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伏羲祖魂归故里 女娲氏继夫受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
(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传奇
本书系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今日发表:
第九回伏羲祖魂归故里女娲氏继夫受命
据有关史书记载,伏羲在位一百六十四年之时,突然去世了。他去世后,其魂气归於天,体魄降於地,臣民们追思其德,称伏羲为帝太昊。太乃极大、极高之义;昊乃天也,如日月也。人们把伏羲的功德比作极大、极高的天和日月一样的光明,并将伏羲称之谓人祖之神,在中华大地广为祭祀。
据传说,在伏羲去世时,晴天响起了霹雳,淮水发出了呜咽。因为伏羲曾留下了遗言,说他去世后,要叶落归根,回归方城山,于是他的臣民们就用一根大圆木将中心挖空,做了一副棂柩,准备从淮水逆水而上将棂柩运回方城山。说也奇怪,人们刚把伏羲的棂柩运到河边,准备乘船时,突然,从水面浮出了一个白色的大乌龟,它很快爬到岸上,向伏羲的棂柩点了三次头,意思是向伏羲叩了祭拜礼,然后又对着女娲娘娘点点头,然后它对着人们高高的仰起头,向它的背部点了几下,意思是让人们把伏羲的棂柩放到它的背上。人们立即动手抬起了棂柩,轻轻的放在龟背上,只见大乌龟稳稳当当的驮着棂柩,下到水里,而女娲娘娘也站到龟背上扶着棂柩,其他大臣和百姓们,则从陆路跟随棂柩由淮水进入颍水,向方城山进发。这时的淮水、颍水,似乎是倒流的一样,水不兴波,而那只大白龟原是能大能小的神龟,伏羲到宛丘国解围时,它就曾驮着伏羲由颍水东南而下来到宛丘的,所以这次又突然出现,仿佛它和伏羲之间早已有了默契。为了让陆路上的人马能够跟上,它只好游游停停。从宛丘到方城山不下四五百里,因为送葬的人大多是老百姓,每天步行也只能走数十里路,所以到了第七天人们才来到方城山。
方城山是一座平地上突出的高大山峰,其海拔高度近千米。据《史记·正义》载:“方山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有方城,周十里,故名方山或曰方城山”。
这里说的“方城,周十里”,传说就是在人祖伏羲时所建的十里方城。这里原本是大风国的国都所在地,至今方山的山顶还有数公里长的古石城墙遗址。
话说那只神龟驮着人祖伏羲的棂柩和女娲娘娘,由颖水逆水而上一直来到方城山下面的白龙潭。颖水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中岳嵩山,经禹州的西北-东南横穿全境,在安徽界汇入淮河。
人们在白龙潭(又称白龟潭)岸边将人祖伏羲的棂柩从神龟背上抬至岸边的轩辕洞,这里原是人祖伏羲的诞生地,伏羲的臣民们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典仪式,然后将伏羲的棂柩安葬于原先大风国的国都方城山上。
在今日的方山古城寨中央,有一高大陵墓,陵周古柏参天,世代相传这里就是人祖伏羲的陵墓。陵墓占地约有一亩,高约十米,周围所砌的青石已风化。在清《禹州志》中还记载,唐代时有一位仿效伏羲的人叫朱太尉,自称“龙的传人”,他种桑育林和种植青竹、兴灌溉发展农业,功绩很大,让人们在他死后埋在伏羲脚下,意思是他死后也要追随伏羲为百姓多做好事,所以后人亦有称此陵墓为朱太尉墓。此陵墓正南有一条石道,相传是朱太尉亲自运石所修,道石分赤、黄、青、白、黑五色,景色奇特。至今当地百姓每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即前往陵墓悼祭伏羲氏和朱太尉。此地植被很好,现有古柏及其它树木近百亩。
诸位:书说到此,大家会问:人们都说人祖伏羲的陵墓是在今日的淮阳,怎么又会在禹州市的方山呢?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就拿黄帝来说,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在《史记》中就记载为黄帝的“衣冠冢”,在河南省灵宝的黄帝陵,在《史记》中记载是黄帝的“葬靴冢”。由于汉武帝既然对陕西的黄帝陵作了定论,后来的帝王们就继承了汉武帝的遗风,年年去祭拜,这就叫约定成规了。

让说书的再说说这淮阳太昊陵的来历:
太昊陵又称人祖庙,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如前所述,人祖太昊伏羲曾任“宛丘国”君,宛丘即今之淮阳。传说在春秋时,人们在附近的颍河中发现了一具头上长有两只角的人头骨,不知此头骨之来历,于是就请教于当时被困于宛丘的孔子,经孔子辨认,他认为是人祖太昊伏羲之头骨,于是人们即在宛丘为人祖太昊伏羲建了一座陵墓,且在汉代时就在陵前建有一祠进行祭祀。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又在此诏立陵庙,并进行扩建。明太祖朱元璋又亲临太昊陵祭祀,在明、清时又对陵园进一步扩建和整修,整个陵区共占地500余亩,分内外两城。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建有配殿和钟鼓楼。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统天殿内有高大的头上长有两角的人祖太昊伏羲塑像。沿中轴线上的各种建筑长约一公里,十分壮观。另外,内外城之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上圆下方,形为天地。陵高20余米,周长150余米,陵前有巨碑,上镌“太昊伏羲氏之陵”,传为宋代苏轼兄妹所书。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和三月三,正值桃红柳绿、莺啼花开之时,来自全国各地、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云集淮阳,每天来这里祭祖进香者高达数万人。太昊陵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这里,诸位就会明白,大凡天下之事,都追求一个“名人效应”。因为人们崇拜帝王,崇拜圣人,所以只要是一代帝王或者一代圣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成为“金科玉律”。你再看看现在,名人多的数不清,他们到处为人们题词,不是也想让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名彪千古”吗?按照禹州的民间传说,人祖伏羲虽然魂归故里,安葬在方城山,但是我们的孔圣人却从未来过,他更没有征求过当时禹州人的意见,所以方城山就缺少了这个特太圣人的“名人效应”,于是方城山的伏羲陵就根本没有淮阳的伏羲陵驰名了。
但是,为了给读者多一点想像空间,于是就将流传在禹州的民间传说撰入此书,当然更不是想改变历代帝王和圣人们所下的结论了,这是因为,无论伏羲死后葬于何地,而由此留下的古迹都应是我们龙的传人应该去祭祀和凭吊的圣地。
好了,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且说人祖伏羲去世,天地为之悲恸,万民为之哀痛。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鉴于女娲协助伏羲为国为民作出了许多功绩,深受臣民爱戴,于是所有部落方国的头人,就拥戴女娲担任宛丘国国君。
女娲当上国君之后,所有制度皆按伏羲所定的去执行。当然,也任用了一些新的官员。例如在《路史》中记载,女娲任命一个名字叫随的人制作笙簧,让他用笙簧陶冶人们的情操,以通不同风俗;还首次任命了一位女官,名叫娥陵氏,让她“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其意思是,女娲让娥陵氏用竹子制作了一种美好漂亮的管状乐器,以这种乐器发出的音阶以定天下所有乐器的音阶,这种乐器的名字叫做“充乐”。女娲还首创束发为髻,以羊毛为绳作为头绳将发系住,再在发髻上以削尖的细竹签为簪子将挽起的发髻插住。这种用羊毛制作的系发绳子和簪子,成为中国女人最早的头饰用品。
也就在女娲担任国君后不久,天下突然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战乱。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正是:人祖伏羲归天去,华夏女皇首登基。
太平一百六十年,眼见战乱重新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