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 43 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郡主院子里又闹了起来。
算上前两个, 这是第三个死在这院子里的人。
只不过前两个丫鬟都是病死的, 可陈氏却是上吊自尽的。
听见又出事了,宁王妃匆匆地赶来。
看见院门已经打开了, 原本想要进去,却叫红芍给拦住了。
“王妃。”红芍挡着她, “您现在还不能进去。”
太医说了,须得病人身上的结痂掉落后七日, 才能去尽毒性。
宁王妃只能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神色焦虑。
她攥紧了手中的帕子, 说道“我总觉得听见了宝儿的哭声……”
院子里,柔嘉一直在害怕的哭, 紫鸢在她身边安慰着她。
周围的人听她语带颤抖地道“我一进去, 见到里头的景象就慌了神……第一反应就是把她放下来,可放到地上的时候已经没有气了……”
众人听了皆想,到底是一手把郡主带大的乳母。
她见陈氏上吊, 第一反应竟是去救她, 而不是怕碰着死人。
只可惜, 陈氏到底是死了。
院子里死了人, 都是要立刻抬出去。
陈氏上吊, 大家都猜测是因为病痛缠身太痛苦了,所以才选择了自尽。
陈氏的尸体被蒙上白布, 抬了出去。
她得过天花, 这结痂都还没脱落, 尚有毒性。
紫鸢检查过她是真的没了气息,便立刻安排抬出去火化。
府里得了天花死掉的人,都是这般处置的。
抬着尸体的人从院中一出来,宁王妃就忍不住上前一步。
柔嘉也由紫鸢搀着,慢慢地跟着走近院门。
宁王妃一见到女儿,便立刻站在远处道“宝儿——宝儿没事,不怕!”
“娘亲!”柔嘉原本已经平复了些,可一看到宁王妃,那些情绪就像是又翻涌了上来。
她站在离院门还有好几步的地方,由紫鸢支撑着,满面泪光地哭喊道,“我好怕,娘亲……”
宁王妃叫她这两声“娘亲”叫得,心都疼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女儿要遭这样的罪。
王府东北角远远地升起了火光,柔嘉脸上的泪痕被这火光映亮。
她勒住陈氏的时候就已经想过,这样勒死她虽然会在颈后留下印子,但是这个时节没人会去多查看留意,尸体也会被拉出院子立刻火化。
一把火下去,一切就烧得干干净净。
柔嘉垂下眼眸,发出啜泣的声音,眼底却有精光闪过。
这一下,她是完全把自己摘出来了。
那火烧了半夜,将尸体烧成了灰。
陈氏此人,在这世上就剩一把骨灰,别的什么也没有留下。
她家中也没有其他人,只有宝意这么一个女儿。
等天花过后,宝意还是要随谢易行一起回来的。
宁王妃就没有在这时候立刻派人去告知。
柔嘉脸上跟身上的结痂也开始渐渐脱落,留下了浅浅的疤。
院子的门打开,又有了新人进来。
柔嘉坐在梳妆镜前,由新来的丫鬟给她打扮。
眼下冬雪还未归,破了相的夏草、秋云也被送了出去,新来的丫鬟都由紫鸢一手调教。
比起过去她身边用着的丫鬟,这新来的几个相貌要平庸些,也都是沉稳性子。
柔嘉看着这名叫采荷的丫鬟给自己上粉,然后对自己说“郡主这样遮盖着,就看不大出来了。”
柔嘉望着镜子里的自己,确实看不大出来有疤。
可若是换了本来的她,见到现在肌肤有如白璧微瑕,肯定已经闹翻了天。
但是多活一世,她就不在意这点小小的瑕疵了。
左右都是会好的。
而且等她重新做了玉坠的主人,只会比现在更美。
她点了点头,起身道“走吧,去给母亲请安。”
柔嘉的身体大好了,整个京城也恢复了平静。
宁王太妃在庄子上也住了有一段时间,很快就要回王府了。
到时候谢易行肯定也要跟着回去,庄上就不再像现在这样热闹了。
霍老盯着宝意练字,如今小丫头的字是越写越好了。
就是笔锋还不够有力,所以霍老让她在手腕上悬了沙袋。
他看着宝意认真的样子,粗声粗气地开口道“等回了王府,不能光顾着陪宁王府的老太太,也要用心练字,听到没有?”
自从宁王太妃来了,就整日地霸占着宝意,霍老觉得自己分到的时间都少了。
他心里吃醋地想,怎么这小丫头老人缘就那么好,到处去捡爷爷奶奶?
宝意停下了手里的笔,抬起头来说道“不会的爷爷,我会好好练的。”
霍老“哼”了一声“我看那老太太对你可是喜欢得不行,说不定回头要收你做干孙女。”
到时候她上了宁王府的宗牒,成了金枝玉叶,哪里还会来跟自己学这个。
宝意却认真地道“不会的,我只做您的干孙女。”
这话傻气,可霍老听着却舒适了起来。
他一抬手,在宝意的脑门上敲了敲“就知道哄你爷爷。”
宝意却在心里想,我不做她的干孙女,我是她的亲孙女。
宁王太妃在庄子上的日子非常舒心。
既有孙子在身边陪伴,又有宝意乖巧懂事,李娘子还做得一手好斋饭。
再去妙华庵的时候,静云师太都夸她“太妃这几日气色好了许多,不必舟车劳顿。”
宁王太妃含笑,她身旁的张嬷嬷为她奉上了茶。
她如今只要来妙华庵,都有宝意作陪。
现下她同静云在此处交谈,宝意就在偏殿抄经。
说起宝意,宁王太妃便道“我总觉得,我跟这孩子有缘。”
静云师太说“太妃若是真觉得有缘,不妨认作干孙女,带在身边也好有个贴心人。”
宁王太妃其实也动了心,若是认宝意做干孙女,那对宝意来说也是大大的体面。
张嬷嬷与静云师太都听她叹了一口气,说道“要不是柔嘉现在这样,我还真想就认宝意做干孙女。在这里也好,陪我一起回五台山也好,过个一两年等她大了,再给她配个好姻缘。”
她第一眼见宝意就觉得亲近,宝意的性子也好,便是陪她这个老太太过一两年青灯古佛的日子,这孩子也能一样对佛祖虔诚。
瞧她这一日日地抄经,从不抱怨,一般小姑娘哪能做到?
听着宁王太妃的话,静云也凑趣道“说来也巧,我第一眼见宝意姑娘,也觉得像是在哪儿见过呢。”
宁王太妃意外地道“你也这么觉得?”
静云点了点头,又说“只可惜想不起来。”
再说起之前太王太妃曾住过的院子,静云道“太王太妃住过的院子,我们原是想着一直不动的,可先前那一场火半夜着起来,烧到了那边,我们就只能把能抢救出来的都抢出来了。我后来还好好清点归纳了一番,太妃可要去看看有什么东西需带回去的?”
这倒是是个意外,宁王太妃跟张嬷嬷都没想到妙华庵这里还存着太王太妃的遗物。
太王太妃去世得早,府里她的东西都不多,想留些念想都难。
宁王太妃当即便道“带我去看看。”
静云于是领着主仆二人去了一间静室。
太王太妃的遗物就存在这里。
宁王太妃走进来,将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都看过了,看到在佛经中夹着本诗集。
张嬷嬷一看便笑了,说道“太王太妃来妙华庵,竟还带着老王爷的诗集。”
宁王太妃脸上也浮现出了笑容,她这对公婆是对鸳侣,只可惜相伴的时日太少。
她将这诗集拿在手中,随手一翻,就看到从其中飘落下来一张纸。
纸落在地上,张嬷嬷弯腰捡了起来,给宁王太妃看。
宁王太妃还未见画的全貌,只一看这笔触便笑了起来“这是父亲给母亲画的小像。”
她公公的画技是极好的,宁王太妃觉得自己的儿子儿媳都没有怎么见过他们的祖母,有张小像看看也好。
她接过这画像,一边展开一边对张嬷嬷说“这么多年,我都快忘记她长什么样了。”
打开小像,宁王太妃的目光落在上面,却是瞬间没了声音。
“太妃?”张嬷嬷心道这是怎么了,也跟着朝纸上一看,顿时捂住了嘴。
这小像已经有了许多年头,纸张都泛黄变脆了。
可是上面画着的人,却恍若今人。
小像里画着的少女,眉目神情,都像极了宝意。
宁王太妃眼前又浮现出了宝意抄经的模样。
同这张小像重叠在一起。
风从窗外吹来,吹动了她指间的纸张,也勾起了她尘封的记忆。
良久,张嬷嬷听她说道“没错……宝意同母亲长得一模一样。”
难怪初初相见,就觉得如见故人。
张嬷嬷垂目看着这小像,喃喃道“这世间怎会有如此凑巧之事?”
“凑巧?”宁王太妃的声音冷了下来,“真的只是凑巧吗?”

人会相似,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有血缘,两个没有血缘的人长得像是极其罕见的事。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曾在战乱中遗失,隔了七年才被接回来,这中间发生过什么事,谁也不知道。
她再次垂下眼眸,看着手中的小像。
若事情真的如她所想,宝意才是他们宁王府的血脉,那么就是他们宁王府被人愚弄了。
鱼目混珠,真正的明珠却掩埋在泥沙里,无人知道。
宁王太妃将这小像给了张嬷嬷,让她收好“现在先不要声张。”
到底事关重大,她需要先确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张嬷嬷应了是,将这小像妥善地收了起来。
宁王太妃虽打定了主意要先将当年的事情查清楚,但是再看到宝意的时候,却忍不住一再仔细地看她。
宝意走在她身边扶着她,见宁王太妃一直看自己,于是抬手摸了摸脸。
宁王太妃听她小心地问道“太妃,我是抄经的时候脸上沾到了墨水吗?”
“没有。”
心中已经有七八分认定这才是自己的孙女,宁王太妃看宝意的目光就越发的慈爱,可她心中的怒火也是越发的高涨。
她回了庄子上,先让人回了王府,告诉他们迟两天再过来接。
消息传回去,宁王和宁王妃听了就有些意外——
娘在那边是还有什么事吗?怎么又要迟两天再回来?
“迟两天也好。”宁王妃想了想,说道,“过两日诩儿回来了,你要上朝,正好让诩儿去接。”
宁王点头“好。”然后又问起女儿,“柔嘉怎么样了?”
“她今日来同我请安了。”一说起女儿,宁王妃就露出了笑容,“我瞧着是大好了,就是脸上留下了两处疤。我心疼她,她反过来安慰我,让我不必在意。”
宁王听了,舒展开了眉头“柔嘉长大了。”
宁王妃说道“是啊。”
宁王看着妻子,握着她的手道“我谢衡的女儿,便是脸上有这么一两处小疤,也同样有无数人来求娶。让柔嘉不必担心,我们定然为她安排个好姻缘。”
庄上,宁王太妃命王管事去找了当年接郡主回来的人。
王管事领了命,没有多问便立刻去了。
这两个嬷嬷虽出了府,但嫁得都不远,在外头还处处仰仗着王府,一叫就回来了。
宁王太妃端坐在上首,看着那两个当年去接郡主的嬷嬷穿得光鲜亮丽地来了。
两人一来,就跪下同宁王太妃行礼,口中称道“见过太妃。”
宝意端着李娘子新做的茶点来,见了这跪在地上的两人,一时间没有想起她们是当年来村里找她们的人。
两人出了府,自己做了主母,样子都大变了。
她送茶点过来,放在了宁王太妃面前“太妃这是小厨房新做的点心,最好克化了,您尝尝。”
“宝意做的?”宁王太妃望着她,然后拉过了她的手,说道,“你就在这儿,先别走。”
“是。”宝意应着,站在了一旁,想着太妃留下自己是要做什么。
宁王太妃这才将目光落回了这两个嬷嬷身上,却没有叫她们起来。
两个嬷嬷跪了片刻,没听见太妃叫自己起身,就已经心里打了个突。
太妃从五台山回来,还未归府就让人叫了她们来,肯定是有事。
只是她们又想不出自己做了什么。
忐忑了许久,才听坐在上首的太妃说道“当年是你们两个去接郡主回来的?”
张嬷嬷站在一旁,开口道“起来回话。”
两人这才应了一声“是”,从地上站了起来,想着太妃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宝意心中一动,终于从她们的轮廓中认出了两人的身份。
尚来不及想更多,宁王太妃就命令道“当年的事情如何,给我说一说。”
“是。”站在左侧这个嬷嬷记性比较好,当下便说了起来,“当年我们赶了一个多月的路,去了孙嬷嬷最后落脚的村子里,打听到了她家在哪。等去到的时候,孙嬷嬷跟她的儿子都已经过世了,剩下的就只有她的儿媳陈氏一个,还带着两个孩子。”
“对对。”一人说了,另一人也想了起来,跟着说道,“这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其中一个便是我们郡主。当年我们去的时候,郡主正好七岁,脖子上带着当时孙嬷嬷带她走的时候王妃交给她的坠子,养得健健康康。”
两人说着,那画面都在她们脑海中清晰起来。
柔嘉郡主虽是在乡野长大,但是养得很好。
如今接回府中七年,也是京中一等一的贵女了。
宁王太妃没有开口,张嬷嬷问道“那陈氏的孩子呢?”
“陈氏的孩子?”两个嬷嬷对视一眼,然后说道,“虽然时间隔得有些久了,但我们也还记得那孩子瘦瘦小小的,看起来比郡主要小几岁呢。”
本来两个女娃,也担心认错的。
可是一个看起来七岁,另一个看起来才四五岁。
还有坠子佐证,她们就不担心了。
听这二人说完,宁王太妃抬起了手,把宝意拉到了面前。
她问这二人“你们看,这孩子年纪像几岁?”
两个嬷嬷看向宝意,看了片刻之后说道“这姑娘看着倒是跟郡主一般大。”
宝意感到握在自己手腕上的手指用力地收紧了一下,又松开。
她顿时意识到为什么太妃会让这两个人来,又为什么让自己留在这里——
祖母发现了!
宝意几乎要颤抖起来。
她感到那不甘的火焰又在自己的躯体里咆哮冲撞起来。
这是机会,这是她夺回一切的机会!
可是……可是为什么?
她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祖母会发现异常。
自己明明不知该做什么,就什么都没做,她是怎么发现不对的?
宁王太妃眼中已经燃起了怒火。
听着这二人的话,宝意当时明明七岁了,却还瘦小得像四五岁一样。
他们宁王府的血脉在那毒妇的手下,过的是什么日子?!
她不光让王管事去找了这两人,还让张嬷嬷去打探了宝意这些年在府中的遭遇。
再加上现在听到的话,宁王太妃已经连杖杀那毒妇的心都有了。
她在张嬷嬷担忧的注视中压下了这怒火,对宝意说“宝意你说,你是什么时候生的?”
这两个嬷嬷就听这少女说道“回太妃,奶奶说过,我是承天十三年嘉定之乱的时候出生的。”
两个嬷嬷心里一惊,太妃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问这个问题。
这少女究竟是谁?!
见这二人又惊又惧地看着宝意,宁王太妃又问“你小时候——”
她太过愤怒,以至于一句话都无法连贯地问下来。
宁王太妃深吸一口气,才说了下去,“你小时候为何会看起来如此不足?”
宝意原本在担忧地看着她,听到这话便眼眶一红,小声道“小时候家里吃不饱,什么好吃的都紧着姐姐。我每日要做好多事,洗衣砍柴,烧火做饭,也没有时间睡觉,所以就一直这样……不过等来到王府就好了,就长起来了。”
如果可以,这些伤疤她真的不想再在旁人面前揭开。
尤其是在自己的祖母面前。
宝意确信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说这些只会让祖母更加痛苦。
宁王太妃听着她的话,已经心疼难忍。
她的性情还足够刚强,可她身边的张嬷嬷却是心肠柔软。
一听这话,就已经站在旁边抹起了泪。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
她们的小郡主,她们的金枝玉叶!
她这小时候过的是什么日子?那毒妇真是好大的胆子!
宁王太妃眼眶微红,拉着宝意的手问她“你可记得,你小时候有个坠子?”
宝意迟疑了片刻,终于还是点了点头。
听着这话,那两个嬷嬷哪里还会不知今日自己被叫来是为了什么?
两人看着宝意,看着这穿着丫鬟服饰的少女,腿一软齐齐跪在了地上。
宁王太妃却看也不看她们,只忍着心痛问宝意“那坠子为何不在你身上?”
宝意这一次迟疑了许久,才说“是小时候被姐姐抢走了。”
两个嬷嬷已经脸色发白,嘴唇颤抖了起来。
张嬷嬷擦着眼泪,在旁哽咽着问“你怎么从来不说呢?”
宝意像是怕做错事一样地小声道“因为娘亲说那本来就是姐姐的,不过是奶奶偏心我,给了我戴。但那本来就是姐姐的,应当还给姐姐。”
本就该是姐姐的,什么都是姐姐的。
张嬷嬷已经完全听不下去了。
他们的小郡主……
宁王太妃也红了眼眶,拉着宝意靠近自己,抬手摸了摸她的脸。
“太妃,”宝意担忧地望着她,像是想抬手擦掉她的泪又不敢,“您怎么了?”
“孩子。”宁王太妃摇着头,“你不该叫我太妃,你该叫我——祖、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