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算学切磋(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文晴孤单上阵,而为了这次高水准的切磋,鹿鸣书院和学者们算是下了大血本,挑了十道至今未解的难题。这一风声放出,大家对这次切磋更是期盼不已,不少人四处走后面就希望能进鹿鸣书院观赏这次百年难得一见的盛世。
这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书院里的学子,无需买票,无需走后门,而且还是近距离观战,各个幸福得不得了,耀武扬威,以自己是鹿鸣书院的学子为荣。
二十六日终于到了,张文晴非常不情愿的起床,将范沛十八代祖宗问候了一个遍。然后漱口洗脸,打着哈欠开门。
“砰——”随着吱呀一声,外面传来砰的一声,原来这帮猴孙子提前来看他出丑。学子们担心张文晴突然变卦逃之夭夭,他们失去这个看热闹的机会。
这时见张文晴出来,一阵欢呼,看那阵势,似乎是在为他加油。
自知自明,张文晴还是有的,没有傻乎乎的以为自己的粉丝队伍一夜膨胀。当做什么都没看到,走到树下,耍了一套降龙十八掌,给自己提提精神,施以鼓励。
除开几个作为监视兵的学子继续坚守阵地外,其他学子一窝蜂的到讲坛抢座儿。
张文晴笑眯眯看着那几个学子,问:“饭吃了没?”
几孩子一愣,心想这人有问题,面对决战竟一点也不紧张,还在问别人吃没吃饭,估计是怕糊涂了。
正当肚子里咕咕唱戏时,被迫成为张文晴后援团的卫朴带了两个菜包子过来,张文晴与他平分。
“夫子,准备好了没?”
张文晴一脸自信,道:“还需准备。”那些公式定理早就烂记于心。
卫朴露出同情的表情,同情夫子的无知呀!
张文晴倒不惧,吃罢饭后,呷了两口茶,然后向讲坛走去。
讲坛早就热闹非凡,不仅有书院的学子,还有当地有名的学者以及士子,大家都以迫切的目光四处环顾,等待好戏的开演。
但承办者唐献宁是耍惯了手段的人,为了激起众人的急切,故意拖拖拉拉的和沈括聊了会儿天,直到下面的开始闹革命的时候,山长大人才姗姗而来。
他先是笑眯眯的跟大家道歉,其实,也不管迟到了不过半柱香的时间,论不得罪。唐献宁只说了几句话便请上沈括和张文晴,沈括一出现,立即掌声一片,张文晴出现,自然是嘘声连连,这让他颇为尴尬,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结果还是沈括大度,止住大家的嘘声,这让张文晴感激涕零,这也不代表他会手下留情,他的身价都全都压了出去,输了就真的要喝西北风了。
对于大宋的数学程度,他还是很清楚的,那个时候的难题到张文晴那个年代都已经解决了,所以在算法上他一点也不担心。但唯有一点,让他不安,那就是古代的文言文出题方式和难懂的计算单位,那可与他所学的大相庭径。

出题委员会主席是范沛,其实不用他耍手段,其他成员也会把从古至今难中之难的题列选出来。他们的目的虽然不同,一方是整人,另一方是为学术最贡献,但他们所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符合各方的利益。
沈括身居高处,在众人眼里乃是一代宗师,虽然只说是切磋,但是所受压力并不比张文晴低。他渴望有一位可以匹敌的朋友可以切磋交流,又有担心前浪死在沙滩上的顾虑。相反身处压力中的张文晴,在内心上比沈括更平和些,反正他是初生牛犊,不惧怕所有的纸老虎。
出题委员会把试题分发给沈括和张文晴,张文晴看了看桌上的文房四宝,早有准备,从袖子里摸出鹅毛笔放在桌上,向范沛问:“过程与结果孰重要?”
范沛道:“自然都重要。”让他以文字符合解题他还真不习惯,再发问:“我可否用自己以前习惯的方式写题。”范沛点头,道:“自然可以。”他相信,在沈括这样的大浪面前,张文晴翻不出任何跟头。
张文晴得到范沛的许诺,舒心的笑了笑。沈括也让沈什把自己适用的文房四宝拿了过来。
在众人的观战中,两人开始答题了。
切磋题目共有十道,第一题是解二元方程的题,沈括看罢题后微微浅笑,这样简单的题并没有难倒他。张文晴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在别人眼里就成了**抄袭的对象,一大堆白眼如暗器一样袭来,他连忙收回目光,开始算题。二元方程对他而言乃是小菜一碟,刷刷几笔信手完成,根本不需动脑。
沈括虽是用毛笔但书写也极快,完成的速度甚至比他还快。
幸好张文晴并没像传言中那样轻视沈括,要不然这会子已经两股战战,求爹喊娘的要挖地道举手投降了。
第二道题则是一首诗“遥忘巍巍塔七层,红光盏盏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算塔顶几盏灯?”
张文晴看了沈括一眼,人家一眼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已经再开始计算了,他又连忙把题细细读了一遍,写啥不好,写诗干嘛?欺负他文盲吗?
幸好,这数学诗简单,也幸好他不是真正的文盲,读罢题之后,知道所谓“倍加增”不是平方,而是倍数问题。终于赶上沈括的步调,用他熟悉的写法写完这道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