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节 建设铁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过得也快,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李越忙着整理国内事物,根本就无瑕管理外部事物而醇亲王也于1877年5月中旬回到了大清国。此次出访可谓收获颇丰,不仅在美国签订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而且在美、德、英、法等国获得了一部分人才之外,同时也达成了贸易协定,不光先前从美国买回来的设备以外。
这次从欧洲回来,足足租了二十三条商船。当时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如此描述的:一位来自远东的大清国亲王来到欧洲,他挥舞着金钱四处购买,这简直不感相信清国人竟然有能力买下这么的东西,并且还雇用了大批的人员。在40年的时候,帝国首先打开了他们的大门,从此让他们知道了这个世界,并让他们懂的了什么是商业,但这次他们却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相对于他们的慷慨我们应该表示感谢。
醇亲王在欧洲的访问也打破了,大清国第一次出访欧洲各国的历史,同时也派公使到各国出任,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欧洲各地都有中国人的身影。以前欧洲各国对黄种人尤其是清国人都有一种排挤种有异见的本能,他们瞧不起懦弱的人。现在这些人闭上他们的大嘴了,他们知道现在他们需要清国的订单以难持生活,不得不低下那高贵的头颅。并想方设法的为清国提供便利。
1877年3月19日李越正式颁布了《大清商业规范条例》。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商业道德体系,还详细的对各种商业规范进行了解释说明。力图整顿大清的商业市场,使其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下去。同时为了鼓励经商,李越降低了各种商业税。保障商人在大清的合法地位以及所获得的利润的许可。
对于大清出台的一系列动作,大清的商人们简直都乐坏了,尤其是在沿海省份更是商业活越的地方和产生资本主义。
而大清的地方官员们并没有刻意的阻拦此次法规的实施,他们也知道只有搞活了商业才能更好的捞大把银子。
而修建铁路的事情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浪潮,以奕匡为首的满族贵族集团和以翰林院为主的士大夫阶层集体出来反对,这将影响大清的命脉啊。以奕欣、李鸿章等人则持支持,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社稷安危啊。这两边的争吵,李越也是很愿意的争吵的。
对于修铁路的事,远在新疆的左宗棠都上书表示支持修。可是铁路是要修了,可是这银子户部尚书说国库末有盈余没钱,这让李越很是伤脑筋。最后还是手底谋士想到了主意就是在民间集资。
李越一想也是国家没有这么多钱,可老百姓那有啊,象他们钱啊总可以吧?这还是要遭这些官吏的反对,说什么有损国家威严。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李越大怒了,决定以一亿两修建三条铁路分别为京沪线、京乌线以及通往乌兰巴托线,分期八年修成。朝廷出资四千万两,李越命内务府出资三千万两,而剩下的则由百姓自愿出资。
当大街小巷巾满了修建铁路时,老百姓根本就不弄不明白是什么事,只知道去干活有工钱可拿,还有大白馒头吃。所以这些生活在低层的人们是踊跃参加,资金的筹集是通过中华帝国银行来进行投资的。很快这些股份就被出售一空,有不少沿海的商人集体购买这些股份。这让李越很是高兴啊,至少这些商人也是在为自己赚钱啊。
为了修建铁路李越专门成立了铁路局,负责建造和监督事宜。因为要修建铁路,铁路局专门雇佣了近二十万民工,对于原本就没有保障的人来说,得到这份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也使得这些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铁路局开出的报酬是每月二两银子,足够他们养活全家老少了。而等条铁路修建好后以李越估计一条京沪线能每年赚进数百万两的银子啊。将极大的带动大清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要发展大清的经济,光靠这些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只是发展台湾经济的前提条件的道路。就算将来这些制造局、船厂、学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那也只是为大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要想使台湾的经济能够得到真正的大发展就非要有优秀的软件不可!(是指指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当然修建铁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加快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从前从北京到上海走陆路需要花费二个月的时间,而等铁路修通后火车从北京出发七、八天后就能到达上海。而且火车一车所运物资可以抵得上数百辆马车所运物资。
等铁路修通后,大清的物资流动速度将成百上千的增长,到那时大清两地的沿线一定会变得很繁荣!因为物资流动越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不然也不会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了!
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就是英国人了!自从他们的第一条铁路在1830年正式通车后,铁路运输就以其速度和惊人的载货量征服了英国人。于是一条条的铁路在英国不断出现,从此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那些投资在铁路上的商人和贵族们无一例外都发了大财。就拿当时英国最受欢迎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来说吧。它在1830年最后4个月运载7万人次旅客,1831年的运输总收入达50万英镑。尝到了甜头的商人和贵族们不断将资金投入其中,到1832年,英国已经拥有了24条商用铁路,最兴旺的一条铁路每天要运输一万吨货物。在新路线上运载客货的火车头,多数为斯蒂芬森工程公司所建造,而且主要是“火箭”型或“行星”型。火车头装有高压锅炉,内部有精巧的汽管结构网和一对卧式汽缸,这种构造成未来火车头的标准模式。这些坚实的火车头可牵引12辆载客或载货车厢,以每小时33千米的速度行驶。到1833年,英国开采后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的《瀛环志略》,进一步介绍了一些国家的铁路情况,如“造火轮车,以石铺路”,“熔铁为路,以速其行”,并称赞这种运输工具“可谓精能之至矣!
虽然当时知道铁路重要性的人有不少,但大清那些昏庸了官员们!他们不仅不认同这种新生事物,还认为修建铁路会破坏大清王朝的气运!我对这些人的昏庸无知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过他们这样认为对我不仅没有什么坏处,反而还有些好处!一旦他们认识到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会立即着手修建铁路。而等铁路修建成功后将极大不利于我以后的大业!因为他们可以依靠铁路快速调运兵马和钱粮,取得战争的先机!
这几条铁路同时建造,从1877年9月份开始一直到1883年才相继完工。!有了这几条线,李越就可以将全国更加紧密的联在一块,极大的增强我军的防守作战能力。可以这么说——有了这些条铁路,我就可以将自己的十多万兵马当成三十万军队来用!
谢谢大家的支持啊,本人会努力的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