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建造窑厂 (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钧窑的瓷器。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
瓷窑器。北宋后开始烧造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今福建省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
瓷窑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名时臣,字时)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釉色以红宝石为最著。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釉色发明很我色胭脂水釉为最著。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今江西省景德镇市。还有我现在跟你们讲一下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及其特征瓯窑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永嘉、瑞安一带,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终于宋。晋杜毓《苑赋》:"器择掏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需"。瓯窑瓷胎呈色较白,胎质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时称"缥瓷"。晚唐前后,釉色纯青或青黄,滋润如玉。瓯窑品种大多与越窑相同,且注重艺术造型。晚唐时碗、盘、壶、盏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泼秀丽。

婺州窑浙江境内越窑以外的著名瓷窑。窑址在浙江金华。唐陆羽《茶经》列其为青瓷窑第三。始于三国,唐宋时窑场遍于金华、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县,至元代仍有窑场继续烧造。婺州窑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红色粘土做坯料,烧成后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于使用白色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微泛褐色。釉面开裂,并有奶黄或奶白色结晶体析出,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现象。宋婺州窑精品中,还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绿等色,并有光泽感。婺州窑历代制品属民间用瓷,器类少于越窑,主要是盘口壶、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数制作较为粗糙。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后生产过多角瓶、堆纹瓶等明器。瓷器造型类似越窑、瓯窑,风格朴实大方;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
洪州窑唐代名窑之一。在江西丰城县赣江西岸的罗湖。始于南朝末,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铜官窑唐代名窑。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亦称"长沙窑"、"瓦渣坪窑"。釉色有青、黄、黑、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花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寿州窑唐代瓷窑。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马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青州,故名。隋时为淮南窑所在地,烧制青瓷。入唐后改烧黄釉瓷。《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釉下施用化妆土,釉层透明,釉面光润,开小片纹。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器皿有碗、盏、杯、钵、注子、玩具等。胎体厚重,器多平底。坯体制作有轮制、模制、手制三种。
邢窑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场。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风格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喻邢窑之白。传窑址在河北内丘,当时属邢州,故称"邢窑"。但内丘窑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邻近内丘的临城县祁村,发现唐白瓷窑址,证实了邢窑的存在。3^,f‘H-^5E1i,C&D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在河南禹县古钧台和神后镇一带,古称钧州,故名。胎质细、性坚,体较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桔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体天青与紫红斑块相间。有绿中微显蓝色光泽的,也有呈紫红色彩的;蓝呈月白、或是蔚蓝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红,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点点,青蓝与紫红相间,错综复杂,绚烂多彩,非常艳丽。这是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性所烧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一说系北宋末为宫廷所烧)。钧窑北宋初创建,金、元继续烧造,除禹县外,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和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窑瓷器,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故名。北宋时创设。胎土细润,体有厚薄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