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红颜不在亦冲冠(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吴三桂打定主意拥兵观望,以待将来的主意后不久,传来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盛京当中气氛紧张,清军各部紧急动员,据混入满洲贵人府上的辽镇探子传出来的消息,多尔衮从继位以来将第一次率军出征
八旗军系统的满蒙汉二十四个固山,全部出动,每个旗动员一半丁壮,包括满八旗五万,汉军八旗四万,蒙古八旗三万五千人总计十二万五千人。三顺王续顺公系统全军出战,总计三万,蒙古外藩兵出两万,朝鲜兵一万,满洲人集结起史无前例的十八万五千大军兵发辽西,而这还是在八旗军没有动员全部的情况下。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昔日那个军不过六万,民不足三十万的蛮族政权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
一年的时间内,以三兄弟手中四个旗的强悍武力为后盾,多尔衮按照他的想法对满清二三十年来形成的种种制度大刀阔斧地改革。身后四个旗的军力让比始终没能掌控两红旗两白旗与镶蓝旗,甚至连上三旗也不能如臂指使的皇太极更为自信。
多尔衮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这种个性让他在有些时候听不进合理的建议,从而一意孤行,即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可这也让他的改革能够排除种种阻力顺利进行下去。这是一个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纷乱末世,礼义廉耻不名一文,满洲人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强硬的头狼。
阿巴泰在山东成建制地丢掉了五个牛录是满清立国以来最大的败仗。即使是万历年间,面对打完三大征余威尚在的明军,初生时期尚还弱小的满洲人也没有过受过这样的打击。
这意味着南明崛起了一支新军,对于满洲人日后的南下有着巨大的阻碍。只是因为当时皇太极忙于安排后事,这件事情被轻轻地放下。
初生的满洲人朝气蓬勃,敢于直面自身的缺点。多尔衮刚刚登基之后待局势刚刚安稳就召见南征大军的统帅们详细询问了这一次南掠的前因后果。
得到的消息让他震惊不已:犀利的骑兵,同等兵力可以压住精锐的满八旗,有这样一支军队在,满清入主中原的梦想或许将永远只是梦想。
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蒙元南掠,胡人每次南下牧马都是乘着华夏虚弱的时候。汉家王朝兴盛的时候,即便是胡马再强悍也没有丝毫的办法颠覆汉人政权的统治。汉之匈奴,唐之突厥就是最好的例子。满洲人如今实力虽强,可与举族四十万铁骑的匈奴,突厥相比还是远远不如。如果让广宁军坐大,那么多尔衮该考虑的就不是南下牧马,而是如何保证满洲的血脉不断绝了。
充满了紧迫感的多尔衮派人去北面老林子里面抓捕生女真及通古斯部落的丁壮,这些原始氏族部落在交通绝断的大山之中尚未开化,不通农耕,以渔猎为生,结绳记事。恶劣的环境使得部落当中的男丁日复一日与野兽惨烈厮杀,活下来的天生就是战士。
在四万悍不畏死,骁勇善战的伊彻满洲丁壮加入满八旗之后,八旗满洲达到史无前例的十万之众。因为满八旗数量的增加,八旗蒙古与汉军也相应扩大,多尔衮展现了他的魄力,改变了皇太极时期蒙汉八旗数量不超过满八旗的惯例,将蒙古汉军八旗扩充了一倍有余。
到今天八旗总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二十五万。正是由这样的实力,多尔衮才有资本南下逐鼎。而这次辽西之战,就是这个伟大进程的开始。
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辽镇兵马在面对八旗军的时候很少能取得胜利,似乎随着李成梁父子的相继离世,辽镇军的勇气也一同消失殆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万历朝东征朝鲜平倭以及与东蒙古的恶战当中立下大功的辽镇依然在大明的官宦百姓眼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关宁军被看成是明军当中一等一的精锐,关宁铁骑更是被吹到了天上。吴三桂本人视为明军的希望,有如是岳武关圣一般的存在。
这种吹捧出来的名气很难经受得住事实的考验,即便是每年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即便有着大量的火器和坚城可以依靠,辽镇还是一退再退。先丢掉沈阳,继而辽阳,继而辽东半岛,再失扼守辽西走廊东入口的松锦,继而丢掉塔山。而如今在十几万八旗军的兵锋面前,山海关前最后的一道可以依靠的屏障宁远也是朝不保夕。
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满洲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所有蛮族政权都在走的路——汉化。可毫无疑问,统治华夏大地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洲人是做的最好的。全面接受汉文化的鲜卑人很快就融入了汉人当中,后世让国人骄傲不已的大唐,无论是皇室还是掌权的关陇贵族们的身上都带着浓厚的鲜卑印迹。而拒不接受汉文化的蒙古人建国不足百年就被灭国。几千年来,只有满洲人在保留本民族特点与接受汉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满洲如今既有本民族的骑兵,又有一汉军为核心的重步兵与炮兵,无论是一向擅长的野战还是进步神速的攻城战,满洲人在心理上都建立了对明军绝对的优势。此次出兵,清军人数超过了广宁军总数的两倍,胜负在未开战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七月二十一日,清军进抵连山驿,寨儿山堡一线。这是多尔衮继位之后第一次领兵作战,除了豫亲王多铎留守盛京替多尔衮守住老巢,顺便监视因为年老没有随征的代善之外,满清宗室所有叫得出名号的几乎全部随征。
从宁远到山海关一线是狭窄的辽西走廊,北面是利用山势修建的坚固的辽东边墙,南面则濒临大海大海,整个走廊的宽度只有几十里。只需要几座军堡,广宁军可以轻易地彻底封锁住整个辽西走廊正面。
宁远与其西北的兴水县堡只有二十里的距离,中间的空挡用城头的重型红衣大炮足可以封锁。只是红衣大炮的射速过慢,想要彻底封锁还需要出城野战的部队相配合,而辽镇兵显然没有这个勇气。
大战之前,清军仅仅休息了一个晚上。次日晨,赶在太阳升起来之前天气凉爽的时候,阿巴泰率领正蓝旗及孔有德部攻打宁远西北、宁远河东面的长岭山堡,白塔岭堡,兴水县堡。代替代善统帅正红旗出征的代善次子硕托与其四弟瓦克达率领正红旗及续顺公沈志祥部在宁远与兴水县堡之间渡过宁远河,直插宁远后方小团山堡,曹庄堡,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在满洲渡河的一个多时辰内一直开火,打出了几十发炮弹,一枚也没有击中目标。除了以上两部,其余大军在多尔衮亲自统领下团团围住宁远。
宁远城内有着三万多守军,是辽西走廊驻兵最多的城池军堡,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山海关。宁远城墙历年来屡屡加以修建,虽然城池面积不大,但城墙却足够高大坚固。
因为得到了商行钱财支持,明庭给广宁军购置了更多的装备。城头上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比历史上要多不少,达到了二十四门,一时半会儿不至于有被攻破的危险。然而宁远外围的几个小军堡驻军最多几千人,汉八旗“乌真超哈”与三顺王续顺公系统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对付几个小军堡并不费多大的力气。七月二十五日,在阿巴泰攻陷宁远背后的小团山堡,曹庄堡后,多尔衮留下济尔哈朗统帅镶蓝旗满洲与蒙古两个固山监视宁远,其余十数万大军绕过宁远,在兴水县堡一线渡过宁远河。
清军近一年来没有经历大的战事,处于修养生息当中。再次回到战场后,满洲人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正蓝旗在阿巴泰与博洛,岳乐父子的率领下势如破竹。二十六日,正蓝旗汉军下新立台,仙灵寺堡。二十七日,驻防宁远中右所的明军参将在退路被断之后献城投降。二十九日,汉军两黄旗接替正蓝旗主攻,在超过四十门重炮配合下,一天之内连下禁川营堡,黑山窝堡,东关驿明军守备在清军到来之前弃城西走。八月一日,清军下蛇山务,全面进抵六川河。开战仅仅十天,关宁军损失一万多人,丢掉除宁远外所有在六川河以东的军堡城池,防线向西南后退上百里。
得知清军行动之后,吴三桂立刻整顿驻扎在山海关及广宁前屯卫一带的部下,收罗了前屯卫军户家中的子弟,将山海关完全扔了高第。完全没有准备的辽镇军仅仅集结就用了三天,等到吴三桂带着两万多部下赶到广宁中后所的时候,清军已经占领宁远中右所,切断了援军进入宁远的通道。
宁远地处第一线,城中的三万人是辽镇最为精锐的力量,也是吴三桂的根本。没有这三万人,吴三桂的实力就将掉下一大块,和一个普通军将无异,无论是大顺还是满洲人那里他投过去都不会有多么优厚的待遇。
待价而沽并没有错,可一旦没了价值,骑墙观望只能让两边都对他失去信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