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二甲里一起学文学(八)】文学流派(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文学流派的概念和特点

通常我们看书查资料的时候会看到这样一些术语:鸳鸯蝴蝶派、论语派、常州词派、山药蛋、荷花淀派等等,这些术语,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倾向、创作见解、艺术追求、审美趣味、文学风格较为相近相似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派别。文学流派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其形成可分为自觉形成与自然形成两种情形。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人种和创作主体方面,一个文学流派必有一批作家努力创作了一批作品。与文学流派接近的一个概念是文学思潮,它主要侧重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的层面,它往往代表一定的文学创作潮流,但有时却可能是一种文学观念更新的主观要求而未必有很好的创作实绩。当然,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在一种文学思潮之内或一个时空范围内都具有某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理念。

一般来说,文学流派主要有以下两处特点:首先,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清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其文论的核心是“义法”说;其次,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文学趣味。如苏轼、张孝祥、辛弃疾,他们的词作意境雄浑,气象恢宏,或逸兴遄飞,情辞酣畅,内容较广泛。这些都是他们共通的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作“豪放派”。

二、文学流派的成因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社会历史原因: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政治斗争、社会思潮、文学运动,尤其是社会的大变革,是文学流派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五四”时期形成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翼作家联盟等;二是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民族文学成熟与繁荣的产物。如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文学主张,正是反映在北宋后期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理学、禅学盛行,一些闭门读书、空谈哲理、脱离现实的士大夫阶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趣味,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文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无论哪一种原因,他们的先决条件是作家有较一致的思想倾向与文学见解,采用相同的创作方法,因而形成相近相似的文学风格。

文学流派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思想倾向性、艺术派别性。因此各文学流派之间既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存在着矛盾斗争。如苏轼和柳永,一个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一个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同为宋词的领袖人物,但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来看,豪放派和婉约派一直是针锋相对的两个基本词派。

三、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作方法是作家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艺术方法,它对于文学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到了五四以后,创作方法往往成为说明一个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征的最鲜明、最基本的标志,因此,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往往把某一创作方法作为共同的旗帜,在一般的文学评论中也习惯于拿创作方法来作某一流派的名称。但是,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并不仅仅取决于创作方法上的相同,在同一个创作方法的指导下,也可能产生若干不同的文学流派。所以,在文学评论工作中,只能以创作方法来概括某一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而不能把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下面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创作方法:

(一)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中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

(二)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各国文学艺术创作自始至终就有这种特色。如我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等。

(三) 文艺复兴(复古主义):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十六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复兴,因而得名。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虽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的高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国家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在意大利,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取得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在英国,诗歌和戏剧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代表为莎士比亚。

(四) 批判现实主义:欧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但由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指出产生罪恶的根源,揭示其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

(五) 自然主义: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与倾向。作为比较自觉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形成。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典型概括,要求单纯地描摹自然,照录实物,追求事物外在真实与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尤其是生物学知识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左拉、龚古尔兄弟等。

(六) 古典主义:十七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的最为完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当时曾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形式上,抽象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最后成为消极保守的陈规,被浪漫注意所取代。

(七) 感伤主义:欧洲十八世纪后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提倡抒发内心感受,强调个性的精神生活,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景抒情,不满现实,大都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法国的卢梭等。

(八) 象征主义:欧洲十九世纪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要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现恍惚迷离的神秘情境。代表作家如马拉美等。

(九) 维美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文艺而文艺”,脱离现实生活而讲求技巧和形式美。

(十) 印象主义:欧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出现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表现在绘画上。代表作家是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四、文学流派的类别

(一) 古代文学流派

1、 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之际产生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
2、 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之际形成的一个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
3、 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 婉约派:宋词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口,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是婉转含蓄之意。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5、 豪放派:宋词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6、 辛词派(爱国词派):南宋辛弃疾以爱国主义的词作引导词坛,与其同时或稍晚一段时间.有许多词人受其影响,他们作品主题、风格和情调,均与辛弃疾的爱国词接近,文学史上称之为辛词派,又叫爱国词派。
7、 雅正派:宋词流派之一,这个词派的主要作家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他们写词所遵循的准则就是一个“雅”字,因而后人又称他们为“雅正派”或“醇雅派”。所谓的“雅”,主要有两点含义,一是在内容上,写的是文人士大夫认为高雅的东西,写艳情时避免过分浅露或猥亵;二是语言上力求典雅,极少用通俗口语。他们避免了婉约派中的华艳轻浮,但对婉约派的脱离现实、追求形式、进究辞藻的倾向仍然继承了下来,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实质上他们与都是婉约派词人,都深受北宋周邦彦词风的影响。
8、 闲逸派:宋代词人僧仲殊、朱敦儒、黄裳、周紫芝。
9、 桐城派:清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其文论的核心是“义法”说。
10、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11、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12、 阳湖派:清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
13、 公安派:明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籍贯在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14、 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诗歌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复杂,有布衣,也有官宦。但其中以那些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如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赵汝□等,都是代表人物。江湖派诗人多以江湖相标榜,作品表现了他们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厌恶仕途、企羡隐逸的情绪。

(二) 近现代文学流派或社团

1、 诗界革命: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同时也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思潮。诗界革命的旗帜是黄遵宪,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
2、 谴责小说:我国近代维新运动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大量涌现的旨在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的一批小说的总称,也可说是由这类小说所形成的一种小说流派,其名称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3、 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它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它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鸳鸯蝴蝶派是一种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为目的的都市文学。他们视作品为商品,为了竭力倾销这些“商品”,自然就不能不随波逐流,以适应洋场的“五方杂处,三教九流”的需求。作品的内容也不得不随着他们特有的读者层的趣味为转换:有时是言情小说,有时是“黑幕小说”,有时又转换成以“侦探”、“武侠”最为热门。因此,这一流派的作品内容极为驳杂,举其要者大致可分为言情、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等类别。早期鸳鸯蝴蝶派仅仅以言情小说为主,后来要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塞进狭义的鸳鸯蝴蝶派的框子中,似乎不大贴切。于是有人以他们早期的最有影响的《礼拜六》杂志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复古狂潮,使社会呈现了一派沉滓泛起的颓败局面,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便泛滥充斥于市场。这时,鸳鸯蝴蝶派作者中除了不少“封建才子”和“洋场文豪”之外,又增添了一些不愿在浓重的政治暗夜中继续探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反袁斗争中离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辙,投入了鸳鸯蝴蝶派的圈子。五四运动以后,该流派虽然多次受到新文学营垒的冲击和批判,报刊阵地和读者面都有所缩小,但仍然在市民读者中流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在祖国大陆上失却了他们生存的土地。因为这一流派基本上与民国相始终,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鸳鸯蝴蝶派从主导倾向而言,是一个消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但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作具体分析。如在他们早期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中,就有恋人受严亲或封建信条所迫,以致酿成悲剧的内容,从反对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等封建道德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五四”前后,曾翻译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东北欧被压迫国家的作品,也是值得肯定的;该流派的部分作者如包天笑、周瘦鹃,站在清贫的市民立场,反映其要求和愿望,写了一些对社会黑暗现实和封建军阀压迫表示不满的作品。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一流派中的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作家,写出了大量的“国难小说”,宣传爱国,反抗侵略。1936年10月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也包括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的签名。在抗日洪波的淘洗下,随着鸳鸯蝴蝶派的某些作者思想的转向,他们有些人的作品也相应地出现了新面貌,向健康的通俗文艺过渡,这些作品就不能再以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来标示了。张恨水的小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变化,是这种演变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包括文艺作品上的新的成就。

4、 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沉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沉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诗》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强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借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着自然主义的成分。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着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着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着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5、 创造社:“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 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随后于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这些着译和刊物以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的独特吸引了大量读者。创造社在前期被认为是尊重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彩。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创造社的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方面,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以及创造社其它成员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绍和翻译的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虽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欧洲“世纪末”文学种种现代流派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郭沫若、成仿吾等先后参加革命实际工作。他们曾一度计划与鲁迅等人组成联合战线,恢复《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从事进步的文学活动,但由于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以为这不足以代表一个“新的阶段”,遂废除前议,另行创刊《文化批判》。创造社在前期活动中,虽然不赞成文学研究会提倡的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对当时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往往以“庸俗”为名进行批评,但也培养了大批后来成为不同流派的著名的青年作者;并且从开始便反对当时文艺领域中的反动倾向。在1923年11月和1924年 1月成仿吾和郭沫若都曾先后撰文批评了胡适以“整理国故”为名从新文化运动中倒退的行为。后期创造社更是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新月派”主要成员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资产阶级观点和态度。彭康和冯乃超等人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撰文阐明了“革命与人性”、“天才是什幺”、“文学的阶级性”以及革命文学等问题。后期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不免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对待鲁迅、茅盾等作家表现出了偏激的情绪,然而大部分成员在参加革命实践,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29年2月创造社终于为国民党当局封闭。随后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而在中国整个30年代兴起了影响深远的左翼文艺运动。
6、 语丝社: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而言。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1927年10月,《语丝》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为第4卷第1期。先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主编。主要撰稿人为鲁迅、周作人、章衣萍、韩侍桁、杨骚、陈学昭等。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停刊。《语丝》周刊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其它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语丝社以鲁迅为代表,在反对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的斗争中,在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所谓“正人君子”帮闲面目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被泛称为“语丝派”的人们的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早在北京时,周作人、林语堂主张所谓“费厄泼赖”,不打“落水狗”,鲁迅曾立予批驳。后在上海时,创造社、太阳社指责语丝社主张“趣味文学”,认为是革命文学的对立面。事实上,鲁迅当时就在《语丝》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革命文学的正确主张。他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批评,和周作人、韩侍桁等人否定革命文学,是根本不同的。
7、 山药蛋派:创始于40年代中期,形成于50年代。该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等一批山西作家组成,又称“赵树理派”、“山西派”、“火花派”(曾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三年早知道》、《锻炼锻炼》等,对我国农村题材的小说起过“示范”作用。
8、 荷花淀派:起始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于建国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以孙犁为代表,并因其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其它成员有刘绍棠、丛维熙、铁凝等,代表作有《风云初纪》《铁木前传》、《运河的桨声》、《水乡散记》、《哦.香雪》等。
9、 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1925年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 2期。接着五卅运动发生,因各人思想变迁,湖畔诗社便不复存在。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扼要地道出了各人诗作的特色。
10、沉钟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至第10期停刊。沉钟社又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着《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它》、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追求,也是一致的。《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周刊创刊号首页眉端复引英国作家吉辛句:“而且我要你们一齐都证实……我要工作啊,一直到我死亡之一日。”凡此,足见该社之风格与特点。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译介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的作品。创作方面,因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11、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 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 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未名社主办的《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未名社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翻译的作品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