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头的技术,做人的艺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一家发屋剪发已近四年了,也许这只能说明我是一个守旧的人。有些人喜欢尝试新鲜,翻着花样调剂生活的枯燥——穿衣、做菜、交友。这未尝不可,至少在我看来可以接触更多的崭新事物,为人生积累生活的履历。但我好像时常淡淡于此,譬如穿衣,无论毛衣还是T恤,我总以横条形状为首爱,有人说这样看上去富态些,也有人说穿这样的衣裳显得青春,没有那种龙钟的老。这也许都是理由,我可以欣然接受,因为现实中我确是这样穿着,这也算是对“有人说”的某种认可吧。

固定的理发店,一尘不变的理发师,对于崇尚标新立异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一来不能渲染发型上的摩登,二来也不能体现个性上的张扬。毕竟再怎么出色的发型师,面对顾客朝秦暮楚的新奇,他总归有黔驴技穷的时候,但我知足常乐。我之所以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发屋情有独钟,并不是因为它有天姿国色的迎宾司仪,或是秀色可餐的按摩女郎,我在这家小店感受的是人文的关怀和亲情的友善。这也许就是我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有斯情、斯景、斯人、斯事的感慨吧!

不管是什么行业,有特色,才会出色。在我以“上帝”的身份走进发屋的四年中,洗头工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发型师也是走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怎么变,笑脸从不变。从进门一声甜甜地“欢迎光临”,到临别一句暖暖的“欢迎下次再来”;从洗头时顾客与员工的侃侃而谈,到剪发时宾主间的谈笑风生,让人觉得,涉足的不是一个发屋,而有一种家的感触。友情、亲情,很随和、很自然,也很惬意。在剪发的过程中,让人享受着别人的尊重,同时自己也在尊重着别人,无所谓高人一等,有的只是一种弥漫着真诚与温馨的交流。虽然在价格上与别的发屋不分伯仲,但在价值上却让人觉着与别的发屋有天壤之别。所以,虽然我并不知晓为我洗头的每个员工的名字,但我却总能记着他们的工号,三号、七号、六号……他们一直再变,也许今天看到的是他,明天就已经另谋高就去了。但他们的传统一直没有变。嗔拳不打笑面,这固然是生意经,又何尝不是做人的“开卷有益”呢?所以我曾笑着对每一位新来的为我洗头的师傅说:你们一直在变,你们一直没变。——这就是他们吸引顾客的秘诀吧。


如果偏要鸡蛋里挑骨头,我也可以说自己的发型并不是最美的,或许到技术更上层楼的发屋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效果,为并不对得起观众的脸赚取更多的门面,但每每有尝试换一家发屋的打算,总也抵不过脑海深处的留恋,情不自禁地“故地重剪”。剪发只是一种技术,剪得好,定然会门庭若市。但是,如果追求更高的层次,希望有更大的发展,我想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具备了德艺双馨,这样的发屋才能得到顾客的青睐——顾客的脚步络绎不绝,是一种肯定的标榜;发屋的门口车水马龙,是一种兴旺的彰显。

我并不是在为这个的发屋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联想到自己,学一门手艺只是自己赚钱的资本,而对于学做人来说,真诚、谦恭、随和、忍让、任劳任怨何尝不是更宝贵的财富呢?一门技术,三年五年可能就滚瓜烂熟了;做人的艺术,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生一世了,不知道能不能略知一二。物质有恒,精神永恒啊!

做头只是为了糊口饭吃,而做人却是享用一生的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