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议决军机(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俊踱到地图前道:“你们的看法归结为一点,就是幽云之地对中原战略安全的重要性。太行山连亘八百多里,山峦起伏,易守难攻,有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紫荆关这些险关扼守其间,再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八陉塞其道,使得太行山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
“齐桓公伐孤竹悬车束马逾太行,韩信下井陉败燕赵之军,唐太宗塞虎牢而收河东之地,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太行山之于中原的重要性。”
太行山古称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本书就用现代名太行山。
黄俊看了一眼群臣,接着道:“太行山是中原北边的天然屏障,若太行山在大周手里,则契丹的铁骑就无法逾越这道屏障,若太行山在契丹手里,那么异族的骑兵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出现在中原大地。耶律德光血洗中原这才过去多少年,你们就忘了?”
“皇上圣明!”群臣同意这一观点,但是这一说法他们烂熟于胸,根本不以为奇。
黄俊接着道:“要是仅仅是从战略安全来考虑,那么赵匡胤的建议是对的,只需要在大名府和澶州驻以重兵就可以为大周争取到至少十年的稳定时间。这道理你们都明白,让朕揪心的并不是这一点,朕考虑的还更多。那么,让朕真正顾虑的究竟在是什么呢?”
黄俊转眼间看见赵普双眼放光,一副跃跃欲试模样,轻轻赞叹“妙妙妙”,道:“赵普,你来说。”
赵普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忙道:“皇上,臣不敢。臣一书记官,皇上让臣御前听训已是天大的恩惠,臣不敢再造次。”
“你一个人在那里想,还不如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黄俊道:“来,你来说。”
赵普见推脱不得,只得道:“遵旨。”走到地图前,道:“臣一得之见,要是不称皇上之意,还请皇上恕罪。”开场白一完,接着就道:“幽云之地的重要性要是仅仅是威胁中原的安全的话,完全可以按照赵将军的办法行事,只是幽云之地还是华夏北方的大粮仓,一旦落入契丹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黄俊击掌赞道:“知朕者赵普也!”
石守信他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有道理,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赵普往下说道:“诸位大人请看,现在的契丹已经拥有了前套之地的丰洲滩,要是再拥有幽云之地的话,那么契丹就不会因为没有过冬的粮食而发愁,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势力必然越来越强大,对中原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曹彬接过话头道:“粮食不仅仅可以供人吃,还可以用来喂养马匹。在以前,契丹人由于缺乏粮食,要是遇上雪灾,牛羊死伤过重,则来年生活必然很苦,也就要南下掳掠,匈奴如此,鲜卑如此,突厥如此,契丹也如此,这就必然会发生战争。
“再者,没有足够的粮食的话,契丹的骑兵出动就有季节性,春季马要配种要生马驹,若要在此时发生大战契丹的损失也必然会很大。夏季,青草遍地,马不能上膘,也不好行动,只有等到秋季草肥马上膘才能行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契丹骑兵的行动。
“一旦他们有了粮食,给战马喂以精粮,马一年四季都是膘肥体壮,随时可以打硬仗打恶仗,对中原的威胁就大增。”
赵匡胤连连击掌赞道:“对对对!幽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安全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现在的契丹已经拥有前套之地,要是得到幽云之地,必然还要往西扩张,据西套之地而有之,如此一来河套之地全部落入契丹之手,契丹就不缺粮食了,人口会更多,军队将更多,后果真的难以设想。皇上,臣虑不及此,实是惭愧。”河套分为前套和西套。

他要是早虑及此点,也不会严格按照王朴的战略行事,错失了收复幽云之地的良机。
历史上宋太祖遵循了王朴的战略构想,先南后北,等到南方统一了再回头来收复燕云之地,萧太后已经开始影响辽国,在她的推动下,辽国国力蒸蒸日上,反倒把拥全国之力的宋王朝打得大败。
黄俊点评道:“文伯的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构想是好的,朕也因此而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但这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个前提就是幽云之地必须掌握在大周手里。即使为此而晚统一几年,朕也在所不惜。”
“皇上圣明!”群臣不得不服。
黄俊问道:“赵普,还有吗?”
赵普略一沉思,展现出在政治上的独到之处,道:“回皇上,臣以为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耶律阿保机统一了草原之后就在推行改革,耶律德光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征善战,威信素著,还在于他在革新契丹的积弊,他致力于把契丹的游牧生活改为我们华夏人的农耕生活。要是契丹得到幽云之地,那么这一革新就很可能实现。”
话音一落,黄俊连连击掌赞道:“真知灼见啊,真知灼见啊!要是文伯听了你的话,他肯定会修正他的战略构想。”
大漠上的游牧生活很没有保障,易受天灾影响,要是一旦转型为农耕社会,契丹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生活水平就大为提高,人口就会迅速增长,马匹也会更多,骑兵就会更加庞大,相应的对中原的威胁就会大幅提高。
关于幽燕之地对中原的影响,我查了很多资料,绝大多数认为没有了幽云之地中原失去了战略屏障,无险可守,因而造成赵宋王朝的先天不足。
我个人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至少赵普提到的这几点才更重要。历史的进程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在萧太后的推动下,辽国成功地转型为农耕社会,在辽圣宗时国力达到鼎盛,这才是造成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于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很多人归结为宋王朝的无能,太也偏颇。宋朝开国初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军队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同时宋太宗还是一个马上皇帝,深通兵道,能征善战。
黄俊大声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契丹人将会拥有我们的官制,拥有我们的文明,拥有我们的科技,拥有和我们一样的先进武器,到那时我们想打败他们就太难了。所以,朕决心现在攻打幽云,决不动摇!”
有学者评论游牧民族,科技对于他们来说太难学会了,要是他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再加上他们骠悍善战的骑兵,问题太严重了。
剖析得如此明白,群臣没有不同意的道理,齐道:“皇上圣明,我等甘愿攻打幽云!”
黄俊对赵普道:“赵普,你的看法和朕不谋而合,实是难得,朕以前没有简拔你是朕的失误,从今天起,你就在朕跟前供奔走。”
赵普的确是有才,以周世宗之英明而未提拔赵普,实是一大失误。
赵普谢恩道:“谢皇上!”
周世宗费了好大力气而没有与众将取得一致,黄俊轻而易举就完成了,当然这并是说黄俊比周世宗更来事,是因为黄俊深晓后人对这一历史大事的看法。
黄俊扫视群臣道:“朕知道你们在是先破伪刘还是先打幽云之地上的分岐很大,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现在,赵普你就来剖析一下先打幽云的好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