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航行导论-侦测、反侦测与通讯篇(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文乃网上关于太空作战理论的经典,喜欢宇宙战争的朋友不可不看。 (原作者SANJYSAN)
一、太空作战中的目标侦测方式
想要作战,首先便是要能找到敌人,其次则是要防止自己被敌人找到。至于在太空中如何侦测目标呢?基于环境与匿踪的需求,主要会以电子光学监视系统的被动侦测为主,而不会是目前的电波雷达。使用电波会有两个问题:
(1)失效的机率极大
即使是在今天,结构外型与电波吸收材料的发展已经使电波的索敌能力大幅弱化。而将来这方面的进展则会更明显。此外太空船外型没有航空机之类的气动限制,因此能够以匿踪为设计时第一优先需求,无所不用其极地降低RCS(雷达反截面积),故使用雷达可能根本侦察不到目标。
(2)泄漏己方位置
雷达波一去一回,在己方能接收到足够强度雷达波以判定目标的距离之前,敌方会先以此来定位己舰的位置。假如雷达侦测范围是10光秒的话,来回即为20光秒,这表示敌方在20光秒外便可接收到相同强度的讯号从而得知己方的位置。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雷达的唯一效用可能只剩航道陨石搜索闪避的功能,并且主要装在民用船只上。至于作战用的军舰则会使用被动的电子光学监视系统。
所谓电子光学监视系统,事实上就是一种电子光学望远镜。一般的望远镜必须将目标拍成照片,但照片的数位化需要人力介入故难以进行持续监测。而电子光学望远镜乃是使用大量的CCD阵列(注)构成的望远镜。此种望远镜获得的的解析度取决于CCD的品质与数量,扫瞄到的资料直接以数位档案的结构储存并以电脑进行全自动的处理。配合强力的电脑,此类系统可以对广大宙域进行长期的全时监视侦测扫瞄。此外,军舰除了电子光学望远镜外,也会装备其他的光学望远镜,比如用以侦测中红外线与远红外线的系统。
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用来作数位相机、望远镜的基本感光构成元素,其感应范围为波长在400……800nm的可见光以及波长800……1200nm的近红外线区段。目前最新型的CCD有更大的感测范围,除原本频带外,红外频谱感测范围可以增加到1200nm~1500nm,也就是涵盖近红外线的全部频宽。此外也已经出现可以侦测波长在350nm……100nm的紫外线频谱CCD.
电子光学监视系统基于其可以长期监视大范围面积的特性,于70年代就开始被用在需要24小时监视地表的早期预警卫星上。如美国的DSP国防支援计画里的早期预警卫星便是使用电子光学技术,目前的DSP卫星携带一组口径3.6公尺,拥有6000个CCD元素的望远镜,可以从三万六千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侦测到地表飞弹发射时的尾焰。而用以接替DSP卫星的次代系统名为SBIRS(Space Based Infrared System,天基红外线系统),拥有更强的能力,除了可以侦测飞弹外,还可以侦测喷射机的尾流,甚至可以侦测轨道上已与推进段分离,温度极低的飞弹弹头,并且由于同时配置了IR扫瞄阵列与凝视阵列,使其能够在扫描一个较宽区域的同时集中探测一个较小的区域。当有导弹发射时,SBIRS高轨道卫星的扫描阵列可迅速侦测导弹排出的尾焰,而凝视阵列则能持续跟踪尾焰,此种方法使其能连续精确地跟踪导弹的轨迹。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陆基远太空光电监视系统(Ground-Based Electro- Optical Deep Space Surveillance,GEODSS)。GEODSS是美国专门用来监视地球轨道上所有人造飞行物,特别是高轨卫星的侦测站。此系统为在地球纬度相近的地区建立5个光电观测站以组成一个全球光电空间监视网,这5个工作站分别设在白沙(新墨西哥)、毛伊(夏威夷)、大邱(韩国)、迪亚哥加西亚岛(印度洋)、葡萄牙南部地区。GEODSS系统使用电子扫描技术,将望远镜观测到的图像转变成电信号,经电脑处理,滤掉目标周围的星体,在电视监视器上以光纹线形式显示目标。此一系统所使用之主望远镜为口径一公尺,由4096x4096个CCD元件组成的阵列,可以在同步轨道上(三万六千公里)侦获篮球大小的目标,效率远高于雷达或旧式的光学望远镜。
值得一提的是,GEODSS系统在经过1996至1998年的改装,换装新型CCD元件后,投入近地物体监视计画( Near-Earth Object Program)以侦测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体。期间内连续发现数个新的小行星,并且在任务中证实了其威力:改装后的GEODSS主望远镜可以在1AU(一亿五千万公里或500光秒,地球到小行星带前端的距离)之内侦察到直径100公尺等级的小行星体。
注意,此例中的系统是位于大气中的陆基系统,且NEOP计画里搜寻目标是本身不发热的小行星。同样规模的系统拉到太空中以免除大气干扰,加上以具有动力会产生废热的人造飞行体为目标,则侦测能力将有可能提升五至十倍左右。
注: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介绍GEODSS的网页,其中有白沙站的照片。
?FactChoice=8
而将来类似但更先进的系统也会被配置在太空船上,成为太空船的主要侦测系统。在太空军舰上将会把使用宽频谱的光感元件阵列,或者也有可能混装不同频谱不同性能的元件组合构成整个阵列,这些元件阵列将以环带的型状布设在船壳上,并以光纤将收到的资料集中到舰内电脑中处理。而电脑将根据资料库滤除所有恒星、行星、小行星体与拥有固定航线的商船讯号,只留下不明的资料。此外,也有可能出现专职的侦察舰,即将舰体表面完全布满光感元件,以较高的元件数量来得到较大的单舰侦测解析度。
不过,把光感元件直接暴露在外可能有易于受损的顾虑。此时也可能会稍微改良一下,将光感元件完全收到船体内,船壳外改布设单纯的光接收器阵列版(可能是光纤端子一类的),然后使用光纤线路将光子讯号收到船内,经过光量检测器、滤光镜(选择性路径)、分光装置等,最后再投射到光感元件上。如此不但可以物理上保护光感元件,还可在遭遇强光状态时,使入光先透过滤镜让能量降低至安全水准内,让系统能在强光环境下持续运作。最后更可以透过分光装置让光线同时进入对于不同波段敏感,或具有不同性能的不同光感元件或光学镜头内,以对入光进行全频谱的同步扫瞄处理。这种选择性的路径通过是电子光学系统的独门特技,目前已被运用在美国为NMD/***系统所发展的的最新型光学侦测仪器上。
底下是一个分散式全频谱同步扫瞄处理系统的简单流程示意图:

——分光装置——|-光感元件1-电脑1——| | | |-光感元件2-电脑2——|光接收器——光量检测器——| | |-光感元件3-电脑3——|——中央电脑| | |-光学镜头1-电脑4——|——滤光镜——| |-光学镜头2-电脑5——|
在宙域扫瞄策略上,则会将全天球划分成数百个区域,而光感阵列环带亦以一定数量的阵列构成群组,各群组分别负责各自的扫瞄责任区以进行全天球的目标扫瞄侦测,并在侦测到可疑目标时集中辨识加强解析度,或使用大口径的望远镜执行进一步的目标辨识作业。
例如假设舰体某面阵列有共10k*10k的侦测元件阵列,则可以切成100个1k*1k扫瞄群分别对各自负责的空域实施扫瞄,但在某空域发现某目标时,立即集中此面所有元件对此目标实施高精度辨识,此时对此目标的识别能力等于一口气提升为分别扫瞄时的100倍。当然,群组分配比例可以视需求决定。
另外若是以舰队为侦测基础,更可以划分各舰负责的责任区各自扫瞄以增加反应速度,或是在需要时令全舰队针对指定区域集中扫瞄来构成具有巨大口径的多舰组合侦测阵列以提升侦测距离与解析度。而舰与舰之间会以资料链统合整理舰队的侦测情报资料。一但侦获可疑目标,舰队可以指定不同的两艘船同时追踪目标,以三角定位来精确计算目标距离。以上这些动作都可以完全自动化,不需任何人工的介入。
例如目前ESA构想中的达尔文(Darwin)计画便是使用六具直径1.5公尺的小型太空望远镜组成的红外线干涉阵列望远镜,其等效观测能力相当于口径50~500公尺(平均约为250m)的单一大型望远镜。若使用更多的望远镜组成阵列,侦测能力自然也就会越高。
注:达尔文计画的网址
需注意的是,这类监视系统乃是一种被动侦测系统。不会有电波雷达主动拍发讯号的缺点。但如果有需要的话,仍然可以使用雷射主炮/副炮以低功率发射光束照射指定区域,再用侦测阵列接收其反射光来判定目标精确位置。不过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这么做的。
在这里我们必需考虑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的过程里,热能只会从较高温处往较低温处传递。而将热能转换成动力的机器(例如太空船引擎)称为“热机”。无论任何热机,都只能将部份的热能转换成机械功,而其余的部分就会成为无法利用的废热流失。世界上没有百分之一百效率的热机,必然会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废热。
这个定律指出一件事,即太空船在引擎运转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废热。而这个热讯号在电子光学监视系统的萤幕上将会呈现一个明亮的讯号。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注定太空船无法不主动放出讯号,也就注定其必然会被侦测到。
接着,由于太空中3k的背景温度和太空船的废热呈现一个巨大的反差,远高于地球表面目标和环境的温差,因此严重凸显了太空船本身的讯号,使太空船更易于被侦测。这使拥有巨大的电子光学监视元件阵列的太空船对于船舰目标拥有极高的被动侦测距离。以前述的GEODSS系统所展现出来的侦测能力等级来推估,配置于太空船上的大规模电子光学监视系统的侦测距离将可以达到数千光秒之谱。举个浅显的例子,这相当于一艘位于地球轨道的太空船可以使用其侦察系统搜获正位于土星轨道上的一艘长一百公尺的太空船(平均距离约十三亿公里,4300光秒)!而该太空船若以每秒一百公里的速度穿越这个距离则总共需时约为150天,即五个月。且如果使用舰队的集团整合侦察,则侦察距离可以再延长数倍。此外,从热源分布型态上可以大致辨识出目标太空船的型号。
由以上资料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一件事,太空船舰,特别是拥有先进侦测系统的军舰的侦测能力将会远远高于其武器射程与船只航程,这在过去的地球上是没有任何前例的。过去从来没有任何侦察单位能够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距离外侦测到敌人部队的情况,通常只有数小时的时间距离,只有构成完整组织的军团级、国家级侦察网统合协力下才能勉强获得数天到一周的侦察时间距离/预警时间,周以上的时间距离则通常只能由侦察以外的情报手段才能获得。而太空船舰几乎是每艘军舰都是单舰就具有这种超长程侦察能力,这完全是由于太空特殊的背景环境所导致的结果。
最后再提一下,这里所提到的侦测系统只有电子光学望远镜,不包含其他的系统,比如重力侦检器这一类东西。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更有效的东西出现,不过光只这一项,太空战舰就可以用的很高兴了。
又,能基于自动化运作、拥有长时间的宽广空域大量目标监视能力等特性,上述系统除装在太空战舰上,也会装在轨道卫星、太空站、浮游工厂或任何大型的太空平台上。其目的是为了要侦察接近的小行星体以防止自己遭到撞击。而各太空站的侦察平台将会互相分享资料,构成完整的的远太空小行星监视网,并在有需要时对各单位发出小行星体接近警告。此外,对于高速的微流星体、小型碎片与大型尘埃颗粒等防护则将会使用微波雷达在大约五千到一万公里的半径以内进行扫瞄,并使用雷射炮执行清除作业。
以上所说的是军舰使用本身的舰体感测阵列实施侦察的状况。除此之外,也有在必要时使用无人侦察装置实施长程搜索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飞弹拆掉弹头,换装侦察头(较小的球型感测阵列)与通讯装置,并发射到遥远的距离外实施侦察作业。此发可以弥补舰体侦察器的不足。
例如假设舰体感测阵列侦察范围是4000光秒,若想要对于8000光秒外的宙域实施侦察而派出秒速一百公里的侦察舰,需时五个月才能抵达能将目标区纳入侦察范围的位置。若是使用秒速一万公里的侦察飞弹,则大约在发射后70hr后就可以获得目标区的一些资料。虽然侦察飞弹的小型侦察头侦察能力远比不上军舰舰体感测器阵列,可能只能扫瞄飞弹周边数十光秒的区域,但三天后可以得到的少量资料无论如何都比五个月后才能得到的详细资料来的有用。
而敌人的点防御系统虽然有能力拦截飞弹,但距离要近到一两光秒内才有可能,因此若侦察飞弹真的被摧毁,在之前一定可以先发现敌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无人的小型高速长程战略侦察机的概念。地球上的长程战略侦察机一定很大,可是宇宙中只要是自动飞船的话,航程就是无限的,因此一两百吨的小行飞弹就可以达到长程侦测的效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