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锅锅在这里祝各位书友圣诞快乐了,不要和锅锅一样,一年下来,还是孤家寡人……
以上,锅锅,2005年12月24日
※※※※※※※※※※※※※※※※※※※※※※※※※※※※※※※※※※※
当向世诚将那块宋国玉玺以及两颗人头送回金军大营后,立即引发了金军将领之间关于玉玺去流问题的争论。
萧锐提出,按照韩璐羽派兵之前“好处占尽,骂名留给南朝”的说法,现下得到了宋国的传国玉玺,自是应该留下,或者说是……扣下。
严实则认为不妥,他反驳说,“这次我朝出兵江南,仅仅赈济灾民一项便救济了过百万的灾民,比起李全的伪唐不单将百姓手中的余粮搜刮一空还驱赶受灾百姓到荆襄的行径,或者孟珙的宋国对于境内饿殍遍地的情景视作不见的作法,实在是让百姓在心中分出了高低上下。更何况,今次出兵,从孟珙的手中敲……呃……是得到,”他没有敢继续那个词汇,“……得到的金银制钱多得要用车队一队队向中都运,这些可都是南朝富户、官员积年攒下的家底,是南朝民间的财富啊……孟珙这样搜刮民财送到我们手上,南朝现在可是民怨沸腾。还有……”他扳着手指一件件的计算着,“最最重要的,我们这次出兵,虽然孟珙手中的实力损失不算很大,可是,李全手下的那些原先属于宋国的军队,让我们帮助着消灭了二三十万上下,这些人可都是精壮男子,对于南朝来说,这项损失可太大了,大的足以让南朝十年内无法恢复过来。况且,”说着,他阴阴笑道,“况且,这些人都是我们‘帮助’孟珙杀的,南朝百姓自然会将这笔帐算到孟珙的头上啊!”说话的时候,他着重的咬了咬“帮助”这个词。
众将听到严实的话,心中不禁打了个冷战,却也只能点头同意,早在孟珙围攻临安这一年时间里,南朝百姓对于孟珙如此大开杀戒便多有怨言,加之孟珙搜刮民财的行为,这才让孟珙扶持的宋国朝廷在南朝渐渐引起了民怨,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很多“消息灵通之人”那些微的“点拨”的功效。
“所以说,”严实总结道,“这次我军在南朝已经是赚的满盆满钵,又何必再抢夺这块传国玉玺呢?似乎……”他犹疑下,才道,“而且,对于这块玉玺,孟珙似乎也是志在必得啊。”
听了严实的一番话,萧锐似乎还是有些不服气,仍在嘟囔着,“总之,如此重要的东西,比起那些金银财宝来,对郑国公的重要性要大十倍百倍不止,不能交给南朝……”突然,他抬起头,看着站在众将之列最后的向世诚,眼睛中有些发光的道,“向世诚,你说说看,玉玺到底是否应该还给宋国?”
萧锐此话一出,在场的众将立时哗然,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本是主帅之间的争吵,萧锐竟然会去问手下一个小小的千户,而越过了中军大帐中所有官职、年龄、资历都高于向世诚的将官,这也太不寻常了。
不过,严实却没有感到奇怪,论职位、资历,帐中所有人都比新近提升为千户的向世诚高出不止一筹,可是,论及地位,这些人,包括了身为主帅的他严实和萧锐两人,又有谁能比身为郑国公、左丞相公子的向世诚更高呢?尤其是在刘文浩和韩承宪此时正镇守荆湖北路的情形下,整支金国大军中,就以向世诚的地位最高了,若是日后韩璐羽行大事,那向世诚的地位只怕立时就是王爷啊……
那个焦点所在的当事人也没有想到萧锐会问到他的头上,此时帐内人多口杂,他不好解释什么,只得硬着头皮,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大步走到军帐中间,对着身在帅位的两位主将躬身施礼后,才朗声道,“末将以为,此时无可无不可,具体处理方法,两位元帅不如去信询问左相。”
典型的推卸责任,但是,严实和萧锐对视一眼,都感到对方眼中的无奈,是啊,如此大的事情不是他们私下可以决定的,若是韩璐羽怪罪下来,只怕两人吃罪不起。
很快的,快的就连孟珙的宋国朝廷还没有商量好如何向金国讨要这块玉玺的时候,韩璐羽的指令就通过方子谦在宋国的细作送到了严、萧两人手中。指令很简单,不过三个字而已:“交出去”。两个人彼此看看,再无争议,派了一名万户将这枚玉玺送到了宋都临安城。
虽然宋国民间在孟珙围攻临安期间民怨沸腾,但是,当孟珙打下临安城,将宋帝赵褕入临安皇城正是登基坐殿后,民间对于孟珙的评价突然来了个全盘转变,原先对于孟珙所统帅的宋军在各地强行查抄官员府邸、后来甚至是成群结队的将宋国境内富户抄家的行为,各地士绅肚子中都有满腹的牢骚和恐惧,毕竟,今天可能是别人,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抄家抄到自己头上?再者,孟珙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战绩,主要还是依靠了北朝的兵马,说白了,就是孟珙开门揖盗,将金兵请了进来,虽然靖康国变已经绍兴初年的几次金人大规模南征已经过去百年,但是,在宋国士人心中,北方的金国还是不折不扣的敌国。如今,孟珙竟然将金兵引到了南朝国内,而且一来就是十万金国最精锐的骑兵。那些吃饱了饭的士人可不管受灾的百姓是否能吃上饭,他们只关心他们心中的大义。
可是,在孟珙扶立朝廷的功绩面前,他们的大义忽然转变了,尤其是在孟珙已经完全控制了宋国全境后,他们的大义开始向着孟珙说话。一时间,孟珙的声望大增,朝野之间满是欢呼之声。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突然传遍大江南北的消息将宋国平章军国事、陈王孟珙自云端打落下来,连带着吐血病倒。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北方金国左丞相韩璐羽公开了金宋和约的秘密条款,这其中包括了割让荆襄两淮四路土地人口予北朝、宋国向北朝称臣纳贡永为附庸、行侄国向伯国之礼、增加岁币等内容。

消息是韩璐羽在孟珙攻陷临安五日后,于金国朝议上公开的,理由是一些金国大臣对他出兵十万长期驻留宋国的事情提出置疑,故而用这纸和约条款来解释这个决定的合理性。无论韩璐羽如何开脱,金宋和约秘密条款被公开的事情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这几项条款被“有心人”以最快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北朝金国之内,自是一片溢美之词,对于韩璐羽用一纸和约就换来如此巨大的收益而充满了赞扬。南朝宋国却是在谨慎的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后,再次改变了对于孟珙的评价。
按照宋国士林的说法,纵使是宋国南迁后与金国签订的几次和约,都没有将如此之多的利益丢失掉,而通过和约一次丢失四路土地的事情更是前所未闻。在士林看来,宋国之内的正朔争夺,本就不应将北朝金国牵扯进来,更何况,为了向金国借兵,孟珙竟然置朝廷体面和利益于不顾,重新向金国行侄国礼、进献岁币不说,还将京西南路、荆湖北路、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的土地拱手献给了金国,最后还同意向金国称臣,这简直就是将宋国的国体丢了个干干净净。
这些条款虽然在以前的金宋和约中这样那样的都有所涉及,可是一次性将割地、赔款、称臣全部答应下来的和约,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当初就是孟珙本人都觉得和约的内容实在过分,可是,形势比人强,由不得他不同意,韩璐羽也是算计到实力弱于李全的孟珙必然同意签约,才提出这样的条件。正是考虑到这份和约实在无法让国人接受,孟珙在签约后,悄悄的隐瞒了秘密条款的具体内容,对外只说是一份普通的和约。一开始,他生怕北朝将这份和议的内容公开,谁料到,韩璐羽不知什么原因,也没有公开这份和约。正当孟珙享受着拯救宋室匡复朝廷于危难的荣誉时,突然公布的和约内容也将他身上的光彩扒的干干净净。
不过,一些明眼人却从和议的内容上看到了蹊跷之处——和议之中,对于金国的称呼,通篇都是北朝,没有提到一处“金国”的字样!虽然人人心中都明白,这个北朝说的就是金国,绝对不会被当成同在北方的夏国,可是,金国官员如此订立和约的用意又是什么?没有人能猜得透,就是那些参与订约的金国官员们也不明白,或许,只有金国的高层官员们才清楚其中的奥妙,而且,这些官员们正在为那奥妙背后的事情而紧锣密鼓的操作着。孟珙虽然在心中猜测到一些,却不敢十分确定这件事的真伪。
但是,大部分人是看不明白这些东西的,他们仅仅看到了和约对宋国的伤害:
在听闻这些条款后,宋国士林立时炸了锅,一些士子们如丧考妣,先是在自家之内登桌子上吊、举火**、不吃饭躺在床上等死、找个深井一头跳下去、再不就是悲愤异常而那脑袋狠命撞墙。后来,有几个士子模样的人出现在临安城内的孟珙宅邸,不顾守卫在府门前的禁军兵士手中闪亮的刀枪,高声叱骂孟珙丧权辱国却不见人出来说话后,他们干脆就撩起身上的儒衫坐在孟珙府门前,任军兵大骂威胁或者好言劝阻都不肯离开,就是天上下起大鱼都坐在雨中不走,饭自是不肯吃的了。
有了这样几个士子模样的人带头,整个临安城内还活着的士子们都被带动起来,他们也跟着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孟珙府邸门前。不过,这人一多起来,事情的发展便不如开始几个人时那般整齐了,静静坐在那里抗议的有之,高声叫嚷的有之,对于孟珙祖宗八代反复挂念的有之,希望和孟珙上自十三代以前下到一百零八代以后的所有女性亲属发生关系的人也不因为这里是士子们的集会而缺少。甚至一些士子们还自发的在孟府门前向那些看热闹的临安百姓们宣传起孟珙的罪行来,搞得后来,这场士子集会竟然演变成了临安城内大部分百姓们的聚集,一些城中百姓想起了孟珙围城近年时间中,先是烧毁无数的民宅,后来又让他们忍饥挨饿的事情,心中的火气更是不打一处冒出来,这股火气也自然而然的转变成了口中那恶毒的话语袭向孟府之内。
这场聚集活动的声势越来越大,外地的士子们也听了消息,为了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热情,很多人带上一点盘缠从千里之外向临安涌来,来到他们士林群体活动的圣地,来这里参加宋国士子们第一次自发的大集会。
虽然绝大多数的士子们因为孟府门外空间过于狭窄以及参与者多为市井百姓而放弃了在孟府外的聚拢,可是,他们并没有就这样放过孟珙,相反的,团结起来的士林选择了他们惯常的手段——写文章,对孟珙进行口诛笔伐,于是,痛斥孟珙各种不法行为的文章又铺天盖地的向孟珙府邸拍了过去,将倒孟的运动推向了又一个**。
对于门外声势浩大的民潮,孟珙始终没有出面干涉,甚至连监视的官差都没有派出来,任由那些士子们去闹,也因此,孟珙府邸门前便如此热闹了足足半月之久。直到有一天,临安城突然闯入无数禁军士兵,将那些将孟珙府邸门前当作庙会的人群强行驱散。
隔天,朝廷发布诏书,追封先陈王孟珙为太师、太子太保,赐下谥号“武平”。原来,孟珙死了,被人活活气死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