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篇 寻经点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认**
**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再人体组织上的交汇扦接处必有**位。若干经脉交汇处为要**。如果要害**受伤,气滞血淤,人体就会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甚至死亡。认识**位,掌握**位的所在经络和位置,百无一错,才能凑效。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309个双**,50个经外奇**,共720个**位。五脏合于五行之生克:水、火、木、金、土。十二经常脉合于十二时辰:子、丑、、、亥。各**位合于周天位置,以统帅全身之机枢。
人体周身有108个要**。其中36个**是致命**,亦称“死**”。死**又分为软麻、昏眩、经和重4种**,各种皆有9个**。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身亡。”
一。头颈部位要**(9个)
1。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头顶)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眉心向上入发际)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寄**,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太阳**后下方,耳中上方,摸之有凹陷感)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
位置:人中沟偏上(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3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哑门**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
位置:我晕~~~~~(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与耳朵中间12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人迎**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14个)
1。膻中**
位置:体前正中线,两**中间。
经属:任脉。足太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击中内气散乱,神志不清。
2。鸠尾**
位置: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膻中**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击中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心之募**。击中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
位置:就是肚脐眼。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
位置: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击中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终极**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四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击中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
位置: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旁开四寸。(从锁骨数下来第三根肋骨处向两侧平移至**上方)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
位置:**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
位置:**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
位置:第六肋。
经属:肝经,肝之募**。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冲击肝、脾,震动隔肌、气滞血淤。
13。章门**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曲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因内部右侧为肝脏,左侧当脾下方,故击中后冲击肝脏,破坏隔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
位置: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
1。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结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点中,半身麻木。
2。太渊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百脉之会。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点中,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点中,下肢麻木、不灵,伤丹田气。
5。涌泉
位置:足掌心三分之处,当曲足指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点**术是中国武术中一门高深的技击术。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高手随意一指便可以让对手或哭或笑,或伤或死,很是神奇。
其实点**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布着十二条经络,三百六十五个**道。其中有三十六个**道被称为「死**」。这些**道如果受到内功高手的击打,便可能导致人全身或局部麻痹、晕倒甚至丧命。这种奇妙的手法便是「点**术」。
解除点**的效果除了时间一到,**道自解外,就必须由高手击打相应的**道,或用内力推拿,使血脉恢复正常的运行。
现代的武术高手常在搏斗中,击打对手某些薄弱部位或敏感组织,令对手产生酸麻和疼痛,从而失去抵抗能力,取得胜利,这些部位通常都是「**道」的所在。1928年,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上海用「少林一指禅点**法」击败当时的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后来英格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交手经过,对「自己当时身体如同被电击了一样」表示惊诧不解。这就是现实中点**的效果。
中医同样也根据**道对人体的影响,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刺激**道,调整人体血脉的运行,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附:内力
中国武术中所说的「外力」是指人类天生的力量,而「内力」则是指人类通过锻炼,所产生的内在强大能量,也称为「内劲」。
武术高手在修炼内功时,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调整呼吸,锻炼人体的内部机能。经过长时间的内功修炼,不但可以使人的反应能力变的更加敏锐,还可以激起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从而锻炼出强大的内力。
眼睛能看的到的招式是外力的呈现,而内力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只要配合相应的招式,内力就可以发挥很强大的威力。我们常在公园里看到老人家在打的太极拳,其实就是一种很强调内力修炼的内家拳法。正确的调整呼吸,凭借内力的运用,即使一位老先生也一样可以打倒一个强壮的大汉。这就是运用内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道理
【经脉】
雷公问於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鼻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颈肿,喉痺,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於胃,则消穀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繫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眥,斜络於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眥,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乿;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眥。】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痺。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於目锐眥,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眥后;其支者,别锐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阳,抵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眥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於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於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者,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阴器,而脉络於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於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於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於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於皮中,其会皆见於外。
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痺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百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於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於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於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於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痺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痺卒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於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於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