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鱼! 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半月之前,袁绍按照周碧的语气写好回信,想了想又在信末加上几笔,黄忠,还是交给父亲去解决吧!停下笔来,吹了吹未干的字迹,“我准备不去南阳找黄忠了。”
周碧很奇怪,离开京都之前,计划就已经定好了嘛。等拜祭玩父母之后,就由南阳北上返京。“不会是要去陈留招募典韦,就把黄忠抛到一边不管。这可是严重的丢西瓜捡芝麻,典韦也就是个高级护卫,黄忠怎么说也是一流的将领。”
袁绍目瞪口呆,女人的跳跃思维实在厉害,有说过不去找黄忠是因为典韦的缘故吗?“典韦我不打算亲自去找,让下人去一趟就行,典韦又不像甘宁是世家子弟,招揽为袁家食客应该没多大问题。”想想典韦原本也就是张邈手下的力士,小兵一个。当然,这也有杀人潜逃的原因。
“那为什么?”
“等庐江事了,准备去趟吴郡(今苏州),招募几个造船的工匠。”如果有时间的话,倒是希望去趟交州,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缘故,怎么说船造得也比吴郡强。
周碧盯着袁绍看了会,忍不住将手贴着袁绍额头使劲摸了摸,“脑子烧糊涂了,就为了几个工匠,黄忠、典韦在你眼里变得一钱不值呐?”
几个工匠,如果运气好的话,这几个工匠日后说不定比黄忠、典韦强上一百倍。“罗马人的造船技术总体上来说比上我们,他们的船也就只能在平静的地中海里面航行,但是别忘了,有些东西还是比我们强的,例如帆布的编织技术,埃及三角帆的使用技术,乌鸦战舰上的拍竿运用的技巧,大规模海战的战术……”
“慢着,到底是你学的历史,还是我学的历史?战舰、海战什么的我是不懂,三角帆和帆布现在就有了?”周碧奇道。
中国的历史,能有多少讲述科技、生产力等所谓杂学的,《史记》一百三十卷只有一卷《货殖列传》,人物传记占据了太多太多的份额。不能不说,司马迁给后来的史学家起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没什么,如果你是个军迷的话,就会明白的。战争是整个国家国力的拼比,军队自身是一个要点,国家的生产力是另一个要点,它决定了战争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读世界军事史时了解的。”
“你的意思是让工匠亲自去看实物?”
“技术方面的东西,我能明白无误的告诉你原理、效果,但具体制造方面,我实在不知道,只能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说不定,在我这个半桶水指导下,他们造出来的海船还不如他们自己原先造的好。毕竟,海船不是四轮马车,捣腾捣腾就出来了。”造船可是个技术活,自己又不懂设计、结构、力学什么的,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造船老师傅了。
那可得有得忙了,不但要求工匠技艺精湛,身体更得年轻、健康,我可不希望大老远的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运一具尸体到另一端。“依我看,还是让下人们去做,你就不要插手了。”
“说说你的理由。”事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亲历亲为,自己才能放心。
“被你绕了半天,从几个工匠绕道了海军的建设上,就算你说的都是真的,问题是要那么强大的海军来干嘛?可以预见,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需要的都是内陆水军,而不是飘洋过海的海军。莫不是准备战事不利之时转进美洲?”周碧激道。

“有那么夸张吗,转进美国,开什么国际玩笑。”对于周碧的想象力万分佩服,“我看中的不是海军,而是海船,如果计划能成功的话,数十年之后海军到十不得不重视。”
“计划,计划,又是计划,你计划来计划去的说了好久,就是没告诉我到底是什么计划?跟海船有关?”
“恩,海船是计划的核心,北海道渔场……”
“慢着,你说北海道?”
“嗯!”
“北海道的鱼实在太多了,不去捞点回来怎么对得起自己。”
“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到北海道吗?”
“秦时徐福都能到九州,现在让沿海岸线往北走,怎么到不了?”
也是,三国时倭人都能渡海朝贡曹丕,我们怎么就不能去北海道。“上次见到甘宁的时候,你曾经边说鱼边大笑,当时就惦记上北海道了吧!”
“呵呵,还是老婆最了解我啊!北海道可是个好地方,特别是十几年后的乱世,人命不如狗,有了北海道的鱼,能让多少人饿死啊!”想想汉末的五千万人到三国归晋之时还剩下不到二成,袁绍就悲从心中来。都说是死于战争,真正有几个是被人杀死的,不到一半,其余死于饥饿、营养不良还有瘟疫。
“北海道能不多少鱼?”解决了能不能的问题,该思考投入产出的比例。
能捕多少鱼?印象最深刻的日本在北海道秋季大马哈鱼的最高捕捞量是2003年,达到5500万条!其中不算其他国家在北海道大马哈鱼捕捞量,也不算其他鱼类的捕捞量!问题是那是机械化捕捞,用帆船能捞多少,还真不好说。妈的,日本怎么不早点开化,早点去北海道捕鱼。“记得跟日本北海道渔场相当的加拿大纽芬兰渔场,16世纪时一条在欧洲、渔场来回跑的帆船一年的捕捞量是200吨。”
“200吨?”周碧伸手掏了陶耳朵,确信自己没听错。
“准确点来说,平均下来每只200吨左右。”袁绍肯定的回答道。
好吧,200吨。自然,现在的海船比不上那个时代,捕捞量肯定是比不上的。但是,欧洲到纽芬兰的航程也不近,一来一去,加上海员的休息时间,船只的维护时间,捕鱼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四个月。如果从乐浪、带方出发的话,一年少说也有半年的时间可以捕鱼。即使再差劲,能出海远洋的船只捕捞50吨,应该没多大的问题,而如今一亩最好的良田产量不过100公斤。
周碧终于明白袁绍为什么这么关注那些工匠了。“好吧,我们一起去挑选工匠,他们能活着回来的话,绝对比等重的黄金贵重。”
“少爷,少爷。”刘辉在屋外叫道。
“进来。”
刘辉进屋急急道:“刚刚听说会稽有人号称阳明皇帝,造反了。”
皇帝有号阳明的?袁绍感到十分困惑,太扯淡了。
“反正我们要去吴郡,不妨再南下一点,去会稽看看。”周碧低头在袁绍耳边有加了一句:“孙坚出场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