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篇 武林术语漫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趟子手
镖局中人,走镖时喝道开路的伙计。如洛阳虎威镖局的趟子手在路途中扬起镖旗吆喝:“虎啸中州!虎啸中州!请江湖朋友借道!”(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镖局
受人钱财,凭藉武功,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又称镖行。旧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不安全,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局随之成立。镖局有镖旗、镖号。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广泛,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当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的家宅,就是由北京八大镖局之一的会友镖局派人保护的会友镖局派人保护的。会友是北京当时最大的一家镖局,其他有永兴、志成、正兴、义友、光兴等镖局。
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镖师上路,不但要会成功,还必须懂得江湖上的唇典,即行话,以便同劫镖的绿林人物打交道。走镖时,如果发现路间摆着荆棘条子,就知道前面有事了。这叫“恶虎拦路”,这些荆棘条子不能自己挑开,必须作好准备和劫路人见面。如果攀上交情渊源,彼此认同一家,便可顺利通过。否则只好凭武艺高低。
镖局不但赖于江湖上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关系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江湖人,进城后若住在镖局,官府是不能缉拿的。一来因为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都有靠山,如北京会友镖局的后台便是李鸿章。社会发展后,随着火车、汽车、轮船的开通,镖局逐渐难以为继,北京八大镖局先后关闭。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会友镖局,是在1921年关闭的。
镖局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往往将镖局划为江湖武林一脉,其实镖局既同绿林有来往,又同官府有关系,其得益决定了它的性质。在官和民之中,镖局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难状态。
各行各业都有自已的行规和切语,用以标明归属。打拳头、跑解总曰“爪子”突出手艺二字。其源实始于古人本能“爪子牙之利”或“爪牙之臣”的说法,或藉用“手搏”、手臂等说。故对专门卖拳艺的人称为“边爪子”;这是指二人以上说的。至于一人卖艺则称“扁利”。由此可见,行会名分之细。
清代镖行兴起,为武术事业的发展起了宣传和普及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副作用,特别是在思想领域的不良影响,但从镖局的业务上说有它积极的一面,补偿了当时交通运输、保险安全的不足,可是它服务的对象只是官僚、地主、富商世贾,保的多是不义之财。后来,保镖又扩展为护院、私人卫士,妓院,武人充当打手的面目就更昭然若揭了,这些都是暴露出与武德背道的实际,由镖局培养出来的新接班人,也必然充满了江湖上的没落思想和风习。原北京八大镖局中,规模最大的为会友镖局,它的后台是李鸿章,在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地均设有分号,知名的拳师和工作人员有千余人。他们所以能通行南北,一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撑,二是各水陆码头的帮会组织,沿途绿林好汉,豪门缙绅,武林高手均给开放绿灯。唯一的威胁是那些吃手米饭的强贼,他们六亲不认,志在夺取财宝。这就只能由镖师以武艺应战了。
镖局上通官府,下结绿林,形成三位一体有的有机组织,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如绿林好汉、江洋大盗,一旦因事进都市,住在镖局里,若非国家命令捉拿的要犯,侦缉人员就会闭上一只眼睛,放弃监视任务。离开时镖局还要将其护送到安全地界,并赠厚礼。所以在镖行的师徒制中除传武艺外,还要兼教江湖上的行规、唇典。现在拳谱中还载有常用的交际礼节。
绿灯讯号即旧时所说的:“三寸舌胜过千万者。”因为镖局的旗号、喊号规、听讯号,而“唇典”则非江湖道上的信条,视为礼俗、义气的根本,绝不外传。
唇典的始源
春点、寸点、唇点皆江湖的隐语,俗称黑话,是通过语言讯号作为江湖上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它与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食具的摆设;茶具、食具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恣态相到辅用,都表示着主、客两方的心愿的意图,但最终还是要通过隐语为钥匙打开双方的心扉。旧话杂乱,故以唇典正名。唇与春、寸音近,故统一为唇;行话既全国一致,或大体相同,并且为同道所信守不移,则易点典更加贴切,故称之为唇典。
人有乳名、学名、字和别号;物也有器名、神名、隐名。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使用的时间、地区和范围也不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器物名称的演变是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和人的心理因素。《太公兵法》为兵器冠以神名,是为了教战,而王建军中隐语则是别有用心。他在少年时,原为乡里的无赖,里人称之为贼王八。但他对社会下层的情况了若指掌,为求生存多行谋诈,及欲建大业,故又能善待士。王在任永平军节度使时,就潜有篡逆的预谋,故在军中多用隐语,以掩人耳目,而达到自已扩军备战的目的。即帝位后,则隐语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从唇典的史源说,王建的隐语似乎是早期唇典的开端,而它的源始应视为《太公兵法》。
唇典的内容很广泛,从人体部位名称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等,应有尽有,几乎成为第二种专业语言系统。
人体器官名称
头为瓢耙(把)子,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为金杆子,肚为南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
职业
(1)保镖的称挑竿,为响卦。
(2)江湖卖艺为生的为躺、撂竿或模杆,为变卦。
(3)教场子的称戳竿,或枝竿,为外卦。
(4)为人护院的称蹲竿,为内卦。
(5)卖膏药、打弹子者曰弹弓图。
(6)做戏法、鸣锣聚众、吞吃对包李子。
(7)卖膏药用铁捶自打者日边汉。
(8)画符而用火烧铁条者曰三光鞭。
(9)卖武场日圈子,卖武艺日扁利子,卖拳人日边爪子。庄稼拳日地崩子。漂托是亮拳,属于表演性质。嗔托是比较武艺高托是打架,赃托是打他,听托是不如他。构子是指手快,马快的指脚步快。
(10)人称:父曰日宫,母曰月宫;兄曰上牌,弟曰才子头;师曰本,徒弟曰利,兵为令生,兵勇为柳叶生,武秀才为西魁生。对别尊称,曰老元良或老夫子;表示谦逊,曰无有元良,就是不敢不敢经先生自居,仅说骗饭而已。
(11)行规:住在栈内的同行道人,早晨一律不搭话,惟恐开大快,即“大忌”的意思,若有人“犯”了,就要赔偿一天的用费。黄昏回寓后,就可以纵谈天下之事,不受行规的约束了。又如出门时包袱口向外归家或在人家久住,包袱口则向内。住店时饭无钱,就把筷子放在菜碗上,内行店家一望便知,而后再经过问答,进一步证实以后会得到资助。
生活
1、衣:长衫、棉袍曰大蓬子;帽曰功子,鞋曰铁头子或提壳……。
2、食:饭曰汉;煮饭曰熏汉,吃曰闵汉。挂面为千条散……。
3、住:屋曰窑子;住曰杜;归屋曰蓑衣窑子……。
4、行:出门曰出客;走曰攻;路曰线子;飞墙曰越马;扯活罢,是因风贤紧而逃走,或曰亮工。
礼仪
江湖上无论知与不知,在待人接物上,都是以礼为先。作礼的目的,一是表示个人心胸坦荡,谦虚谨慎;二是侦察和发出联络讯号。如走镖途中,进街时,刀把朝前;进店后,则朝后。出店时刀把朝前,出街则朝后。有朋友要看刀时,则用大拇指将刀挑起,刀刃朝外,这是警惕非常,具有防御性的礼节,使对方拨刀后不能做势,与古代呈献刀、剑之礼有别。以武会友。在交手前,为了首先摸清是否一家,先站开成马步,随即将左拳横置右掌虎口中,掌心向外与胸齐高,先退后三步,再进半步,而后道声“请”字若对方以同样礼节相还,就是一家人,不必再交手了。其它拳派礼节,则为左掌,拱手齐眉。痛禅师则以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眉。痛禅师则以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用示反背胡族,心在中国。以上诸种名为礼节,实则藉举手之机,先封住自已门户。一旦遭意外袭击,就可立刻变势应敌,这是习武者必备的戒心。镖师在押镖途中,如见到路面被破坏,或撒有蒺藜及其它障碍物时,就会意识到有敌人伏击,立刻即会告诉其他人将镖车圈在一起,亮出刀枪,守住镖车四周。不解的是他个人为什么要放下武器,徒手走向敌人谈话。谈话内容大意是,拦路抢劫者问:“吃的谁家的饭?”镖客答:“吃的朋友的饭。”再问:“穿的谁家的衣?”答:“穿的朋友的衣”之类的话,可以这样解释:没有盗贼,就不会有保镖的,故曰吃的朋友的饭。但这似乎也没有说明这两个对立面的微妙莫测的关系。现抄录《三皇炮捶拳谱》中有关的两段原文,供读者参考。
其一镖客与强人对话
先道辛苦,贼石油闪路,贼不说那里打钱(尖),那里住宿;请朋友哪里搬山押(呷)俱是兄弟我的。见了佛教的,称他呆同保四提大把。路遇拦路之言,朋友不必拦线。远不截客近不差良。抄必差柴。
这一段记载,虽不详实,但可见到龙的道尾了。镖客虽然有些惶悚,但并非卑躬屈膝,一味乞怜,而是有见地的想方设法打开僵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宁可出点买路钱,也不愿诉于武力,伤害了江湖义气。
其二房上贼与护院对话:
贼要在房上。咱说云棚里马撒,又说是朋友请下池来,搬山押各(呷渴)。贼要在头来、或是里,咱说片马。要在房上,咱称他天上登云的朋友。贼说:看见了,腰里页(掖)着个脑袋。房上有天窗,贼在上边为天被上朋友,远彩高卦勉(免)战,各顾其路。我管马里,不管马外总是荣笔;我花马里,你花马外,俱是一家。要是朋友摇摆乔肖,越马风肖,要还不肖,有意落他(地),即班山喝酒,呷渴茶,呷崩吃饭各密。山居凑肯(啃)草过黄。响卦走高,俱是一家;合家朋友,吃遍天下,脚踮之地,让与兄弟吃。是朋友知升点作,如要飞叶子、飞冷子,别说朋友不留面。崩星子,片腰子、圆条子,如要受敌,勉(免)取后悔……。
这段软硬兼施的谈话,似乎比较近乎江湖情谊,但非正义。既称其为贼,就应该拿归案,方见英雄本色。武人不尚侠义,岂不是真的成为“侠以武犯禁”了吗?
唇曲可能是先有口语,而后汇集成书,由于口传心授和传抄中的错误,难免有鲁鱼亥豕之变,再加上隐语非外人所能理解,故词语涵义多不能解。目前,民间仍留着一些比较完整的唇典资料,若能广为收集整理成册,对研究武术史和社会民族风习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
‘仙人跳‘是一句江湖黑话,指那些不挂牌的妓女,俗称“住家野鸡”骗钱的伎俩。
————————————————————————————————
如果你读过曲波写的小说《林海雪原》,描写杨子荣上威虎山的那一章《杨子荣献礼》,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蘑菇,溜哪路?什么价?”半途中,5个匪徒遇见杨子荣,用这句黑话来盘问。
杨子荣为了能够假装胡彪,打入虎**,曾经“学习”过土匪的黑话。他一听,便明白这句黑话的意思是:“什么人?到哪里去?”
“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杨子荣很流利地用了黑话答复道。这黑话的意思就是:“找同行。”
接着,杨子荣向土匪施礼说:“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
意思说:“我走了九天,也没有找到哇?”
土匪答道:“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
意思说:“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一路上,杨子荣用黑话跟土匪一问一答,滴水不漏。土匪见此状,以为是同伙,带他上山,引见座山雕。
一见座山雕。劈头便是一句黑话:“天王益地虎。”意思说:“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
杨子荣立即答道:“宝塔填河妖。”意即:“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啦?”
“防冷涂的蜡!”
————————————————————————————————
黑话,在语言学上叫做“隐语”。
在中国,隐语自古就有,《汉书》中的《东方朔传》里,便提到了隐语。古代的隐语,指的是“隐其本事而假他辞出之”,也就是把真正的意思“隐”起来,借别的辞说出来。
土匪、流氓集团、盗窃集团、特务、间谍,常用隐语,为的是遮掩他们的地下活动,不使暴露。
其实,有些隐语,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有的隐语,近乎拆字谜。苏州隐语把“一”说成“旦成”,因为“旦”字的底是“一”;把“二”说成“挖工”,因为“工”字挖去一竖就是“二”;同样道理,“三”叫“横川”;“四”叫“侧目”;“五”叫“缺丑”;“六”叫“断大”;“七”叫“皂底”;“八”叫“分头”;“九”叫“末丸”;“十”叫“田心”;“男”叫“田力头”;“女”叫“安脱帽”……。
过去,在交易所里,用这些隐语表示钱数:“一分”指一元;“一根”指十元;“一笼”指一百元;“一汀”指一千元;“一条牛”指一万元等等。
在国外,黑社会里同样流行着黑话。日本、美国有人专门研究隐语,出版《隐语辞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雪漠著《江湖内幕黑话考》一书,是近年来研究中国黑话的一本专著。这本书,对“武林黑话”、“青红帮黑话”、“东北土匪黑话”、“袍哥黑话”、“港澳黑社会黑话”、“小偷、乞丐、混混儿黑话”等等,进行了研究。
书中例举了种种江湖黑话:酒叫“山”,喝酒叫“抿山”,喝醉叫“串山”,拉屎叫“抛山”,刀叫“青子”,笔叫“戳子”,偷叫“荣”,起誓叫“劈雷子”,赌钱叫“控蛮”,吃饭叫“安根”,喝茶叫“啃个牙淋”,钱叫“杵头儿”,天叫“顶”,地叫“躺”,理发的叫“扫苗子”。姓名叫“万儿”,姓刘叫“顺水万”,姓王叫“虎头万”,姓李叫“一脚门万”,姓杨叫“咪咪万”……。
据云,算卦者也常用黑话。譬如,算卦者在街上给某人算卦,旁边有知情者用黑话向他透底:“火点,空子,念攒子,老戗是海翅子,杵头海,海挖。”
这段黑话的意思是:“这是有钱人,是个外行,没啥心眼,父亲当着大官,钱多,狠狠地敲诈。”
由于有黑话提示,算势者心中有数。而问卜者不懂黑话,也就不知内中的奥秘,上了当……。
——————————————————————————————————
过《批行话》吗?建议你把帖子名字改一改,让大家凑凑,来个行话大合集。
底下的只看音,字不知对不对?都是批行话里的。
老合——同行
合字的——同行
把哈把哈——看看
念嘬——丑
长夯——提高声音
念疃——别说话
抛闪——解手
摆柳——解手
撇山——解手
查蓬——阴天
生点——打雷
摆金——下雨
决摆——下小雨
摆咳——下大雨
翘——跑
脚行——跑
嗓子(指表演的本钱)——夯头儿
嗓子好——夯头儿尖
嗓子不好——夯头儿念嘬
女人——果
老太太——苍果

内行——现份儿
外行——空码儿
朝翅子——打官司
官——翅子
挨打——蛇鞭
衣服——撒托
大褂——嗨撒
帽子——顶天儿
心——攒
明白——亮
没心眼,傻——念攒子
心里明白——攒子亮
钱——储——储门子——托储
踢土——鞋
撇苏——哭
瓤了——饿了
夹磨——训练,教导
鼓——问题
瓢把子跟翅子——头头脑脑
杵头子--钱
安根--吃饭
瓤了——饿了
翘呗--跑哇
念着--忍着
蹬空(裤子)
腥的(假货)
踢土(鞋)
尖的(真的)
色堂货(外国货)
撇苏了(哭了)
瓤了(饿了)
撬了(走了)
念储(没钱)
满春满典(精通行话)
12345(溜月汪摘中)
吃饭(上啃)
喝酒(搬山)
老何(伙计)
把合(瞧瞧)
念唑(寒碜)
————————————————————————
曲艺行话术语(部分)
疃春——说相声。
春口——说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对春——对口相声。
疃柴——说评书。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
柳海轰儿的——唱大鼓的。
使长家伙的——唱大鼓的。
怯的——京韵大鼓。
清的——梅花大鼓。
正的——铁板儿大鼓。
片子——双簧。
显快——联珠快书。
□上的——莲花落。
使扁家伙的——唱竹板书的。
串花——《济公传》(评书书目)。
丘山——《精忠传》(评书书目)。
浑水子——《于公案》(评书书目)。
丑官儿——《施公案》(评书书目)。
神册子——《封神榜》(评书书目)。
大黑脸——《包公案》(评书书目)。
小黑脸——《小五义》(评书书目)。
黄脸儿——《隋唐》(评书书目)。
钻天儿——《西游记》(评书书目)。
大瓦刀——《永庆升平》(评书书目)。
黄杨儿——《三侠剑》(评书书目)。
明册子——《明英烈》(评书书目)。
汉册子——《东汉》、《西汉》(评书书目)。
汪册子——《三国》(评书书目)。
彭册子——《彭公案》(评书书目)。
老劈儿——《劈牌》(折唱八角鼓曲目)。
嘴子——《射雁》(折唱八角鼓曲目)。
丘子——《小上坟儿》(拆唱八角鼓曲目)。
怯念儿——《怯算命》(拆唱八角鼓曲目)。
挪营儿——《拉骆驼》(拆唱八角鼓曲目)。
真子——《真逛西顶》(拆唱八角鼓曲目)。
钻黑——《胡迪骂阎》(联珠快书曲目)。
锔子——《锔大缸》(莲花落曲目)。
腿子——《赶脚》(莲花落曲目)。
墙子——《小化缘》(莲花落曲目)。
摘挑儿——《四大卖》(莲花落曲目)。
张扇儿——《八扇屏》(相声曲目)。
楼腿子——《黄鹤楼》(相声曲目)。
罗口——《大上寿》(相声曲目)。
爬坡儿——《拴娃娃》(相声曲目)。
晃梁子——《地理图》(相声曲目)。
菜单子——《报菜名》(相声曲目)。
垫话儿——相声即兴的开场白。
瓢把儿——相声转入正文过渡性的引子。
正活——相声的正文。
底——相声中掀起**的结尾。
活——节目。曲目。书目。
点活——点节目。
戳活——点节目。
使活——演节目。
逗哏的——相声表演中的甲。
捧哏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量活的——相声表演中的乙。
调(diào)侃儿——说行话。
疃——说。
倒口——说方言。
怯口——方言。
挛丝儿——弹弦儿。
拐着——拉四胡。
皮儿薄——容易使观众明白、发笑。
皮儿厚——不容易明白、发笑。
包袱儿——笑料。
圆黏儿——招徕观众。
下挂——重新编排整理。
相儿——面部表情。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火啦——演出效果极佳。
泥啦——演出效果不好。
闷啦——抖出“包袱儿”后没人笑。
夯头——嗓子。
格念——别说了,别动了。
马前——快些说唱。
马后——慢些说唱。
醒攒儿——明白了。
出蛊儿——发生问题。
铆地——禁止演出。
顶瓜——心里紧张。
叩瓢儿——磕头。
咧瓢儿——笑啦。
联**——搭班演出。
劈**——拆班分演。
攒儿亮——心里明白。
响蔓儿——名声大者。
纲口——说话。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
混纲——乱说。
黑板了——唱得没板了。
鬼搭墙——唱词来回反复。
稀溜纲——逗趣的话。
杵头——钱。
托杵——收钱。
杵门子——能够赚钱的说词。
连环杵——唱几句或说一段科诨即敛一次钱,间隔很短。
疙疸杵——观众格外多给的钱。
硬买卖——能挣钱的艺术或节目。
空码儿——外行。
对托——异口同声。
滚噘官儿——记错了。
越词——唱段重复。
越——在一台演出中唱前边人唱过的曲目,犯规之举。
折腰——指节目演出中间,因演员失误而使观众情绪涣散。
黏箔——开书馆的人。
询家——听书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择毛儿——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钻锅——现学现演。
过口白——鼓曲演唱中夹入的说白。
碟子——口白。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海(hāi)——大、多。
蹶(jüě)——小、少。
拢蔓儿——票房组织的名称。
把儿头——组织票房的负责人。
拢子——装道具及乐器的圆盒子。
掌班的——艺人班社组织的领头人。
班底——演出组织中相对稳定的骨干演员。
卖单胳膊的——对班底演员的称呼。
单档儿——不在班底之列的临时搭班演员。
大蔓儿——名演员。
黄调——走调。
串邪钵——到妓院演出。
念家——盲艺人。
亮家——明眼艺人。
把点开活——根据观众的情况决定所演的节目。
火——节目效果热烈。
瘟——节目效果平淡。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相不错赚——有名气的演员必有其长处。
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
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大关节和**处。
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
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长(zhǎng)夯儿——提高嗓音。
落(lào)夯儿——压低声音。
杂正儿——演出服装的统称。
蔓子活——长篇大书。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ā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鞭轰儿——打鼓。
撅柳儿——小曲儿。
掐柳儿——点唱(后台语)。
群活儿——多人节目。
上量活——上堂会。
一块活——一个节目。
老合——江湖行内人。
戳朵儿——写字。
彩棒子——拆活。
丑棒——拆唱。
打里的——拆活中的正角。
打外的——拆活的丑角。
挂甲的——《双锁山》中的高君保。
张家轰儿——八角鼓。
大□——莲花落的大板儿。
客儿——大鼓板。
团丝——三弦。
忙子——三弦。
册(chǎi)子——记录曲词、书词的本子。
坎子——把守戏园门的人。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钻朵——认识字。
不钻朵儿——不认识字。
人式压点——演员相貌好,表演时能压住场。
人式不正——长相一般,言不压众。
贴身靠儿——说书艺人与观众套交情。
挖点——说书艺人设法骗听书人的钱。
蔓儿正——艺人名誉好。
蔓儿念——艺人名誉不好。
幌幌——海报。
鼓了夯儿——嗓子坏了。
章年不正——运气不好。
海青腿儿——没拜过师的艺人。
墨刻儿——书局出售的话本。
道儿活——按所继承的前辈艺人的说书提纲敷衍而成的评书。
鸳鸯档子——男女二人唱对口大鼓。
火**大转——挣钱很多。
喷口好——字音清楚。
黏子不酥——指观众不散。
臭包袱——内容不健康的笑料。
越道——散场。
八大棍儿——中篇评书或中篇单口相声的俗称。
片子活——短篇评书。
驳口——说书中小段落截止处。通常用几句话打住。
开脸儿——对书中人物的外形描绘。
诗赋赞——说书中写人、状物、绘景、形声的韵文。
贯口——演员快速连续歌唱或数说一连串事物。
书外书——在评书正书外**讲述的故事。
现挂——演员离开脚本的现场即兴发挥。
摘挂——说书中摘取其他书目的内容。
扦关儿——说书中的接榫处。
笔法——说书中结构故事的方法。
拉典——说书中引入典故讲述。
使挂子——说书中用扇子等模拟开打动作。
放汤——说书中使扣子失当,未能使听众入扣。
空子——外行。
相家——内行。
一头沉——对口相声中主要由逗哏的叙述的说表形式。
子母哏——对口相声中甲乙互相争辩的说表形式。
腻缝的——指群口相声表演中的演员丙。
三翻四抖——相声表演中制造笑料。
迟疾顿挫——相声演员掌握节奏的技巧。
瞪谝踹卖——相声捧哏的常用表演技巧。
说学逗唱——相声表演的基本功夫。
春点——江湖行话。
花辙——谓指曲艺曲本(多为唱词)中多次转换韵脚。
袍带书——讲史和英雄传奇类书目。
短打书——武侠、公案类书目。
书胆——评书中主人公。
书筋——评书中正面诙谐人物。
杵头子海了--钱多了
—————————————————
上海的骂人话
king发表时间:2001122013:33
贱骨头
俗语,指懒散性贱,非抽打和施加压力不肯服从的人。
雌老虎
俗语。悍妇。凶悍的,蛮横的女人。因为雌性老虎在育子期间非常凶猛,故借指脾气暴躁的女人,通常指中年妇女。
阿木林
俗语。骂人行动呆滞,笨头笨脑。1917年出版姚公鹤著《上海闲话》:“阿木林、阿土生等称谓,一系外国名词,一系乡孩乳名,不过取认侮辱生客耳。”认为“阿木林”系外国笨者之名,但不知据出何处。另一说认为,沪语以“木”喻笨,如木头木脑,木而觉知等。“林”音谐“人”,“阿木林”即“阿是一个木头人”之省。似以后一说为确。
瘪三
洋泾浜英语。近代以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有租界,在中国历次的国内战争中均有不少难民进入上海避难,并形成了为数相当的以乞讨为生的城市游民。在英语中乞讨讲作begfor,而在洋经浜英语中多讲做begsay。这些乞丐白天沿街乞讨,夜间或宿车站码头,或露宿街头,形象猥琐,骨瘦如柴。汉语中把长势不好而干枯的稻麦称之瘪,于是begsay被汉译作瘪三。年幼者常被叫做“小瘪三”。解放后,城市流民数量减少或消失,于是瘪三一词也被用作这称不上品或缺乏公共道德的坏胚子。
巴子
青帮切口。原做“靶子”,即挑衅、抢掠、敲诈、殴打的对象,犹如射击中的靶子。后又引申而指帮内或帮外能力较差、容易被人欺侮的笨蛋。上海俗语,指不懂上海市面或行情、容易被骗的人。该词初出现于80年代初。
偎灶猫
俗语,指人委靡不振,有时也可指人胆怯而不敢有所作为。猫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怕冷的猫习惯依偎在炉灶边上,显得精神委靡不振而懒于活动,故有是语。
三脚猫
俗语:早期多用以喻武艺不精的江湖艺人,后也泛指对某种技艺略知一二,但又不精通者。词义来源有多种释法,一说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谐音藏尾语。“庐”音谐“驴”。故有是语。还有一说认为,清代中后期,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港口城市,据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十六浦江边卖艺,他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中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把武艺不精者讲作“三角锚”,后讹为“三角猫”。还有一说认为,上海沿街卖艺者很多,他们表演完功夫后即开始推销他们的跌打丸、狗屁膏药等伤药,猫是鼠的天敌,但断了一足的三脚猫,虽也能捕鼠,但捕鼠的本领不会高;猫的叫声为“妙”,于是人们以“三脚猫”喻江湖艺人,尽管他们有点武艺,口中不断吆喝“妙妙”,但其本领不会很大,其所推销的伤药也“妙”不到什么程度。后一说比较可靠。
下作
方言。下贱、下流。如“侬奈能介下作啦,看到人家小姑娘就动手动脚。”下作者也被讲做“下作胚”。
刮皮
俗语。气量小而又抠。如“他这个人刮皮来兮”。俗语出典于江南人的一种习惯动作。江南人把厚颜无耻者讲做“老面皮”,人们常用双手或单手食指刮对方或自己的脸皮的方式对对方的行为和举动加以羞辱,叫做“刮老面皮”。经常被人“刮老面皮”的人就被称做“刮皮”“老刮皮”或“刮皮鬼(发音同“举”)”。
十三点
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俗语出典释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英语hysteria(歇斯底里,即癔病)的“洋泾浜语”,但癔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疯狂急躁,语言含糊不清,与其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多数人否认这个来源。据1922年般《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沪语“十三点”主要用于指女性的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如痴情、痴心、痴呆等,而该词也多出自妇女之口,男子较少使用该词。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
寿头
俗语。痴呆,不开窍的人。也省作“寿”。词义出典无定说。一说认为即“寿星头”之省。福、禄、寿三星君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神道,其中寿星的形象是根据道教鼻祖老子而设计的。据《史记.争议》中讲:“老子长耳、大目、广额、方口、厚唇,额由三五达理纹。”“广额”即额头高耸宽广,即相书中讲的“天庭饱满”,是智慧的象征;“三五达理纹”即额上的皱纹,上海人称之谓“电车路”。古人认为额上的皱纹是智慧和高寿的象征,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发现先天性痴呆症患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额股特大而耸,额骨上布满皱纹,与画或塑像中的“寿星头”极像,于是人们以“寿头”喻痴呆者。另一说认为“寿头”即“猪头”。1917年出版的《上海闲话》记:“唯‘寿头’二字,究作何解?昨闻之叶润之君(叶原籍洞庭山,自其祖即迁居沪南,而润之又究心沪事),据称,‘寿头’者,猪头也。猪头形颇肖一‘寿’字,故以‘寿头’二字骂人。”相近的词有“寿头寿脑”、“寿头码子”等。
蜡烛
俗语。不知好歹或不知好歹的人。蜡烛需点燃后才能燃烧发光,所以沪语中有“蜡烛—不点不亮”来比喻不给点厉害就不知好歹之说。有时也讲作“蜡烛胚”或“蜡烛胚子”。是上海常用的词语。
小八腊子
江湖切口。指帮内或黑道团伙中地位底下、随人差遣的小人物。俗语。没有地位的小人物。俗语。小孩。词义来源未见于著录。据民国《清门考源.各项切口》中记,切口中有“巴子”一词,可能是“靶子”的俗写,指在道中无地位的小人物,今訾语“妈了个巴子”即源于切口;旧上海警察拦路抄身及工厂的抄身工制也被讲作“抄靶子”或“抄巴子”。今沪语把初来上海,不懂上海市面而容易上当受骗者叫做“巴子”,其词同出于江湖切口。汉语有反切注音的方法,即取第一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韵母即声调为第三字注音。在沪语中,以反切组词的形势是相当多的。据此,“八腊”是“巴”的反切组词,“小八腊子”即“小巴子”之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