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节 帝师的商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的早朝上,光绪皇帝正坐在太和殿上,两宫太后则座在光绪后面垂帘听政
众臣三呼万岁,就有人站出来道:“臣有本,同治七年(1868年),奏设局编刻牧令各书,整理解决江苏历年钱漕税收,修筑常熟等地水利工程。同年呈曾国藩《内外洋水师章程》,其中所附《海洋水师战场别议》提出“专用大兵轮及招募驾驶之人”、“沿海择要修筑炮台”、“选练陆兵”、“建三洋水师”,使“北东南三洋连为一气”等建议。然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台,海防之议再起,举贤才,汰虚冗,益廉俸,先书吏,输漕粟,变武科。请皇上,两宫太后定夺”就跪下叩拜。
李鸿章出道:“皇上,去年倭寇犯境,幸有西洋人英法帮助挡住,现正与倭寇谈判一事,倭寇现在铁甲舰三艘,而我大清无铁甲舰。而洋人的战舰屡犯我海疆,现在是名存实亡的啊请皇上定夺啊”李鸿章痛心疾首的道。
慈禧道:“嗯,是这个理儿,自道光年间洋人侵犯我大清,现来一个小小倭寇也敢来欺辱我大清无战舰吗?那就着李鸿章你来筹建水师一事儿吧。”还没等李鸿章领命。
庆郡王奕劻赶紧站出来道:“启禀皇上,我大清海军何其强大,上次倭寇犯疆,末得上派上用场,可我大清战舰数百艘,何需添舰?然自捻军叛乱刚刚平息,国库不充,难以筹集大批银两啊,臣虽不掌户部,但也略为知之的,请皇上明查。”
李鸿章,赶紧又出来说:“臣不敢苟同,我大清这数百艘战舰全是木制帆船,何以与洋人作战,洋人自道光二十年,打开我大清国门,割地赔款,哪一次不是来自海上啊”厉声说道,其下大众也附合赞成李鸿章
对于满族大臣来说支持其庆郡王的意见,赔多少银子是不关他们的事,因为只要不伤害他们的利益的他们是不爱多管闲事的。对于用大把银子建水师,他们并不乐意啊。这要是从他们身上割肉啊。
“好啊,不要吵了,朝堂之上,承何体统了,小李子啊,宣旨吧,”满汉之间的分其,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大的,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啊。不过好在慈禧还知道还是要保护一点的比较好的。
不久旨意下达着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每年的拔款由户部出。这件事这些满族大臣想反对,可是他们也斗不过太后啊,也只能同意此事啊,。对于这件事慈禧也并不想赞成的,可是必须要拉拢一批大臣为其效劳才行。所以只好作出选择了。
李越只能眼睁睁听着这些人,在朝堂之上争吵议事,可他只能当傀儡啊,看着国家一步一步在这些人陷下去啊,也只有那么几个人来支撑它啊。
很快李鸿章接旨后,便马上行动起来,李鸿章很快便委托总税务司赫德(RobertHart)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g)兵工厂定购了战舰联系。不过对于李鸿章联系外国造船厂,还不如大清自己建造的好。大清现在拥有近代防护铁甲炮舰,不过大清还是对于这种炮舰还是不够自信的。他们宁愿买给夏威夷为不肯自己造,相信洋人的就是好的。
一天早朝总算完毕后,慈禧太后宣召醇王爷奕譞进殿叙话。
醇亲王奕譞在早朝散后,正准备转身回府,忽听太监传旨宣召,他心中一愣,很不自在。对于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他是感到高兴的,可是从此便要君臣相见了,不能天天见着了,把孩子送人那是多么的痛苦的事啊,好多天茶不思,饭不想,精神不振。忽又闻宣召,心中怎能不感到阵阵绞痛呢?无奈何,这是皇太后的宣召,圣命难违!

奕譞来到养心殿,慈禧太后早已坐等那里。奕譞急忙恭请安,慈禧命他坐下,问了一句:
“醇王爷,你可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
奕譞一愣,心道:难道今天我做了什么错事?这样想着,惴惴不安地问道:
“回太后,臣记不得其他了。”
慈禧笑了、然后说道,“难道王爷忘了,今天按咱大清礼制应是皇子阿哥们新年的典学之日。”
“臣罪该万死,竟把祖上的这一训戒给忘了,该打,该打!”
“五爷最近较忙,偶忘一享也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塾能无过,不过,王爷应该知道皇上快要五岁了,按照礼制,该入学读书了。启蒙教育关系大清社稷的兴衰存亡,这择师之事不可不慎重再慎重。”
奕譞答道:“说来惭愧,这事本应考虑到却没有考虑到,而有劳太后亲自过问,实是下臣的罪过,对于择师之人,臣平时也没有考虑过。然而,太后这么一说,臣倒忽然想起一人,但不知是否合太后心意?”
“嗅?醇五爷想起一人,那感情好,不必客套,就直说吧,我们大家共同商量一下,看此人是否合适?”
“回太后,皇上的老师虽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职位,但要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真才实学,德高望众的人才能担当,奴才觉得用大行皇帝当年的熟旧老臣充当可能较好。”
慈禧点点头,“按你说采,这星上的老师唯有翁同和了?”
“不能说唯有翁同和,但臣觉得此人较合适。”
“何以见得!”慈禧有点不服气。
“太后您想,大行皇帝当年的熟旧老臣而仍在弘德殿行走的已无几人,只有翁同和年纪最轻,才学又高,又有一套教书育人的策略。更何况翁家几代人都是我大清有名望的官员,举家几人都是科考的状元,家学渊源深厚,学问上是没说的,更可贵的是翁家人都是老实厚道,翁同和更被人称道。”
奕譞这样极力保举翁同和,除了翁同和确实有真才实学外,奕譞也是出于对他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是奕譞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向两宫皇太后提交辞呈奏书后,慈禧当即就想批准他的奏折,由于慈安太后的挽留,后提交朝臣议决,这众多的朝臣中,只有翁同和一人上书请求两宫太后继续留住奕譞。事情虽然没成功,奕譞还是从内心感激他的。
慈禧听过奕譞的话,思索片刻,这才说道:
“王爷说得也有道理,就请翁同和在毓庆宫行走,侍从皇帝。另外,王爷你也不能闲在家中,皇帝年幼,总揽典学的事务繁重,你又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操心一些。同时,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为人也挺诚恳有学问,也可入宫辅教皇上兵法知识。”
奕譞一听,太后同意他的保奏,并且恩准他入宫负责皇帝的典学,也是万分高兴,急忙叩头谢恩。虽说在醇亲王府里,开过启蒙了,但是要有一位儒学大量来教那是个得大的事啊。
奕譞和慈禧又谈了一会话,便告辞回府,慈禧也没挽留。醇亲王很看看皇上,可是也不能老呆在后宫,虽说每天都能看见他,可是那是在朝堂之上,都要有君臣在场不好表达。醇亲王奕譞也只能哀声叹中回去了,李越也是知道阿玛奕譞对自己是多么的关心的。可是他现在身不由己啊,只能默默注视是啊。
请大家多多支持啊,,票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