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源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学之兴,自于周。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世谓之籀书也。有唐有石鼓十具出焉,是谓其遗迹云。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罢不合奏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谓小篆。
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省改大篆。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程邈所定乃古隶也。
上谷王次仲,饬古隶为八分,八分者,令隶也。唐人称为八分。于古隶饬加波磔而成。
汉兴而有草书,汉元帝时,传史游作《急就章》,为章草之祖。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又有崔瑗,亦称工。其后有张芝,皇象,索靖皆善章草,时并号书圣。
张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变为今草,韦诞称之为“草圣”。草书成也,后有羲、献继之。
行书者,传为后汉刘德升造。刘德升,颖川人,与锺繇同郡,锺与胡昭并师之。或称锺繇有三体,一曰铭石,二曰行狎书,三曰章程书。行书即其行狎书也。
真书者,以锺繇为祖,锺之前未见之也。真书至锺繇《剋捷》,《宣示表》出,乃模楷大定,后羲、献《乐毅》、《十三行》继之,至唐体又大变矣。
古又有飞白一体。传蔡邕见匠人垩帚成字,心有所感,创为飞白,字若飞动。后张乌巾,欧阳询皆善之。又梁萧子云据之创小篆飞白,宋蔡襄据之创飞草,则不详其形状矣。
后世之书学尽在八体中,分而述之。
大篆
昔者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始变古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者,并此也。秦谦天下而焚书,故汉魏至晋只传其名,而不见其文。有唐之季,岐州雍城南出周宣王时石鼓十具,有文焉。其文刻于石鼓之上,故称石鼓文。盖其讽宣王畋猎所作,又名猎碣。十具石鼓为韵文十篇,其目为:吾事、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蔫、吾水、吾人。时人谓其文为籀书云。
赞曰:籀文之出,开阖古文,畅其纤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石鼓出,唐韩愈作石鼓歌极赞之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后“鸾翔凤翥”为赞其书极佳之语,其后有王羲之当之。
小篆
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初兼天下,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丞相李斯奏罢不和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
小篆自秦始,故又称秦篆。始皇帝在位,共出巡五次,刻石七块。即《峄山刻石》、《琅玡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传为李斯所书。唐人谓之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今有《琅玡台刻石》存焉。
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离娄不能睹其隙间。为学艺之范先。
有唐之时,有李阳冰者,生于开元,始学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秀札墓志》,精探小学,得其渊源,遍观前人遗迹,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以其书为已任也。自阳冰后,虽余风所激,学者不坠,然未有能企及之者,故有叹曰:“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隶书
秦时,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使,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古隶也。古隶或称散隶,或曰佐书,与后汉之隶不同。
后汉之隶或称今隶,或称八分,或称章程书。乃后汉上谷王次仲所作,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可知程邈所古隶,变篆之圆为方,而无后汉之波磔。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程邈之变篆为古隶者,以求用之简便,王次仲变古隶为八分者,以求形之工丽,用形并作而隶字成也。
古隶之于小篆,为古今文字之变。小篆之为文也,画物象形,随体诘屈,未脱象形之遗意也。古隶则变圆为方,今体文字成也。古隶多用方笔,小篆多用圆笔;古隶多得横势,小篆多得纵势;古隶简疾而小篆谨缓。
古隶略加整饬,即为八分。古隶散漫而拙,八分有模楷而工丽。古隶,八分同为一体也,比之于后世,尤颜、柳之变右军体也。
隶之名家,传有扶风曹喜。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章帝建初中为秘书郎。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喜传邯郸淳。邯郸淳字子淑,颖川人。初为临淄王傅,累迁给事中。梁鹄云:淳得次仲法,韦诞师淳而不及也。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诸书并善,尤精题署。
又有师宜官亦精八分,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经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后为袁术将命巨鹿,《耿球碑》术所立,是宜官书也。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知名。魏武曹操甚爱其书,以为胜宜官也。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熟也。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侯,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又善音律,明天文、数术、灾变,卒见问,无不对。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为书法之祖。后世言书法之源者,必称锺繇,而锺繇者,谓得蔡邕所传笔法而神。灵帝时熹平石经出蔡邕之手,石经初立,观者如潮,以为书法之模楷。
章草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名谁。或曰史游作《急就章》草书,以其篇而名之为章草。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至建初中,齐相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或曰: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或曰因章帝之名,故谓之章草。
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章帝时为齐相,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者,其唯杜公。
杜度之后有崔瑗。崔瑗字子玉,安平人,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师于杜度。
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笔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而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张芝字伯英,燉煌人。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好书,出诸杜度,崔瑗云。然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其自谓上比崔、杜不足,诚则尊师之辞,亦其心肺间语。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然各为今古之独步。

又有索靖,张芝姊孙也。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曰崔子玉点画之间莫不调畅,然索靖乃越制特立,风神凛然,其雄勇劲健过之也,以此有谢于索。又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其推重至此。
又有吴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师于杜度,工章草,有《急就章》传世。羊欣云:张芝、皇象、锺繇、索靖,时并号书圣。抱朴亦云:书圣者皇象。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与右军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各造其极。
今草
今草者,草圣张芝所创,张芝学崔杜章草,又创为今草,有蛟龙骇兽奔腾拿攫之势。其草书精熟神妙,冠绝古今,为百世不易之法式。字之体势皆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伯英虽始草创,遂造其极,伯英乃草书之祖也。
后有王献之,明其深诣。王献之字子敬,右军第七子,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尤善草隶,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锺张之神气。其书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及论诸体,多劣右军,唯草书,世以为过之也。
至有唐之世,又有所谓大草者,大草或称狂草,前所未见,而自张旭始。
张旭,苏州吴人也。与李白,贺知章等结为“饮中八仙”。又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或云长史授法于陆柬之,尝见公出,担夫争路,而入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后观公孙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由是笔迹大进。
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笔逾奇,尝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视之,自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以此呼为张颠,或曰:以其性故能创狂草之形,皆以为然也。
旭之后有怀素继之。
行书
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后汉齐德升字君嗣,颖川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同郡锺繇与胡昭并师其法。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赞曰:详览字体,究其笔迹,粲乎伟乎,如珪如璧,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或乃放手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丽,纵横流离。
魏晋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锺元常善行狎书,尔后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行书流便,各任自然。兼真者谓之正行,羲之为冠绝。《兰亭》为百世不易之法则。兼草者谓之行草,献之遂造其极。
真书
真书者,以锺繇为祖也。虽非锺繇所创,然锺繇之前无迹可传,至锺繇《贺剋捷表》、《宣示表》出,真书之楷模大定。
锺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才思通敏,官至尚书仆射,东武亭侯。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其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锺繇之后有王羲之继之。羲之自言:吾比锺张当抗行。其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为楷法之杰作。后献之《十三行》继之。
至明清时,有书分南北二派之说,言南北二派皆祖锺繇,南派则以羲之为祖,北派以索靖为祖。南派丰强秾丽,北派则雄浑坚劲。南派一脉献之,羊欣、王僧虔、智永,以至虞世南皆逸少之传也。北派则以中原诸碑为要,尤以魏碑为著。如《始平公造像》、《张秋生造像》、《张猛龙碑》,字皆浑厚,气势雄伟。又言欧、褚、颜、柳皆学中原碑版,体归北派,故与南派迥异云。有清之季,帖学式微,尤重碑版,故魏碑显迹扬名,其要有龙门二十品云。
楷法至唐贞观四家,欧、虞、褚、薛尚不改魏晋之法,至颜、柳出,楷法则大变矣。姜夔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其论虽有贬唐人之变法,然其言唐人楷书但求平正而不求变化,所论当矣。此所以称唐人大变楷法之缘由也。
颜、柳者,颜真卿、柳公权也。
颜真卿,字清臣,为有唐一代名臣。颜清臣之书,殊少媚态,又似太露筋骨。或曰,求合流俗,非公志也。又其太露筋骨者,盖欲不踵前迹,自成一家,岂与前辈竞其妥贴妍媸哉!言其书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以笔谏而著名。帝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其书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或言其书不及颜之体局宽裕也。虽惊鸿避弋,饥鹰下韝,不足以喻其鸷急云。
真书至宋,则蔡襄独为称道。至若宋徽宗赵佶又另创一法,自名瘦金体,字形飘逸飞动。然形定而不变,则是唐人之滥觞矣。
至元,赵孟頫出,清丽柔婉之风盛。赵体褒之者以为得右军真髓,直追晋唐;贬之者以为柔媚无骨。观子昂正书,初皆柔媚,晚年学李邕,至《三门记》出,一扫柔媚,如百年之劲松,杰有骨力。可知大家之书亦有所变,不可以其少时之书一概而论矣。
飞白
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传蔡邕待诏鸿都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王隐、王愔并云:本是宫殿题署,势既经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
欧阳询曰:飞白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亦称妙绝。
吴处士张弘,字敬礼,吴郡人。笃学不仕,恒著乌巾,时号张乌巾。其飞白妙绝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自作《飞白序势》备述其美也。有唐之时,欧阳询亦得飞白之妙。
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梁武帝尝谓萧子云言:“顷见王献之书,白而不飞;卿书飞而不白。可斟酌为之,令得其衷。”子云乃以篆文为之,创为小篆飞白。变而飞多白少。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
宋仁宗时,飞白秀蔚雄迈,以还古法。宋蔡襄复作飞草,亦曰散草,极其精妙,有风云变化之势。昔其笔迹不传,不详其形状矣。

书法源流一篇,连缀古文,间用已意而成。录其书目于后。
晋卫恒《四体书势》
唐张怀瓘《书断》
唐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
宋朱长文《续书断》
姜夔《续书谱》
元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