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通向梦想之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学的时候,张惠和爱好西藏和摄影的朋友们去看西藏北部空无人烟的大地上那成千上万的藏羚羊。
那是在西藏北区羌糖地区,他们翻山越岭后看到了一大片无法望到边的草原上,那成群结队向北迁徙的羚羊,它们的身影象在大海里的帆船一样缓缓前行。母羚羊边照顾小羚羊,边跟着大部队走,它们就在这不停地迁徙和照应中度过了自己的生命。很多弱小的羚羊由于严冬的寒冷而走不到终点,只有那些意志力坚强的羚羊们才能到达终点。他们还看到一幅令人终生难忘的景象,在夕阳黄昏下,一大群怀孕的准羚羊妈妈正在走向它们出生的地方,羚羊是在自己母亲出生的地方出生的,所以那个神秘的地方永远是它们膜拜的地方。
他们在那里看到的出奇不意的羚羊世界里的一举一动,除了觉得自己的渺小之外,更看出了它们的信仰的忠贞。
张惠千求万谢地问她的摄影在行的朋友要了一张羚羊迁徙的壮观场面的照片。因为她感到那些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于信仰的虔诚。她记起了在小的时候去农村玩时,看到的秋天里成群结队的红蜻蜓,它们那干燥闪光的翅膀构成了一个无言的世界,似乎在执行着某项重大的决定。那些无数流动的红点,不管风向和气流如何,始终向同一方向飞行的情景,放飞了一个少年的梦想,让她第一次感到精神的震动。
信仰在哪里?它是什么颜色?
回到拥挤的城市生活,她找不到那西藏的感觉,更找不到真正有信仰的人。
所以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去艰苦的西藏了。
在她大学毕业的五年前,他正好大学毕业。他叫唐清,她叫张惠。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陌生人,却有着所有年轻人的共性:一会儿生活在边缘,一会儿生活在丛林间。
从大学毕业以后,唐清和其它人一样,进行着灵与魂的拔河,寻找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
他生于某城市,大学时代的学习让他到了上海,却在大学毕业后南下广东。
在广东的第一个星期里,工作仍然没有着落,他开始感到了生存的恐惧。带的所有钱很快就用完了,天天住在小旅馆里意味积蓄是以何种速度流失的,内心焦虑可想而知。最后一天在小旅馆里他面临着两个选择,所有的钱只够买张返程的车票,这张车票的钱可以让他继续住三天,要么回家,要么必须在三天里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不回家又没有找到工作,那只能流落街头。
第二天他还是去了拥挤的人才市场,可能是他的坚持不懈说服了招聘者,也是他以后的老板,老板让他第二天去工厂工作。什幺合同也没有签署,就凭着老板的一句话,他就去了。
有时回到宿舍里,一个人对着窗外的绿树发呆的时候,才会又有一往无前的勇气。离开父母单身在外,同学们在忙着交女朋友,忙着为大家共同认为该忙的种种消费而努力着,他是为了什么?
他在工厂里先做生产管理,然后越做越顺,后来,做了生产主管,管理着一百多个员工。
广州这个城市给他最初的踏入社会的思考。街上都是做生意的人,人们来不及看到这个目标是否实现,就转而扑向了下一个目标。有的时候,他会和朋友在珠江边的饭店里边吃饭边聊天,他总觉得好象抓住了中心,又虚无缥缈。在广州,最豪华的一次经历是和他的老板到亚洲国际大酒店39层的爵士吧里,看看来自新奥尔良的爵士音乐演出,音乐沸腾地演,人们也沸腾地说话,光彩的表情和光鲜的穿着配着姗姗的灯光,使氛围显得异常迷人。
这是唐清第一次看到人们所称谓的声色场,在声色场里,人们仿佛吮吸着快乐的良剂,有点“山外有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觉,只是买单以后,最多在夜晚的梦里再次迷糊上演这样的场景。他坐在声色场里,突然想到白天路过的市中心的孤傲的高楼大厦,那些高楼刚刚开盘,价格贵得离谱,冷冷铁门,却锋芒毕露,显出权贵和尊容的标记。街上活动着的、静止着的奔驰、宝马则让你的贫穷和寒酸从最顽强的自尊中渗透出来。
白天和黑夜,权贵和声色,这就是他踏入社会后急欲走进和走出的世界。
等到他越来越想念黄浦江的时候,上海这个城市已经从一个原来的和周庄等差不多的水乡城镇变成了光芒四射的现代之城。越来越多的人涌来打拼和行动,他也同样毫不迟疑地加入了这一行列。踏上上海的土地的时候,它象一个露天大工厂,到处是脚手架和隆隆的建筑声响,东风吹战鼓擂,24小时地在轰轰烈烈打造一个属于未来的城市。
他先在一家合资公司作产品经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开始了MBA教育,对MBA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象白舸争流的大江,各种书店里充斥着MBA书籍。大家都在传说着“哈佛的MBA起薪就是10万美元”等让人瞠目结舌的话题,MBA的案例教育也被说的神乎其神,MBA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财富梦想。
交通大学第一届MBA班开始对外招考了,他准备去应考。考MBA需要单位介绍信,需要大学成绩单,薄薄两页纸,让他忙忽了两个星期。正当MBA在中国大地上刚刚启动,人们都觉得考入MBA是通过学习上的千锤百炼的验证时,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份感觉并不逊色于迈克尔乔丹在第一次蓝球比赛中第一次击败对手拿了个满三分飞起来的感觉。
一九九七年九月,唐清参加了在学校文治礼堂举行的开学典礼。在通向礼堂的路上,他一直在想,那里会坐着什幺样的学生?他们是否也和我一样那幺激动,仿佛有许多话还没有说完吗?
进了礼堂,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一片。那些同学到底是首届MBA考试通过后的精英,开学典礼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和刚认识的邻座就能侃侃而谈,似乎要抓住不能浪费的每分每秒。唐清刚一坐下,主持人就宣布开学典礼开始。在所有的人站起来唱国歌的时候,他竟然觉得从未有过的兴奋。
然后,管理学院的院长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你们是全国MBA联考的第一批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在3年里把你们塑造成为合格的产品。”底下的同学鼓起了掌,唐清也是,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们,个个表情激越,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毕业后财富尽在掌握的美妙“钱”景。
从风卷云舒的秋天开始,唐清把一半的精力溶入到MBA课程里。班上的同学都是和唐清一样通过全国联考的实力派选手,上课的气氛非常活跃,也充满挑战性,很多老师在教过他们班一个学期以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做案例分析时大量引用的是世界500强的案例,席间充斥着MARGIN边际,CHANNEL渠道,PROMOTION促销,MARKETING营销,STRATEGY战略,SEGMANTATION市场细分等商业世界里必不可少的术语。

班里有很多同学是来自外企的,看着这些杰出的同学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说着他们的演讲,唐清的心中渐渐激起了想进大公司的涟漪。
让唐清印象最深的是班级中的三个同学。
第一个A同学一个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一个跨省公司的副总裁,MBA是她的第三个学位和第二个硕士学位,和一些领导干部不同的是所有的学位都是其自己亲自出马斩获的,着实让人佩服。在唐清的印象中,A副总裁是班级唯一一个开着自备车来上课的人,在MBA学习的三年里所有的同学眼见着A总从小心翼翼地开普桑,到洋洋洒洒地开奔驰。一次课间休息,A同学问唐清:“小弟,如果我们两个在森林里碰到大黑雄,我要跑多快才不会被大黑雄吃了?”
他一下子楞住了,呆了半响。
A同学哈哈笑了,得意地说:“我只要跑的比你快半步就可以了。不过你可不能装死哦。”
他一下子从心底里笑了,周围的同学也都哈哈大笑。
B同学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咨询公司的老总。每次小组作案例分析时,唐清特别希望和他分在一组,因为不管碰到什幺案例,B同学总是像给客户作咨询一样,画出很多图表,有大饼图,立柱图,哦,还有雷达图,很多用文字就很清楚表达的话,B同学总是用数学和图表的形象语言加以注释。
例如,“市场上有两个供应商”这幺简单的一句话,B同学偏偏这幺写:
“F(a,b)=f(a)+f(b)
F(a,b)是市场供应变量a,b的函数。为因变量。
f(a)市场供应自变量
f(b)市场供应自变量”
看上去很唬人了,太专业了,用英文来说就是Perfect,VeryProfessional.
凭这一手,同学们把它称为B同学案例分析的核心竞争力,B同学因此屡屡得到高分,在辩论中也屡屡获胜。辩论对手往往在B同学放完几页幻灯片后,已经被一堆公式转晕了,最后只能无可奈何看着B同学指着最后一个公式说:
“所以,我们认为∑F(s1,s2)∨U(d3,d4)∩R(t5,t6)>G(k7,k8)”
哈哈,都被唬住了。在得胜的时候,B同学说:“这就是数学的力量,很高兴国家领导人在今年由中国举办的全球数学年会上发出了向数学科学进军的号召。”
C同学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考虑问题很宏观,每天来上课时总是拿着一大迭报纸,里面有新闻,国际财经,国际政治,美联储格林斯潘,道琼斯走势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该同学对于课程内容时不时提出些和有挑战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来自于他阅读报纸的思考或是对某一正在发生的经济学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提出的疑问和探讨。所以该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这些问题的反应可想而知,正在上课讲授传统理论的老师往往是一下子整个思路被打乱,对自己正在讲授的经济学传统理论也开始了怀疑,这时候所有的同学都会参与进来,包括刚刚打磕睡,讲悄悄话的。。。。。。一个班30个人,有时两个班一起上课,共60个人,一起开火般的热闹讨论,太美妙和令人激动了。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天才才能回答的问题的C同学,往往是得意地看着,一言不发,直到快下课时,才将报纸上专家的分析结论讲讲,一堂沉闷的专业课就在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中结束了。要是哪堂课C同学没来,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沉闷,同学们经常无精打采,老师对于C这样的同学也是恨爱交加的。
一次上管理经济学,老师正在课堂大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HumanBehaviour),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什幺意思呢?理性的人是指有一个很好定义的偏好,在面临给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正是理性人的假设使得经济学家得以运用数学工具描述人的行为,注意理性的人与自私的人不同。理性的人可能是利己主义者,也可能是利他主义者(Altruist),无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需要相互合作(Cooperation),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Conflicts).为了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和有效地解决合作中的冲突,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价格制度(或称市场制度)是人类为了达到合作和解决冲突所发明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Economics)就是以价格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故又称价格理论。。。。。。”
讲台下60个理性的人很多都在抽象地理论里梦游。
这时候,一声春雷在课堂上落下:C同学将同学们从昏昏欲睡中惊醒。
C同学大声问到:“老师,您说理性的人为什幺会为了省5毛钱,而花两块钱坐车去大卖场去买纸巾?或者是花很多钱为一件器具购买服务合同,其实这个器具根本就不会坏,或者换个新的也花不了多少钱。。。。。。”
MBA教学完全是开放式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不受任何限制,在课堂上发言几乎事先连手都不用举,当然没有专业水准的发言不用老师制止,同学们是会用嘘声立刻给发言者颜色看的。
同学们都醒了,看到传统理论被挑战,大家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很多同学附和到:“这种蠢事我也有做的。”
事实上这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讲授多年这门课程的老师从没有碰到这个问题,或者可以肯定即使想过该问题,也没有答案。他看着这个同学,只能推推自己的眼镜。
C同学说:“知道该答案的人全世界只有两个,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设计了能够解释为何人们会在理论上的“合理”市场上作出这类不合理的经济选择的实验。还有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决策会多幺不合理;弗农-史密斯的研究则测试了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
很多人听得不甚明白,大家都把头转向坐在最后第二排的C同学,迟迟没有把头转回来。
老师准备的厚厚的一本关于“理性人”的讲稿与案例全部没派上用场,估计回去以后老师要对内容作出革命性的变革。
唐清在台下想,如果我以后做老师,可别让我碰到和C同学一样的学生。
但是看着这些杰出的同学,他感到非常高兴,作为他们的同学的他应该不会太差吧,当时他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开始憧憬的。并且他喜欢那句听起来很温柔想起来很斗志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