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之陆军建设(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喜欢武器知识的读者请跳过)
接下来进行的是德国陆军火炮项目的分析。
在1930年代末,普遍使用的火炮还有加农炮(Cannon),榴弹炮(Howitzer)和防空高射炮(AntiAircraftGun)等几种。
专家首先介绍了火炮的抛射、平射、防空高射的概念。
专家接着介绍说,德国的总体火炮技术是绝对领先的。德国的火炮技术有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精确度很高。火炮的精确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推进火药的调配和生产,炮管的加工精度、质量和耐磨损度,炮弹的外形和质量差异,炮弹的金属材料一致性,炮管和炮弹的保养,炮兵部队的训练水平等。
会议审理了德国的防空炮火的设计与运用方案。由于空中威胁是未来战争中最大的威胁因素,尧明强调了加强防空炮火设计的一系列方案。
在榴弹炮项目上,尧明则强调了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用CEP(CircularErrorProbability)炮击精度概念帮助选型。根据这个概念,对步兵进行炮火增援要求50%的炮弹落在一定半径(一般为50米)的一个圆形内。由于炮击总有精度偏差,比方说,如果炮击的精度偏差为炮击距离的1%的话,能够保证CEP=50米的炮击距离约为5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设计一款炮击距离为10公里的抛射型步兵支援火炮,其实际使用时,炮击距离只用到了5公里,为了让炮弹射得更远而作的各种设计——较高的膛速,额外的重量等——都是多余的。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设计出最实用而有基本不会被淘汰的榴弹炮。
第二个原则则是强调榴弹炮的发炮速率。尧明对榴弹炮的发炮速率看起来过于苛求。炮兵总监古德里安有些不解。尧明就解释了用火炮压制敌方“冲锋”的战术。这种战术将火炮设在阵地后面,当敌方把部队向我方冲锋时,我方以突然的密集炮火轰击散布于开阔地上的敌军。敌方在受到炮火袭击后,一般能在10秒以内找到隐蔽点,也就是说,我方真正有效的炮火攻击时间只有10秒。在这10秒钟内,火炮的数量以及每门炮能发射的炮弹数目往往决定了炮击效果。
为了提高发炮速率,专家们建议榴弹炮一律采用半自动装填技术,采用半固定(Semi-Fixed)式炮弹(包括150毫米榴弹炮)。
由于加农炮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反坦克,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火炮的口径,以及坦克的运用。
在当时,德国正准备在部队大量装备各种反坦克用的小口径火炮,这些火炮的口径从20毫米到57毫米不等。这种配置方案不具有远见性。可以预测坦克装甲厚度将不断增加,这些小口径火炮很快就被完全淘汰——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为了让德**事专家开拓眼界,尧明让军事专家们分出专门的小组,对未来的坦克技术和反坦克火炮技术进行预测。他希望找到这两种技术的最终目标——极限坦克以及最实用的反坦克炮。这种模式,在二十一世纪搞科研和产品规划常用,被称为制定产品线的路线图(ProductLineRoad-Map)。
坦克装甲厚度的增加的最终瓶颈是坦克重量。为了预测将来的“极限坦克”,尧明让军事专家进行了估算。根据分析结果,限制坦克重量无限上升的因素有:第一,发动机功率,估计将来的发动机能支持的最重的坦克在80吨以下。第二,路面状况和桥梁,这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当时德国专家预测应该在30吨以下,但尧明指出可以考虑用军用临时桥梁,这个指标被提高到了50吨到60吨左右。第三,厚装甲加工能力,由于当时的战列舰均使用超过了300毫米的装甲,原则上各个国家能制造出任何厚度的装甲坦克;但根据预测,厚装甲加工有设备容量的瓶颈,限制了大吨位坦克的生产数量。根据综合预测,各个国家在5-10年内能大批量生产的主战坦克,重量应该在50吨以下,装甲厚度应该在150毫米以下。
这是一个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测。在当时,德国人正在研究反坦克火炮技术,根据预测,使用一种叫压缩炮膛的高速75毫米炮,可以在1000米范围内击穿150毫米钢板。也就是说,为了节省投入,保证装备的长期使用能力,德国投入的反坦克火炮应该以75毫米高速火炮为基础。德国反坦克火炮研究的重点应该在75毫米以上口径。
德国人还是很聪明的,炮兵总监约德尔立即争辩道,在近期投入少量成本较低,相对轻便的小口径火炮,特别是炮管可以用于37毫米防空火炮的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节省机会成本,并为研制最经济实用的75毫米炮留下空间。所以德国还是需要对这类反坦克火炮进行研究和技术储备。
机会成本?尧明差点把这个最重要的商业因素给忘记了。小规模配置一些便宜的,即便将来会被淘汰的武器,能为大规模配备更好的武器留下空间。
这回烽火得意了:“连机会成本都忘记了,还要装神弄鬼!”,他先调侃了半天,然后又好奇地问道:“什么是机会成本”。
“还记得那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吗?”,尧明没好气地说道,“那头母狼抓住了瘸腿公狼,叹了口气,就把瘸腿公狼ooxx了。没想到这样一来,母狼变得又漂亮、又富有魅力了,就继续去追那头风流潇洒的漂亮公狼。那头瘸腿公狼就是机会成本。”
没想到这次烽火没有笑,却说了一句让尧明非常意外的话:“这个成语不好,这种事情我们德国人不做!”。
尧明否定了所有的超过15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的方案和配备。在原时空,德国在二战时有一大堆重炮,175毫米,210毫米,240毫米,280毫米,355毫米,420毫米,甚至800毫米,都是庞然大物,是后勤噩梦,也是机动作战的克星。比如德国800毫米炮,重量达到了1350吨,单保护它的就有两个高射炮兵团,每次运输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完全不适合高节奏的现代化战争。尧明认为超重型火炮的工作必须由飞机,火箭或导弹替代。
炮兵总监约德尔为此与尧明争执得面红耳赤——这个老家伙脾气还真倔。约德尔指出,目前德国的潜在对手采用的是坚固的工事建筑的防线,如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如果没有足够大口径的火炮去摧毁这种防御工事的话,德国战车将在这种防线面前束手无策。然而熟悉二战历史的尧明深知马奇诺防线可以靠机械化部队靠速度从侧翼撕开,而根本不需要正面攻坚。另外,完全可以开发数吨重的超音速重磅炸弹,以穿透数米厚的水泥工事。花费大量金钱和后勤资源去配备一批大口径火炮,仅用于摧毁一些坚固工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尧明以当前最主要的目标是支援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为由,把约德尔噎了回去。在那个战场上,没有什么钢筋水泥的“马奇诺防线”。
关于弹药,尧明并没有怎么在意。步兵火炮弹药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反坦克炮弹。对此尧明有一肚子主意,但他不想在这个会议上啰嗦。这些知识最好留在“人狼公司”。
陆军军备项目审理进行到最关键的一环——审理德国坦克方案。
德国当时正在秘密储备豹III和豹IV坦克,这两款坦克形态很类似,都是20吨左右的重量。原本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对这两款坦克很自豪,认为它们可以主宰欧洲战场。但当尧明分析了“极限坦克”的形态以及相应的反坦克炮技术后,他不由得大感沮丧。根据尧明的分析,即便坦克吨位上升到40吨以上,都可以靠75毫米炮将其击毁。
这位在原时空,靠全装甲作战而成为现代装甲机动战术之父的将军完全丧失了信心。他甚至在某次会议休息期间,对尧明深刻道歉,认为自己误导了德**事方向。这把尧明吓了一跳。在原时空,德国的全装甲兵团作战技术是德国闪电战战术的核心,是德国横扫欧洲的最成功要素,千万不能够把古德里安的信心给吓没了。
人类的心理很怪,精明而能预见未来的人,反而会因为谨慎和畏惧,失去成功的机会。真正成功的,往往是一些鲁莽而运气好的人。然而人类的悲剧是往往把成功当成了正确的同义词,反过来崇拜成功者,最后却因为故守原有的经验,或过分鲁莽冒险,导致全盘失败。第三帝国就是在这种从冒险,到获得初期成功,到变得贪婪和鲁莽,直至失败的典型例子。
尧明赶紧收拾心神,并对自己的“造神”计划反思。此刻,“造神”计划已然成功,军方对自己已经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但后遗症立即就来了。在“神”的威严下,“人”太渺小了。
不管怎么说,德国必须分析现在的豹III和豹IV设计是否合理。在讨论过程中,尧明开始弥补。他尽量不直接给出结论。相反,他尽量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古德里安以及他手下的专家们得出有用的结论。——这是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随时让下属多思考,把荣誉和信心交给下属。
经过讨论,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首先,这两款坦克在火力、装甲、机动性、炮火控制系统等设计指标上,考虑了综合平衡,在当时,算得上很先进的坦克设计。这两款坦克都考虑了无线电通讯设备,以协同作战,贯穿了古德里安靠装甲兵团独立作战的战术意图。这两款坦克的软指标是很领先的。这类指标包括无线电通讯,火控系统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发炮速率(包括炮弹装载速率),乘员的舒适程度等。这两款坦克都考虑了火炮升级的可能性,其中豹III的设计目标是反坦克型,能支持50毫米反坦克炮。豹IV的设计目标是步兵支援型,能支持75毫米炮。总体上,这两款坦克的设计思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根据“极限坦克”以及相应的反坦克火炮理论,豹III和豹IV的硬指标,特别是能支持的火炮口径和装甲厚度都略微偏低。它们应该能支持75毫米炮,并能支持升级到88毫米炮,才能保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被淘汰。此外,当时已经出现了靠斜面装甲提高抗击打能力的设计,豹III和豹IV的设计均没有采用斜面装甲,必须更改。豹III和豹IV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保卫德国,其履带较窄,从动轮小,不适合路况差的中国战场。应该更改为地形适应能力强的宽履带和大轮设计。
德国坦克因为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相应地增加了一个无线电操作员。尧明让马丁.鲍曼叫来了“人狼公司”的电子技术专家,并得到了简化无线电设备操作的明确答案。坦克专家自然会考虑简化减少这个乘员,节省空间,以增加同等重量下的装甲厚度。
坦克专家还指出,豹III和豹IV的装甲设计得太薄,可以预计在将来需要不断加厚。坦克装甲加厚时,主要加厚的部位在正面,这很容易造成前头过重,重心失衡,影响坦克的机动性。为此必须作特别的设计,保证在加正面装甲的同时,靠炮塔后移或其他措施,保证坦克的合理重心位置。
为了让古德里安重新恢复信心,尧明又开始扮演寓言大师的角色。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子一个寓言:“有一个卖兵器的人,首先宣称自己的长矛天下无敌,可以戳穿任何物体。很快,他又开始吹嘘,宣称自己的盾牌天下无敌,可以挡住任何利器。终于有人问道:‘用你的矛,攻击你的盾,怎么样?’”
这个寓言很有启发性。当军事会议上,自视甚高的德国人知道这个寓言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叫韩非子的中国哲学家时,他们不由得对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甚为仰慕。同时,古德里安也体会到了尧明的苦心,信心略有恢复。
由于强调了武器的设计储备的重要性,德**事专家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建设性意义的提议。他们建议在设计时将主炮口径设计指标定为88毫米或105毫米,但实际配置从75毫米短炮管炮开始。大家还建议可以不断升级炮弹,并提出了一开始只采用普通穿甲弹,然后升级使用戴帽穿甲弹、轻装穿甲弹、压缩炮膛穿甲弹、脱靴穿甲弹等方案。穿甲弹的弹头材料可以用镍锰合金,再过渡到钨合金。大家还建议在炮口留下更换炮口装置的标准接口。当时,炮口设备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减小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有隐蔽发射痕迹的闪焰隐藏器,还有可以发射更高速度炮弹的缩紧炮膛炮口装置等。
可以预测,敌方会根据战场的武器对比,不断升级他们的坦克的钢板厚度。而我方却总能在敌方升级后,迅速地升级我方的火炮能力,准确地把握战场上的先机。
反之,若我方一次性地把最好的反坦克炮拿出来,敌方的对策则简单多了,要么干脆不用坦克,或者生产大量的,但便宜得可以漫山遍野跑的轻型坦克,或者直接生产能抵御我方火炮最大穿透能力的重型坦克。我方立即失去后着。其实这也是一种尧明在二十一世纪体会到的现代商业策略: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军事专家们还建议生产坦克时,保证其结构和发动机可以支撑更大的重量,并留下可以外挂护甲的装置。他们认为:“如果我军一开始出现在敌军面前的是敌军的炮火不能摧毁的坦克;等到敌军大批量布置好可以克制我们坦克的相应火炮后,我们的坦克却都突然穿上了更厚实的护甲,敌军就会因此不断丧失先机。”这也是基于同样的抢占战场先机的原理。
至此,古德里安的信心恢复了很多。然而,他脸上还是满带忧色。要走出一个“神”造成的心理阴影,不容易啊!
施佩尔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崭露头角。他提出了很多优化统筹的方案。对于坦克计划,他指出德国坦克设计的计划重复,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够,同类型的坦克设计了多款。施佩尔认为这些重复设计会造成浪费,还把军队的后勤搞得很复杂。比方说豹I和豹II坦克的吨位非常接近(5-10吨),而豹III和豹IV坦克的吨位也非常接近(20吨-30吨)。在飞机项目上,这种现象也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德国非常尊重私有企业,每个企业提供的坦克设计只能由该企业制造。
改革的方案很简单,武器的产品权将归于投资设计的军方。同样的设计可以委托多家公司生产。这种改革在作战飞机的会议上已经讨论过了,施佩尔已经轻车熟路。
最后,大家提议既然有极限坦克的概念,作为技术储备,就应该尽早地设计出这类坦克。下一个立项进行的,自然是40吨左右的美洲狮坦克。
在当时,自行炮车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自行炮车可以帮助火炮快速移动,能够迅速进入并撤出战斗,为局部战斗带来很大的变数。专家们又对自行炮车项目进行了一系列规划。
在当时,德国有多款半履带式军车设计。这种车辆实际上是履带式车辆,但配备了像卡车一样的前驾驶和驾驶轮。这种设计意义不是很大。轮式卡车能起到它的主要作用,生产成本却低很多,用油量也小很多,还更适合沙漠地段。
尧明又费了很大的精力,让军事专家们自己得出结论。军事专家们经过反复商讨,提出了停止半履带式设计,并表示要大力开发大轮胎的军用卡车。对于必须在山地、沼泽地使用的军车项目,则干脆采用坦克底座,避免重复开发和投入。烽火听了半天,觉得非常腻味。
“你明明可以一句话就说明白,叫他们去直接执行就行了嘛,干嘛要这么唧唧歪歪!”对于冗长的军备会议,烽火开始显得不耐烦了,他打了个大哈欠,埋怨道。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不需要我说什么,他们就会自己去做。他们在第一线,能够主动地按正确的思路作事情,比我们高高在上,把正确的做法强行灌输给他们强多了。”尧明笑着说道。
“交会他人一项本事,不如交会他人一个思路。”尧明说道。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方式,军事专家们将德国的半履带车设计,修改为一种叫装甲步兵战车(InfantryFightingVehicle)的设计。
履带式装甲步兵战车则比半履带车先进很多,它不仅能把作战人员运送到火力线,还能直接配合坦克,进行冲锋。快速的坦克和快速的装甲车的联合冲锋将是对方步兵防御阵型的噩梦。装甲车可以掩护坦克的侧翼和后方,而坦克又很难被正面摧毁。联合起来,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穿越对方的射击距离,冲垮敌方的防御阵型。
最终,尧明还是谨慎地站在一定的高度,强调了一些宏观层面的内容。尧明还强调了加强部队的整体机械化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后勤能力的重要性。尧明认为普通部队也必须配备足够的军车。
根据施佩尔的建议,德军将装备一定数目的军用运输卡车。在和平时期,可以将这些军车有限制地租借给民用。
尧明还要求加强陆军工程部队的建设,要求德**方迅速研究快速的桥梁架设技术和浮桥技术。尧明强调在将来支持中国作战时,因为交通困难,强大的路桥建设能力非常重要。
又到当哲学家,进行原则性总结的时候了。这次尧明终于学乖了,哲学家不是一个人就能当好的,最好拉个帮腔的进来。
尧明和施佩尔商量后,施佩尔发布了对常规武器设计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并强调了武器的性能价格比、规模生产能力、快速更新能力、简单易用性、标准化和零件互换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指标。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些指标和武器的绝对技术指标一样重要。
综合起来,德国陆军多了一系列研究项目,而在装备方面,除了半自动步枪,轻机枪,部分火炮,以及军用运输车辆的装备外,其他的装备都重新调整了技术指标,以保证这些装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因为指标落后而被淘汰。这样,陆军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投入暂时减少了很多。
尧明认为必须大力扩大德国的履带式车辆和普通车辆的生产能力。为了节省经费,这种生产能力将先用于生产农用车辆,建筑用车辆和交通运输用车辆,这些车辆一来可以出口换取外汇,二来可以帮助中国和德国提高生产力。这些生产线的建设将采用预制部件,流水线组装生产的先进生产方式。这些生产线必须保证随时可以转用作装甲车辆的生产。当然,这种投入并不算军费投入,只需要进行一些军用项目补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