时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唐僧,矢志为当时的大唐帝国从天竺寻求真解,利国利民。
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7年,他从唐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用时4年到达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六年后,也就是公元642年,他携带着众多佛经回到长安,回国后,唐玄奘潜心翻译佛经,还写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对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庙的高僧主持,大量翻译佛经,前后共翻译了经、论七十五部,一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过玄奘高僧及众多高僧的不懈努力,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佛教很快在全国就以统一的教义开始流传起来。
到了女皇武则天后期,以及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相传当年翻译佛经的一位高僧路经此地,有感于佛祖教化之德,于是在此修建了卧龙寺,从此,卧龙寺的香火不断历经千载而不衰。
好了,各位团友,请跟我来,现在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是天王殿,也被称为弥勒殿。。。”一群游客随着导游的讲解逐步向前走去,我和阿姨站在原地,看着他们蜂拥进天王殿。
我叹了口气说“阿姨,我们都后面去吧,天王殿是转不成了”
“好吧,也只能如此了,走吧”
我和阿姨绕过天王殿,直接来到了卧龙寺的主建筑,也就是大殿---大雄宝殿,只见高高的莲花座上,释迦牟尼佛金身端坐,宝相庄严,右手竖立在胸前,做合十状,左手横在胸前,捏无相指,一双慈眉善目注视着芸芸众生,大嘴微微张开,好像在诵读真言,看着释迦摩尼佛,禁不住从心里面产生了膜拜的心理,我和胡阿姨跪在佛前的蒲团上,双手合十,闭着眼睛,喃喃低语,一边的和尚敲起了磬,一声,一声,感觉直接敲到了心里面,一片祥和宁静,也许能在佛前的这种低语中,世世代代的善男信女在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籍,我突然感到原来宗教的存在是如此这般简单。于是,我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冥冥中的神佛保佑我的父母在天之灵。

走出大殿,我和阿姨在卧龙寺里闲逛,有好多做买卖的小商小贩在卖力的吆喝着,给庄严肃静的佛家圣地添染了一丝铜臭的味道。
无意中来到一个摆摊卖书的老者跟前,我蹲下来,随手翻了翻,都是一些关于佛教、佛经、劝人向善的书籍,正打算起身要走,忽然一本书出现在我面前,应该说这是一本小册子,纸张薄薄的,仿佛使点大劲纸张就会破了一般,颜色呈黄褐色,而且封面的字体都是繁体字,竖排着,总的感觉是这本册子已经有好长的时间了,封面的字都看起来不是很清楚,依稀变得出是三个大字,隐约可见,是大篆还是小篆,我不敢肯定,这就向象是一本古老的石刻本。
轻轻的揭开扉页,那三个大字又出现了,弯弯扭扭的,仔细看了半天,才辨认出其中一个字是“青”,其他的,还是不认识,再揭开一页,竟然还是繁体字,看了大半天,才认出几个字,什么“上XXX:天X地X,阳X阴X,一六共宗,。。。”我很好奇的研究起来,半天,才认出几个字,有些泄气,同时感觉有些奇怪,仿佛有些熟悉,但却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合起书问那位老者“大爷,这本书多少钱?”,
坐在藤椅上的老者抬起头来,看着我过了半晌,眯着眼睛说,“小伙子,你认的封面上的那三个字吗?”
“我不全认识,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个字”
“哦,那个字?”老者有兴趣的看着我,
“第一个字,青”我回答道
“哦,这样呀,那里面的字呢?”老者继续问道
“里面的字,我认识的也不多,”我低下头,呐呐的说
“哦,那你懂的你认识的字都是啥意思吗?”老者饶有兴趣的看着我
“我不懂”我摇摇头说
“那,既然你不懂,为什么你还要买呀?”老者更感兴趣了
“恩,我想买下来,拿回家去仔细研究下”我有信心的说
“哈哈,好呀,你看这样好吗,这本书,我不买,你想看就拿回家去看看,而且有不懂的可以到卧龙寺里来找我,你看怎么样,不过,记住,不能损坏这本书,你看可以吗?”
“好呀,谢谢大爷”我点点头。
说着我站起身了,天气有些热,头上都有些冒汗了,于是,我掏出了兜里的面巾纸,准备擦汗,却不小心将装在兜里的那个玉挂件掉了出来,落在书摊上,我蹲下身子正要捡,那位老者一见,脸色有些变了,也伸出手来,我见状,连忙捡起来,捏在手里。
“小伙子,我可以看看你那个挂件吗?”老者突然发话说,
“可以呀,大爷”,我看了看他说道,顺手把玉挂件递给了他,
他接过去后,用手摸了摸,然后把它放在左脸颊处,仿佛在感觉它的温度,然后,从兜里拿出老花镜,仔细看着,嘴里还小声的念念有词“天意呀,天意呀,真的是:卧龙现,玉寻见,千古事,堪舆了”,
当他看见挂件上面的那红丝,抬起头急切的对我说“小伙子,这是谁的?”
我看了他一眼,说“大爷,是我的”
“你从哪里得来的,快告诉我”
“我捡的”我一边气鼓鼓的说,一边从他手里夺过那个玉挂件,转身就走了,老者被我的举动弄得莫名其妙,望着我的背影,发愣。
这时,阿姨走了过来,对那位老者说“老人家,对不起,因为那个挂件是小风父母留给他最后的一件东西了,你说到孩子的伤心处了”阿姨又简略的把事情说了一遍给老者听
“哦,原来是这样呀,对不起了,失礼了”
“唉,苦命的孩子”胡阿姨朝着我消失的方向跑了过去,而那位老者望着我们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