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襄城外七圣迷野 牧童献治国良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
(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十九回襄城外七圣迷野牧童献治国良策
且说黄帝即位有熊国君后,原先辅佐他父亲少典的六位重臣重新得到他的重用,这六位大臣是方明、昌宇、张若、习朋、昆阍、滑稽。
这一日天气晴朗,黄帝率六位臣子外出巡视。他们一行人由方明驾着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昌宇骑着马在车旁跟随,张若、习朋在前面骑着马开路,昆阍和滑稽坐在黄帝身后,一路向南进发。
黄帝早闻南面有一座山,名叫首山,据说它是中岳嵩山的源头,但从未去过,更听过父亲常说:名山之内,必有奇人隐于其中。特别是一个名叫大隗的人,听说他学识渊博,只是四处打听,总是不知道此人居于何处,因此就想借此机会,寻访治国良臣。
这首山在什么地方?即今日的河南省许昌市的襄城县城之南,亦即古有熊国的南部边境。出了首山,就是有宛国国境,也就是今日的南阳地界。这一行人中就属方明的年龄最大,在少典国君在位时,他曾跟随少典国君在外出视察时去过首山,所以这次出行,就让方明驾车。且说这首山距黄帝的京城也就是二百多里,因为当时的中原地带,森林密布,河杈纵横,别说大部分地方没有道路,就是有一些路,也只能是山上或原野中的一些小道,或许就根本没有道路可行,所以这二百来里的路程,他们却走的十分艰难。此时正直莺飞草长时节,他们也无心观看路上风景,一路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终于在第五天上午,一行人总算来到了首山。众人放眼南望,但见此山果然秀丽无比:
山不算高,盘若游龙;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溪涧长流,泉水叮咚;山花烂熳,雉飞鹿鸣。
这正是柳绿桃红花满地,莺吟燕舞三月天。
黄帝与众臣深深为首山的秀丽风景所陶醉。他们一行人将马拴于树林之中,然后就往山顶走去。这首山山顶极其平坦,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和映山红使这里变成了花的海洋。微风过处,花瓣似雨,花香袭人。正行间,发现山南坡有一断崖,黄帝立于崖边向下张望,突然看到崖壁下滚满了一地的绿色石块,他喜出望外,便高声招呼大家说:“你们快来看啊,这里有我们炼金的石头。”众人立即来到崖边,也禁不住齐声欢呼。只见昌宇、张若、习朋、昆阍四人立即自告奋勇,从一边迂回到崖下,就将这绿色的石块搬了上来。黄帝仔细一看,果然是炼金的石头,于是就命四人又来回搬了几遭,因车小不能多装,故此作罢。这次在首山发现炼金矿石,让他们异常兴奋,大家无不感叹,不虚此行。
他们沿着山下小道,向西又走了十多里路,发现这里风景更是喜人,于是又将马拴于树下,一行七人往山上走去。山坡上到处生长着一种非常奇特的树木,
那嫩绿嫩绿的树叶和那千姿百态的枝杆,深深吸引住黄帝的目光,于是黄帝就询问方明:“方爱卿,你的年龄最大,你知道这种身如游龙的树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用途?”方明回答:“这种树名叫槲树,在我们那里也有生长,只不过您不太注意它。这种树的叶子一到秋天就变成红色的了,非常好看,到了冬天叶子就落了,一到春天,又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叶子,您看,它还开出了黄褐色的丛丛小花呢。这种槲树的用处可大了,您知道我们穿的黑色衣服是用什么染的吗?就是用它的树皮煮水染的。它的叶子还可以治疗人们的淋病。这些年人们还发现这种树的叶子上还生长着一种灰白色的长条形虫子,这种虫子长到一定时间还会吐丝结茧,人们知道将这种茧剥开,取出里面的虫蛹煮熟了非常好吃。另外,这种树的木材十分坚硬,我们坐的这辆大车,还有我们炼金用的木柴,都用的是这种树,只是您一直生活在宫庭,对它不太了解而已。”
方明的一番话,让黄帝深受感动,由此他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真没想到,这一棵树上还有如此多的学问。令黄帝感到最有兴趣的是这种树叶上生的虫子,还能吐出丝来,树叶还能治病,于是,他决定在以后有时间了,一定要对这种树好好研究一番。
这种槲树的确是非常奇特的,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它那千姿百态的树形。它与我国大西北生长的白杨不同。无论你走到哪里,白杨树那笔直向上的树身,那整齐划一的树冠,那无一根向下生长的枝叉,看起来是那样的单调,那样的千篇一律,仿佛是大自然用同一棵白杨树的细胞“克隆”出来似的,在它们中间,只有大小的不同,但决无什么个性可言。而槲树则截然相反,它以曲为美。那弯曲得如龙舞长空的树身,那一朵朵形态各异的树冠,那疏密有致、纵横倾斜、毫无定式的枝叉,还有那犹如虎爪一样硕大的树叶,每一株树,无论树大树小,它都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每一株树都是一条扭动着身躯向上腾飞的中华龙!正因槲树这种曲如游龙的特有风姿,它那秋冬时节火红的树叶,使它成为古代皇家园林的必植树种,并成为王公贵族们在自家庭院争相栽植的观赏树木。

黄帝一行走出槲树林,便来到了山顶。山顶上,那盛开的杏花:“红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团”;那姣妍的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这正是春光无限好,留连易忘返。眼看红日西坠,彩霞满天,黄帝一行来到山下,找了一处山洞歇宿。
且说次日清早,黄帝一行草草用了一些早膳,就动身向京都方向返回。走了一个多时辰,太阳却突然隐入了一层厚厚的云幕之中。刚开始时,人们还知道太阳的位置,一路向北进发,但等到转了几个山坳之后,就迷失了方向。只见四野茫茫,渺无人迹。除了风声、鸟叫,大地也似乎失去了记忆。他们只好漫无目的向前走了一段路,希望能遇到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但是仍然见不到一个人的影子。也就在这万般无奈的时候,忽然前面有十几匹骏马嘶叫着跑了过来,紧接着,一名英俊少年骑着马也来到了黄帝一行人的身边。黄帝不愧是一位明君,他一见到这名牧马童子,也不等大臣们开口,立即跳下马来,双手抱拳,向这位童子施了一礼。这名童子见此情景,也慌忙从马上跳了下来还礼不迭。黄帝很有礼貌地问此小童:“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帝曰:“异则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这前面讲的原是《庄子》上面的一段话,说的是黄帝要回到大隗的具茨山(禹州市境之北),由方明架着马车,昌宇骑着马在车旁跟随,由张若、习朋在前面骑着马开路,昆阍、滑稽坐在黄帝身后,即马车的后面。他们走到襄城附近的山野处,这七位圣人全都迷路了,四野茫茫,渺无人迹,想找个人问路也找不到。正在着急时,恰巧遇见一牧马儿童,他们就向这个儿童问路:“你知道具茨山吗?”儿童回答:“知道。”“你知道有一个大隗吗?”儿童回答:“知道。”黄帝称赞这个小童异常聪明,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有一个大隗,于是就请教这个小童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小童回答:“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又有何大不了的事?我自小时候就在这周围游玩,那时候我的眼睛正患有夜盲症,有一位长者教我说:如果把太阳比做一辆大车,你可以乘坐这辆大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这就要看你驾驭的能力。今天,我的眼病好一些了,我又来这里游玩了。治理天下也大致如此,我还能说些什么呢?”黄帝又对小童说:“治理天下者,虽然不是我的事,但我还是想请教治理天下的办法。”小童不愿回答,黄帝又继续问小童,小童回答:“要想治理好天下,无异于我这个牧马者,即必须除去害群之马,如此而已。”黄帝再次点头拜谢,称小童为天师而退。
这位牧童名叫力牧,后来成为黄帝著名的大臣和武将。至于襄城,其实在黄帝之时,尚无此名也,它的准确名字应为首山之阴较妥。这是因为只有到了周朝时,周襄王受封于此,并在此建城,才有了襄城这个地名。而庄子在叙述这段故事时,实乃借用也,这是后话不提。
话说黄帝问明了路径,又聆听了牧童的一番治国良策,心中非常高兴,不一日,他们就回到了有熊国都。
这正是:七圣迷野襄城外,偶遇牧童献国策。
害群之马当驱除,莫让蝼蚁酿大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发表:第二十回重农桑推策演历四帝妃各显奇能欢迎评点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