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早在金军袭占荆襄两路后,消息传回金国都城中都城,当韩璐羽在朝会上说出来时,满朝文武都沸腾了,金国与宋国百年征战,还从来没有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其影响力几乎已经可以压盖当年金国沈王完颜宗弼(金兀术)数次南征之战,不过,当年完颜宗弼在攻陷杭州后,返归途中,先是被宋将韩世忠困在黄天荡数十天才得脱身,残军逃亡路上,又被宋将岳飞在静安镇截杀并顺势收复了建康,最后完颜宗弼丢盔卸甲的好容易才回到了北方。比起这些来说,韩璐羽坐镇中都便将荆襄、两淮四路土地收归北朝,实在是完胜了。
由此就在罢朝后,虽然皇帝赐宴,仍有许多大臣匆匆赶回家中,开始草拟奏请,敦请皇帝册封左丞相、郑国公韩璐羽为郑王。
奏章有如潮水般向着皇宫送去,不得已,幼小的皇帝在其母亲的首肯下,很快正式降旨,以攻取荆襄之功册封郑国公韩璐羽为郑王。诏书下达之日,群臣百官跟随在天使车驾之后,亲至郑国公府邸。谁知,郑国公韩璐羽竟然下令将正门紧闭,只派出一名门官客气的对传旨的礼部尚书元好问表达了韩璐羽卧病在床不能接旨的歉意。随即,韩璐羽奏折送入宫中,称“璐羽驽钝,偶有小胜,实不足道,礼制所限,不敢接旨”云云。
众臣愕然,不明白韩璐羽此举的用意为何。当场即有官员要求皇帝仿效上古圣贤,再次下旨为韩璐羽晋爵。不过,这个举动立刻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李冶所制止,老头今年七十六了,但是身子康健的很,站在金殿上中气十足的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奏请,“郑国公扶危救主、开疆拓土,功高盖世,岂是区区王爵所能褒奖?陛下当加殊礼于郑王。”说到后来,老头干脆直称韩璐羽为郑王。
那些个大臣们个个都是心思灵透之人,听到身为韩璐羽亲信的李冶如此说辞,立时心中明了,于是纷纷上前向皇帝建议应当加封韩璐羽何种殊礼才好。有说加九锡,有的说要加“假黄钺”,有的说特旨“剑履上殿”,有的听到这话立刻跟着要求下特旨允许韩璐羽“赞拜不名”、“朝觐不趋”,有的大臣说应该在金殿上摆放韩璐羽的专位,就在皇帝龙椅旁边,以示殊荣……虽然乱哄哄的好似菜场一般,不过,经过了三个多时辰的叫嚷和争吵后,总算是总结出个头绪。
身为礼部尚书的元好问心中总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不过,他是传旨官员,也只能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又来到了郑国公府邸外。这次,韩璐羽仍然称病不见,好在,他派出了签书枢密院事方子谦出来接见诸位大臣。向群臣道过谢意后,方子谦拒绝了群臣入内探望的要求,说“郑国公只想静心休养,不待客”,说完,转身而去,将众臣晾在当场。
回到金殿,听说韩璐羽又一次拒绝了册封,皇帝和太后都慌了手脚,急忙上殿向群臣问策。大臣们也是不明所以,站在那里相互对视,咧着嘴不吭声。过了好一阵,尚书左仆射、户部尚书刘楚材出班奏道,“皇上年幼,太后弱质女流,内外军政之事皆劳郑王,然郑王此时不过一左丞相,心力憔悴,安能不病?陛下现在当为郑王正名,以慰藉郑王多年辛劳。”
重新刷写一道圣旨后,元好问一天之内第三次带领群臣赶赴郑国公府。
这一次,郑国公府邸正门大开,韩璐羽带领府中所有人等跪在正门处,设下香案接旨。不敢站在韩璐羽身前,元好问这位礼部尚书大人侧身站在一边,摊开手上的圣旨,一篇四平八稳的骈文过后,才开始正式宣布对韩璐羽的封赏,“……郑国公韩璐羽晋爵郑王,河南之地并为郑王食邑,命妇高氏册封郑王后、一品命妇,子韩承宪为王太子,加郑王为平章军国事、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理内外军国之事……”额外的,新任郑王殿下、国丈大人还得到了赏赐九锡、剑履上殿、朝觐不趋、赞拜不名的几项特权,那个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权力实在太过分,让李冶在金殿上就顶回去了。
元好问宣读过圣旨后,看到韩璐羽并没有谢恩起身,反是仍然跪在那里,有些奇怪,正要发问,只听新任郑王在地上道,“陛下赏赐太过恩厚,璐羽感恩,然九锡乃朝廷威仪、天子之器,璐羽人臣也,不敢受赏,还请天子收回九锡。”

原来是这样,元好问心中了然,对于韩璐羽现在的权势来说,恩赏杀伐都是一句话的事情,有没有九锡实在不是什么问题。点点头,金国礼部尚书大人对新任郑王、金国国丈大人道,“郑王千岁的要求,小臣一定转答天听,今日还请千岁接旨吧。”
西历1253年,金正章九年,宋靖中三年,元月初二日,金国宰相韩璐羽晋爵郑王,食邑南京一路。
韩璐羽晋爵郑王的消息,立刻通过各地驿站传遍金国上下,就是周边的夏国、宋国、高丽等国,就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各部也都听闻:那个当年炸死了成吉思汗的小兵,被金国皇帝册封为王了。唯一不大了解的,只怕就是那个此时正陷入四国战乱之中的倭国了。
当圣旨传到荆湖北路治所之地江陵得时候,正好严实统帅的金国援军也暂时在那里驻扎,军中所有官员对于韩璐羽晋爵郑王的事情都感到异常兴奋,只要是有政治头脑的人就会明白,他们马上就要作开国之臣,便是政治比较迟钝的,也会因为自己的上司的晋升而感到欣喜,而那些士兵们也会因为主帅下令连续两天暂停军中酒禁和并在军中随意宴饮而兴奋不已。
但是,江陵府内的所有军官,对于到来的礼部传旨官员就很不理解了,军中没有什么和韩璐羽这次封王有关联的事情,礼部官员带来的圣旨又是为了什么?不过,也有几个人心知肚明。
当所有军官和官员齐集江陵府衙门,看到礼部传旨官员高声呼喊“圣旨下,韩承宪接旨”的时候,心中更加迷惑了。
“册封,武卫军万户,郑国公世子韩承宪,为郑王太子,加正三品上护军、正三品下骠骑卫上将军,荆襄制置使,总管荆襄各路军政之事。”
听到这里,在场的官员,除了严实、刘文浩和向世诚外,俱是一脸的不敢置信,他们无法相信,那个年纪轻轻、悍不畏死的小百户,那个虽然身负重伤仍然挺身挨受一百脊杖的小千户,那个纵横荆湖北路攻城陷地时身先士卒的万户,竟然会是他们堂堂丞相韩璐羽的儿子,是有着郑国公世子这般贵崇身份的权贵子弟,是当今北朝之内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如此手眼通天的人物,竟会在武卫军中安分的作一个小军官,从小小的百户开始作起,与手下弟兄们同吃同住、挤一个帐篷,任由上司斥责而不抱怨,甚至身犯军规、验看刑罚可能会要了他性命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抱怨之声,愣是咬牙忍住,在地上苦苦挨过了那一百脊杖。
韩承宪以往所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荆湖北路所有官员的好评,更何况他还是个开朗的人,平时无事的时候经常带着同僚部下们出去喝酒打闹,在军中人缘极好,此时,虽然身份立刻不同,又成了那些先前上司们的上司,却没有几个人抱怨,那些人或者看在韩璐羽的脸面上,或者看在平日和韩承宪的交情上,都对任命那位新任郑王太子为荆襄制置使表示了顺从。
与韩承宪交接了权力后,严实带着刘文浩以及五万骑兵渡过汉水归返河南,而韩承宪则与晋升为万户的向世诚留在了荆湖北路,不过,他们也马上就要去襄阳府上任,向世诚的新身份是荆襄制置副使。
就在北朝都在为韩璐羽晋爵郑王而大肆庆祝的时刻,远在四川的凤翔府路都总管董文炳为韩璐羽送来了又一个惊喜。
全取四川,是金国自立国以来所没有达到的。当年完颜宗弼在南征江南败返后,几次用兵西南,企图夺取四川,但是与宋国的四川镇军在仙人关一带大战的结果,不过是增加了数万遗骸而已,没有寸进。而今,韩璐羽在夺取荆襄打开了通往南朝的门户后不久,又进兵夺取四川,其功劳又岂是一个“天大”可以概括的?就是那些个金国的大臣们也有些傻了,韩璐羽才刚刚当上郑王没有一个月,要如何才能酬劳他才合适呢?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西历1253年,金正章九年,宋靖中三年,元月三十日,金国礼部尚书,当世才子元好问向朝廷上书。按照惯常的规矩,这份奏折一式两份,其一送入宫中存底,另外一份送入而今的郑王府,交由郑王韩璐羽处置。这份奏折在后来极为有名,它的正式名字已经不为人所记住,百姓和史家都将其俗称为《劝进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