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山海关(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通常是大人物们书写的,不过撬动历史前行的人则往往是小人物。.k.
李三是三边之一,陕西镇所在榆林卫的世袭小旗。中明之后,卫所崩败,江浙富庶地方的军户尚且衣衫褴褛,终日不得饱食,更何况三边苦寒之地。李三虽然是管着十户人家的小旗,但每年也领不到一丁点的粮食,家里耕种的一点旱田在十年九旱,从他祖父那辈子起更是多少年都没有收成。
陕西精华全在关中,八百里秦川阡陌纵横,润泽了汉唐两大让汉人骄傲不已的文明高峰。可如今的关中尚且远不如昔,更何况本就穷困的其余府县。陕西精穷,陕北更是穷,穷得一干二净,只剩黄沙。
艰难困苦磨练出了高大威猛,作风硬朗的秦川愣娃,陕北的汉子从先秦开始,多少代人与关外蛮族厮杀,练出的一身本事。这是历代朝廷所倚重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昔日横扫山东六国的黑衣黑甲的秦军还是汉唐之际纵横大漠,远征西域的汉家绝代强兵,都少不了关陇汉子的身影。
陕西三边是防御西蒙古,安抚震慑青唐诸藩族的重要力量。不下十万三秦男儿在此为国守边。
也只有在这里,那些壮棒的小伙子们才能混得半饥不饱,每个月多少也能得些杂质多的发黑的折色碎银子与粗粝米粮给家中父母妻儿充饥。
终明一朝,十之陕西镇男儿的前途都在行伍之上,一家数代战殁沙场,寡妇小儿聚居一处的场景比比皆是,三秦男儿靠着山积的尸骨堆砌了秦军偌大的威名,二百余年一直稳稳压着西蒙古诸部。
军户子弟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兄征伐,随时可能是永别,对于兵事更是近水楼台,早早就熟悉习惯了军中的气息生活。
李三也不例外,十八岁的时候应募当兵。先是两年的辅兵,每天两顿饭,管了不管饱,每月发给几斗沙子能占一半的小米。两年之后成为步兵营的战兵,一身棉甲污损严重,胸腹打着几处补丁,不知是从哪个死人的身上拔下来的,散发着浓重的血腥与腐臭混合的气味儿。靠着在西蒙古入寇时得到的一颗首级,李三升什长,继而调入骑兵当中。
骑兵的军饷是步卒的两倍,每个月的米粮也多了三斗。李三也终于能够养活起年迈的父母与豆蔻年华待字闺中的幼妹。靠着一身放眼全镇也说得过去的骑术与不错的运气,李三成为由全军精锐组成的斥候队长,手底下管着三十几个身子长大,在刀头舔血搏命的关西汉子。
陕西流民暴起之后,三边秦军各部陆续南下在洪承畴,孙传庭等名臣的节制下征剿流民军。各处的大王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三秦大地由此满目疮痍,而就是这几年,颗颗头颅成就了李三的功绩。
先由队长升巡检官,手底下有上百斥候,军户世袭职位由小旗升任总旗。在平民军户当中,也算是相当了不起的前程。
再之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李自成李闯王在低谷当中凤凰涅槃,以十八骑崛起于中州大地,继而一发不可收拾,生生逆转了官军与流民军一直以来的实力对比,二十万秦军或是被其剿灭或是投身其中。
潼关一战,老秦军最后的主力全军覆灭,李三随大队溃军西撤。西安一战,隶属陕西剿抚总兵贺人龙所部的李三被俘,成了顺军中营的一员骑兵。
陕西镇与延安府相接,离着李自成的老家延安府米脂县不过一二日的脚程。农民军的大多数将领士卒也与秦军有着香火之情,老乡之谊。李三正是李自成的远房侄子。
虽然血脉隔得太远,但李三也勉强算是大顺朝国宗,劳动过堂堂李自成金口叫了他一生侄子。有了这层关系,加上李三本身的武力也不弱,顺军的中营的将军们或多或少给了一些照顾。李三在军中一路顺风顺水,一年的时间,昔日的大头兵如今已经是武职七品的掌旅。
与明朝的极端重文轻武不同,大顺朝的武将地位要远远高于文官。明军卫所里的六品百户见了九品的文官也只有下跪的份儿,甚至三品的指挥使见了七品的知县也必须拿着手本跪地磕头。当年堂堂的太子少保,蓟辽总兵戚继光也曾经让兵部的七品小官给折腾得跪了一个时辰。
连自己人都瞧不起,甚至是不把军人当来看待,这样的军队就算是名将再多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可在大顺朝,县令见了同为七品的掌旅只有点头哈腰口称下官的份儿。曾经以为自己一辈子只能在巡检官位置上老死或是战死的李三自然对现在的待遇很满意,也愈发想要证明自己。用他的话说,这天下,是我们老李家的,老子不费点劲儿看着点对得起谁。

辽地苦寒,更何况这个时候还正处于小冰河的期,气温低得超出想象。这个时代还没有温室效应,更没有城市热岛,九月十六日的夜半亥时,有的只是纤尘不染的碧海蓝天和呛得人肺叶打哆嗦的凛冽北风。
秦川汉子脚踏黄土头顶苍天,再重的担子也压不弯那根脊梁杆子,熬得苦日子,打得大阵仗,生则戮力向前,死则豪气冲天。
陕北三边也没见得比这边更暖和,顺着人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钻的铺天黄沙也没能打弯这些汉子们的脊梁。更何况如今吃的是细面馍馍,喝着的是飘着一层厚厚猪油的肉汤,只是顶着夜风巡夜而已,这正是斥候们该干的事情,谁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李三的手底下有三队总计一百五十名一人双马的斥候。在顺军当中,掌旅手底下通常是至少六百步兵或三百骑兵,而如同李三一般掌管三队骑兵的大部分都是八品的部总。李三之所以官位高了一级,是因为他的这一百五十人都是军中最为精锐的斥候。这一点几乎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军队当中都有体现,斥候的待遇官衔都是全军最好最高的。
战时斥候要警戒全军周边,探查地方消息,护卫己方不被敌方侦刺,同时还有尽力刺探对方的消息,最是辛苦危险,也最考验能力。因为敌人的斥候同样是军中骄子,强者之间的战斗,胜出的是更强大的人。只有军中骑术最熟,武力最强,胆子最大,心思最细,耐性最好的骁勇之士才能胜任,这样的人百里难寻,放在哪儿都是宝贝。
在这个没有蔬菜大棚,经常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吃不到绿叶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染上了夜盲症,大军夜战是行不通的。广宁军虽然可以夜战,但误伤危险极大,除非是敌强我弱孤注一掷,否则的话轻易不会用。
清军八旗可以夜间行军,那是因为马匹认路,而不是人的原因。地处北地一年当中大半年吃不到绿叶的满洲人夜盲症的严重程度犹胜中原军队,更是不可能打得了夜战。
斥候是全军的耳目,即便是夜晚也要确保营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绝对掌控,夜盲症是需要竭力避免的。古人虽然不知道夜盲症的成因,但还是明白要给予斥候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饮食上,哪怕是在冬天,也要尽量给斥候们供应一定的蔬菜。
李三负责下半夜的巡夜。亥时子时相交的时候,五十多人小心地控马出了西罗城东门,分成两队在撒开。马匹的蹄子上包裹着厚厚的麻布,敲击在地面上只有一丝厚重沉闷的声响,距离稍远定然听不到。
斥候又叫夜不归,既是指斥候们有夜间侦刺行军的能力,又指出了这个行当的危险性,一着不慎,很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因此,斥候们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否则丢掉的就是自己的生命,甚至是身后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大军的性命。
在这个晚上和李三们担负同样职责的斥候还有几百人,警戒幕的南北西三个方面拉到了营寨外面二十里之外,东面则是最重点,一直要把关宁军的夜不归们驱逐到中间线东面,还要尽量打探清楚关宁军的情况。为了应付同样彪悍的关宁军斥候,在这个方向上大顺军排开了三队一百五十多斥候。
因为第二天就要迎来决定性的会战,这天晚上全军会餐,斥候更是得到了少量的酒水供应。因为下半夜要出营侦刺的缘故,向来很有节制的李三只是略微喝了一点。即便是这样,不善饮酒的李三还是觉得胸口像是有一团火在烧,脑门上的大筋一蹦一蹦的,晕晕乎乎的脑袋全然没有平日里面的冷静。
冀东辽西一带相较江南中原人烟稀少,多少年的海禁下来,靠着海边的不少州府大片大片的密林连在一起。山海关外石河两岸同样是丛林密布,密密麻麻丛林当中只有几条往来相联的道路,能够走行马匹的小径也只是有数的几条。两军的斥候不时地能够不期而遇,或是一方埋伏好守株待兔。斥候之间的搏杀血腥而又短暂,每一次相遇双方都要丢下几条好汉子的性命。想要保命,需要谨慎小心,而想要刺探敌方信息,则需要胆大心细,这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的活计。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