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非凡的毅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延林后来说"我这个人特别服逼",有他深刻的人生感悟:成功需要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毅力。这种毅力是**和意志力的结合。在经历与命运的抗争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并发展自己这种内在力量的过程。他相信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天性聪明"以外的因素,所谓的能力或曰素质无不是练就出来的。大部分人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随时准备放弃这种**,所以一当看到阻碍就立即放弃了。"能得到更好,得不到不必强求"是他们的信条。只有少数人不顾阻碍,坚持到底,直至达到目的。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相信他们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相信自己未被开发的潜能,不相信成功者与自己原来只有微小的差异。
在我们的人生和现实社会当中的另一端,很多人过于相信命运和机遇,以及所谓的"聪明",躺着等待幸运之神。很多的机会在面前飞过,一定是难以把握的。实际上我们缺的不是机会。与其说是缺少机会,不如说是缺少把握机会的能力。勤奋和苦干所增长的智慧是投机取巧和几分天资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一个人只凭天资不知勤奋,凭着小聪明干了几件事,终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终究难以成大器。伟大的成就一定是从奋斗中苦苦挣扎过来的。
"回顾历史,你就可以知道,各界中的成功者,起先往往都是贫苦的孩子。"贫苦的孩子有更多与苦难较量的经历,这个过程中造就了他们。这一切,都不是所谓的天资聪明和学校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有成就的人回顾自己的进取历程后都会说,苦难是一所大学。那些生活自小较为优越的人,不但会缺少追求成功的动力,还会缺乏面对困难去抗争的勇气。这是他们的潜能未能得到激发的结果,一个人,不是因为困难所逼迫,就会在安逸中沉沦。
10.[背景]刘延林做了黄老板的海丰机砖厂的包工头。
[评析1]要及时到达展示自己的事业层面。
在海丰机砖厂做厂长的这个时期,刘延林真正成为机砖厂的行家里手。更为重要的还是作为厂长才较有可能得到外边同业的消息,因为这样的消息多在同行的老板当中传递;才更有信心自己做老板;他当时的身份使他能够争取到合伙人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砖厂打工赚到的钱偿还了在家乡的债务,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为还算顺利地得到贷款做了舆论的铺垫。刘延林到达每一个层面都在充分展示着自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新的支持资源。
闯事业不能光靠满腔热情,需要实力。这个实力包括运作能力,对行业的了解、掌握技术、资金运作等等因素。能力从哪里来?可以自己去摸索,也可以跟人去学,还可以通过打工在工作中学。跟人学可以更快、更经济、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容易建立工作的人际支持系统。闯事业需要你对事业有各个层次和全方位的了解,以及让他人了解你的机会。这都需要你能够及时到达展示自己的事业层面。
[评析2]把与成功者交往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做。
与成功者交往,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成功的关键。跟成功者有一样的想法就会有与成功者一样的行动,就会有与成功者相似的结果。跟成功者合作是培养实力最实际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在自己还没有实力前,与成功者合作,可以使我们轻易获得成功者具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不妨认为,刘延林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市场信息都是他的无形资产,这些财富都在充实他的自信心。我们不妨认为,淡水机砖厂甩卖的信息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评析3]要争取到贵人的支持。
我们都有求人而不可得的经验。事实上,在工商界很多的成功人士是乐于助人的。当他们看到一个有作为的青年时,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他们从这个青年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友谊之手,心里总有一种要帮助他的冲动。刘延林遇到了一个会用人、宽厚的老板,成为他的在海丰机砖厂的包工头。这一步,意义非凡,是刘延林后来到淡水发展的垫脚石。
也是因为有很多求人而不能的经验,很多的年轻人转而走向单打独斗。甚至误解了自力更生精神的涵义,再不想求助于别人。闯事业做生意不像读书做学问,首先要达到目的。没有资金就无法完成交易,就算是一时能赊欠,终究需要自己最后买单,都是硬碰硬的。而有能力帮助你的人,伸出的友谊之手往往是把它当做一个"投资项目"来做,或者设法为他所用,就像黄老板让刘延林做新办机砖厂的厂长一样。
争取有力人士的好感和同情,是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闯事业的重要法则。年轻人容易理解错的是,他人对你的帮助或同情意味着自己在他眼里的无能。因而自尊心承受不了,自己的"志气"拒绝了他们的好心。其实恰恰相反,一个精明的老板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长处、没有与众不同才能的人,就会认为不值得一帮。社会是同情弱者的,但那是施舍性的,并不适用于重视利益的工商界。一个老板对一个人的投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投资,一定有很多的考量条件,感情因素往往都是居次要的地位。
11.[背景]"广东人的精明或者说当老板的精明,正是会用人,别看黄老板跟我一样,认不到几个字,但是很会经营,尤其善于用人。可以说黄老板是我的经营启蒙教师。"
[评析]更重要的是实践中所知道的一切。
刘延林对黄老板推崇备至。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对比,也许对很多青年有所启发。学院里的教授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批判性的头脑",对问题的看法多为批判的角度,比较尖刻。能找出你很多的"不是",但未必能找出比较好而且切实的方法来做事。作为学者,无可厚非;作为从学院出来做事的年轻人,就不能忘记做事要达到目的而不是"过程的批判"。"善于用人"乃用人之长,而不是挑剔他人之短处。精明不要写在脸上,也不要让人感觉到心计。一个人有亲和力、宽容、能理解人,让人感受到他的大气和可靠,一种非常人性的东西打动人。这也许正是书念得不多的成功者,对人生、对人性有更多朴素的感悟,长期积累形成的修养。无数多的现实例子和我们的社会经验都可以证明,最有教养的人,不是有一些知识的人,也不是大学里的教授,多是那些白手起家者和自我教育者。这些人,尤其在工商阶层的老板中最具代表性。一个人有教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文凭所意味着的东西--所获得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中所知道的一切。教育程度的不足是容易克服的,这已是一个不需要做更多说明的事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