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逍遥观君相聚会轩辕帝铸鼎荆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本书特点:越往后越精采!
今日忍痛割爱发表:
第四十四回逍遥观君相聚会轩辕帝铸鼎荆山
话说黄帝于崆峒山逍遥观修道,这一天,大隗和风后二相不顾黄帝多次劝阻,毅然不辞辛苦前来探望。此时,君臣三人都已年逾百岁了,但相比之下,黄帝却鹤发童颜,步行如飞,而大隗和风后则是鸡皮鹤发,步履蹒跚。君臣三人数年不见,倍觉亲切。二相要向黄帝行跪拜之礼,黄帝立即将二人扶起,口称:“爱卿免礼”,让二位老臣感动的涕泪交流。黄帝将二相让于石室中座下,沏上自制的竹叶新茶让二相品尝。大隗说道:“臣等此次前来,一是代嗣君向陛下问安,二是臣等数年未见陛下,实是想念之极。今日得睹圣颜,见陛下身体安泰,喜不自胜。”风后接着说道:“陛下童颜鹤发,而臣等却是鸡皮鹤发,可见修道能使人返老还童,不知陛下可否将其密诀传于臣等?”黄帝笑答:“朕于不久前完成了一部书,名曰《阴符经》,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是我修道数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其内容涵盖天地宇宙之道,人和万物之道,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如果用于修身养性,可使人延年益寿;如果用于治理天下,则可定国安邦。至于此书,汝二人却观之无用。”说着话,黄帝起身,走到石室壁龛内取出一幅锦帛,交于大隗,并对二位说道:“此锦帛内所写即《阴符经》,请二位将此帛书交于储君玄嚣,令其详参,并妥为保存,只许代代相传,不许流入民间。因为此书贯通阴阳,蕴含天机,如让匪人得之,则有祸国殃民之虞。”
大隗双手接过锦帛答道:“臣等定遵陛下之言,将此书交与嗣君认真拜读,并妥善保存。”黄帝道:“朕已修道有年,今自觉心境圆明,登临仙界将为期不远。每想到汝等伴孤辛劳一生,以造福天下百姓为已任,朕心难安。朕思之再三,当朕登仙之日,必将携汝等一起前往也,汝等自可谨记,但天机不可外泄,这也是《阴符经》汝二人读之无用之原因。目下尚有两件事需一起办理,一是朕将正式将帝位传位于玄嚣,二是欲用首山之铜,造鼎三只,留于后世。朕之用铜造鼎,其意有三。
一是造福后世。鼎乃炊器也,万民之所用。而今所用之陶鼎,即孤幼年时所发明。但陶鼎易破,不耐使用;而用铜铸物,用之可持久也。此法传于后世,必将造福于天下。
二是警示后人。之所以铸鼎三座,乃像征天、地、人三才也。日月行天,阴阳生焉;地产万物,五行藏焉;人居其中,皆赖天地万物之赐而活命也。而鼎既为炊器,乃人熟食之不可少也。孤欲铸此三鼎,乃是警示后人一定要敬天爱地,而人也必被天地所爱之。此正所谓人与天地万物共存,应和谐相处也。
三是可将此三鼎,作为孤登仙之时送给青阳正式登基之礼品。自今而后,法令天下,此三鼎只能作为传国之重器,以此作为帝王传位和权力交替的象征,决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至于用铜制作其它形状的炊具器物则不在此限也。
黄帝的一番话,令二位大臣感激涕零,立即又倒身下拜,口中说道:“谢陛下隆恩。”黄帝躬身将二相扶起,二相归坐。风后说道:“不知陛下所造之鼎模样大小,如何称之为铸造?臣等又将如何准备?”黄帝道:“只是这铜鼎比陶鼎大的多,通高二尺七寸,上径一尺八寸,壁厚一寸;顶圆下方,喻天圆地方;上有左右圆耳,喻日月行天;下有四腿,喻东西南北四极;上铸铭文曰:‘天地永泰,国运恒昌’八个大字。至于制造方法,孤已想出,事先用蜂腊制作好模型,然后将其埋于细土中夯实,且留气孔,再将熔融之铜浇进腊模,待其冷却,挖去泥土即可。以此方法制造器物,则称之谓铸造。铸者即将金冶炼为金水再浇制为器物也。当然,用料之多少,必先计算也,只可多估,不可不足。”说着话,黄帝又从壁龛内取出一图交于风后,并叮嘱风后:“请按此图,让匠人于首山制作五只模型,其中有两只模型为备用。待模型作好之日,孤与汝等亲到首山督造,三鼎完功之日,即是我等登仙之时。”
且说大隗和风后二相辞别黄帝,回到京城,按黄帝吩咐将《阴符经》交于嗣君青阳,并将黄帝命于首山采铜铸鼎之事向储君作了禀报,青阳即命风后亲临首山督造。风后领命后,就立即采集原料,并精选十多位能工巧匠前往首山,按照黄帝画的鼎图制作模型。好则首山一直是国家铜矿冶练中心,采矿和冶炼技术完备,未用多久,五只鼎的模型均已制作成功,于是风后就乘了一辆马车来到崆峒山,让随从在山下等候,自己上山来到逍遥观向黄帝禀报。黄帝掐指一算,说道:“我等登仙之日近矣,汝可回京城向玄嚣禀报,命其半月后带领群臣务必到达首山,并顺便告知孤之四妃,让其同行,说孤有重大事情向其交待。汝交待完上述之事,可与大隗立即前往首山,吾等三日后于首山相会。”风后道:“待臣回京城交待完上述之事,即与隗相乘车前来迎接陛下,一同前往首山。”黄帝道:“汝与大隗同行可也,孤今已成半仙之体,百余里路早已不在话下,汝尽可放心。”
风后辞别黄帝,不到半个时辰,已回归京城。风后按黄帝吩咐,向嗣君青阳作了禀报,并拜见了黄帝的四位妃子,向她们转达了黄帝的旨意,这四位妃子已数十年不曾与黄帝会面,听到即将与黄帝见面的消息,一个个激动地涕泪交流。
第三日早上,大隗和风后乘车向首山进发。黄帝也离开逍遥观,健步如飞,不到两个时辰,已来到首山。黄帝首次来到首山,还是青年时候,那时黄帝即位不久,为了寻访天下治国良才,他带领方明、昌宇、张若、习朋、昆阍、滑稽六位老臣于襄城外迷路,黄帝问途于一位牧童,此牧童曾向黄帝献治国良策。黄帝与此六位老臣在游览襄城的首山时,首次在这里发现了铜矿石,于是就开始在这里采矿炼铜,打造兵器和生产工具。黄帝游览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自觉分外亲切。最后又来到了采铜的地方,他看到人们开采矿石的方法又有了很大进步,人们先是在石上燃起大火,待石头烧红之时,再泼进凉水,只听轰的一声,矿石就碎烈了,然后再用工具将其撬起。由于首山这里多为石山,所以人们只好将矿石运到距此不太远的荆山,那里长满了槲树,此树质地坚硬,最适合作为冶炼的燃料。

黄帝又来到冶炼处。在荆山的山坡下,依地势并排建起了好几座土炉。人们将碎矿石与硬木从炉顶放于炉腔内,从下部的炉门点燃炉火,于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就会将矿石溶化,变成液体流入底部。此时风箱还没有发明出来,全是依靠自然风解决炉内通风,聪明的匠人们就在炉壁下部的不同方位,设有数道进风口,然后根据风向启闭风道,以保证炉火正常燃烧。在炉的下部,分别留有出碴口和出铜口,平时是封闭的,只有在溶化的矿石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匠人们才会用一根长长的铜钎捅开出碴口,那些被溶化的矿碴就从炉内流出,然后打开出铜口,那火红的铜“水”就会流到下面的许多小坑内,冷却后即为铜锭。
黄帝细心观察着每座土炉的每次出铜量,就在此时,大隗和风后也来到这里。二相见到黄帝,立即倒身下拜,口称“陛下来之何速也?”众工匠原是认识风后的,一见二人向黄帝跪拜,知道是黄帝驾临,慌的赶忙丢下手中活计,跪于尘埃,齐声说道:“小民不知陛下驾临,请陛下恕不敬之罪。”黄帝一面扶起二位老臣,一面向众工匠招手,口中说道:“大家速速站起,因孤近日一直在此,请大家一律免礼,各司其事,不得有误。”众工匠立即叩头,口呼“谢陛下隆恩”。
黄帝对大隗和风后说道:“孤在此已观察多时了,一座土炉每次出铜量不足铸造一只鼎,但铸鼎必须一次性浇铸完成,好则这土炉是并排的,用两座土炉的铜水进行浇铸,就可一次浇铸成功。”黄帝命风后将几位制作模型的工匠叫来,首先让他们在两座土炉的前面挖了一个深五尺、长宽各一丈的大坑,又让他们采来许多沙壤土,以少量水拌和湿润,在坑底用沙土铺底拍平压实,再将腊鼎模型放于坑底,然后用沙土分层堆于腊鼎内外,逐层拍实,并按一定距离用细苇杆平放,一端与腊模相接,一端伸出沙土堆之外,待沙土将整个模型包围之后,再在顶部用一根小圆木垂直放于腊鼎顶部,最后,在腊鼎上部铺土尺半,周围覆土二尺,并且拍实。在浇铸前,命匠人小心取出苇杆,留下的孔洞为透气孔,并取出上面的圆木,留下的孔即为浇注铜水的入口。又在两座土炉出铜口处各修一道出铜小沟与模型的浇注口相接。待上述工作全部妥当,黄帝即命一匠人先后打开两座土炉的出铜口,那冒着紫红色火焰的铜水就顺着通道注入腊模,随着一阵阵滋滋的响声,腊模溶化,顺着一道道透气孔,化作一缕缕青烟升起。当青烟停止片刻之后,黄帝立即命匠人小心的将浇注口的铜铲去,如果待其完全凝固,则不容易将多余的铜取掉矣。
次日上午,黄帝和二相来至铸鼎处,黄帝命匠人小心将铜鼎外面的土刨去,再用铜斧小心将气孔产生的铜剌砍掉,然后将鼎抬至地面,再小心去掉鼎内泥土,用水清洗之后,一座金光灿烂的铜鼎便呈现在人们眼前,随着大隗、风后和匠人们的惊呼,所有炼铜的工匠一齐涌到鼎前观看,人们口呼万岁,欢喜雀跃,并皆称“陛下实乃神人也!”黄帝让工匠用石头对个别粗糙的地方打磨干净,就与大隗和风后来到他们歇息的石屋,一边喝着竹叶清茶,一边又聊了起来。大隗问道:“这种铸造方法,不知陛下是如何想出来的?”黄帝道:“此法孤思之久矣。蜂腊可以成型,将腊型埋入沙土,铜水浇之,腊型遇热即化,蜂腊溶化后要化为气,为了让腊气跑出来,所以要在沙型上预留气孔,这样才能让铜水通达所有部位。之所以要用沙壤土者,这是因为沙壤土粒度细,透气性好,并且有一定的粘度,它可以与腊模紧密结合,制作出的器物表面光洁。”风后道:“臣现在才想明白,陛下不待铜鼎冷却就立即将浇铸口之铜铲去的原因了,因为此时乃是铜之最为脆弱之时,过早则不成型,过迟则非常坚硬也。一旦冷硬之后则不易去掉。”黄帝听到这里,就笑着说道:“此即为铜之性也。小儿易夭,幼树易折,事物处于初始阶段皆极为脆弱也。由此说明,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性,也可以说是它们所隐藏的秘密,也可称之谓它们的道。只要掌握了天地万物的秘密,我们就可以加以利用。当然,和许多创造一样,君子用之则造福天下,而匪人用之则祸害天下。”黄帝的一番话,让二位老臣十分佩服。
就这样,十天后,三只铜鼎全部铸造完工,黄帝命一部分匠人对铸造的铜鼎精工打磨,又让另一部分匠人进行了新的研究。黄帝曾指示风后让匠人们制作了五只腊鼎模型,出乎预料的是铸造的三只铜鼎全无瘕疵,黄帝命匠人们将余下的两只腊鼎模型溶化,又指导他们用腊型铸造出做饭用的铜釜,饮酒用的铜爵(音决)。
这正是:黄帝修道欲登仙,铸造三鼎传世间。
自此发明冶金术,万代沐恩又一件。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忍痛割爱发表:第四十五回功圆满黄帝升天遗胜迹万代祭奠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公告:本书今天发表后,再发表一回,即到第四十五回时,《中华上古传奇》之第一部《三皇传奇》即全部发完(占全书内容的1/3)。从第四十六回开始,就是本书第二部《五帝传奇-上》。本书至今已向《起点》申请了三次“三江”推荐,其回答都是“让本人下周继续申请”;在本书文字发表到12万字时,曾向《起点》申请签约,但回答是:“让本人发表到20万字后再申请;在发表到22万余字后,本人再次申请签约,但至今仍未答复。他们或许认为此书不合他们的口味,也或许认为本书的点击量、推荐和收藏人数不高;也可能是人们说的:“起点水深,新手难混”;但这部书可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用了六年心血在参考了《四库全书》百余部典籍才得以完成的书稿啊(具体内容请朋友们阅读“作品相关”)!因此作者周光敏拜托朋友,只要您们认为是此书还算不错,请您们一定要为老周投上一票,不忘推荐和收藏,为老周鼓励一下!争取能在《起点》签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