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篇 印度神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印度神话
印度的主神有三位:大梵天(Brahma),大自在天(Shiva),以及妙毗天(Vishnu)。大梵天为创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及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之神(即鬼眼王)。妙毗天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者。这三位大神皆能自由变化,神格十分崇高,犹在众神之王因陀罗(Indra,神帝释天)之上。
●众神之王因陀罗
有一次因陀罗不知怎么得罪了大自在天的分身之一陶尔梵撒斯(Durvasas),而遭到他的诅咒,因陀罗诸神以下三界都因此失去了活力,日渐枯槁。于是诸非天,通称为阿修罗(asura)机攻打衰退的诸天,诸天兵败如山倒,只好向万神之神大梵天求助,梵天懒得管这种闲事,就推给妙毗天(毗湿奴),毗湿奴取了他的种种法宝,法螺,轮宝(法轮,金轮法王可能是剽窃毗湿奴的智能财产),对诸天说?quot;你们照我的话作,保证你们又会变成一尾活龙。‘于是便命他们将某种药草投入**海,拔取曼荼罗大山(mountofmandara)作为搅海的杵,以广财子龙王(Vasuki)作为搅杵的搅绳,搅乳海以取不死甘露(TheDewOfLife)。但是诸天必须与阿修罗合作。‘你们必须允许他们和你们均分甘露。使他们也获得永生‘妙毗天继续说道,‘不过根据我的先见之明,他们这次会白花力气,那些东西于他们是无分的?quot;(实在是有够古怪的说法)。
于是诸天便与阿修罗同盟,进行搅海取药的工作,妙毗天化为一只大海龟(Tortoise)以承杵底,阿修罗持龙王之头,诸天持龙尾,开始搅动。妙毗天一方面变成海龟承杵,一方面以其**身坐于高山之巅,以神力灌注于诸天与龙王之身。当龙王身体被绞紧时,龙口吐出热气,把阿修罗烧个半死,但是龙尾在空中挥舞,却形成香云,时有甘雨撒落,诸天工作轻松愉快。
搅着搅着,从海里搅出一只香洁牝牛,其后搅出了天女梵琉尼(Varuni),是为谷酒女神;然后是乐园大香树;然后是月轮,大自在天取来作为额头的装饰;然后是一碗可以毁灭三界的毒露,大自在天这时气大概也消了,就把这危险物品取来自己喝了,界因而得以保存,但是大自在天的喉咙因此变成青紫色,大自在天因此又被称为‘青喉者‘(NilaKantha);然后是七头长耳天马;然后终于天医川焰(Phanwantari)手托不死甘露出现;最后出了的是幸运与美的女神吉祥天(Laksmi),成为妙毗天之妻(这么说来,圣传里的毗沙门天是不是就是妙毗天呢?那岂不是被降级成了帝释天的部下?)。
此时诸天欢欣鼓舞,被冷落在一旁的诸非天(阿修罗)则十分不爽,其中一个从天医手中抢走了不死甘露,妙毗天急化成一个超级美女混入阿修罗群中,加以迷惑,机将不死药夺回(妙毗天还是满偏心的……而且以大神之尊耍这种手段好象不太光彩)。诸天喝下了甘露果然又变成一尾活龙,大发神威把阿修罗赶回地狱,因陀罗重回宝座,从此三界平安无事。不过在诸天饮甘露时,有个阿修罗名叫‘罗喉‘(Rahu)变成诸天形貌(以彼之道还施彼乎?)混进去偷喝,结果被日天子苏利耶(Surya)与月天子旃陀罗(chandra)瞄到,急忙向妙毗天打小报告,妙毗天立刻射出法轮血滴子,可怜那罗喉凰酪┲煌痰胶砹眩捅桓盍讼吕矗还硖逅淙凰懒耍蛭谐缘礁事抖糜郎蠼幸簧傻娇罩小4哟撕奕赵氯牍牵运媸弊纷湃赵拢蛔返骄桶讶赵峦淌常宋赵率吹挠衫础B藓硇俏缓诎敌牵赖舻纳硖逶蚧贫夹牵ㄥ缧?,皆为不祥之星。
●○●
大自在天湿婆的太太婆婆谛(Parvati)婚后久无子息,湿婆自己是破坏神,也没办法,只好叫老婆去拜托毗湿奴,每日以鲜花,果品,珍宝,黄金供养,并饭婆罗门一千人,持续一年,并斋戒沐浴,神壹志,存想毗湿奴(湿婆大概会觉得瘪透了,谁叫他是破坏之神而毗湿奴是生养之神呢?)。婆婆谛就在恒河边举行这种仪式。有一天见到一个老婆罗门,叫她回自己的屋里,就可以得到一个儿子。这个老婆罗门是克利斯那天(Krishna)化身,他后来就变成婆婆谛的儿子,叫做迦尼萨(Ganesa)。
●迦尼萨
婆婆谛得子,诸神都来庆贺,大家都抢着看婴儿,只有土星神莎尼(Sani)低首垂目,不敢看婴儿一眼。婆婆谛问其故,莎尼回答说,他以前一心虔礼毗湿奴,而疏于礼敬毗湿奴的太太,毗太太于是加以诅咒,他不管目光看到谁谁就会死掉(照搅海神话来看,毗太太应该是吉祥天,不过这么狠的诅咒看起来实在不大合吉祥天的形象,不过自古以来神都满乱来的,不予深究),为了避免发生不幸,所以不敢看人,更别说是三大神之一的儿子了。婆婆谛听了不以为意,想说自己地位跟毗太太也是不相上下,说不定还有跟毗太太较劲之意,不惜拿孩子的小命开玩笑,就硬逼土星神看她的儿子,一看之下,小孩当场身首分家,飞回克利斯那天宫,跟那化身为子的天神重新结合了。
●土星神莎尼
心伤爱子惨死的婆婆谛投地痛哭,诸神也同样哭泣(满狗腿的),毗湿奴眼看这祸事是自己的老婆惹出来的,再加上自己身为守护生命的大神,也不能不管,就骑上了他的大鹏金翅鸟喀缑丹(Garuda),飞到普修薄波陀罗(Pushpabhadra)河边,找到一头在睡觉的大象,就把象头砍了下来,回来装在死婴的脖子上,因此迦尼萨就成了象头人身。虽然变成象头,竟婴儿死而复活,婆婆谛为此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只有倒霉的土星神被踢出诸神集团,还遭到婆婆谛的诅咒,变成跛脚媸怯泄淮趺?这个故事的版本尚有许多,暂且不表。‘孔雀王‘里有一段‘地狱门‘,里头的大反派叫做‘大圣欢喜天‘,即为迦尼萨在密宗里的名字,也是画做象头之形,‘孔雀王‘的考据之谨慎令人肃然起敬。这段故事中登场的还有里高野十二神将(可是表现肉脚,令人失望),也是出于印度,为十二地支之支配神:
||鼠:招杜罗||牛:毗羯罗||虎:宫毗罗||兔:代折罗||龙:迷企罗||蛇:安底罗||
||马:茹你罗||羊:珊底罗||猴:因达罗||鸡:波夷罗||狗:摩虎罗||猪:夏达罗||
在孔雀王里,宫毗罗是十二神将的大将,原来骑的是狮子,因为古代中国没有狮子,就改成老虎。属鸡的波夷罗骑的其实是金翅鸟而不是鸡。
注:法轮是毗湿奴神的法器之一,因此神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神,有些印度宗派视其为唯一之神,其它如湿婆,梵天等只算是半神人,佛教采用其部份的形像,而创出许多护法神。轮有旋转摧破之意,故佛陀说法,被称为转法轮。因为罗喉造成日月蚀,有掩遮之意,当年佛陀离家许久,耶输陀罗才生下罗侯罗,有人怀疑非佛陀之子,后经佛陀证明为此子,因此才名为罗候罗。注:佩尔巴利就是三只眼中女主角的名字,克利斯那天(Krishna)即是毗湿奴神的别名之一。
●大圣欢喜天
在印度神话中,是司音乐、文艺之神,在泰国以其神为艺术学院标志,马来西亚印度教圣地黑风洞所祭拜的主神。在其神格进入佛教之后,却变成双身的欢喜佛,佛经中记载其本为凶恶之神,观音大士化身为美女嫁给他为妻,使其成为佛教护法神,在密宗中因其有财神属性,又称为象头财神。同一尊神在不同宗教中竟会有不同传说及神格,也是好玩。
●十二神将
即护持药师佛的十二护法神将,详见药师经。十二种生物代表年,源于印度,汉时传至中国,与中国阴阳家之十二地支相结合。
●○●
迦尼萨(Ganesa)象头神的来源另有一传说,湿婆神有一天离家之后,湿婆神的老婆即生下迦尼萨,因为迦尼萨是神之子,出生之后即长的十分高大强壮,湿婆神的老婆有一天想洗澡,就叫儿子在外头守着,不让外人**。不久湿婆神回家了,见到有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站在门口,误以老婆偷汉子,心中充满醋意,就叫那个小伙子让开,迦尼萨坚守母亲的嘱托,不让开通路。父子二人就不知究竟就开打起来,湿婆神竟不敌儿子,心中十分生气,就使了奸计,一刀砍下儿子的头,迦尼萨因此身首二处。湿婆神的太座听见吵架声,出门来看,只见丈夫砍下亲生儿子的头,痛哭失声,此时湿婆神才知道做错了事。为了安慰太座失子之痛,就去求毗湿奴神,毗湿奴神告诉湿婆神,只要明天往他交代的方向走去,看第一个生物将其头砍下,安装在湿婆神儿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萨复活。湿婆神依言去做,结果遇上第一个生物就是大象。于是取得象头,放在儿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萨就成了象头人身。
印度的五种宗教
印度教为第一大教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也是第一大教。它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一般认为,约在8世纪,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的神
了解印度教首先要了解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印度教的神实在是太多,没人能说得清究竟有多少。但是,印度教中的大神主要有三个:创造之神梵天、破坏之神湿婆和保护之神毗湿奴,围绕这三大神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的神。
梵天的形象有时是一个英俊的成年人,有时又是个白胡子老人。他身有四头,坐骑一只白天鹅。梵天被认为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说他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是司掌教育与文化的女神,就是从他的大拇指上生出来的。梵天有儿子十多个,都不是他妻子所生,而是他自己生出来的。随后他儿子的儿子们一代接一代生出了世界万千生灵。梵天创造世界后,大地动摇不已,他命蛇神在地下支撑,世界才算平稳。湿婆的形象十分可怕,他头长三只眼,颈绕眼镜蛇,四只手分拿三叉戟、手鼓、水罐和念珠,坐骑一头白牛,头顶一弯新月。湿婆能降魔伏妖,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威力无穷,曾把印度教中的爱神烧成灰烬,因而印度教中的爱神有“无形”之称。湿婆神善舞,传说他创造了刚、柔舞蹈两种,是人间舞蹈的开端,所以,印度人也奉他为舞神。湿婆的妻子是雪山女神帕尔瓦蒂。她的前身是萨蒂,因父亲看不起其丈夫湿婆,她怒而跳火**,后来“萨蒂”就成了印度贞妇**殉夫的代名词。帕尔瓦蒂还有两个化身,一是难近母,二是伽利女神。这也是印度教教徒十分崇拜的女神。
湿婆的两个儿子也是有名的神,一是象头人身的智慧之神格纳希,一是战神犍陀。关于格纳希,传说很多。有一种传说说,有一天,帕尔瓦蒂在家沐浴,她让儿子格纳希在门口守护,不要让任何人进来。这时湿婆恰好外出归来要走进家门,有母命在身的格纳希死活不让父亲进去。湿婆大怒,挥刀砍下儿子头颅。当湿婆明白原委之后,知道错怪了儿子,于是采取补救之法。他让妻子出门把见到的第一个动物的脑袋砍下来,安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就能起死回生。帕尔瓦蒂出门见到的第
印度教加利女神
一个动物正好是一头象,于是,格纳希就成了象头人身。
湿婆还有一个让印度教教徒供奉的很特别的物件,那就是在好多湿婆庙中可以看到的石雕圣物“林伽”,这其实是湿婆的生殖器。传说梵天曾同他商量如何创造世界,他没有理会而是沉人大海去修行了,待他出海归来,世界已经创造完毕,与他不相干了。湿婆一气之下,把生殖器割下来,扔到了人间。
印度教起源与教义
古代印度由于地居温带,因而物产丰饶,促使人民富干玄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里安(aryans)民族侵入北印度,他们最初带给当时西北部五河地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笈”,这时期宗教思想的特点是崇拜他们陆续塑造出来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转为一神教——即对所谓“梵天”的信仰。随着“梵天”的确立,他们又创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说,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毗舍(平民)、首陀(奴隶)阶级制度,十分严厉,作为掌握政权的刹帝利阶级,其重要决策及宗教大事还得听命于婆罗门阶级。“梵天生四姓”之说在当时的印度已占统治地位,但不满这一理论者仍在在有之,于是诸派哲学都应运而生,如数论、胜论、瑜伽、吠槽多……都有各自的不同宗教主张。后来,各派中的吠槽多派既远承古籍又有所发展,对纷歧的各派哲学作了调和,成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统者,也称为印度教。
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求取“解脱”的方法,但他们的方法虽异,而万变不离其宗,又有其共性。如吠陀时代重在祭祀仪式,欲仗“神力”以求解脱。吠槽多则反对繁杂的祭祀仪式,主张以“梵”为中心,把人们引到“梵”去,达到梵我合一的解脱境界。对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归结为“梵”和“神”的创造,“梵”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其说法之基本精神与《创世纪》所说确是异曲同工。
随着历史不断的前进,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向两个极端分别转化:一是纵情的享受,他们认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为人,就必须纵情享乐,不计因果。二是修极端的苦行,如赤身、拔发、投渊、投灰、绝食……妄图用这些苦行以求得死后的“快乐”。这两种偏于极端的修行方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印度教对于灵魂和**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为(业)所决定。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连锁中的环节。一个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恶则能令他来世堕为畜类。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终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间求得快乐。虔诚的印度人的愿望是获得解脱,在那种不变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称为梵和涅。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们的保护不被宰杀。牛被称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使用牛粪来治疗皮肤病和一般的外伤,疗效非常好。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们称天河,每年的许多节日和祭典都在恒河河畔举行,小孩子的**礼也需要恒河水来淋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恒河中洗浴身体,人们希望通过圣水消除疲劳、驱除疾病、洗净身体的罪恶。
人们还通过制作护身符来建立自己与神和神力之间的联系,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止一个的饰物。这些物品大都是懂得祭祀的人精心制作的,是老师给弟子的礼物,也是朋友之间的信物或是来自施法的祝福。不管怎样,那都是代表生命亲近另一生命的善意的行为。
伊斯兰教势力不弱
说起伊斯兰教,人们一定会想,这不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吗?事实确是如此。印度的伊斯兰教也是来源于阿拉伯世界,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影响的确很大。从历史上来说,伊斯兰教曾一度贵为国教。从目前教徒的人数上来讲,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印度现有穆斯林1亿多人。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不同,伊斯兰教主张的不是多神论,而是一神论,并且反对偶像崇拜。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之真主,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8世纪初,伊斯兰教通过不断发展和扩张,成为地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世界性宗教。也许是由于印度在地域上与伊斯兰教的发祥地相对较近,因而早在712年,伊斯兰教就在印度的信德地区立足,随后其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2世纪和13世纪,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几乎是无坚不摧。到14世纪,伊斯兰教更是登峰造极,成为惟我独尊的国教。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不仅全力扩张伊斯兰教势力,而且还压抑其他宗教的发展,以刀枪和税收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悠久的印度历史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许多古代建筑显现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伊斯兰教派的力量在印度独立运动中也起过重要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与印度国大党携手合作,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由于彼此政见和主张不同,两派力量最终分道扬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力量大为衰落,在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推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蒙巴顿方案”,于是,印巴1947年实行分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以两个不同的国家面貌出现在世界上。
印度的穆斯林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一样,《古兰经》同样是他们的圣典。印度的穆斯林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大都居住在印度的北方、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安得拉等邦。由于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宗教观念的不同,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自古以来冲突不断。远的不说,就是在1992年,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发生过严重的冲突,印度教教徒在北方城镇阿约迪亚一夜之间把一座四百多年的清真寺夷为平地,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全国性的教派摩擦,还震动了整个世界。
佛教趋于衰落
当今印度不是佛国,佛教在印度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今天佛教只能说是印度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个教派。一般认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被后世称为佛祖的“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后代,“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乔达摩的诞生地是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他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属于刹帝利种姓。据传说,由于他出生于帝王之家,在幼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享尽了荣华富贵。他读过书,娶过妻,生过子,又贵为太子,人间美好的一切都可以信手得来,但是,悉达多乔答摩天生异秉、善于思索,为了探求人生的真谛,在他29岁之后的一天夜里,他离开了熟睡中的妻子,溜出了王宫,走上了成佛之路。乔答摩起初是四处遍访名师,求教人生解脱之道,可是始终不能如愿。后来他到山洞、森林中苦修,真可谓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仍然是徒劳无功。最后,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决心打坐思索,终于大彻大悟,成了佛。“佛”是“觉者”之意,乔达摩经过六年的不懈求索,于35岁时悟道成佛,随后周游印度北部各地,弘扬佛法,佛教随之兴起。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全属因缘变化、无常而痛苦的。人是在“无明”的状态中轮回于痛苦的世界,只有以8种“正道”才能摆脱“无明”达到最高境界捏磐。佛教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主张“诸法无常”,人人平等,符合当时的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的意愿,因而在恒河中下游一带迅速得以传播。佛教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盛极一时,被立为国教。但到了13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在印度发迹,佛教遭到灭顶之灾,僧侣被杀,寺庙被毁,经书被焚,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失。直到19世纪后半叶,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再度传回故土。
到了印度伽耶城附近的佛教圣地,你就会明显感到佛教在印度的确是衰落了,最为神圣的菩提伽耶的大觉寺也远算不上雄伟壮观。与印度有名的印度教庙或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实在是无法比拟。尤其是中国人到了那里,不由得会想到布达拉宫的雄壮、乐山大佛的巍峨、雍和宫的庄严……佛教在中国才真是发扬光大了。
说起佛教,中国人肯定会想到唐僧。一本《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故事描写得神乎其神。但唐僧确有其人,赴西天取经也确有其事。不过,唐僧并不像《西游记》中描述的那样法力无边,上有菩萨保佑,下有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随行。《西游记》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的想象或是创造,但其基本素材是取自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
其实,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重世纪就有印度和尚来到中国。其后,既有从印度来的和尚,也有从中国去的僧人,他们的努力为佛法东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首推玄奘。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玄奘本姓陈,俗名棉,唐洛州缑氏(今洛阳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生于602年,卒于664年。陈13岁时出家,法名玄奘。玄奘聪敏好学,悟性极高。他熟读各种佛经,走访远近名僧,但他发现各名师所讲经论互不一致,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到佛教的诞生地西天印度以求真解。他上奏朝廷,请求西行,未予获准。唐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长安饥荒,朝廷律令趋宽,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借机从长安出发,向西进发。他不顾路途险恶,孤身一人,徒步踏上了茫茫的西行之路。他经甘肃,出敦煌,过疏勒河,横穿帕米尔高原,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在阿富汗,他参谒了当地的佛家圣地,然后南行,跨越兴都库什山,穿过克什米尔山区,进入现在的巴基斯坦,接着继续南行终于踏上了佛祖的诞生地印度。在印度,玄奘足迹遍及印度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拜访各地的名寺高僧。他不仅精通了梵文,更重要的是领悟了至高的佛理。他到过当时印度的政治中心曲女城,也到过著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苦学佛经达五年之久,屡次参与辩论大会,又屡屡获胜,因而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玄奘游历印度各地,不仅佛业大成,而且名声远扬。羯若鞠国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盛邀玄奘主讲大乘教义,与会的印度18国国王、3000多名佛教徒、2000多名婆罗门教徒以及那烂陀寺的上千名僧众,均被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金银佛像7件、佛经657部回到了长安。随后19年,他潜心译经75部,并写出一部空前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自己西游印度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当时印度的山川、城池、道路、风俗、物产、气候、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部史料价值奇高的巨著,现在印度许多佛教名胜,如那烂陀寺,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所发掘的。

玄奘西游印度前后17载,孤身步履万里之遥,屡遇丢掉性命之险,学异域之语,悟高深佛理,成一代名僧。有诗赞云:“西行历尽坎坷难,跋涉万里往伽竺。弥勒横流中华土,圣僧留芳千古赞。”玄奘不仅在中国是童叟皆知,在印度也是家喻户晓。
锡克教颇具特色
在电视或是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印度人中有一族人的男子身体彪悍、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这就是锡克人。锡克人信奉的宗教就是锡克教。
锡克教教徒在印度这个人口大国中,相对说来人数不算多,现在有二千多万人,主要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锡克教尽管教徒不是很多,但从它的教义、教规、教庙以及教徒的穿戴等方面来看都极富特色,因而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教派。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下半叶,鼻祖是纳那克。锡克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融为一体的宗教。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偶像崇拜和男尊女卑,而且还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繁琐的祭礼。从这一点来说,锡克教确是一大进步。锡克教至高无上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亦称《格兰特·沙哈布》。
“锡克”一词源于梵文,意即“门徒”。锡克教教徒十分敬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汉语译为“师尊”。锡克教从鼻祖纳那克开始,先后有十位师尊,之后的首领不再称为师尊。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乙王朝的压迫和进行复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第十代师尊时期,男教徒的名字后面加上了“辛格”,意为“狮子”,女教徒的名字加上了“考尔”,意为“公主”。
第十代师尊要求成年锡克男子必须做五件事,也就是锡克人有名的“五K”。五K代表蓄长发(Keshas)、加发梳(Kanga)、戴钢手镯(Kara)、佩短剑(Kirpan)和穿短衣裤(Kachcha)。在锡克教徒的心目中,这“五K”具有特殊的含义。
蓄长发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他们认为留长发是古代圣贤或有学问者的习惯,因而终生不得理去毛发。蓄长发、长须既表示睿智、博学,也象征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同时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是为了培养永恒无限的锡克教精神,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牢不可破。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剑也是尚武精神的体现。穿短衣裤是为了有别于印度教教徒所穿的长衫,表示与旧的传统彻底决裂,同时也具有一种豪爽的骑士风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五K”的规矩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和戴钢手镯的锡克教男子还是极为普遍,尤其是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绝对是锡克人的象征。锡克教颇为独特,锡克教的庙也很有特色。锡克教的庙一般都是金庙,最著名的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城的一座通体镏金的寺庙。这是一座兼具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庙宇,但它既非清真寺,也不是印度教庙,而是“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是锡克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阿姆利则金庙圣殿上为圆顶,下呈方形。圆顶和四面墙体全部镏金’。圣殿位于一汪碧水中央,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蓝天白云之下,金庙光芒四射,碧水熠熠生辉,无疑是一派金殿水中来的美景。圣殿里不设任何神像,只供奉着锡克教圣典《阿迪·格兰特》。金庙平时向公众开放,进入金庙前,必须在庙前的大理石水池中洗脚。非锡克教教徒也要戴上帽子,没有帽子,就需头顶一块毛巾或是手帕。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人中很少有乞丐。据说,锡克人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教庙往往就是本教的慈善中心。
锡克教历史上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都发生过冲突,50年代以后,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也是摩擦不断。1984年,印度政府军曾冲进锡克教圣地金庙,引起过全国性的局势紧张。随后,3名锡克卫兵又开枪杀死当时的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进入90年代,锡克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耆那教余影不断
耆那教也是印度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教派。耆那教的产生时间大约与佛教相同,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传说耆那教的创始人是筏达摩那,他出生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吠舍离附近,和佛祖释迦牟尼一样,也是刹帝利种姓的子孙。筏达摩那30岁才出家修行,云游各地12年,最后得道成为“耆那”,创建了耆那教。“耆那”是“胜利者”之意,教徒尊称筏达摩那为“大雄”。耆那教教义主张万物有灵,因而严禁杀生,其教徒要绝对素食、苦行,以求减轻罪孽,得到解脱。耆那教最初传播于恒河地区,得到过掌握军政大权刹帝利种姓的支持,教徒人数不断增加。1世纪时,耆那教分为天衣和白衣两派。天衣派主张严守戒律,苦行修炼,身外之物皆为轻,因而**才是至上境界;白衣派则稍有变通,允许教徒穿白衣进行修行。到12世纪,耆那教已发展为一个遍及印度各地的宗教。但在13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并排挤异教,耆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受到了重压削减,但它并未隐形灭迹,而是一脉相传,延续至今。
耆那教在今天的印度影响不是很大,但在印度各地还是可以看到不少耆那教庙,尤其是巨大的大雄像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都德里南郊不远就有一个很大的大雄**石像,坐西朝东,庄严肃穆。身临其境,静思默想,你真会有一种欲念全消、万物皆空的感觉。耆那教教徒中现今仍有人崇尚**至上,有时在德里一些人少的地方就能看到这种人的身影。
古印度建筑概况
印度有多种文化,因而宗教建筑也十分多样。印度的宗教建筑形式特殊且多样,如:佛教的圆顶状舍利塔、耆那教的尖塔、由岩壁凿出的印度教神庙。
印度中部卡杰拉霍的坎达里雅默赫代奥神庙,是鼎盛时期昌德王朝﹝912世纪﹞所建造的神庙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王朝灭亡后,24座神庙被弃置达7世纪之久,1906年后才被有计划的发掘出来。每座神庙都有精雕细琢的主塔,主塔下方有一座座拱形圣坛供奉着神像。庙体布满水平线条的装饰,往上延伸到塔顶,横带上刻划着各类人物雕像,十分精采。
较小的塔峰环绕着主塔,好象巨大的石山,这样的建筑形式,如同印度教中所谓分隔天堂与人间的须弥山。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伟大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过许多**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使人安分守已,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4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灌顶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举行登极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他征服,被俘虏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首先以身做则。他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充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庭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就连我国的宁波,还曾经有过阿育王寺,说明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
佛教的创始当然应该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规模的传播,则要归功于阿育王。
古印度“战神之车”
印度南部的古城甘吉布勒姆,有424座神庙。据说最多时曾达到一千座,被称为“寺庙之城”。在这里的神庙中,除了湿婆、毗湿奴、黑天、罗摩等众多古印度的神灵雕像外,还有一种飞船的雕塑。这种飞船雕塑被雕成不同样式,上面刻有众多神话人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战神之车。
一般人往往认为。这种飞船就是神话中人物乘坐的器具,是神话杜撰的子须乌有之物。然而,1943年,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市梵语图书馆却从一座倒塌的庙宇地下室中,发现了一份题为“Vymaanila—Shaastra”的古代梵文本稿件。在这份稿件中,以6000行的篇幅,详细记载了“战神之车”飞船的构造、驱动方式、制造飞船的原料乃至飞行员的训练与服装等众多细节。据记载。“战神之车”的飞行速度,如换算成现代计算单位为每小时5700公里。
印度梵语学者和技术专家们合作,依据这份文献和其它古籍中的记载,对“战神之车”进行了仿造。仿造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就技术水平来说,这种“战神之车”并不是惊人的奇迹。但不要忘了,这是与现代科技对比而言,而飞船是在史前时代建造的!
研究者们认为,“战神之车”是一种多重结构的飞船,当时的飞船已装备了绝缘装置、电子装置、抽气装置、螺旋翼、避雷针。以及安装在飞船尾外部的喷焰式发动机。文献中多次指明飞船呈金字塔形,顶端覆盖着透明的盖子。
建造这样的飞船。无疑需要多种现代高科技水平的能力,更需要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这对现代人来说,也是在本世纪初才刚刚解决了的难题。两千多年前,是谁在古印度造成了这样的飞船呢?
古印度人似乎并不是飞船的建造者,他们既没有建造飞船必要的技术能力,也没有驾驶飞船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来说,飞船只是神灵们的交通工具。那么,这些驾驶飞船的古印度神灵,究竟又是谁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