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篇 江湖黑话和武林术语大全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题:江湖黑话和武林术语大全
作者:君心似海江湖唇典
「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亦
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
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
的隐语。在三教九流社会中,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餐具
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姿态相互辅用,都表达着主、客双方一定的心
愿与意图。但这些还很不够,最终仍需要透过隐语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
唇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
语,如在船上说话,讳说「住」、「翻」等,而用其它字语代替。二是出于回
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姓「杨」为「
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当代
香港黑社会以「四**」称「大路元帅」,以「四三八」称「二路元帅」亦即
「副堂主」等。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唇典的内容很广泛,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
等,应有尽有,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如人体器官名称:头为瓢把子,
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
为金杠子,肚为南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江
湖社会中,一般江湖人士常常使用一些唇典,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说中已
有的用法。在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中,以姚民哀、郑证因对江湖唇典最为
稔熟,作品中这类语言也最为丰富。新派武侠小说家大多相沿习用在自己的作
品中。
此处摘录一些言语类的唇典,至于非言语唇典的部份,如「茶阵」、「路
符」与「符征」请参考《神奇的武术》一书,有详尽说明。
一、人物类
◎人:丁。◎鹰爪孙:官府。
◎糕:老人。◎翅子顶罗:官帽子。
◎豆儿:姑娘。◎托线孙:保镖人。
◎芽儿:小伙子。◎并肩子:即朋友之意。
◎老宽/空(倥)子:外行。◎点子:对象、敌人。
◎捏班:尼姑。
◎线上:以某个地域为势力地盘,该地域即称「线」。简单的说,「线上的朋
友」就是「地头蛇」。如:西路川陜这趟线上、衡山这趟线。
◎合(黑)字/老合:贼。通常非称呼在帮者,而纯粹指称一般盗贼。
◎吃飘子钱的老合:水贼。
◎总瓢把子:在江湖上指称首脑、老大。瓢(把子)原为头、脑袋之意,此处
为引申意。
◎马眼子:专门四下探访名马的人。凭着一双饱具经验的眼睛,再加上一张油
滑善辩的嘴,无往而不利。「马眼子」周江曾企图说服寇英杰将宝马黑水仙
卖给玉观音郭彩绫,却碰了一鼻子灰。(见萧逸《长剑相思》)
二、数字类
◎流月汪则中,神心张爱足(北省名「青」):一二三四五,六七**十。
◎干:千。
◎百:百。
三、生活类
◎老瓜/居米:银子。◎亮子:照明用具,如千里火等。
◎莲花子:碗。◎汤钵子:大碗。
◎划十子:筷子。◎搬梁:拿筷子。
◎水牙子:汤匙。◎扣盅:喝水。
◎穿通子/顺腿:袜子。◎提头子/踢士:鞋子。
◎飞蛾子:马挂。◎叉叉子/蹬空:裤子。
◎通衫子:大挂。◎顶天:帽子。
◎小罗考:衬衣。◎护脸:眼镜。
◎海砂子:私盐。◎海砂窑:盐仓。
◎姜片/马蜂子:肉。◎马牙:饭。
◎番张子:饼。◎细苗条:鱼。
◎拖条:睡觉。◎黏肤:擦脸。
◎蹦火:吸烟。◎蹦台:上炕。
◎领甲:烤火。◎卖鸡:跨门槛。
◎蹓狗:跳窗户。◎摆丢子:刮风。
◎照相/朝相:见面。◎安了根:吃饭了。
◎眩里圆:吃了。◎捏子攒:还没吃。
◎东、西、南、北:倒、列、阳、漠。◎捕子:捕鱼的水禽。
◎皮娃子爆豆子/皮子串:被狗咬了。◎火窑:店房。
◎打尖:意指旅人中途吃饭。◎踏青子,斩盘带推包:串茶馆,相
面带治病。
四、器官类
◎瓢(把子):头、脑袋。「摘瓢」即为割脑袋。另可引申为一组织之首脑、
领袖,称「(总)瓢把子」。
◎招子:指眼睛。古代指招贴、告白。《永乐大典》中:「今早挂了招子,不
免叫孩子出来,商量明日杂剧。」大抵眼睛为一个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称「
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对方双目,意欲废掉对手的招子。
另眼睛亦可称「湖」。
<招子不昏:眼睛不亮>
◎顺风子:指耳朵。◎海子/江子/樱桃子(女):口。
◎金杠子:腿。◎南子:肚子。
◎踢杞:脚。◎蚕子/定盘子:心。
五、武器类
◎蛇儿:把兵器比做叫化子手上的蛇。◎暗青子:即暗器。
◎青子:兵刃。◎片子:刀。
◎海青子:大刀。◎月牙锋:戟。
◎挺子:匕首。◎花条:花枪。
◎小黑驴:洋枪。◎喷子:鸟枪。
◎串蔓子:买枪。◎串非子:买子弹。
六、江湖过招类
◎万(儿):名头。◎红货:指走镖时押护的银钱类货物。
◎踩盘子:指事先侦察要劫的对象。◎羊牯:抢劫的对象。
◎递门坎:动手过招前自报师从门派。◎结梁(梁)子:指结仇。
◎缺点子:无人之意。◎盘道:套话。
◎挂桩:对上头。◎对盘:遇上(动手)。
◎剪镖:劫财。◎淌进:潜进。
◎醒攒:被识破。◎七寸子:要害。
◎新上跳板:刚出道。◎合吾:大家都是江湖同道。
◎水漫了:人家杀来了。◎挂彩:受伤。
◎土了点儿:死了人啦。◎碎了:死了。
◎清了:杀了对方。◎叫鞭土:打死人啦。
◎风紧:情况危急。◎扯呼(活、滑):逃跑之意。
◎松人:赶快逃走之意。◎亮盘:照面亮相。
◎上线开爬(扒):在这一带下手作案。◎摘瓢:割脑袋。
◎开山(安窑)立柜:以一地为根据地。
七、对话应用类
◎并肩子,念短吧!火窑外可有鹰爪孙淌过来了:
弟兄别说话,店房外有官人过来了。
◎马前点,喂暗青子:赶快预备暗器。
◎合字上的朋友,一碗水端来大家喝:
道上的朋友,把你刚抢到的财物拿出来大家分分(黑吃黑)。
◎并肩子,可是风子万儿么?:弟兄可是姓马么?
◎捏班扎手,并肩子扯活(呼):尼姑厉害,哥们逃吧!
◎并肩子们念短吧!云棚上,梁子孙粘上啦!:
弟兄伙伴们别说话,顶子上有仇人绷着啦!
◎招子放亮点!把合住刁枝子,我有法子教猴崽子亮相的!:
眼睛亮点,看住了那株树,我能教他出来。
◎朋友踩宽着点,进来是条子扫,片子咬!:
(对进屋窃贼发话)朋友放过了吧,否则进来就用鎗扎你、用刀砍你!
◎朋友们,灯笼扯高一点,我们这是个黄草窑子!:
(对进屋窃贼发话,南省用法)
朋友们,将眼光放远一点,我们这是无钱财的人家!
◎并肩子,托线孙可灵了,亮青子,招呼吧!:
弟兄们,保镖的察觉了,亮兵刃,动手吧!
◎并肩子,念短吧!棵子里面伏着不少点儿了:弟兄们不要说话,草里藏着不
少敌人。
◎并肩子,这个托线孙既是没挂老居米子了,我们马前点接应「阳向」的弟兄
,看从那里走了货:
弟兄,这个保镖人不是我们想拦劫的人,身上没带着多少财货,赶紧接应南
路的弟兄,怕从那里走了人。
※参考资料:
1.温子建主编,《武侠小说鉴赏大典》,广西:漓江,1994
2.万籁声,《武术汇宗》,《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3.田云清、郑劲,《神奇的武术》,台北:书泉,1994
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1:武林术语资料集——君心似海回复于2004.11.2316:57
十二经脉
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包括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阴、足厥阴、足少阴共十二经脉。十二经脉运行于一身内外,遍布各处,不论是四肢、躯干、内脏无所不到。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是人身血气外运、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所以又名为十二正经,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
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阳的方面:少阳是阳气之始,太阳是阳气之盛,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成;阴的方面: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隆盛,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为十二经。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作原则,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系,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因其和大肠经。其余类推。
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据古籍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若以躯干为中心,则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是向心性的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故是远心性的经脉。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沟通四肢百骸、头面躯干,五官九窍,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十分重要。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
人皮面具
传说中的一种易容工具,将之套在头上可以变换面目,乔装他人。武林中许多高手皆擅此道,在江湖上行走时广泛使用。在古龙《武林外史》中,王怜花便是制作人皮面具的高手。唯此面具制作工艺均未详述,因难知究竟。
八仙迎客
亦称“八仙郊迎三百里”,是江湖上一种迎接宾客最隆重的礼节。主家多数是一帮之主或德高望重的人物。而负责出迎的八人或是本帮内武艺高强之人,也可能是客人身份,为表示对主人和所迎贵宾的尊敬而甘愿充当主家的知客。八人分四对去远道迎宾,所迎接的贵宾声望、身份须在主人之上。(见梁羽生《广陵剑》)
三象归元
武学术语。三象归元之说,在于研究神、气、脉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主张“神与脉合”,有的则侧重“神与气合”,有的主张舍气从脉,有的主张“气脉精神,天人合一”,不同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练功心法,不同武学流派由此而生。(见梁羽生《联剑风云录》
三刀六洞
帮会规矩。如果做了无可挽回的错事,请求对方恕罪,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体上对穿三个窟窿,此之谓“三刀六洞”。这是一种仅次于自尽的自我刑罚。黄河大帮会副盟主楚大鹏等在宫锦云面前曾以此法赔罪,乞求其父黑风岛主援手救治帮中兄弟的化血刀之伤。(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三清弟子
指道教弟子。三清,系道教所尊的三位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道书说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一般将道家人称为三清弟子。诸葛宽以此称呼席大千。(见诸葛青云《武林三凤》)
大内
指皇帝宫殿。《旧唐书·德宗纪上》:“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另一意义专指汉代京城内的仓库名。《史记·景宗本纪》:“置左右内官,属大内。”武侠作品中的大内高手,即指皇宫内负责警卫的武功高强之人。
大吹法螺
法螺是一种海中的软体动物,壳为螺旋状。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可传远,吹之呜呜作声,自古为佛事和军用的乐器。“大吹法螺”被后人引申为吹牛之意。段誉对南海鳄神胡乱吹牛哄得他信以为真,心下自嘲自己“大吹法螺”。(见金庸《天龙八部》)
万里行尸
尸体被赶尸人赶着行走,江湖上称之为“万里行尸”。据说湘西一带,有专以赶尸为业的人,如“僵尸门”即属此类。经赶尸人作法,死尸便听从指挥,要走便走,要停便停,纵然是三伏天,行尸十天半月,也不会腐臭。这一行有很多禁忌,神秘诡异之至。路人若是碰到万里行尸,便得远远避开,切忌和赶尸人讲话。(见梁羽生《联剑风云录》)这种现象并无科学依据,乃小说家之杜撰,不足为凭。
门规
又称戒条,是某门派自掌门人而起都须凛遵的行为规则,大致为不得欺师灭祖、**好色、色结妖邪一类内容。有些门派清规戒律甚为繁复,如华山派有七戒,恒山派有五大戒律。(见金庸《笑傲江湖》)
马眼子
江湖行话。即专门四下探访名马的人。凭着一双饱具经验的眼睛,再加上一张油滑善辩的嘴,无往而不利。“马眼子”周江曾企图说服寇英杰将宝马墨水仙卖给玉观音邬彩菱,却碰了一鼻子灰。(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开口笑
武林帮派之长乐帮中酷刑之一。以一根木棍撑入人口之中,自咽喉起码塞至胃,一时不得便死,苦楚难当。(见金庸《侠客行》)
天龙八部
佛教名词。佛经说拥护佛教的有诸天及龙神等八部,经常参与听佛说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即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即“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以“天”及“龙”为首,故名。八部者,一天,指天神;二龙,指龙神;三夜叉,食鬼之神;四乾闼婆,只食香气的乐神;五阿修罗,执拗而善妒之神;六迦楼罗,食龙之大鸟;七紧那罗,头上生角的乐神;八摩睺罗迦,大蟒神。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个性和神通。金庸将“天龙八部”作为他一部小说的名字,小说写的是北宋时武林中的故事,其中并无神道精怪,借用此名是象征书中那些性情各异的尘世人物。
夫妻脸
一对夫妻生活久了,两个人的相貌会变得相似,名之“夫妻脸”。与之相类似,又有“朋友脸”。妙手李天回见到大风堂的赵简和上官刃时,大感惊讶,认为是极难见到的“朋友脸”,于是以高超的手术将二人面貌互换,赵简的身份成了上官刃,上官刃成了赵简。后来,变成上官刃的赵简利用易容后形象,打入四川唐门老巢唐家堡,甚至连自己的儿子赵无忌都认不出来而险些酿弑父悲剧(见古龙《白玉雕龙》)。现代科学已经注意到所谓“夫妻脸”的现象。
五行
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五个元素的性质相生与相克,因而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相生”意味着相互资生、助长,如,木生火、之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说”在古代运用广泛,统治者视为治理山川国家的法则,兵家以五行述胜负因素的相互关系,医家用来观察人病理变化,辩证施治,拳家以五行结合拳式和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和锻炼法则。如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某些基本拳式配组为五行系统,作为构成拳式、拳招等的基本动作。五行中“木”可以弯曲、伸直,那么形意拳中直线出来的崩拳就属木;劈拳如斧头下劈,而金属属“金”,那么形意拳中的劈拳便属金。此外,五行各自的分布方向是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金方金、中央土,所以太极拳中将步法中“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作为五行。
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解释拳理,攻防依此而设计,便产生了五行拳。形意拳谱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这样,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劈拳能生钻拳”,也就是能由劈拳动作转接为钻拳动作,依此类推。这种理论,使五行拳的动作规范化、程式化,如果用于实战,则将大大拘泥了。此外,在武侠小说中还多处出现以五行原理而设置的各种花木阵、土石阵或者刀剑阵等。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组织起程序化的阵式是可能的,但如果说一踏入所谓阵中,顿时令人心智迷失,树木土石皆“活”了起来,则属无稽之谈。

丹田
人体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处:两眉之间的印堂**为上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田。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赖以相继。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又称为气海。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不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武术家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的关键。一旦内功练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腹脐之间,发则气随意转,力从气均无所不至。用之于技击之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气海(即丹田)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夸张之语。
内家1
刚隐于内的武术风格,或以内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静制动”的拳术。一般将武术两大流派之一的武当拳称为内家。从明代起武术界始有内外家之说,而以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始记载内外家之分。他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至清时,有人将太极、形意、八卦划为内家,少林等多种拳术划为外家。《国技论略》载:“南派------其中以太极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门,与太极拳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其尤著者为弹腿、查拳、八番、长拳、迷踪、二郎短打、地趟、八极、批卦等。”内家拳历史上被认为起于明代道士张三丰。今之所谓内家拳的代表拳术是太极拳,由清康熙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据戚继光《拳经》创编而成,后衍传有陈式、杨式(杨露禅传)、武式(武禹襄传)、孙式(孙禄堂传)、吴式(吴鉴泉传)等家。后代一些造诣高深的武术家,一般都是内外双修,既长于内功,也精于搏击。武侠小说中,有些过于夸大内容的“内功”,可于无形中发也飞沙走石、摧花折树之力,属于妄谈。参见“外家”条。
内家2
俗称方外人为外家,俗家人为内家。也有称方外人为内家,俗家人为外家。
内家3
俗称习武之中在家修炼的为内家,行走江湖的为外家。
打尖
江湖唇典。意指旅人中途吃饭。如小说《紫拐乌弓》中,少侠吴湘到泰安城高升店,店小二迎上来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坐
习武的种入门方法,即闭着眼睛盘足而坐。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打坐的基本内容有三: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这些也是学习正宗武术的三个基本条件,否则,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禅。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为臣足。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臣民则效指挥如意之势。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便是这个意思。有些人练习技击,平时一切本极从容,一旦仓猝应变,立感受气息上浮,手忙脚乱,虽技击工深,终难收效于顷刻。此即心动气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为动,技击自达神化之境。
数息本是道家修养法,佛门亦然。初学技击者,必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抛却万念,静听气息之出入,默记其数,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记数太多,以免神昏心乱。比数息进一步的是听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气自肩腋而来,直贯掌缘五指之尖,静心听之,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数息和听息练到一定火候,则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致辞喘促,下实则上轻。
生死之关,为众生之大关键。武功经绝是与克敌制胜联系在一起的,质而言之,即曰“杀人之术”。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关,则临敌时毫无畏怯,即使敌人筋力胜过自已,也能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胜券。
东厂
官署名。明成祖于永乐18年(1420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东厂,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事,采用特务手段监视官员,镇压人民。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察院之第二、第三人充任;设帖刑官二人,由锦衣卫千户、百户充当;隶役、缉事等官校亦由锦衣卫拨给。诸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权在锦衣卫之上。东厂内有不少武林强人,常于半夜三更潜入文武百官私第窥探,内阁大员闻之色变。明朝成化年间,东厂曾和锦衣卫一同奉旨查抄吏部尚书唐国瑞府第。
白马非马
古时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段誉娴于此学,颇有论辩之才。曾以此诘难南海鳄鱼,使这个文墨不通的南海鳄神如坠五里雾中(见金庸《天龙八部》)
外功
所谓外功者,乃专练刚劲,如铁臂膊等。这种功夫制人有余,自卫则不足了。内功是专练柔劲,行气入膜,以充全身,虽不足以制人,可是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但拳脚不能伤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毫发,就用刀劈剑刺亦难使其受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乃内外功之总括。如以《易筋经》论,“揉”为内功,“打”为外功;就太极拳而言,太极之“形”为外功,太极之“功”为内功。内功只有积精累气一条正路,气在丹田任督间流行者为内功,亦称道功;由丹田积累而运达四肢全身筋骨皮者为正宗外功,此外还有一些不知运气的乡下土把式以及旁门左道的外功。内功为武术之体,外功为武术之用。
人们常认为内功优于外功。涵灵禅师说:“习外功者,劈、击、点、刺,念念皆在制人,是重于攻。攻者非但能够杀人,亦能够自杀,所以称为死机。习内功者,运气充体,如筑壁垒,念念在于自保,任他来攻,纵有硬功和兵器,亦不能毁其得逞,终必知难而退,所以称为生机。”
外家
刚显于外的武术风格,或以外功为主的武术家,或以少林拳法为代表的武术。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艺、大小洪拳、炮拳、长拳等约五十多种。相传外家武术的创始人为北魏时中国佛教禅宗祖师达摩,经今人考证,达摩创立少林武术之记载不确。一般认为内家尚柔,以静制动;外家刚健,以劲力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家重于内功,而外家偏于外劲。内外二家之分,是就两大流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二者之差别在术不在气。武术的内功与外功是各流派都具备的,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代表外家拳的少林武术,在内功方面亦有极高要求,如“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等。外家武术的著名内功有易筋经、混元一气功、十八罗汉手等。参见“内家”条。
驭剑四妙
即轻、灵、疾、固四字。指轻快、灵巧、疾威以及盘心固掌内力深湛。铁海棠以此教训郭彩菱,认为她最后的“固”字功夫不到家。(见萧逸《马鸣风萧萧》)
西厂
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13年(1477年)在东厂以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提督,其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西厂搜罗武艺高强之人,为其所用。绿林大盗郑四海就托庇于西厂,任锦衣校尉,曾奉汪直之命潜入大学士商辂家行刺。后来,西厂因遭到反对而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西厂,刘瑾被杀后废除。东厂、西厂、锦衣卫三个特务组织狼狈为奸,时人并称为“厂卫”。
自封血脉
又作“自闭经脉”,术语。以上乘内功封闭经脉、血脉,停止经络中物质和血液流动。中医认为,人体循环系统除血管外,还有经络系统,并认为其中亦有一定物质在流动、运行。经脉和血脉封闭的时间过长,人体会僵化不动。云海和尚被白蜡针射中后,深恐白蜡虫汁随着血脉、经络流遍全身,遂立即自封血脉。(见萧逸《天龙地虎》)
自残肢体比武
茅山花女珍薇在秦淮花会上选夫比武,拳掌、兵刃难分上下,于是她提出了这种自残肢体比武方式。比武双方各持一柄利剑,她在先,自行斩掉左手小指,对方随后;再削去五指,再削手臂、左、右腿,挖目取心,直到分出胜负为止。自残肢体比武,残忍乖戾,自不足取,因而秦淮花会主持人取消了这种方式。(见卧龙生《七绝魔剑》)
闭关
武学术语,又称“坐关”,语出自佛教。“闭关”在佛教中指个人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学经、忏悔、写作等,断绝一切事务与人事交往。结期的时间,最短者为三天、七天,中等者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个月,长者可达一年乃至三年。闭关一般是独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传佛教的瑜伽行者则多独居山洞。有专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称为“护关”,在武侠小说中则称为闭关者“护法”。入关之后,洞口或门户须封闭,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口,待修炼期满,才能打破关口出关。结期闭关专门修禅,对于一般散乱多的人来说,显然易闯过散乱关,使修行功夫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种禅定。
小说家笔下的武学大师闭关修炼,多是为了突破练功中的难点或潜心修炼某种新奇武功。据说此种闭关必须经过“风、喘、气、息”四个大关。闭关之初,幻觉较多,静坐人会突有“万窍洒洒生清风”的感觉,是为“风”关;在这一阶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阶段,真气充满四肢百骸,练功者自然会发生深长而急促的呼吸,是为“喘”关;到第三阶段因喘急而发奇声,是为“气”关;在通了气息之后,转为宁静和平,便是过了“息”关。四关过后,大功告成,闭关人恢复正常。闭关期间,人体处于非常状态,不但毫无拒敌之力,而且极忌干扰,否则后果不可设想。闭关练功在许多武侠小说中无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说家言,未可轻信。
守宫砂
守宫,虫名,蜥蜴的一种,又名壁虎。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故得名,据晋朝张华撰《博物志》载:“蜥蜴------以器养之以朱砂,体属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体,终本不灭,有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这便是守宫砂的由来。峨眉派女弟子拜师之时,均由师父在臂上点下守宫砂,逢到祖师郭襄诞辰时,均要检视,凡婚嫁或**者,守宫砂消失,便不能传授本门最高深的功夫。(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并肩子
江湖黑话,即朋友之意。
江湖四忌
指僧、道、妇、孺。因这类人物,虽貌不惊人,却常常身情绝技,深不可测。江湖大派宇内十二令的总提调鹰千里陡遇成玉霜,脑海里便记起这个告诫,再不敢造次。(见萧逸《马鸣风箫箫》)
阴阳
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历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表示之,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根本规律。在中国文化中,武术受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的影响最深,因此在武术的原理和招法上都体现了“阴阳”的内容。太极拳中“动与静、曲与伸、柔与刚、合与开、弛与张、抑与扬”等拳理,就是对阴阳对立统一的具体表述。此外,中国武术的共同精神讲究以静制动,以虚御实,以巧胜拙等,也无一不贯穿着哲学上阴阳的基本意义。
红货
江湖唇典。指走镖过押护的银钱类货物。
走镖
旧时武林术语,即镖师保护钱财物等上路,有时也有保护人的,称肉镖。江湖上把携重要物品行路分为轻重二种走法,轻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请保镖护持上路。走镖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威武镖是在行李上长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动的,上面安了轱辘。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做拉贯顶旗,锣声打起长槌:“哐!哐!”镖手们或亮起噪门喊号子,或者喊出本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走仁义镖,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声,马摘铃,车轱辘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走火入魔
武学术语。练功方法有误,导致气血逆行而产生的现象。武侠小说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练功时“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气血逆行,**道貌岸然封闭,导致瘫痪或残废,或者如癫如狂,痛苦不堪,重者当场狂喷鲜血,气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内丹的说法,但其中的“入魔”则来自佛教所说“魔事”。魔,为梵语“魔罗(Mara)”的略译,佛教指能破坏、障碍、扰乱学佛之人,从而令修行者丧失“慧命”而入于歧途者。佛书中一般说有四魔:一烦恼魔,指自内心生起的贪嗔痴等烦恼;二阴魔,指“五阴”,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种专门妨害修学佛道者的六欲天“魔王”。一般所说坐禅中可能出现的“魔事”,指禅定中的各种幻觉及身心的各种病态变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种不自觉的变态、失调等现象。
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原因之是练功不得法,或练功的紧要关头忽被扰乱心神。公孙奇抢来桑家毒功秘决自行修炼,桑青虹又故意引导他走上错误的练功途径,结果他走火入魔而死。(见梁羽生《狂侠天骄魔女》)
两仪
中国古代哲学名词。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他说:“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孙氏还把左右变转为阴阳转换,把八卦掌的左、右绕圆走转也合称为两仪。他说:“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转之则为阴仪也。”另外,孙禄堂还依“近取诸身”说,比附人体“两肾为两仪”。动静、阴阳、刚柔等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形神特点,所以武术中多有以“两仪”名辞引入之处。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掌门岳不群之妻宁中则善合两仪剑法,并将之传给令狐冲和岳灵珊。
兵解
魔教仪规。教主临死前必须由部下割下头颅,才能够脱体飞升,是为“兵解”。若是经由雷火天劫,就会形神俱灭了。(见古龙《圆月弯刀》)
扯乎
江湖黑话,逃跑之意。金庸《鸳鸯剑》中:“盖一鸣叫道:‘好家伙,大镖头要扯乎!’”
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