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发扬闽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梦自己是闽北人,对家乡的感情很深,也对家乡有这么多名人感到骄傲,下面是载的,连我都很难相信欧冶子、柳永、惠崇等这些名家都是住在我家附近(虽然是从前),所以我也就认为此地人杰地灵,所以我也要向各位大大宣传一下我的家乡,有空到武夷山玩时跟我说下。而且下面的情节中就有猪脚与闽北的历史诗人斗诗的情节,猪脚也将正式“以诗入道”,精彩在后,敬请期待!以下引自
http://www.xiaoshuodaquan.com.com/2008-04/11/content_465633_4.htm上面还有图。
“闽北十大历史名人”候选名单[组图]
福建东南新闻网|时间:2008-04-1108:35:17|文章来源:闽北日报
MR01铸剑宗师——欧冶子(松溪)
春秋时越国宁波人(生卒年不详),是历史上著名的铸剑师。《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越王允常(勾践之父)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家人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看到湛卢山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历三年艰辛,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五柄剑:湛卢剑、纯钧剑、胜邪剑、鱼肠剑、巨阙剑。其中湛卢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而被冠以五剑之首。
MR02敢为人先——黄峭(邵武)
黄峭(871—953),字峭山,唐朝邵武和平人,官至工部侍郎,共生二十一子。在和平开创宗族办学的先河,营造了和平(中国进士之乡)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黄峭摒弃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父母在,不远游”传统观念,告诫子孙自强自立,不袭父荫,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己开拓创业,繁衍发展。黄峭各系子孙如今遍布南方各省,在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也居住着大量的黄峭后裔。每年清明,海外总有后裔来黄峭墓祭扫,到和平寻根问祖。
MR03“三教布衣”——陈陶(延平)
陈陶(约812-885),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剑浦(今南平)人。因屡试不第,既不求仕进,恣游名山,唐末隐居南昌西山。陈陶诗风平淡超脱,意境诡异,或生动流转,曲折深婉。其诗《垄西行》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绍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为福建唯一入选诗人,他也以此而留名文学史。
MR04宋诗坛主——杨亿(浦城)
杨亿(974-1020),字大年,浦城长乐里(今仙阳镇)人,创“西昆体”。文风雄健,才思敏捷,少年成名,官至工部侍郎,宋太宗很是称赞杨亿的文采。杨亿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其次序体例皆杨亿所定,群僚分撰篇序,此书一千卷,对宋以前史籍的辑佚、校勘和整理较有价值。杨亿在编修《册府元龟》时与同僚刘筠、钱惟演等唱和,创西昆体,由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其特点追求词藻多用典故,讲究音律。这一诗歌流派在北宋诗坛统治近半个世纪。
MR05白衣卿相——柳永(武夷山)
柳永(约980-1053),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又称白衣卿相。生性放荡不羁,故仕途坎坷。精通音律,尤工于词,创作慢词独多,其词多描写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及羁旅行役者,语言通俗,对当时词的发展起一定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著有《乐章集》,存词200余首。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MR06抗金名相——李纲(邵武)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人,宋代大臣。科举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金兵初围开封时,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却被耿南仲等所排斥。次年南宋高宗即位,任为宰相。他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天,又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斥。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他曾多次上书,陈说抗金之策,高宗皆不纳。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MR07宋初诗僧——惠崇(建阳)
惠崇(1040—1117),建阳人,宋代院体画派画家,宋初有名的“九诗僧”之一。他工水禽,尤其擅长水乡景色,人称“惠崇小景”。惠崇画驰名于当时的画坛,名人高士竞相争购收藏,诗人争相题诗。王安石尤其推奖惠崇。苏东坡曾在他的《春江晚景》画上题诗两首,其一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MR08书画大家——章有直(浦城)
章有直(1006—1062),子伯益,浦城人,北宋著名艺术家,精音律,善奕棋,尤工书画篆刻,是当时著名的音乐
、绘画、篆刻、奕棋名家,时有“四章”之美誉。王安石评章有直篆法:“与李斯阳冰相上下”。他的字画名噪一时,世人争相购置珍藏。他的女儿章燕,继承家学,也工篆书,为时人所推崇。
MR09道南鼻祖——杨时(延平)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改字中立,世居南剑将乐县北龟山,自号龟山。元丰四年(1081),杨时和游酢一起到河南颖昌,拜师程颢,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杨离开时,程高兴地出门相送,并说:“吾到南矣。”程颢谢世后,杨时与游酢又到洛阳拜程颐为师,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MR10闽学先行——游酢(建阳)
游酢(1053-1123),建阳县禾平里(今建阳麻沙长坪)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定夫。拜程颢、程颐为师,创“程门立雪”之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开闽学先河,“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游酢主要著作有《易说》、《诗二南义》、《文集》等各一卷,后成为道南学派主要创始人之一。
MR11理学名师——罗从彦(延平)
罗从彦(1072-1136),字仲素,北宋人,“延平四贤”之一,世称豫章先生,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水南罗源村)。拜杨时、程颢学四书五经。他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思想对他的门生李侗和三传弟子朱熹影响极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诏赐从祀于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奥学清节”赐赠罗从彦祠堂。
MR12一代名儒——李侗(延平)
李侗(1093-1174),字愿中,北宋人,“延平四贤”之一,学者称之为延平先生,南剑州樟林乡(今南平炉下镇樟岚村)人。1116年,慕名拜罗从彦为师,尽得所传,继承和发展程颢、程颐思想。李侗学问上造诣颇深,隐居山村40余年,不求功名利禄,潜心研究儒学真谛,教授门徒,门人中最得意者是朱熹。他的思想对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赠额曰“静中气象。”
MR13理学宗师——朱熹(武夷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崇安五夫里著书讲学达47年,逝于建阳考亭,归葬于建阳黄坑。朱熹上承二程,集理学之大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为“程朱学派”。朱熹为后世留下70余部凡460多卷著作,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观点影响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韩等国也颇为流行。
MR14史学大家——袁枢(建瓯)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宋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人,南宋历史学家。著《通鉴记事本末》,把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分为239个专题42卷,概括自战国到唐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开拓了写史“记事本末体”体例的先河。与司马迁、司马光并驾齐名,列为历史著作三大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体)的首创者之一。孝宗读后赞叹:“治道尽在是矣”。此书编成后800多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称许。
上一页第[1][2][3][4]页下一页
MR15诗论名家——严羽(邵武)
严羽(1203-元初),邵武人,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故里
。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其诗集《沧浪先生吟卷》(或名《沧浪吟》、《沧浪集》)2卷,共收入古、近体诗146首。有《邵武徐氏丛书·樵川二家诗》本。严羽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著有《沧浪诗话》,最为后世说诗者所称道。

MR16朱门领袖——蔡元定(建阳)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等17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资治通鉴纲目》等重要著作。作为朱熹的高足和挚友,蔡元定自始至终参与了朱熹理学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MR17法医鼻祖——宋慈(建阳)
宋慈(1186-1249),南宋福建建阳人。为官20余年间,凡决狱理刑,始终“以民命为重”,雪冤禁暴。1250年宋慈灵柩归葬在建阳崇雒。宋慈所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的同类书籍早350年。《洗冤集录》问世后,立即被颁行全国,成为历代刑狱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后世的著作基本上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订正、注释和补充的。《洗冤集录》还被译成韩、日、法、英、荷、德等各种文字版本流传世界各地。宋慈因而被后世誉为法医鼻祖。
MR18君王之师——真德秀(浦城)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浦城长乐里(今仙阳镇)人。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是南宋著名的朱子学者、政治家、理学家,被称为“小朱子”,深受敬重。为官清廉正直,爱国勤政,政绩颇为显著。大力提倡朱理学,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历经十载纂辑而成的《大学衍义》是历代君王必读之书。
MR19书法名家——黄裳(延平)
黄裳(1044-1130),子冕仲,南剑州剑浦(今南平)人。博学多才,精于礼经,元丰五年中状元,累官端明殿学士,后晋礼部尚书,著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黄裳高超的书法技艺极受宋神宗赏识,福州鼓山及长乐等地均留有其手迹的摩崖石刻。
MR20禅学大师——扣冰古佛(武夷山)
扣冰古佛(844—约928),又称辟支古佛,俗姓翁,名乾度,法号藻光,武夷山吴屯乡水东村人,唐代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相传他幼具佛性,12岁出家,致力于佛法研究,是中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位居全国名僧的六祖下五世之列。《古佛全传》载其“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故又称“扣冰老佛”。武夷山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过的地方。流传至今的蜡烛会起源于唐朝,就是为了悼念扣冰古佛而起。
MR21“芝城之母”——练氏夫人(建瓯、浦城)
练氏夫人(873-952),名隽,练湖(在浦城)人,唐末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晋天福六年(941)章仔钧病卒,练夫人随子迁居建州(今建瓯)城。保大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后王延政、王延曦兄弟内讧,南唐趁机派军进攻建州,城破,拟屠城三日。练夫人保全了城池,百姓免受杀戮。夫人辞世后,建州百姓感其恩德,全城举哀,将练夫人墓葬于州署后堂,立碑“全城众母”。1990年,建瓯人民又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石碑记其传略。
MR22绍兴名臣——廖刚(顺昌)
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元坑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
MR23“才满皇天”——邵知柔(政和)
邵知柔(1095-1167),字民望,政和县石屯镇洋后村人。自幼聪颖,十岁即登进士。一生掌教国学,是赵桓、赵构、赵慎、赵淳四代太子的老师,入东宫伴读近五十年尽心辅佐,悉心传授治国方略。宋孝宗登位后念其恩,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首开政和人登朝列入台阁之先河。告老回乡后,孝宗皇帝赐“枇杷门庭”金匾,书“才满皇天”四字,悬挂门庭。邵知柔一生掌教国学,四辅太子,却能清廉有节,为人们所赞叹。
MR24“三诏先生”——陈朝老(政和)
陈朝老(1077-1147),字廷臣,政和县石屯镇石门村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二十岁左右便被贡入太学,为太学生。为人刚直,论事剀切,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在政治上有独特见解。宋绍兴年间,高宗慕其贤名,曾先后三降特诏,征召朝老入朝。陈朝老看到当时奸相秦桧把持朝中大权,坚辞不就,因此被后人称为“三诏先生”。1127年,陈朝老遇赦回乡,隐居故里著书立说,教化子弟,做了不少有益于国民的事,素为百姓所怀。
MP25三边名将——饶元(顺昌)
饶元(?—1740),字君采,一字乾斋,顺昌仁寿人。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叛乱”,饶元弃商从戎,从此挫耿军、剿海寇、守边关、平叛乱,英勇征战,屡建功勋。康熙三十五年(1696),统兵出征,大败蒙古噶尔丹,被诰封为“荣禄大夫”(从一品文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智勇双全,招抚各藩,平定西固少数民族叛乱,被称为“三边名将”。饶元一生叱咤风云、战功显赫,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杰出贡献,是赫赫有名的爱国将领。
MR26闽人贤相——章得象(浦城)
章得象(978-1048),闽人入相的第一人,字希言,浦城城关人。进士出身,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礼部侍郎。因深厚有容,为官清正,景祜五年三月,升任集贤殿大学士,登上相位,称为集贤相。在相位8年,宗党亲戚抑而不进,但他推荐其他许多经国济世人才。皇帝称他:“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庆历八年卒,仁宗破例亲去祭奠,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后改谥文简。《宋史》有传。
MR27家传理学——李氏七贤(光泽)
光泽李氏家族盛于宋,相传十五代,越四百余年,其主要人物“李氏七贤”:李深,北宋熙宁九年进士,平生清慎,刚直不阿。李郁,李深次子,为杨时学术的继承者之一,不与秦桧同流,辞官回乡讲学著述。李吕,李郁侄儿,一生专事理学研究,和朱熹一起讲学。李相祖,李吕次子,求学朱熹门下,专事理学研究。李闳祖,李吕三子,师从朱熹,进士出身。李方子,科举中探花,其对朱熹学术的研究被誉为“独探其奥,尤精其粹”。李应龙,博学能文,节操高尚,堪为师表。
MR28元诗大家——杨载(浦城)
杨载(1270—1323),字仲弘,浦城人,任翰林国史编修官等职。杨在翰林院时,与赵孟同事。赵看了杨的文章,极为推崇。当时杨载名噪京师,与虞集、揭奚斯、范椁并称“元代诗歌四大家”。杨载一生著述颇多,其诗歌理论《诗法家数》强调学习与继承的关系,对继承与创新有独到认识,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MR29独创诗体——杨荣(建瓯)
杨荣(1371—1440),字勉仁,建安(现建瓯)人,曾任翰林编修,后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太常卿、工部尚书、尚书大学士,正统年间追封太师。与同为台阁重臣的杨士奇、杨溥号称“三杨”。他们的诗风直接影响了从永乐到万历年间的诗歌创作,时称“台阁体”。杨荣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MR30史地学家——何秋涛(光泽)
何秋涛(1824-1897),清朝福建光泽县人。一生淡泊名利,著述颇丰。《朔方备乘》是何秋涛研究西北史地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巨著,在中国近代史学上享有极高的盛誉。本书共80卷,取材广泛,考订精确,经世致用,是一部不失学术水准的史地专著。近代史家把《朔方备乘》与魏源的《海国图志》相提并论。
MR31革命先驱——杨峻德(建瓯)
杨峻德(1900-1931),建瓯吉阳人,福建省早期革命活动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跟随老师李大钊,1926年,加入中国【www.xiaoshuodaquan.com】,7月即在建瓯成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建瓯党支部。1929年初,调任福州市委书记,2月23日和陈耿发动武夷山上梅暴动,奠定了闽北红色根据地和闽北工农红军的基础,9月被选为福建省委候补委员。1930年2月任闽北特委书记,11月,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31年3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5月23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1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