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七、大战“巴潭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最令寻石难忘的是那次“大战巴潭琅”的学大寨活动。
“巴潭琅”是个地名。壮族人把常年积水并石多土浅的广漠荒地叫做“琅”。从高里镇往南走十五公里便到安阳县城,当时,这段路离县城五六公里的一带地方,是广漠的“琅”地,因那儿地属巴潭大队,故称“巴潭琅”。自古以来,“巴潭琅”只生长着几种耐水泡的野草,十分荒凉。
在“农业学大寨”的**中,县委号召“治山治水,”“大战巴潭琅”。地罗高中的学校领导,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决定带领学校九百师生,投入“治理巴潭琅”的“战斗”。
学校领导指示,要到远离学校五、六公里的“巴潭琅”去筑坝,改造巴潭琅,使之成为良田。他们的治理方案是要筑两条大坝,围住每年夏季所泛烂的涝水,使两坝之间变成农田。这片农田约有一百五十亩,这个任务很艰巨啊!地罗高中的领导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起动员,要在巴潭琅奋战半个月至二十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学校有三个连,十七个排,九百多“民兵”。“出兵”的第一天早上,九百多“民兵”浩浩荡荡向巴潭浪进发。同学们头戴草帽,有的扛锄,有的扛铲,有的肩挑箩筐,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扛着红旗。那场景,那气氛,真有些行军临阵的架势。路上,阵阵歌声,阵阵鼓响,那“一二一”、“一二三还有四”的口令声,时有时无、此起彼伏。同学们并不太放肆谈笑,大多默默前进。大概大家知道,这一去又是半月以上的磨练了。谁不爱安安静静地呆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呢?又有谁喜欢在露天野外受日晒风吹雨打呢?何况要走很远的路,肯定是要累着的,所以大家的脸上都比较沉重。
寻石忽然看见前面有个比较熟悉的身影,他长得比较高大,不过他的脚步沉重,不象他们轻松。原来他挑着留声机和蓄电池。看他走路的样子,猜得出他是没有力气的,他的脚步蹒跚。寻石正揣摸他的行色,突然“扑通”一声,他在公路上跌了一跤,把留声机摔得老远。蓄电池也打烂了,硫酸泼了一地,浓烈的异味使离他二十步远的寻石也闻得着。二连连长梁涛伟老师大声责备:“你怎么搞的!你把电瓶砸了,不得了,工地宣传工作被你搞糟了!”那同学从地上爬起来,红着脸,低着头,去收拾地上的碎片。那连长又大声喝住:“小心硫酸!”寻石听见在旁的同学挖苦他:“他是故意摔的,摔烂了就不用辛苦地挑着了。”他不争辩,低着头,面红耳赤的跟着队伍继续前进。后来寻石打听他的来历,原来他是九排的,叫班可祥。平时排里爱叫他抄墙报什么的。
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那乱石茫茫的地方。历来当地的人们管这一带地方叫“浪哥支”(壮音),后来县委改名为“石海”。石海之一角的确有二、三十亩的开阔沼泽地,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巴潭琅”。当时是秋天,地比较干了些,所以能够在那里施工。如果是春夏之季,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全是烂泥。他们的任务是要使这片沼泽地变成庄稼地。
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老师又鼓动大家搞劳动竞赛,并分工划段定任务,这是容不得怠工的。工地上十几面红旗迎风招展,喇叭里不停地广播着“战地快信”,报道工地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有时又播放革命歌曲。最多的歌是**语录歌,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不断重复,成了那里的主旋律。寻石被排指导员叫了去,他要寻石当“战地通讯员”,要他写报道本排好人好事的稿件,他说,“我们决不能落后于其他排啊。”寻石拿着一支铅笔,在工地的土包后面极力地构思索句。他用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被西风吹得不住地叩头弯腰的狗尾巴草,一股新鲜的泥土味随风钻入他的鼻孔里,他直觉得他好象置身于大荒之中,倒有些悲秋的诗意,却无别的灵感。在那种嘈杂吵闹的环境里,一向下笔成章的寻石也变成迟钝起来。由于寻石干了这档差事,挑土上坝的重活寻石相对少干了一些,所以寻石比起别人来并不辛苦多少。

午饭时间到了,同学们各自拿着自己的碗去领学校饭堂送来的饭菜。每份饭都比在校时多了三分之一,他们吃得饱饱的。寻石记得在“出兵”前一天的连级动员会上,连指导员苏世超老师在作报告时说:“学校决定:凡在巴潭琅战斗的战士,每人每天补助三两粮食!”。吃完饭,战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继续战斗,直到夕阳西坠,方能收兵。战士们累了一天,他们还得打起精神,唱着革命歌曲,整着队伍,“一二一”、“一二三还有四”地“班师回朝”。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都是这样地重复着。
有一天,队伍刚走到“横桥”那地方天就下起雨来,同学们冒雨进发,情绪有些低落。唐扬帆老师(十二排指导员)领着二连全体“战士”学唱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唱段:“朝霞啊哈啊哈,映唏兴在咳,阳澄,湖无呼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他领唱一句,同学们跟唱一句。雨打湿了他们的鼻子,流到嘴里,声音不够洪亮。他们唱了一遍又一遍,有气无力的。唐老师只管教着,同学们有些不耐烦,所以很变调。那歌声在茫茫的凉雨中散发,多少有些苍凉的感觉。
同学们奋战了整整十六天,终于完成了任务。“收兵”那天傍晚,西风吹得特别厉害,使插在坝上的十几面红旗“扑啦啦”地响个不停。桔黄色的夕阳徐徐地靠近西山。此情此景,使寻石产生了莫名的依恋和莫名的愁绪,似乎这片土地因为洒满了他们的汗水而感到亲切起来,有些依依惜别。明天他们就不用再来了,今晚就与这地方辞别了,就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地方了,也有些舍不得。寻石不知道别的同学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寻石站在坝上,遥望着远方暮云下的地罗高中的方位,它沉没在夕照里。寻石回顾这十多天来的艰苦奋战,他的心中有些惆怅,有些伤感,难道人们忘了他们来学校是读书的吗?
寻石原以为“巴潭琅”造地工程结束后,他和同学们可以好好地呆在教室里学习一阵子了,谁知县委又下达了“大修安阳街道”的“战斗任务”。他们又响应上级的号召,到离学校两三公里的当地人叫“拉刁箱”的“战备洞”洞口拉回碎石和粘土,来填补安阳街道凹凸不平的路面。寻石记得他是上夜班的,一夜之中,他推着木车,拉了几趟泥石。就这样,他们发扬了“连续作战的精神”,又奋战了三四日方能罢休。
过了几个星期,学校又把“地高”的学生统统调去支农。寻石他们排被调到城厢公社兰堂大队。他们在那里驻扎,在那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天天与贫下中农下田干活,干了整整十天。据悉,当时地罗高中校园被民兵围着,谁也不准进去,县委在那儿秘密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当他们支农回校时,奇怪,一个民兵也没有了,一个农村干部也没有了,一切都与先前一样,丝毫没有变化。后来学校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经领导传达,才知道是“**副统帅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从此,学校就掀起了“批林批孔”的浪潮。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