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节 出访德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国内的局势不太明朗,这并不能让李越感到高光,他想从外部腾出手来解决国内的事情。但光绪也明白,只把目光停留在国内还是不足取的,大清想要在世界上扬威于天下,唯有放眼于世界,取人之长,避已之短,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在列强间纵横捭阖。为了激励自己,李越经常念叨一句话:“朕禀承列祖列宗之雄才大略,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国威于四方。”
随着俄国战争的平息国内也相当的平安,李越开始把自己瞄向了世界,希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为大清的末来发展以及重新站起寻良机。李越明白要想在列强间赢得部分国家的尊重,唯有从根本上改革大清的外交政策,剔除传统的自高自大的盲目外交姿态,而转为联合强国抑制强国的政策,改变昔日的不结盟政策。
先前大清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其条各国都视为四方蛮夷,更别说与其它国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了,然而就是这种目空一切的姿态,最终换来的不是什么天朝上国的威风,反而是一次次梦魇。欧罗巴的小国英吉利]、兰法西先后在太岁头上动土,继之俄国、美国、日本等撮尔小国都依依效果仿之,尤以俄国人最为贪婪的北极熊。自此,大清的上层才明白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天朝上国,而只不过是一个人见人欺放在菜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的弱国而矣。看着祖宗的江山是一次次被那些西方的蛮夷用坚船利炮打开,他们想到的不是如何改变这一被挨打的局面,而是选取择了继续沉沦一去。实际上也不是无意改变落后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占据主要上层领导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出于对洋人的种种不信任,他们不敢冒失地走上和列强联合的道路,而是一昧地孤芳自赏唯我独尊。
实际上,那些列强侵略中国时,表面上是惊人一致,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的裂痕,没有任何分歧,如果清政府能看见有缝插针的勇气,想必大清也就不会沉到今天这个地步。
感慨于历史的赏重,李越决定对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要重新洗牌,他想大胆地走出去,走以强抑强的道路,以为衰弱的大清找到一个暂时的避风港,然后在图进取。
其实李越的谋略还是比较准确的,在眼下大清还没有遭受众强欺凌的时候,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以期改变大清现在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大清现在占据着主要利益的就是英国、法国。由于中俄之间的战争,所有在华的俄国商业都被驱逐出境了,而后起之秀的箅美两国在大清的利益还是微乎其微。但相对于美国来说,由于大清聘请了大量的美国工人在大肖干活,所以两边的贸易也在逐年增加当中。
李越慢慢地盘算着时间,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涌入了李越的大脑,如果能联合德国和美国以抗击英法,局势会怎么样呢?李越他细地考虑着。
他明白,现在的西方国家虽然是矛盾重重,但还远没有后世那样形成两大集团双立的局面。七十年代获得统一的德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春风的沐浴下,在军事和经济上正以强劲的势头赶上英、法等老牌帝国。但是,虽然德国在经济和军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它却没有像英国那样拥有广阔的市场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为了维护本国大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的利益不受损害,德国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两国广阔地殖民地,并加紧扩军备战,从而和英、法大干一场。

以前李越对于19世纪末期的历史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明白当时的世界形势是由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自由竟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产交阶段,各国政府代表了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积极推行对外扩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牌的殖民地帝国占据着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迅速的发展,国家实力也急剧膨胀的德、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相对来说是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也寻致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床铺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擀的尖锐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为了从英法手中抢夺市场和资源,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引领下率先走上了扩军备战之路。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德国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蒂结同盟条约的基础上,又于1882年5月,同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了针对法俄的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了侵力性的军事战略同盟,同盟国集团,由此开启了欧洲纷争的火药桶。
新权贵德国的崛起,使得经济和军事逐渐走下坡路的英国和法国尤其是法国大为惊恐,由于在历史上法国和德国就是一对冤家,从拿破伦时代起,两国之间就纷争不断,虽然拿破伦曾经狂扫普鲁士,但也末能预料到拿破伦三世会有色当被俘之厄运,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赔偿大量的赔款,使得法国和德国成了一对世仇。现如今,英法等国在惊叹德国神速进步。
当李越准许李鸿章出访德国参加中俄的和平共处平谈判的时候,心情异常地激动。他搞洋和务运动搞了好多年了,却还是没有看到大清崛起的希望,这让这个老头非常不甘心。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大清采取同样的方法大力革新和发展生产,却不能取得像西方国家那亲友的成绩呢想弄明白到底哪条路才是大清要走的路。
李鸿章对德国是很有好感的,他非常钦佩这个国家在实现国家统一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惊人的成果。他常听那些个洋人介绍德国的经济和军事情况。虽然不喜欢日耳曼人野蛮的侵略作风。但对于德国严谨的治军作风以及强悍的陆军,都让李鸿章倍感钦配,他一直在想,如果能把德国的陆军技术引进到大清来,一定能大大提升大清的军事实力。另外俾斯麦在他眼里一直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觉得这个人和自己有很多相向的地方,俾斯麦干缗逼人的性格,自己也有;俾斯麦大权在握,自己何偿不是一样,只不过皇帝的岁数在增长,对于权限利他不得不却让一些;不同的是俾斯麦通过自己力挽狂澜的手段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军事和经济的复兴。而自己虽然也希望通过强力手段,挽救大清这颗数百年的大树,但最终却没有看到任何的起色和希望。由此也非常想亲眼看一下俾斯麦到底有何三头六臂竟然能在垂幕之年有如此大号召力。总之,种种好奇加上钦佩,也加剧了李鸿章出访德国的愿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