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崇拜的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亲爱的读朋友,感谢您一直耐心地阅读我的文章。如果您愿意的话,请我们一起做一个祷告:我们在天的父啊,再次感谢你借起点网站给我们大家这样一个机会,分享你的爱。愿你的爱日日加添给我们,愿你给我们一颗谦卑认知的心,一颗悔改求新的心,一颗宽恕和怜悯的心。愿你把生命的粮食赐给我们,把爱的种子赐给我们,把永生的源泉浇灌在我们的心中。以上祷告奉主耶稣的名。阿门!
1)出租车司机归还价值150万元黄金的故事。
最近在网上看见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成都一位出租车司机在车上捡到了价值约150万元的黄金饰。一开始,他只以为捡到的是一个旅客遗失的普通皮包。当现自己捡到的是如此昂贵的物品时,他忐忑不安地抱着这个皮包度过了一夜,直到在出租车公司和警察的配合下,找到了失主为止。
感谢上帝,人心中有这样的认真和善良。
记得当初受洗的时候,浑然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救恩是多么宝贵。教会的弟兄姐妹们通过神的爱,还给我生命的,又何止价值一百五十万的黄金呢?只记得当时很自信地引用了《圣经》的经文来做为感谢,还自认为这样的感谢是最合适的。把神送给我的,直接还给神,有什么不好?
我想在上帝的面前,最好的感恩是真的记住自己所获得的恩典的宝贵,并将这一份宝贵的救恩尽量地传播出去。
神送给我们的爱,要我们还给他人和这个世界。敬拜和赞美神固然是好的,真正爱神的人,必然更懂得爱人如己。
感谢这位出租司机,再次让我找到当初受洗时那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2)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韩媚兰一边救济难民,一边等待卫希礼的故事。
在美国著名小说和电影《Goneth-thed》(“随风而去”,又翻译为“飘”)中,女配角梅兰妮身上,洋溢着一种典型的基督徒的性格。
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思嘉丽一直爱着梅兰妮的丈夫卫希礼。在南北战争中,卫希礼参加了南方军团的战斗,不幸失败了,成为了从前线往家乡流浪的孤客。在家乡,因为战争造成歉收,原来富庶的南方世家和庄园主们大都过着不保温饱的生活。思嘉丽是一个非常好强勇敢的人,她在积极地寻求为整个大家庭维持生计。而韩媚兰则将本来就不充足的食物施舍给流浪回家的路人。思嘉丽对此非常反感,但梅兰妮坚持说,她这样做,是希望在卫希礼在流浪回家的路上,也有人这样收留他,给他维持生命的一碗饭,让他有能力走回家。
感谢上帝!
当卫希礼终于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思嘉丽诅咒了一声:“又是一个讨饭的来了”。但梅兰妮眼中却涌出激动的泪水,冲上去拥抱那个她日思夜想的身影。思嘉丽惊讶地看着梅兰妮的举动,终于明白这回来的是谁,也想冲上前去拥抱的时候,黑人大妈却拉住了她,说:“这是她的丈夫。”
3)小孩子打篮球的关系。
orld-V曾经给我寄过这样一封信,信中一位牧提到他和他的侄子打篮球的事情。小侄子看到高高的篮筐,不知道该怎么将球投进去。他就将他高高地举起来,让他把球投进去了。
小侄子非常高兴,自然,他也非常高兴。小侄子兴奋地大喊:“See,I-did-it,I-did-ay-myself!”(看,我做到了,全靠我自己做到了!)
orld-V是全球最大的基督教背景的慈善组织之一。他们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为大约1亿人提供各种帮助。但这位牧谦逊地说,他们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背后有上帝的一双大手。
4)爱子女
9月5日,教会举办了“Open-He(开放日)”活动。遗憾的是这天是美国的劳动节,很多人都外出活动去了,参加我们开放日活动的人比我们预计的少很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开心。因为我们在准备这个活动的时候,就各自都有很多收获。
比方说,我在组织儿童Awana事工。我想若来的人多,一定要找一个最简明的理由,让他们对我们的计划感到兴趣。
很多在美国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
大多与我同龄的中国人,随着这个时代,随着中国的崛起,一直都在走上坡路。所以我们一直有一种很自然的骄傲和幸福感。
但我们的子女呢?以我们父母的爱,我们也许能为子女构筑一个“儿童的天堂”。但我们能阻止他们一生走下坡路的命运吗?
远在中国的父母,你们难道没有同感吗?
只有与神同行的路,才是一条带着永恒的幸福的路。
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很爱子女,却从来没有这样长远地替他们设想过。我们自以为爱子女,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却没有真正地想清楚自己的责任。感谢教会,给了我一个让他人将他们的子女交给我管的机会,让我能换个角度好好想想该怎样爱子女,怎样管教。

5)该怎么解释“连父亲都不爱,还说什么爱上帝”
中国基督徒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给父母传福音。教会的一个教友母亲得了癌症。她目前还没有信主。我们可以想像他的负担有多么重。所以大家都在替他祷告。当然,在教会里,祷告完后,有能力的弟兄姐妹,也自然要有后续的爱心跟进。
很多父母在听子女传道时,会觉得在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高于自己的上帝,简直不可思议。他们会有一种很自然的抵触。在社会文化、习惯和人的罪性的影响下,人有一种自然地保护自己的权威的心理。
在很多情形下,这种心理与子女急切地向父母传道的心理会起冲突。处理不好,还会造成一定的关系隔阂。
于是父母们就理所当然地责备道:“连父母都不爱,还说什么爱上帝!”。有趣的是,《圣经》里也强调要爱父母,并且有神赐予的律法规定人要爱父母。基督耶稣还批评那些用仪式和金钱而不是爱心侍奉父母的人。若我们自称爱上帝,却不爱自己的父母,那我们爱上帝就是假的。从逻辑学上来说,这就等于“连父母都不爱,还说什么爱上帝!”。在《约翰福音》中,基督耶稣在上十字架时,还亲自将?的母亲玛利亚交托给?最爱的门徒约翰。
但子女给父母传道的时候,子女是真爱父母的。他们的爱,是一种非常深挚的,要将万福之源,万物之本的上帝介绍给父母的爱。也许子女心里着急,在某些具体手法上会有些唐突,但他们的爱心是真的。“连父母都不爱”,本身就是谎言。躲在背后撒谎的,也不是父母本身,而是撒旦。
子女对父母的爱既然是真实的,在爱的推进过程中,有隔阂,有摩擦也是正常的。按常人理解,子女爱父母的时候,看到父母身上背着罪的枷锁,他们心里能不着急吗?当然,基督徒的灵命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会更有耐心。这种耐心也来自于上帝。当我们为神做工的时候,我们向上帝祷告看顾我们的父母,我们要相信上帝一定会有妥善的安排。
撒旦是非常善于扭曲真相的。当父母说:“连父母都不爱,还说什么爱上帝!”的时候,他们的潜意识里,往往是撒旦在说话:“连父母都不崇拜,还崇拜什么上帝!”
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担当了一个相当的权威角色。而我们也很自然地担当了一个对父母崇拜的角色。当然,现代教育文化中,很强调成人与孩子做朋友,就是要小心翼翼地淡化这种崇拜的角色,而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鼓励、沟通、爱与相互尊重。
人真正崇拜的,只能是上帝。其他任何形式的崇拜,都带有各种罪性和后果。换句话说,人可以博爱,上帝也要人充满爱心,但人只能崇拜上帝。
就好像在自然规律面前,所有的科学家都必须低头;在公义和爱面前,所有的人都必须低头一样。我们要相信这种低头,这种在上帝面前谦卑下来的勇气,是一种最大的祝福。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崇拜,是一种作为绝对权威的崇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仰慕和学习一个道德品格高的人,这是仰慕(admire)而不是崇拜(rsh。我们愿意以某人作为榜样(Role?odel)学习,也不是崇拜。天主教喜欢将一些影响非常突出的人封为“圣徒”,作为大家效仿的宣传对象。基督新教往往批评这些行为是偶像崇拜。我自己看过一些他们的宣传片,如《other-Teresa》这类的片子。我个人觉得,若他们真实地评价某个人,认真地总结其失败和成功之处,特别是认真总结他们是如何信靠神来达到成功的。这样的“Roledel”让人们既觉得可以学习,也不觉得“高不可攀”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其实是可取的。但若他们将一个人的事迹完全“神圣化”,变成一个靠自身行为就能替代基督耶稣的救赎的形象的时候,我觉得这就过了,就有拜偶像的嫌疑了。至于特殊时期那种“假、大、空”的样板,逼得大家从反面去看问题,那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拙劣手法了。也为特殊时期那些失落的人祷告,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罪人,但他们比我们更不幸,他们更是受害。愿神的爱能逐渐地抚平那无情的岁月留给他们的伤痕,让他们有勇气和信心接受神的救赎之恩。
前一段时间我在主日学的“受洗班”当助教。课堂上有很多老人,有的已经是基督徒,又重新回来补习。感谢教会给我这样的机会。就像韩媚兰一边救济难民,一边等待卫希礼的那种心情。我也默默地祷告,希望我在这个教会里为这些我看为我父母一样亲的老人传福音,总有一天,我父母的心,会藉着基督耶稣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爱,回到神赐予我们的伊甸园的门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