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八、艰苦的岁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当时,在地罗高中读书的寻石,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生活上是很艰苦的。他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家里“转粮”(那时国家执行粮食定量供应)来学校,根据各大队的情况不同,凡生产队供粮不足每月三十斤的同学,学校补足到三十斤。学校有一个大大的学生食堂和一个小小的教工食堂,学生食堂设三个“工友”(工人),教工食堂只有一个工友。学校的伙食费是每日两角钱,早餐只有稀饭和盐,中餐和晚餐都是玉米面蒸块。玉米面如果做成玉米糊,还是好吃的,但学校人太多,不可能做玉米糊。工友韦永荣每餐把每人四两玉米粉放进一个陶盅里,加上适当的水后放进一个巨大的蒸笼里蒸熟,然后一盅一盅地摆出来,这样做能保证每个同学所得的饭量一样。后来因图省事改用饭托(一种铁皮制的方形、无盖的盒子)来蒸,一托八份,蒸熟后由同学自己用刀来划痕而分割成八块,每人一块。由于饭托放进蒸笼时,经常不平衡,导致米浆深浅不等,蒸出的饭块厚薄不均,稀干不匀。加上每餐分饭时值日生的马虎或故意划线不均匀,割出来的饭块有大大的,有小小的,有的块厚厚的,有的块又薄薄的,有的块硬硬的,有的块软软的。那时节,生活贫困,高中生大多是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需要足够的饭量,可是他们经常吃不饱。所以每到开饭时间,大家争先恐后冲进饭堂,专捡又大又厚的一块。人饿了,就不讲那么多风格了。寻石觉得那样做有些可耻,所以寻石不去抢,按顺序,拿到哪块就算哪块。有时候寻石拿到一块又小又薄的,吃不饱,他心中虽然有些不满,但他正在申请入团,不能有这些小气的表现。用玉米粉蒸饭的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就是加水要合适,加多了,饭太软,切不成块;加少了,饭太硬,难嚼难咽。刚开始,那些硬如砖头的玉米粉蒸饭,寻石总是吃不惯,吃得很慢。因为太硬了,吃快了胃就痛,但是不吃就要挨饿,后来逐渐习惯了。寻石每当吃不饱时,就自己溜到安阳街的“工农兵饭店”,买三两大米饭吃。那时买饭要粮票,三两饭交三两粮票和六分钱,菜肯定是买不起的,好在“工农兵饭店”对买不起菜的顾客,照顾一碗菜汤水。寻石经常在吃不饱的时候,就去那里买几两饭吃,好在他父亲那里常有一些粮票。
在地罗读高中的两年里,每周星期六,寻石和原铁都必须回家,他们回家的目的是要伙食费和吃两餐饱饭。每周星期六下午,学校上一节课就放学,寻石和原铁就一同走路回家。从地罗岭到高里街,整整十五公里的路程,他们一步不停地赶路。走呀走,走呀走,一连走三个多小时才到高里。有时天气不好,风风雨雨的,他们经受过不少了。有的季节夜长昼短,他们才走到高里天快黑了,可他们还必须再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爬山过坳,才回到家。因为高里一带,没有他们的亲戚,根本无法找到投宿的地方。在“地高”的两年里,几乎都是走路回家和返校的。寻石家比原铁家又更远一点,他比原铁要走更多的夜路和山路。按一年十个月计,一个月四个星期,一个星期来回四十公里,如此算来,两年的“地高”生活,光回家和返校就要走三千二百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南宁走去北京三趟!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买不起单车,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要走路。只有太远的如福龙、板岭公社的同学无法回家,才不经常走路的。
由于经常跟原铁走路,彼此又没有多少话要说了,所以有时是大家各自低头走着,几十分钟都不互相吭一声也是常有的事。大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走着走着,十分无聊。有时由于某些小事引起争论,一个不服一个,闹得脸红。于是大家常拉开一些距离走。有一次,原铁靠寻石太近了,寻石说:“你先走吧,我愿意后走一些,我想独立思考问题。”对此,原铁有些反感,他可能误会寻石看不起他或者讨厌他,其实寻石是直话直说的。寻石有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的习惯。从那以后,原铁也不太乐意与寻石一道走路了,他提出一个新方案,他要走捷径,沿山边穿过农村的路走,不愿同寻石走那拐来拐去的公路。寻石不同意他那样做,认为穿过陌生的农村小径,只怕不安全。原铁没有理睬寻石的意见,他胆子比较大,执意孤行小道,寻石由他自己走去。原铁一共有三四次独行小径。有一次他对寻石说:“我走到‘巴潭’,一条小河的桥断了,我就脱衣服游过去。”寻石听到此心中暗惊道:“好在不跟他走小径呢,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呢。”因为寻石当时还不会游泳。正因为如此,高中的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寻石和原铁是各自走路的多。

从安阳县城到高里的那条公路,他们简直是太熟悉了,几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他们都认得,因为走得太多了。在高中的第一年,寻石经常在回校时先拐过原铁的家,然后和他一起走出来。后来各走各的,寻石也就免去了拐过他家的弯路了。
原铁和寻石一样,每次回家只得到块把钱,刚好解决一周的伙食费而已。在当时,家中父母要做到这样的供给,已是很不容易的了。每当他们返校时,各自都从家里带着当晚的晚饭,甚至是星期一的早饭或午饭。他们都是星期天下午开始出门,晚上一定要赶到学校的教室集中。他们所带的晚饭,大多是玉米馍馍。有时带多一点,可以不交第二天的中餐饭票。每天晚自修完毕,各班的生活委员就要找同学们收饭票,哪餐吃与不吃都由自己决定。一天两角钱,早餐四分,中餐和晚餐各八分。这点钱刚好是饭钱,菜是学校学生自己种的。所以每个班(排)都要种两块地的菜,每个月要向学校食堂交一定任务的青菜,以解决学生的吃菜问题,做到蔬菜自给。学校有几亩菜地,划分给各排种菜。每个排还要自建一个猪栏、养一头猪,每学期要向学校交一定重量的猪,多的折成钱返回作班会费。所以每个排都养猪,学校负责买猪种,食料各排自己解决。由于“地高”实行这样的政策,他们每餐的菜和油料是可以解决的,每餐的青菜,经常还见到有一些碎油渣点缀在里面。
每逢星期五,还有一些加菜,每人可以得到几粒肉。正因为菜中有油渣,一些贪心的同学,不等值日生来到就自主分菜了,他没有把油渣捞匀,而是把油渣捞给自己和自己的老乡和好朋友。这种事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吵闹起来,厉害时还要告到老师那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寻石是申请入团的积极分子,这种事他绝对不干,他分不到油渣也从不提意见。有些团员甚至班干也变相地那样干了,寻石和一些同学都不好意思说他们。可以这么理解,人饿了,脸皮就会变厚。有一个同学叫罗荣起的,长得大个头,脸有些浮肿的样子,他跟寻石同睡一个架床,他在下铺,寻石在上铺。罗荣起他家里比较穷,常是星期五就没有饭票交了,但他不吭声,又不借别人,他想星期六省早、中两餐不吃,到星期六下午回了家再吃。有一次,他几乎昏倒了,有同学扶他去看病,他才吐露真情。在那个年代,整个学校里,除极少数干部子女外,大家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宽裕的,互相借饭菜票的事儿,屡见不鲜。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