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沟通的方向和角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章重点:
1沟通的方向
2沟通的角度
第2章 沟通的方向和角度有效沟通
◆沟通的方向
当你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应以你的表情、耐心、所言所行向他证明你是真的关心他。
——[美]保罗·道格拉斯
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藻饰。
——[英]莎士比亚
我们可用人体的三个器官来形象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方向:
往上沟通没有胆。碰到领导没有那个胆子,这个胆就是胆识。
往下沟通没有心。这个心叫做心情,没有那个心情。
水平沟通没有肺。这个肺叫做肺腑。
下面,我们来讲讲沟通的三个方向:
(1)往上沟通。
(2)往下沟通。
(3)水平沟通。
下图中,GM代表总经理,他底下有三个部门经理,分别是销售部经理**、生产部经理PM、财务部经理FM。销售部经理底下有甲、乙两个人,生产部经理底下也有丙、丁两个人。那么,所谓往上沟通,甲对他的经理没有胆。往下沟通呢?总经理对生产部经理没有那个心。什么叫做水平沟通呢?生产部经理对财务部经理没有那个肺。可见,没胆、没心、没肺,这是不良沟通的三个主要症状。
◇往上沟通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出价5美元,请他的朋友为他给一位老太太打电话。电话拨通后,男孩的朋友问道:“您需不需要割草?”
老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经有了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老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经做了。”
男孩的朋友再说:“我会帮您把走道四周的草割齐。”
老太太回答:“我请的那个割草工也已经做了,他做得很好。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便挂了电话,接着不解地问割草的男孩:“你不是就在老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
割草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老太太对我工作的评价。”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勤与老板或上级领导沟通,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处境。但现实是,很多人因为怕领导打官腔,很少人愿意去跟领导沟通,但是永远不沟通也不是办法。
每个人都有一个上级,都有一个领导,都有一个管着你的人在上面。你总得要跟他沟通的,畏缩或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还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为好。如何往上沟通呢?有如下三个建议:
建议1:尽量不要给上司出问答题,尽量给他选择题
遇到事情需要解决时,你千万不要跟你的领导说是不是开个会这样的话,因为领导会撂下一句:“再说好了。”——“再说”就永远没有结果了。所以对上司讲话不要出问答题,要出选择题。
——领导你看明天下午开个会怎么样?
——明天下午我没空,我有客户。
——那么后天上午呢?
——后天上午我要打个电话。
——那么后天上午十点半以后呢?
——好吧。十点半以后。
——谢谢你领导。我明天下午下班前会再提醒你一下,后天上午十点半我们开个会。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不要对领导出问答题,而应该出选择题。出问答题,领导常常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这不能怪他,他太忙了!
建议2:任何地点
与领导沟通不一定非要在他的房间,更不是非要到会议室去。相反,在领导的房间和会议室与他沟通效果最差,因为那里气氛太严肃了。这里有一个经验值得借鉴:领导很忙,但再忙总得下班回家吧。有些只需要简单回答“YES”或“NO” 的,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到公司停车场等候领导,这时他一定会看到你,他就说:“好吧,就这么办。”这些只需要领导讲一句话的沟通,需要到领导的房间去搞个半天,或是一**做在会议室讲半个钟头吗?
有一次我们董事长要去打球,中午他拎着球杆,我就知道他要去打球了。我就跟他说:“董事长打球啊。”他说:“哎。”
“我跟你一起去。”
“你也打球啊?”
“不,见习见习。”
你以为我真的想见习啊?跳上车以后,我就把笔记本打开了,我说:“反正坐车子闲着也是闲着,董事长,上次您说那个加薪的案子,原则上同意,但是您一直没有确定百分比,您看百分之五怎么样?”他说多了一点,“那百分之四点五呢?”
“好吧,加薪百分之四点五。”
“董事长,你说我们的车床应该换新的,那么有日本的、德国的、美国的,根据我的调查,德国的最贵但是性能最好,美国的最差但是价格最便宜,你看我们干脆买一个不上不下的日本的,还是买一个德国的呢?”
“就德国的好了。好,德国的。”
“董事长,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打算派五个人出国考察。你看这五个人是我来决定呢,还是你告诉我名单?”
“好吧,你决定!”
“那董事长要不要告诉你呢?”
“跟我讲一下好了。”
“那董事长我明天早上把名单给你。”
我一共与他沟通了七件事情,车子就到了高尔夫球场门口了。
“董事长,祝你打球愉快!”
“你不是要见习吗?”
“董事长,我今天突然有别的事情,改天见习。祝你打球愉快!”
董事长可能这辈子都没有看到该下属见习,下属真的想去见习自己不会去,非得跟他去不可?问题是要跟他沟通,坐在车子里面也能沟通。所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沟通,只要能够有机会跟领导讲话,就叫做沟通。问题是时间地点要统统自己设计,不是等他下命令,等领导下命令永远都不会有机会。
建议3:一定要准备答案
一定要把答案准备好。没有准备好答案,只有两个后果:第一,领导会在心里说,我要你这个脓包干吗?什么答案都要我来想?第二,领导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答案,因为他的智商跟我们也差不多,他怎么会有更精彩的答案给你呢?与其让他想半天也想不出来,还不如干脆给他答案,所以,无论向董事长、总经理还是厂长报告,千万不要只会说:“总经理,对于这个事情的裁示,您还有什么意见吗?”
值得注意的是,给老板的答案最少一个以上,因为只给老板一个答案,就是“将军”,好像你非同意不可,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给老板两个以上的答案,最好是三四个。做领导的永远有一个特权,就是在下属呈交的答案里面选一个。还要注意的是,你自己在上面注明一下,我个人倾向于第二个方案,否则你又会落下一个把柄在领导手中:你当一个专业主管,当一个职业经理人,你难道没有意见、没有想法吗?作为下属,与上司沟通,如能做到不但提两三个方案,而且还能对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的后果都为上司分析出来,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优秀下属。
◇往下沟通
一位成功的老板这样说过:“我的下属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了适应他们而作出的努力要多得多。”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的管理思想里倾听和沟通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经常询问下属:“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他还经常到工厂里去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取工人的意见和建议。所谓所见略同指的就是这个道理。韦尔奇也是沟通理论的忠实执行者,为了充分了解下情,他喜欢进行“深潜”。可见,掌握与下属员工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对领导者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往下沟通有成果呢?有三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1:多了解状况
与下属沟通时,如果你是一个“空降兵”,自己以前并不是做这一行的,给你一个建议: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功课。
上海有一个有名的百年老店,可是它的经营始终不好,这就是权力都是从上面下来的后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面派了一个总经理去管,他这一辈子没有干过酒店,不具备管理的经验,怎么可能搞好经营呢?
记住,不了解状况就发表言论会显得外行,只有了解状况后,你才可以掌握主动权。可以这样对他说:“你说呢?我现在听听你的意见。”不了解的事情你跟他说做得不好,下属就会“将你军”地反问你:“领导,如果你觉得我做得不好,那么你做给我看。”你马上就很尴尬。当然,下属可能不敢公开对你这样讲,但是在他的心里肯定会这样说,你有这个本事你做给我看。所以,与下属沟通多了解他,多了解状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不了解就回去做功课,把功课做好了,再把你的手下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你言之有理,人家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很多领导都说底下的人不听话,其实他不想听是因为你说不出什么。
自检
1是否会利用下属升职、生日等大好时机,主动与下属推心置腹,从其感激的语言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是否会利用下属工作汇报完后,突然谈一些汇报外的话题,观测下属的实际想法与该方面的能力?
建议2:不要只会责骂
哪个孩子不是在尝试中长大的?如果你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他只有三岁,饭碗掉到地上摔烂了,你“啪”一个耳光就打上去,那么,你家孩子以后拿碗手都会发抖。其实,正确的做法是,他的碗摔碎之后,你用很快的速度把它收走,然后再给他一个新碗,说:“小宝啊,再拿拿看,刚才那个碗是怎么掉下去的?”你很快就会发现,他自己会发现那个碗是怎么掉下去的,这就叫做尝试。用一个碗的代价,让一个孩子知道如何端碗是值得的。所以换句话说,花点学费,让属下去体会是值得的。很多领导不愿意犯任何错,也不愿意让下属做任何实验,这听起来很安全,其实他就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业务员。
建议3: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与下属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如果你做过业务,就告诉他合约是怎么签的;如果你管过仓库,就告诉他存货是怎么浪费的;如果你当过财务,就告诉他回款为什么常常有问题。总之,做人家的领导,就是要给人家方法。沟通就是为了要获得方法,你既然比他有经验,就把你的方法提供出来。但是人总有一种惰性,为了防止有人偷懒,方法提供出来后,还要紧盯过程。
◇水平沟通
什么是水平沟通?这里指的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部门之间的沟通。因部门和平级之间沟通经常缺乏真心,没有肺腑之言,没有服务及积极配合意识,所以水平沟通存在很多障碍,最常见的就是“踢皮球”了。在全球企业视野内,这样的障碍无处不在。正因如此,水平沟通对双方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主动
在单位,王经理与同级领导的关系非常紧张,他为此感到很苦恼。这一天,他向朋友诉说心中的苦闷,朋友给他讲了一个“让地三尺”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丞相的管家准备修一座后花园,希望花园外留一条三尺之巷,可邻居是一名员外,他说那是他的地盘,坚决反对修巷。管家立即修书京城,看到丞相回信后的管家放弃了原计划,员外颇感意外,执意要看丞相的回信。原来丞相写的是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员外深受感动,主动让地三尺,最后三尺之巷变成了六尺之巷。王经理听了很受启发,现在,他和同级领导相处得非常融洽,且配合默契,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水平沟通第一个要求是主动。案例中王经理前后的变化,道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真理:只要主动与同级部门沟通,自然就会拥有博大的胸怀。
2谦让
在企业里,凡是比你先进来的人,都是你的前辈。日本人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有一句话叫:“先进。”无论谁进入企业工作,面对其他部门的同事要谦虚,多称他们为“先进”,多称他们为前辈,这对你没有任何坏处。你为什么要人家记得你是大学高才生?这种高傲的态度很难让人家帮助你。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谦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容易得到别人对你的支持。
3体谅
一个业务经理跟厂长说:“厂长,这个订单你给插个单吧!”插单,就是在生产计划中,临时来了一个订单把它插进去。
厂长不能够接受,说:“这样插来插去,乱七八糟的,这个工厂还能干什么?”
业务经理:“厂长你不想插,我也无所谓,公司都不在乎,我也不在乎,反正你看着办。”说罢,就走了。
厂长心想:“跟我来这套,我就不插!”
这时,另一个业务经理也要插单,他去找厂长时完全不是刚才那位那样的态度。他说:“厂长,我刚刚坐上这个职位,好不容易抢了一个订单,看起来是个小订单,但对我来讲是拼了半条老命才拿到的。厂长,我知道您的工作很满,但是我已经查了一下,下个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您分别各有两个小时的空档,我这张小单四个钟头就可以做完了,您看,下个礼拜二到礼拜四,我能不能用你其中四个钟头,比如说礼拜二两个钟头,礼拜三两个钟头?”
厂长还在犹豫。业务经理又说道:“厂长,我的兄弟我会叫他过来帮忙,你看是搬材料还是搬机器?还有,厂长,我手上有一点点预算,两万块钱,我打算拨个五千给你的兄弟们,加加菜,喝喝汽水,你看怎么样?”
厂长一听,笑了笑说:“好吧,你的兄弟不用过来。”
当然不用过去,去了也是白去,他们又不懂工厂生产,但是那五千块不要忘记。
为什么前一个业务经理插单不成,后一个业务经理就成功了呢?一个人跟别的部门沟通的时候,不但要主动地帮别人把事情分析好,还要想方法让人家只说:“是”、“可以”,这叫做体谅。而不是说:“厂长,你不在乎,我也不在乎,公司无所谓,我也无所谓。”这招叫做烂招,人家根本不怕,有本事去状告董事长好了。何必要弄成这样呢?所以一个人要多体谅别人,从他的角度去替他着想,替他排时间,替他去找预算,这才叫做真正解决问题。
4协作
人都是先帮助别人,才能有资格叫人家来帮助你,这就叫做自己先提供协作,然后再要求人家配合。我们不妨借用团队管理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令人欣羡的高绩效团队是一支常胜军,他们不断破纪录,不断改造历史,创造未来。作为伟大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会骄傲地告诉周围的人说:“我喜欢这个团队!我觉得自己活得意义非凡,我永远不会忘记和那些人心手相连、共创未来的体验。”
有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出差,在机场看到一个很漂亮的高尔夫纪念品,我就把它买回来了,其实我不打高尔夫。但我们那个财务经理很喜欢打高尔夫球,我要把那个纪念品送给他。后来我发现税法修改,我就马上买了两套最新修改的税法,也送给了他。我当然知道,他要叫公司买公司也会买,但是我买了两套送给他,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了。结果有一次我的原料商跟我说,我们公司每次给他们开票时间太长,他们都不想把好的材料给我们了。没有好的材料哪能做出好东西?我只好去跟财务经理说:“财务经理,对方说我们每次开票,开三个月的久了一点,那个好的铁砂可能不想卖给我们了,你看开两个月怎么样?”
他愣了一下说:“当然。只要董事长没有意见,我就没有意见。”
“太好了,财务经理,我刚才跟董事长汇报过,他说只要你没有意见他就没有意见,既然你们两个都没有意见,那么就开两个月的吧。你看怎么样?”
“好吧。”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为什么?早开和晚开与财务经理有什么关系?公司的钱又不是他的钱,但是他不想开就可以不开。他为什么答应开两个月的呢?其实是我先帮了他的忙,再过来要求他帮我的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学会共处”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这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这不但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也是水平沟通的重要特征。
5双赢
跟平行部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双赢,我们叫做“WIN WIN”。这个名词最近很流行,但大家都只会讲这句话。双赢以前一定要有个利弊分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如果你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你对他说这东西对他很有帮助,人家会笑:对我有帮助?人不自私天诛地灭,不会吧?所以“对你有帮助”这句话最好不要讲,因为太虚假。另外有一句话也不要讲——“这个东西对你很重要。”应该说“WIN WIN”,即两边都有好处。

会谈判的人知道对方什么时候讲真话,什么时候讲假话,什么条件可以交换,什么条件一定会坚持,于是这个谈判一定会成功,大家达到双赢。与别的部门进行水平沟通时,以双赢为前提同样重要。
大家都在说,沟通,沟通,沟通。其实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失败和倒闭的公司,都有总经理,都在装电脑,都在开会,都打广告,那么为什么有的公司倒闭,有的公司成功呢?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
(1)角度1:总经理。
(2)角度2:电脑。
(3)角度3:开会。
(4)角度4:广告。
◇角度1:总经理
哪个公司没有总经理?可是有的总经理在沟通的时候,底下的人并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这就是失败和倒闭的公司。有的总经理沟通得就很好,这就是成功的公司。
李先生当初在做饮料时,没有几个人说他不懂饮料。其实他以前不是做实业的,严格讲起来,他做饮料主要是财务操作。李先生也许认为,财务操作和资产操作可以将公司迅速膨胀起来,他这个想法底下有多少人以为然,或不以为然?在企业里面,一定有很多厂长和副厂长是做实业起家的,但是李先生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就能当总裁,而且刚开始时做得很好。于是李先生在跟底下的人沟通时就出现了一种障碍。李先生认为做公司就是要把它做大,但底下的人总是认为要稳扎稳打;李先生认为重要的是收入,但底下的人只在想从哪里获得收入;李先生认为只要能够将别的公司吞并就吞并,但底下的人认为吞并下来后是否养得活。
由此类推,可发现总经理和下属沟通时,有以下几点不良表现:
第一,开会是总经理的话先讲,其实总经理的话要后讲,多听人家讲话。
第二,开会时总经理的话总是多讲,其实是要少讲,总经理最重要的是做结论。
总经理要常常听别人讲话,而不要坐上了总经理的“宝座”,就认为什么话都应该是由我来讲,如此一来,中间就会产生沟通的问题。所以,总经理应该多把话留给别人讲,自己的话放在后面讲,要善于听话,善于做总结,这样才可以听出来别人的问题,才可以发觉到别人的想法。否则,你的话一讲完,就再也没人去补充了,这叫做失去了沟通。套用一个典故,公司成也总经理,公司败也总经理。
许多公司一开会,就喜欢搞一条长桌子,上面坐很多领导,像工作汇报一样,“劈里啪啦”都是上面的人在讲,底下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哪里叫做开会?这叫做政令宣达!如此这般,何必开会呢?干脆把宣达的内容摆在网上,大家看一看就算了。就沟通而言,大费周张的“大场面”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其实领导应该是坐在底下,谁要讲话谁上去讲。这样不但使下属感受到平等,营造了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组织内有效沟通的能力。
◇角度2:电脑
成功的公司都装电脑,倒闭的公司也装电脑。电脑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电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其实不然,电脑会加减、统计、分析、绘图,但是电脑不会作决策,所以总经理不要常常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坐在电脑前。
有一次,我走出办公室,站在一个职员后面。那个职员一直在操作电脑,他以为我在欣赏他的打字速度,越打越快。我故意不讲话,看了大概15分钟后,我就问他:“小周,你从刚才打到现在,在打什么?”“总经理,你不是在看吗?”“我是要你告诉我,你觉得你刚才打的东西有哪些对公司很有帮助。”他就不吭声了。于是我提高声调说:“全体同仁,大家都注意了,我在跟他讲话,其实是在跟全办公室的人讲话,大家记住了,一个人电脑打得再快没有用,重要的是打了些什么东西,一个人天天上网没有用,重要的是抓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一个公司如果是亏本,你的图做得再漂亮也是亏本;一个公司的产品有问题,你设计了半天的表格还是有问题。电脑不会代替我们去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沉入电脑里面,不知道寻找答案。因此千万别弄错了,以为都在操作电脑,就表示都在上班。其实电脑并不是特别有用,它只是在计算上面替我们加快了速度,在分析图里面替我们设计了一个个统计符号,但是你要在那里面找到答案,不太可能!所以千万不要很得意地告诉别人,你们公司很厉害,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根据经验,操作电脑最快的员工通常职位最低,不太会操作电脑的都是总经理和董事长,因为人家用脑筋在思考和工作嘛!
很多人到客户那边喜欢拎个笔记本电脑,“啪”地打开给客户看。但事实上,东西能够卖掉,不是因为带着电脑去。电脑带去又怎么样呢?打开给客户看又怎么样呢?很多业务员犯这个毛病,以为有了笔记本电脑就非常方便,“啪”地就打开,还一直念给客户听。客户说:“关起来,你把那个盘片留下,你回去。”谈判就结束了,从今以后这个生意就没得做了。客户不需要你念那些东西,你把盘留下来,让人家自己看就是了。你跟客户说你的东西好,好在哪里?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这个电脑说得出来吗?许多公司都犯这个毛病。自从有了电脑以后,一停电好像全公司就放假了一样,这是为什么?大家都以为电脑就是一切。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电脑买得越多的公司,可能倒闭得越快。
◇角度3:开会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要开会,在几种沟通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会,因此我们的企业在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花很多时间在开会。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开会?研究的结果是,开会是一种瘾,不开难过,大家一见面,就说我要开会去了。这就说明,开会是一种权威和满足感的体现,开会当主讲者、当主席,有一种非常兴奋和自我满足的感觉。原来开会是一种兴奋剂,所以每到开会时,“哎,各位 我们要开会”,讲这个话的领导透着喜悦的心情,底下的人又都活跃起来了:“呵呵,又要开会了!”
一大堆人坐在里面,不晓得在开什么,这就是开会的通病,它可以写成一首新的“了字歌”:
事先没有讲清楚了,
然后事先也没有准备了,
进去就随便讲话了,
然后大家也没有兴趣表决了,
一举手就都统统起立鼓掌了,
开完会后也没有人去管了……
会议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应该先从哪里做起?以下七点建议供参考(如下图):
会议改善树形图
建议1:谁参加
通常,参会的人太多就不知道谁真的该听,谁可以不用听,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就不讲话了。其实开会要分两种人:
第一种:非要参加的那种人,就非讲话不可;
第二种:不需要参加的人,听着就可以了。
在这方面,高效能公司发会议通知的时候,上面一般会特别写上两行,其中一行写明哪些人员是必须参加的,另一行写上哪些人员随意参加即可。这中间有什么区别?必须参加的人不到,领导者要追究其责;随意参加的人高兴就进去听,不高兴就可以不进去,对不进会场听的,会后把会议记录复印一份给他即可。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只想听会议里面的其中一个部分,比如说今天会议谈到一个物流的议题,那么仓储的人就过来听听,谈完他就走了,因为下面是财务的议题,跟他没有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将公司的会议桌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样子:
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开会时要区分两种人:一种人是必须参加的,坐在里面那一圈,不但要到而且一定要发言,不然你来干什么呢?另一种人可随意参加,坐在后边座位上,可以听也可以发言。再强调一点,要先把会议的各个议程表发下去,这样有利于随意参加的人掌控时间,他一看:“嗯,这个议题我有兴趣。”那么他就在那个时间进来,这一议题完了,他就出去了。所以,为什么一开会,就是统统都要参加呢?结果耽误了很多事情。
不要动不动就将总经理的名字写到会议通知上去。很多公司有这样一个毛病,认为开会没有总经理就不像个会,结果总经理那天没来,因为有一个客人;下次总经理又没有来,因为他要到北京去;再下次总经理又没有来,因为他出国;最后那个月末会他又没有来,因为他生病在家……这样的后果是,会议通知单一发下去,上面写着总经理要参会,大家就会说:“他不会来了,他不会来了。”所以一开会,大家就抱着汽水、瓜子、花生米统统进去了,文山会海,一天到晚在那边开会,除了每个月吃掉六斤瓜子以外,什么事都没有干,这种会开与不开有什么区别呢?
建议2:谁主持
很多公司的会议都由总经理主持。对这件事情不要不以为然,作为公司的高级主管,应该多听少讲,不要什么会都是你主持。
一个公司开会的时候,坐在上面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主席,可把这种人定位为副总;第二种人是导言人,可把这种人定位为经理;第三种人是观察员,可把这种人定位为总经理。这个会是指大会。如果是小会的话,那么经理是观察员,副理是主席,主任与组长是导言人。如果是工厂,厂长是观察员,副厂长是主席,导言人是车间主任。在这一体系里,最重要的人应该是导言人。
大家看过外国的电影,都知道在外国的法院里,法官的位子稍微高一点。在公司的会议室里,导言人在前,主席在后,主席的位子也应坐高一点,意思就是主席是维持秩序的人。真正讲话的是导言人。观察员呢?应坐在主持旁边观察,必要的时候,插一两句关键的话,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是沉默的,除非会场发生事情,发生问题大家争执不下才讲话。作为总经理,在会场上,重要的是用脑冷静地去思考他们在讲些什么。
建议3:谁控制
这个会场是谁在控制,上面谈的三种人各有各的功能,我们来看答案。主席是控制秩序的,导言人是控制时间的,比如说今天下午公司开会,从两点半开到四点,也就是90分钟。那么就可以给每个人20分钟,四个议程,一共80分钟,另外10分钟给主席,或者给观察员作结论,大致上这样子分配,这是什么意思?这就表示你的时间是20分钟,而且议程排得很清楚,中间有一个是物料部门,他也有20分钟,结果与他有关的仓储部门想要来听,只需听20分钟即可。
建议4:谁先发言
建议5:谁负责和谁追踪
除非把负责人找出来,我从来不愿意这样子,把自己弄得这么惨,我来盯全部的事情,我在加班,他们在外面唱KTV,这叫做谁负责和谁追踪。这两件事情在散会之前如果没有答案,就是召集人的事。我们公司规定,谁召集会议谁负责,难怪大家都喜欢开会,反正吃瓜子、喝茶,开完会以后,总经理要倒霉了,哪有这种事情?谁召集谁负责,除非你能够把当场负责的人给我点出来,这是第五个建议。
建议6:谁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开会一开就是两三个钟头?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是有人在浪费时间。很多公司将开会议程都写得很好,今天早上开会,9∶30会议室集合,但是从来没有人写几点钟散会,就是写了也是假的,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那就是资料不应该在会场阅读,而应该在开会前发给参会者,一到会场就能直接讨论和表决。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把结果找出来,而不是拿着一叠资料到会场上来看。
有一次开会,我看到小郑在那里看资料,尽管他掩饰着,但那动作一看就知道,我就问他:“小郑,我看你好像没有读过资料。”他笑一笑。我说:“小郑,我们现在就要表决了,你没有读资料就没有办法表决,你现在出去,将资料读一下,读完了再进来。”他就红着脸拿着资料出去,坐在门口那里读。接下来我就说:“各位,资料都看过了吧?”底下一片沉默。“好,现在开始就第一个议题进行表决,表决完了以后,我们开始复议第二个议题。”20分钟我们的会就开完了,出去的时候小郑还在那里看,那个资料有140页,他才看到第20页,我走到他面前就讲了最后一句话:“小郑,这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后一次。记住了!”
会议在讲一个电磁管,参会者却聊到厨房去了,这么乱七八糟地开会,所以就是一天到晚浪费时间。在会议中,大家不断地翻阅资料是浪费时间。不能准时开完会,同样也是一种浪费。
有一次开会,我把闹钟带进去:“各位,我今天带了闹钟来,十一点半散会。”他们都笑起来,我没有吭声。结果到十一点半,“叮铃铃”闹钟响起来了,会却只开了一半。我说:“哎呀,闹钟响了我们散会。”这时有人说:“还有一半没有开呢。”“我不是告诉你们到十一点半散会。各位主管,会明天重开。散会!”
第二天我又把闹钟带进去:“各位,今天我们重开,十一点半散会。”每个人眼睛都盯着闹钟,结果11∶28就结束了。
真理是一个必须成熟以后才能摘下来的果实。
——[法]伏尔泰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德]席勒
建议7:谁结论
会开了半天没有答案,那开这个会有什么用?这叫做无能。没有答案的会一个月内就不要再开第二次了。
在我的管理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即使有答案,也不要先把它讲出来。其实人与人是一样聪明的,只是运气好,我坐在这个主管的位置,可底下人的脑子并不差。问题是你要逼迫他。所以我在开会的前一天,就把我的答案放在口袋里,但开会的时候我不会拿出来。第一个我要激励他们;第二个我要要求他们;第三个我要利用他们。结果真的没有答案,我就站起来说了:“各位,我们公司的规定是,没有答案不准开门,要开会就要有一个结果。刚才好像各位都没有什么答案。在没有答案以前,我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还好,这一招我很少用。有的时候,我的纸片还没有掏出来,听他们在讲答案了,我就开始流汗了,他们的答案比我的还好。
不要再漫骂文山会海了,其实,这是一个公司总经理要负的责任。以上七点建议都与总经理有关,总经理如果有决心要改善这个会议,会议不可能得不到改善,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那里批评,这个事情就一直不断地演变。结果这个会没有开好,沟通变成了不通,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角度4:广告
行销学上有一句名言:“全世界的广告至少有一半是无效的。”不相信?昨天晚上看过电视吗?对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印象最深刻的广告是哪三个?说得出来吗?可能没有几个能够马上答出来。其实昨天晚上的广告有几十个、几百个,在你的印象中连讲三个都有困难,这就证明广告猛打,不见得有用,没有几个不得了的企业是靠广告成功的。如果广告可以帮助一个公司成功,花个一千万的广告费,不就行了吗?广告并不见得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追根究底,你想要传达的信息,消费者能否感受得到,这中间有一个沟通问题。
这是某通信公司的广告。一个黑黑的巷子,上面画了一对翅膀,翅膀上面还有一个光环。很少有人说得出来这个广告代表的意思,有人还为此问过该公司:“这个广告代表什么意思?”对方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广告要传达的意思,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而这个广告却花了两百万。
消费者对广告是直觉的,他觉得进去了就是进去了,他觉得没进去就是没进去,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买东西也不是真的靠广告。
小结
我们可用人体的三个器官来形象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方向:往上沟通没有胆,往下沟通没有心,水平沟通没有肺。
失败和倒闭的公司,都有总经理,都在装电脑,都在开会,都打广告,那么为什么有的公司倒闭,有的公司成功呢?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