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张 四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250|H:104/18/
观音阁内
文徵明终于打开了铁锁,也是费尽心机,他本是一个文官,虽说平常经常出去游玩,身体素质比较不错,但这种溜门撬锁的事,却干得确实不多,前七子之一李梦阳在弘治七年(1494年)登科,并在河南开封迎娶左氏,文徵明、唐寅等为了听新房,就撬开了李梦阳家的大门与小门,听到了他们夫妻之间之事
文徵明看着自己当年写下的诗句,从来李白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自己满腹才学,为什么卖于帝王家这么难呢?
自己今年三十七岁了,考生员就考了十七年了,却仍是考不上,自己的字帖让天下士子临摹,自己的画作让达官贵人竞相高金购买,却为何一面皇榜上迟迟不能有文徵明的名字?
苍天啊,你把我捉弄,我也要一意孤行。
文徵明拿起玉带,爱不释手,于是用玉带将金山图包好,再把周鼎推倒在地,又掂量了掂量铜鼓,份量太重,自己拿不动。
眼看时间也过了好久,不能再耽搁了。这苗家迷药能够坚持多久,他也没多大把握。有回头看了一眼,文徵明急匆匆的原路返回。
当文徵明转身离开的时候,东东和戴高正从另外一条密道过夕阳阁,向观音阁穿过来。不要看不起那一瞥,有时候人与人擦肩而过,差的就是一瞥。
东东一直盯着周围的动静,生怕有什么机关陷阱,所以精神力也特别集中。
文徵明的影子在东东的视线中出现,东东对着那影子大吼:“站住!抓小偷儿!”第一句话是吼给文徵明听得,第二句话是吼给戴高听的。
让东东这一吼叫,戴高也看到了文徵明的影子,来不及思索,马上施展出轻功,奋力追赶。这半夜尽是干这样的事了。
文徵明也听到了吼叫声,不禁吓了一跳,不能被抓住,不能被抓住,若是被抓住,自己的前程也就完了。想到这里,文徵明甩开膀子就忽忽悠悠的跑了起来,速度比起戴高的轻功一点也不慢,此事戴高是不戴甲马的。
东东见他们速度很快,心想自己也追不上,索性就不追了。倚靠着密道墙面,喘息着。刚才跑得太急了一点儿,肋骨又有点疼。
身体闲下来的东东,精神并没有闲下来,他打量着周围的景象。
这间密室很宽广,有三条路,与戴高刚来的那条路,自己是知道的,一路上弯弯曲曲,还不时的在墙壁上蹭到水。那是因为上面有塔影湖的缘故。
这两条,一条是刚才蒙面人逃跑的路,戴高去追了,可见刚才那蒙面人也是从这里进来的,自己慌不择路,在那四条路中选错了,所以没有遇到,那么这条路应该就是通向天王殿了。
另外一条路东东没有去过,只剩下猜测了。
看好了出路,东东又来观察倒着的周鼎。周鼎倒了,里面的一些香根和沙土洒了出来,漫了一片,还散发出怪味儿。
周鼎呈灰黑色,上面斑驳的点缀着些绿花,东东知道那是铜锈,这周鼎是铜与铁的合金,铁锈是红色的,铜锈是绿色的。
看到周鼎有三个脚,东东笑了,古代人民真聪明,早就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平面图形了,用三个脚比用四个脚、五个脚或者更多脚要稳定的多,即使地面不平,也不用担心站不稳的问题。
东东把住两个鼎耳朵,用力的将周鼎扶了起来,弄得手上都是沙土与香沫儿。
“哐当”一声,周鼎摇晃过去,再摇晃过来,稳稳的站到了地上,只是与原来的位置有点出入罢了。由于摇晃的惯性,里面剩下的香沫儿与沙土以一个斜面的形式存在着,非常类似东东在大学实验室里配置过的斜面培养基。
周鼎上有许多横横杠杠,东东看不懂那是什么,但整体看起来非常好看,有的地方还是弧线形。而且纵观半鼎,两侧的图案完全一样,正好显现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对称美。
这周鼎,可是大有名头,人们平常所说的一言九鼎,这个鼎就是周鼎。周天子广封诸侯,公爵国,侯爵国,伯爵国,子爵国,男爵国,大小诸侯有好几百,诸侯就是一个个的土皇帝,那么诸侯与皇帝怎么划分呢?
在周朝也是有办法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并存,共同约束诸侯的权利。
什么叫分封制呢?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并不是瞎封的,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但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者是古帝王之后,有高贵的血统。
什么叫宗法制呢?宗法制是有关祖宗与子嗣的事,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无论怎么样,继承皇位或者侯爵之位的是大儿子,而不是二儿子或者三儿子,小妾生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除非正妻不生儿子。这种制度在后来的众多皇帝中都隐晦的施行着,但很多不是大儿子继承的事可谓是星罗棋布,不胜枚举。
那么什么又叫礼乐制呢?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周礼了,孔老夫子一直坚持周朝的礼乐制。

周鼎就是周朝礼乐制祭祀时的一个必需品。周朝天子宫殿门口放着九个大鼎,每当祭祀天地祖先时,就对着九个鼎上香叩拜。
想当年春秋时期楚庄王称霸的时候,曾经想将周天子取缔了,然后自己做皇帝,就问周天子的王孙,周天子的鼎有多重。王孙也不傻,于是就绕开楚庄王的话题,而是说周鼎的历史以及制作过程。从夏朝开始,这九鼎就是帝王之家的,只有帝王之家才配得上使用九鼎。楚庄王不信,就挥师北上,但是后来没有成功,这就是有名的问鼎中原的故事。
东东从旁边铜鼓上取下了鼓槌,用劲儿敲了敲那周鼎,嘣嘣嘣,声音浑浊有力,像个精神健硕的老者,很有沧桑感。
再看那铜鼓,鼓面结实有力,敲上去还是铮铮有声,上面有一个挂牌,上面用小正楷写着“诸葛鼓”。
诸葛东东是知道的,大学里玩真三游戏,打蜀国怎么可能没有诸葛,若是打魏国没有司马倒是还能赢,蜀国没有诸葛那是很难赢的,除非对方基本都是菜鸟。
而且东东还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不枉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火烧新野,救刘备于危难之中;巧借东风,让赤壁周郎气病而死;东吴联姻,使得孙权丢了妹妹又损兵折将;七擒孟获,将西南少数民族得到统一;六出祁山,最后功亏一篑辛劳而死。
诸葛亮在东东那一代人的心目中,是神话。人家几乎什么都懂。木牛流马,诸葛弩,都不在话下,造个铜鼓也相当有可能。
不过最早记载铜鼓的史书是《后汉书·马援列传》,话说东汉建武年间(150年左右),南方交趾地区(今越南等地)有一骆将之女征侧、征贰两姐妹反叛,汉朝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南征。马援是一位相马专家,在骆越地区缴获到铜鼓后,把铜鼓熔化了来铸马。战事结束后,他把这些马模型带回长安,献给光武帝,光武帝下令将它陈列在宣德殿下,供大家相马参考。这时候就已经有铜鼓了,而且这铜鼓还不是马援所造,而是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缴获的。也就是说,在马援(伏波)以前,世上就早有铜鼓了,至少当时活跃在中国岭南地区的强大部族骆越就有,因此铜鼓不是马伏波的发明。诸葛亮比马援晚出近200年,铜鼓更不会是诸葛孔明的发明。
由于有这一段文字记载,却引来不少误会。到底谁才是铜鼓的创造者,大家看法不一致。
因为马援南征到过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他们把这个地区出土的铜鼓都称为“伏波鼓”。而大西南是诸葛亮南征到过的地区,把那里出土的铜鼓称为“诸葛鼓”。
但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而不是个人英雄的历史,创造也自当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而不是某些发明家的创造。许多东西并不是人为凭空猜想出来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外在表象或者生活积累,再经过内心萃华而让物质表达出更符合它们的属性。
东东对于铜鼓知道的并不是这么多,敲了几下也就索然无趣了,看看周围也没有什么可宝贝的了,金山图和玉带都被那文徵明带走了,于是也就放下鼓槌,然后徐步向出口前进,走得很坦然,完全不必再担心机关陷阱什么的了,就是有,也让前面的那两人给破坏或者中计了,东东走得很舒心,还哼着自己那个时代经常哼唱的流行小曲儿: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
-----------------------------------
文徵明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但后面追赶自己的那个人还是紧追不舍,而且后面的戴高披头散发,脸上也肿的厉害,虽然由于泉水泡过,不是很痛,却是非常难看,俨然一个魔鬼,让文徵明心里更没有底。
在托人打探东东一行人的行踪的时候,文徵明既希望他们过金山寺,也不希望他们过金山寺。后来听说他们在淮安改为陆路之后,一想到自己将要错过报仇的机会,就心急如焚,马不停蹄的从海州(今连云港)赶往镇江等候东东一行人的到来。
最终还是被他等到了,而且也让他料到了,因为王华曾经在金山寺呆过,也必将入住金山寺,于是就在他们进入镇江地界的这天上午装作香客在和尚们的膳食里下了迷药。
迷药不可能有假,那是自己与唐寅、祝枝山等众多才子在云南昆明游玩的时候,用自己的一斧子与一个猎户换的,猎户经常用迷药制作陷阱。
眼看就要被追上,文徵明也没有放弃,而是不顾自己读书人的面子,就地一滚,躲开了戴高的一抓。戴高惊疑的叫了一声,以为这个蒙面人是个武林高手,于是将指化作剑,向文徵明刺去。
其实文徵明是不会武功的,只是会些泼皮无赖的打闹之术罢了,那也是在吴中(今苏州),与唐寅等一起调戏良家妇女的时候锻炼出来的。
戴高用的是乾坤大挪移这种上乘功夫,文徵明是躲不开的,而且还被吓得腿软了,站立不稳,身子不由得贴着墙壁往下降。戴高这一刺,恰好刺中文徵明的琵琶骨,文徵明再也没有力气,像一坨牛粪似的瘫在地上,也晕了过去。
祝大家周末快乐,底物给各位看官送精彩,各位看官给底物送推荐!双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