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遵化告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遵化危机
御书房外一把苍老的声音急切道:“臣韩广冒死觐见,望皇上以天下黎庶福祉为念,宣臣等晋见!”
杨习墨铁片刮擦样的尖锐公鸭桑子干嚎道:“皇上连轱辘两日看奏折,一宿没合眼了,这会儿才歇息,各位大人就要强行晋见,皇上龙体如何撑得住?!”
一个温和里透出一丝焦急的声音徐徐道:“杨公公所虑甚是,若皇上龙体欠安,实非大明之福。不过,今日我们四大臣求见,实乃军情紧急,若延误了,谁也担当不起,还望公公速速通报。”
另一个声音却是喝道:“内臣安能干政!一个死阉贼岂敢对朝廷命官指手画脚!军情的事,还没有内臣插嘴的份!”
杨习墨闻言怒道:“你……”
就在这时刘航恼怒的大喝传来,嘈杂的喧嚷顿时停了。
苍老的声音急急道:“皇上!东奴急变,皇太极打过长城了!”
刘航心头一跳,喷涌而出的那点烦闷也消退了。皇太极这就打过来了,皇太极,似乎是个厉害角色吧,军事能力勉强,政治嗅觉敏锐,在北方蛮族领袖中算得上异类了。
如今的时空是崇祯二年十月三十日,终崇祯一生,皇太极似乎没能打进几次长城吧,自己甫一穿越,皇太极巴巴的就杀过来,现世报还得真是一个快。
烧杀掳掠,铁蹄过处寸草不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辫子军留给刘航的印象瞬间盘桓在脑海,明白如此事件的后果,刘航立即喝退了杨习墨,宣门外大臣晋见。
御书房外走进四位绯袍大员,当先一人正是刘航苏醒之日见过的韩广,韩广身后三名大臣品字相随,刘航并不相识。
刘航是军人,没有那么多客气的寒暄,命人为四大臣赐座后,径直问道:“韩首辅,你说皇太极越过了长城,此事可已确认?”
韩广忙又离座执礼道:“回禀皇上,此事千真万确,皇太极不经关宁防线,绕道东蒙,已然突破长城,兵锋直指遵化,遵化守将告急文书已经送达兵部!”
最下首一名大臣也起身回道:“启禀皇上,首辅大人所言不假,兵部半个时辰前收到遵化加急文书,立即通告内阁,这就前来觐见皇上。”
另两位大臣却是一言不发。
刘航恶补了两天大明常识,对现今的后金与大明的态势已经有所了解,四大臣的奏报让他很是震惊。
大明自萨尔浒战败,全国精锐边军,以及援朝讨倭战出的铁血之师消耗一空后,再无力对后金发起反攻,从此对后金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守,辽东仅存的关宁锦防线成为对抗后金的大本营与前哨站,如今,大明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关宁铁骑是牵制后金的保障。
关宁军与后金对峙数年,对后金的了解没有人比这支部队更熟悉,奇怪的是,这次皇太极这么大的动作,关宁军的首脑,蓟辽督师袁崇焕对于后金军的动向居然事前没有半分奏报,以至如今朝廷得到消息竟然措手不及,这实在令人愤怒而不解。
袁崇焕,好大的名望啊,刘航对民族英雄的了解停留在卫青霍去病岳飞袁崇焕的水平,袁崇焕就四分其一,刘航忽然有些好笑。
后世一度有人将其地位与岳飞等同,也有人大骂他误国不作为,争议如此之大而经久不息愈演愈烈,此人定有其特别之处,现在的战报也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后金的老对手,刘航不信袁崇焕对皇太极的动向一无所知,但什么理由让他保持了沉默呢?
暂时撇开疑团,刘航挥挥手示意韩广与那位似乎是兵部尚书的大臣坐下,凝声道:“兵部对此事如何应对?”
那个才坐下的大臣火烧**样窜起,语显惶恐道:“皇上!遵化距京师不过五百里,乃京师西北大门,若遵化失陷,京师将无险可守,皇太极大军挥军直指京师,快马加鞭两日可至,沿途州县至多能够迟滞东奴铁蹄两日,如此,京师危矣!”
刘航邹眉道:“遵化守军有多少?北京守备军有多少?北直隶周围可调集多少勤王兵力?”
情势危急,敌我力量一个也不清楚,刘航无法忍受。
“遵化守军八千余,京师十二团营计有七万余,北直隶周遭可用兵力为四万。”
听到数据,刘航松了口气,似乎也不是那么悬,现在命令所有驻军加强戒备还来得及,辫子军再彪悍也是人,进攻北京不是郊游,没有强大的攻城器械,人数再多也无济于事。
只是,北京周边的百姓就要倒霉了,有没有办法避免这一幕惨剧呢?

韩广见刘航的神色,不由提醒道:“皇上,遵化守军隶属边军,兵丁实际数额相去不远,至于十二团营与勤王军,能有六成兵丁已属侥幸,况且这些军伍久未操练,战阵荒废,兵将不知,武备废弛,对上穷凶极恶的东奴铁骑,胜算一成也没有。”
六成?
一成?
韩广的话让刘航震惊不已,军队兵员不足,而国家造册在案的人数远高于实际人数已是天方夜谈,更让他诧异的是一国首辅竟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军队的**无能,来自三个世纪后的军队的刘航对此完全不能理解。
“这么说,如今若无援军,单凭京师的力量抵御皇太极只有不到七万人,那我们的对手皇太极兵力多少?”
韩广苦涩道:“奴酋皇太极此次倾巢来犯,并纠结喀喇沁蒙古,合计十万大军。”
十万?
绕是刘航心理有所准备,也被这个数字惊得倒吸凉气。
两日间,他将后金自起兵始与大明所有战斗的卷宗已经看完,后金的战力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大明与后金最大的战斗萨尔浒之战,大明出动三十万大军,而后金不过六万,最终大明惨败,这样的战绩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后双方再度数次交手,后金兵力从来没有超过六万,而明军也一再重复着先前的失败,直到辽东仅剩关宁锦几个据点。
如今皇太极十万大军南下,自己要拿什么抵挡,如果熟悉历史,还能照搬崇祯的决策,毕竟大明十五年后才灭亡,说明这一次的劫难顺利度过了,要命的是对现在的刘航而言,即将到来的大明第三次北京保卫战已是未来的范畴。
压下心头纷繁的思绪,刘航沉声道:“袁崇焕在干嘛,事到如今,他还没有一份奏报吗?”
一直不开口的一名马脸大臣嘴角抹过一丝微不可察的笑,瞬即不见,转而侃侃道:“皇上,袁督师行事谋定而后动,皇上试想,毛文龙何等跋扈自专,皮岛几成毛氏封建,朝廷的恩旨也指挥不了他,不也被袁督师干净利落的解决了。
此番辽东奏报不曾送达,想必袁督师已然成竹在胸,定教东奴有来无回!”
此人话音一落,韩广脸色霎时阴沉,先前说话的大臣大声呵斥道:“温大学士!此时大明危亡之秋,温阁老还放不下党阀之见么?”
此人正是兵部尚书王洽,马脸大臣是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温体仁是一条蜷伏的毒蛇,开口必要人命。
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朝野哗然,大明律例,诛杀臣民,必须三堂会审,一致裁决受审之人死刑,然后报请皇帝御笔朱批,才能问斩。
而毛文龙朝廷一品大员,孤悬海外,以一己之力牵制后金数年,功勋卓著,袁崇焕仅仅因为毛文龙不听号令,一意斩杀之,事前没给皇帝任何解释或通报,朝廷上下尽称袁崇焕该杀,依照大明律,袁崇焕也的确该杀。
而向来强势的崇祯,反而好言抚慰袁崇焕,对此事淡淡揭过,朝臣不解,可大明的核心高层是知道崇祯心中所想的,如今用人之际,袁崇焕擅杀大将,皇帝责罚他,毛文龙也不能活过来,不如好言安抚使其继续卖命。
但崇祯真就能当此事全未发生吗?
熟谙皇帝心思的温体仁明白,崇祯心头那根刺早已埋下,自己要做的,便是时不时挠一挠皇帝心头,让这根刺扎得更疼,痛到皇帝无法容忍之时,崇祯必会将刺连根拔起,那时,袁崇焕死期也就到了。
在温大学士心中,怎能容忍一个手握重兵,连皇帝也要言听计从的大将却不卖自己半分颜面,他这番话,面上捧着袁崇焕,实则暗藏杀机,同属军方的王洽如何不怒。
另一名活僵尸般一直未曾开口的大臣语声淡然道:“王大人,东奴南下,温阁老心中所忧与兵部一般无二,唯望早日驱逐建部跳梁,为皇上分忧,王大人何必作色呢?”
此人是大明当年二十岁的状元,如今的东阁大学士,周延儒。
王洽脖子一梗,拧声道:“周大学士,这……”
辫子军铁骑的隆隆声遥遥已在天际,这帮大臣依然忙着撕皮,刘航火了,砰一掌击在书案,霍然起身斥道:“朕命你们拿出御敌之策,可不是叫你们翻旧账,再要胡扯,就全部滚蛋!
朕惹急了,自己提着刀砍辫子军去!”
求收藏推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