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〇章 命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现在盖亚净土的太空监测能力,已今非昔比,直径大于五百米的坠落物,早在接近地球之前就应该被监控体系发现,并持续跟踪,而就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未来几十年内,盖亚都不会遭遇直径五百米以上天体的撞击。
所以我们还有时间,慢慢提升激光炮功率,或者,去改进洲际导弹,不是吗?”
“您说的基本正确,阿达民先生。
但,以我们这些研究者,能够接触到的公共讯息,如果一切所言非虚,”
“当然所言非虚,时代变了,盖亚净土的任何讯息都完全公开,这一点你们尽可放心。”
“好的,那么您应该意识到,对‘净土中枢’这样的关键设施,防卫级别有必要提升至最高,否则大家恐怕没法安心。”
“明白了。”
计算机,强人工智能,思维与人终究不太一样,方然这样想着。
根据“盘古”的全盘规划,统筹盖亚净土的全部资源,在防卫这一块,每年投入的资源量占比有限,按强人工智能的逻辑,这是在各项事务间取得平衡。
但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呢;
安全,或者说“活下去”,则是一至高无上的需求。
想到这里,方然斟酌片刻,便通过GMC、盖亚管理委员会下达指示,尽快补齐“拦截弹”这块短板。
远离自然灾害,防范天体坠落,目前,人类对极端重要目标的防卫水平,大致如此,至于“太阳黑子活动”、“射线暴”乃至“外星文明入侵”之类威胁,身为管理员,方然只能劝自己不要太焦虑。
风险,无非两类,一类在自己努力的范围内,一类则只能听天由命。
从这种角度,似乎也可以认为,“永不下车”只是一种概率上的或然,不论自己、与全人类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没办法将永生的概率提升到百分之百。
但现在想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自己,早已过了一味惧怕死亡的阶段,现在的所思所为,完全围绕“共生共存”的信念,相比之下,永生,无限长的生命,似乎反而退居其次,完全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前途命运之中,再不会让他焦虑。
当一个人的命运,与全体同类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死亡,一切的终结,
似乎都变得不再那样狰狞。
一边冥想,一边在“替身机器”里,看着道路两旁后退的施工机械、建造现场,方然确乎有些感慨。
眼前的这一切,倘若完全是为了永生,最终,恐仍难免失败,至少在1516年的时间节点上,他和所有人都明白,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怎样的颠扑不破,
其预示的未来,又将是怎样的万劫不复。
在直面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者说,被其逼到墙角,无力反抗时,一切的一切都将结束,生而为人,返单对客观规律稍有些正确认识,也不难提前预测到这结局,而无需真熬到那一天的到来。
从这种本质的角度,眼前的一切,从人类大同,到意识迁移,是否全都是镜花水月,是费尽心机而无所得的徒劳。

万幸,即便面对这样的铁律,
人类总还有时间。
竭力挣扎,让文明跨越奇点、进入崭新的时代,这一切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曾生活在这世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回答,答案,便是“希望”,是竭尽所能延续文明,直到久远未来,终有一天能打破这铁律的希望。
这种希望,即便再怎样渺茫,方然也相信盖亚净土的每一个人,
都有这样的内心期盼。
扪心自问,“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事,哪怕只想一想,都是在开客观规律的玩笑。
方然有这种自觉,但,也同样明白,迄今为止人类总结、归纳的客观规律,仍然是基于既有观察和认知,因而,也必然是不完备的。
科学,不同于主观事物,其表观规则可以一直被修正,甚至于被颠覆,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在这些表观规则下的实质,却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判错。
在这方面,例证信手拈来,譬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人类早期的认识基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来的牛顿力学,则将其修正(或者说颠覆)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认识得以进步,但牛顿力学也被后来者爱因斯坦所修正,继而被确认为一种只在低速、宏观情况下的近似。
今天,关于物体的运动,则基于场论、物质与空间作用等方面。
这样看起来,科学,似乎也不是什么一定之规,自古至今的定律,前后更迭许多次,其实却是一脉相承的某种迭代。
旧时代的学生,上过几次物理课之后,往往将明显与现实不符的亚里士多德之理论,认为是谬误,其实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倘若粗糙的观察物质运动,其表观规律,的确与亚里士多德总结的相去不远。
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牛顿力学,一旦提高精度,又何尝不是某种谬误呢。
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总结的规律,迄今为止与现实高度相符,但这种相符,仍然不是百分之一百。
已有的科学规律,总归会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原则上,却永远不可能完全与客观现实相契合,在某些科研工作者看来,这似乎很麻烦,方然却不这样认为,反而敏锐的意识到,正是这种不符,
才蕴含着科学进步的无限可能。
今天人类的一切科技成就,总结的科学规律,原则上,永远也不会成为谬误,这是基于其来源——客观现实的自信。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人类总结的科学规律,都永远是真理,
永远不会被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所颠覆。
这一点,并无须洋洋洒洒、费尽万言,生与死的拷问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生命终有一死”,曾几何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确确实实来自于客观现实的规律总结,但是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却已岌岌可危,很快就会被现实所否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